上善若水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_第1页
上善若水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_第2页
上善若水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_第3页
上善若水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实体,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根,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道”表面上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起来,其归宿点和落脚点仍在人生,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水”是老子之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德性象征,集“道”之所有特征于一身,非常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道”的人格内涵,为此,我就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入手,来认识老子“水”隐喻的深层哲学内涵。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这里“上善”的“善”即是“德”,老子认为“德”是“道”的体现和基本特征,“上

2、善”即指“上德”,相当于具有上乘的、最好德性的人。 老子为什么将“上善”与“水”联系在一起呢?这是由于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各个时代的人都是“缘水而居”,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水同时也是文化之源,“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是源于水这一特殊的物质,人类对水的需要,构建了水的价值;水的价值,则满足了人类的需要,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种需要构建价值和价值满足需要中运行,进而一步一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老子在论述水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是人的最本真存在的形式。老子赋予水以至高的道德本性,以水性比喻人性,他认为最高德性的人,就像水一样,

3、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愿意呆的低洼之处。可以说“上善若水”所体现的哲学内涵,是老子水哲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也可以说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善利”。老子认为“水”和“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善利万物。为了说明水的“善利”,老子在接下来列举了水的七种善性,其实这也是老子对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这七种善性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善性人性化了,水性与人性得到了最和谐的统一,下面我们就对这七种善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1 居善地 “居”,含居处、停留之义;“地”说文解字中曰:“重浊阴为

4、地”,荀子儒效篇:“至下谓之地”由此可见“地”含有卑下、低下之义。也就是说,水甘居低洼之地。正因为水有这样的品德,所以江海能成为一切溪流向往的归宿,这显示了江海能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关于“水”的这种品性与“道”的关系,老子又做了如此的说明:“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三十二章)“道”充塞于天下,万物无不归附于“道”,这好比溪谷之水流归于大海一样。老子以水的这样的善性来说明一个人、一个国家应该具有的崇高的品德和处世之道。一个人不要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对人不要趾高气扬,而要善于表现出谦虚、谦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

5、好的修身、养性,圣人做到这一点,才有助于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推及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在处理自身与他国关系的时候,也应该像水一样具有谦卑的美德。老子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老子第六十一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相互谦下,特别是大国对于小国来说,更宜为下。 2心善渊 “心”有存心、心胸、胸怀之义;“渊”指渊深、沉静的意思,即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静。水以无形、虚静为特点,渊深而多藏,含而不露,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一样,这

6、是水的一种美德。对于这种美德,老子还有相关的论述,他说:“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老子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这里告诉人们,无论一个人知识和能力有多么的高深,心境都要像水那样善于容纳百川且深沉渊默,他还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他认为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从不夸夸其谈、自我炫耀,相反,那些善于夸夸其谈的人没有真正的智慧。另外老子第八十章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所以说圣人总是虚怀若谷,从不自我夸耀,这显示出圣人难得的美德。 3与善仁 “与”有两层意思,一是给予、付出;二是指相与。“仁”有仁爱、友善之义。也就是待人要善于真诚、仁爱相待的意思。从“与

7、”的第一层意思来看,水是能够生养、哺育万物,对此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大多认为水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在西周时期盛行的“五行说”认为“水、木、金、火、土”是世界的本原,水是五行之首。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管仲在管子水地中也提出“水者,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后来王充在论衡书虚中又说:“天地之有百川也,犹如人之有血脉也。血脉流行,泛扬动静。”水龙经又云:“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类似的记载有很多,这都是把水视为生命所离不开的重要物质。水能够孕育万物、滋润万物,又不图回报,这种仁爱之心足见其品格高尚。老子要求人们学习“水”的这种品格,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境界。

8、 从“与”字的第二层意思来看,水是最柔慈的,这也是水的本性。,在处理自身与外物的关系的时候,“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万物争夺任何的利益,并能做到与万物和谐相处,这就又显示了水具有友善、仁爱的精神。老子以“水”喻善,说明人应该像水一样处世仁慈,与人交往要真诚仁爱。他还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四十九章)对于为善和不为善的人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善待,这样的德性才是高尚的。 4言善信 “言”指说话、言语。“信”即诚信,这里指言行一致。意思也就是说话要真诚不妄,老子以“水”为喻,说明如果心中纯净,心无成见,言语就能发挥它的诚信功能。而且对别人也要采取信任的态度,老子说:“信者,

