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_第1页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_第2页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_第3页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_第4页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1 绿色发展的概念及文献综述1.1 绿色发展概念绿色发展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复合型, 涵盖了绿色政治、 绿色 经济、绿色人居环境、绿色城市以及绿色文化等诸多方面。绿色 发展模式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的环境与经济不能协同发展的观念, 它不但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还提出将环境保护 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资本与动力当中,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 念。具体来说,绿色发展的表现形式如下:( 1)经济与环境协 调发展;( 2)保护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3)环境与资源 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体现。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最先提出“绿色发展”的是英国学者 Pearce ,他

2、在绿色 经济蓝皮书( 1989)中提到只有通过绿色经济才能获得经济、 人文、环境的全面发展。此后,各国学者对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 发展方式逐步重视起来,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研究: 其一是如 何实现绿色新政及其具体方案; 其二是如何发展绿色产业及其实 施效果评价。 其中 Worforce Information Council of US(A 2009) 对美国绿色产业的就业效果加以评价时创造性的将问卷调查和 统计分析相结合。 Andrew Joavis ( 2011)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预测了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就业潜力。 总之,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在西方国家颇受关注。我国学者近些年来也对绿

3、色发展相关议题加以重视, 尤其注 重研究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例如马林( 2004)、 刘国涛( 2005)等学者归纳总结了绿色产业的概念和特点;姜明 生(2008)、李忠( 2011)等学者提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 和建?h;曾健民(2002)、王克西(2008)、赵路(2009)等学 者以我国具体区域的绿色产业发展为例, 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近年来, 我国学者在绿色产业发展水 平的评估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例如席广亮( 2008)研究出了一套 针对江苏省绿色发展适宜性的评估方案,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 XX局(2010)研究出了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4、这成为目 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文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本文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 但也存在不 足:( 1)对我国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比较较少,不能给绿 色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一定的示范作用;( 2)在评价指标体系 中多采用主观赋权法, 影响其客观性及科学性。 本文在前人构建 绿色发展指数的研究基础之上,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苏南 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 13 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 并将 13 个城市 的指数进行排名比较, 从而找出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绿色发 展状况的差距所在,最后提出皖江城市带区域的绿色发展建议。2 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 构建2

5、.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思路绿色发展涵盖了绿色经济、 绿色政治以及人居环境等诸多方 面,其中经济的绿色发展尤为重要, 而绿色经济与三大产业的绿 色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产业的绿色发展能够创造经济社会的物质 基础,是第二、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第二产业的绿 色发展能够促进投入产出的效率增加, 增强资源的使用效率, 减 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而这是实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因素; 第 三产业有其特有的优点,如高生产率、低环境污染、低资源消耗 等,这决定了它与“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绿色发 展也不能将焦点全部放在三大产业之上, 要具有全局观, 将资源 的环境承载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力

6、度与产业的绿色增长率结合起 来,一起纳入绿色指数的指标范畴。所以,本文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个评价层: ( 1) 绿色增长度;( 2)资源环境承载力;( 3)政府的政策支撑力。 其中,绿色增长度指标包括绿色增长效率和绿色增长潜力两个方 面,前者反映了当期的绿色增长程度, 后者是对当地未来绿色增 长情况的合理预期。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资源供给指标和污 染容纳指标, 前者反映了当期的资源环境状况, 后者是对未来环 境变化的预期。 政府的政策支撑力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和 环境治理指标, 相应的评价因子反映了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以 及力度,而这直接影响产业的绿色发展。2.2 指标体系的

7、构建本文根据上述分析思路,采用客观性、全面性、实用性等原 则,再结合前人的文献基础, 构建了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绿 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 1 个目标层、 3 个 评价层、 6个评价项目层以及 23个评价因子组成。其中 1 个目 标层就是本文需要构建的绿色发展指数, 3 个评价层包括绿色增 长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的政策支撑力。再根据数据的可得 性选取相对合理的评价因子指标(具体见表1)。3 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综合评价3.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皖江城市带和苏南城市群共 13 个城市作为研究对 象,以上述指标体系为依据,搜索 2014 年度的所有指标数据, 数