9、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无论对诚实的人还是不诚实的人,我们都要对他表示信任,这样才能显出自己德性的诚挚。作为一国之君,要多为百姓做实事,不要只在口头上做出任何的承诺,只有获得百姓的信任,并对百姓有所信任,这才是获得百姓拥护并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关键所在。 5政善治 “政”指为政、行政;“治”指治理、整理的意思。水具有柔的特性,能随物成形,并能溶解污物,这种特性可以使它能冲洗污垢、涤净赃物,这是水圣洁的美德。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学习这种美德,并要求一国之君要学会治理国家,为政清正廉洁,不仅自身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为政两袖清风,还要惩治腐败,净化社会空气。他特别强调,为政者不要逼使

10、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生计。他说:“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子第七十二章)老子正告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能靠严刑酷法,否则“大威至矣”。他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第七十四章)老子对统治者的反复告诫之情,溢于言表。 6事善能 “事”指办事、做事。“能”即能力,这里指善于发挥才能,顺利完成所做之事。就水来说,水能动能静,能缓能急,能柔能刚,水虽然常常呈现出柔弱的姿态,但是这种柔弱在必要时又能战胜刚强。对此老子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

11、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可是摧毁坚强的事物,又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他还明确指出:“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水是至柔的东西,却具有攻无不破的特点,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即柔软的东西能够在坚硬的世界中畅通无阻,所以水无孔不入、充盈于宇宙万物之间,这也正是老子重水的原因所在。水之所以能善尽其能,是本性使然。彻底的贡献,而无私心杂念,这是至善的表现。 7动善时 “动”指变化运动。“时”指时令、时机。意思就是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应时而动,应时而止。就水而言,它的变动合时可以从以

12、下三个方面看出:一是指春夏涣散,秋冬结冰;二是指江水东流,“不舍昼夜”,与时俱行;三是指海潮进退,守时不爽。“那么上善的人应物变化,他们取法于水,也是本于时的,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他的做事,能屈能伸,完全顺乎时;第二,他的求道,不舍昼夜,完全依时而行;第三,他的从政和修身,可仕则仕,可隐则隐,完全是进退不失时,这些都是与“天道”保持一致的。”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论之,既体现了老子的处世哲学,更深刻的反应了老子对理想人格的哲学追求,以上“七善”涵盖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所以“几于道”。这里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内容。 第二,“不争”。如果说“善利”是水和道

13、的基本特征,那么“不争”就是水和道的最高境界的特征。老子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才不会有任何的过失与错误,即“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也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老子的“不争”哲学和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老子书中多处谈及这一思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老子第三十四章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八十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看来,“无为”和“不争”是做圣人的标准。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张扬自己,不向万物

14、索取回报,圣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做妄为之事,用“无为”的态度看待一切,用“不言”的行为引导大众。要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造福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做了有益的事不要居功,不要争名、争利。第三,“处下”。“处下”是“不争”的重要表现形式。老子书中也多处论述了“处下”的表现和好处。在第八章中说:“处众人之所恶。”第三十二章中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常理,所以老子说“处众人之所恶”, 因为水有向低处流这一“处下”的天性,所以水“几于道”,说明“水”同“道”一样具有“低下”的特性,像江海的水是由百

15、川溪谷的汇聚而成一样,万物依归于江海,正因为它处下,这是老子水哲学中“处下”的基本含义。老子认为“处下”为“上德”,在他看来“处下”能使人具有“上德”。在老子第二十八章中:“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四十一章中说:“上德若谷。”“溪”和“谷”是流水和存水的地方,都是低下的地方,老子这里把“处下”与“守柔”、“守卑”联系在一起了,老子认为知道刚强雄壮,而处于雌柔微弱的地位,这就像天下的溪流,德性就永远不会离失。知道什么是荣耀,而安守卑辱的地位,就好像天下的川谷,德性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崇高的德性就像山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贵“柔”思想,他认为,保持柔弱的姿态是获取成功的根本,圣人常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但能做到无不治,这与“曲则全,枉则正”的道理是相通的,这也体现了老子关于矛盾对立面双方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对水的善性分析精辟独到,观察也甚为细致,从而把水性与人性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自然与人的有机统一,真正凸现出“上善若水”理想人格的哲学本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