8、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 2015,江苏统计年鉴 2015, 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15。3.2 评估方法与模型构建3.2.1 构建因子分析模型 先将搜集的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是因为有些指标的量纲、 单位不一致,若不进行标准化处理,差异会较大。)设 xij 为 第 i 个地区第 j 个指标值。 标准化处理之后的变量近似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且其公共因子变量极为f ,E( f )=0,协方差 cov(f ) =1,向量 f 的各个分量相互之间是独立的,说明变 量的选取符合模型的研究要求。假设要研究的模型矩阵形式为:x=AF+e。其中,A=a11Ka1mM0Map1Lapm为成分矩阵,a是因子载荷。 变

9、量在公共因子中所占的权重 aij 越大,代表 xi 和 Fj 的相互 依赖程度越大, 或者该公共因子对变量的载荷量越大, 更具研究 价值。322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分析模型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 再对 3 个一级指标数 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出皖江城市带和苏南城市群 13 个城 市绿色发展指数的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3.3 实证结果的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 皖江城市带的 8 个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总体 来说远远低于苏南城市群的 5 个城市,仅合肥的指数排名第 4, 宣城、铜陵以及池州的指数甚至是负值。 其中,由于一级指标“经 济增长绿化度”中的评价因子较多,在总指

10、数中所占权重较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政府政策支持 度”因素必然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皖江区域的政府及企业 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们。从产业绿色增长度指标来看, 苏南城市群由于经济发展水平 较高,财力相对较强,且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较高;尽管 在科技经费支出以及科研人员的数量方面,皖江城市带的合肥、 芜湖、马鞍山近年来明显提高了重视程度,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然而总体来说, 与苏南城市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反映了皖江城 市带绿色增长潜力稍显不足。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 单从人均水资源量、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森林面积等指标来看, 苏南城市群相比来说, 并未占

11、太大优 势;然而从污染容纳指标来看,皖江区域的烟粉尘、二氧化硫、 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排放量逐年增加, 反映出皖江城市带未来的产 业发展相对来说对环境有更大的污染及破坏, 这将不利于皖江经 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从政府政策支撑力来看,南京、合肥、无锡的指标靠前,这 综合反映在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 例如苏州和南京 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的比重占 GDP比重都在7鸠上。 而安庆、芜湖、马鞍山当年新增造林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较高, 反映了当地对环境保护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撑力度在不断加大。?的来说,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苏南城市群相对于皖江城市 带来说,在早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较早的面临资源环

12、境的制 约,所以其更早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努力提高其资源 使用效率, 企业及政府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也较大, 且苏南城市群 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较高, 所以说总体具有较高的绿色 发展指数值。 本文针对苏南城市群绿色产业发展过程的研究, 对 于皖江城市带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数,缩小与其他地区差距, 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路径, 从而实现经济、 政治、文化、 人居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4 推动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的对策建议 苏南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是建立在“有规划”、 “有目的”的 发展基础之上的,需要当地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合力。皖江城市 带想要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

13、路径, 可以以苏南城市群为 借鉴,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4.1 调整皖江区域产业结构 皖江城市带在绿色增长度这个指标上得分较低, 尤其是地区 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工业增加值等。所以,要利用皖江城市 带间的各自产业优势, 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实力, 例如马鞍山可以 着力发展造纸业、磁性材料、精细化工、专用汽车等一些在国内 外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 从而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 利用芜湖市 在汽车行业、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发展当地 经济;安庆的支柱产业包括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 等等,要继续发展这些产业, 同时对于安庆的潜在优势产业如船 舶制造、造纸业、能源和医药等也要加

14、大开发力度;铜陵可以在 有色、化工、电子、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上加大投入力度,培 养出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优质企业。4.2 提升皖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皖江城市带的生态环境底子较好,资源供给指标原本较高,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影响了环境的质量。 所谓环境承载力 指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环境资源能够承受的人类社会、 经 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即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不能突破这个阈 值,否则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必然不能实现可持续, 所 以这就要求环境保护要与产业发展同样受到重视。 也就是说皖江 区域的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产业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 同时污染物 排放符合功能区标准的基础之上。

15、 另一方面, 皖江区域还要引进 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全新的绿色生产模式,不走过 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还要不断创新产品设计,提高 产品的工艺水平, 降低资源的消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或者将其再 循环和再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4.3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政府的产业政策制定对于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 的筛选。皖江区域在项目的选择上可以倾向于那些能够填补当地 产业空白的项目,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还可以倾向于 那些拥有节能减排效果较高技术的项目。第二,政策倾斜。区域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

16、贴等政策吸引资源利用率 高、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度低的优质企业,而对那些资源消耗大、 环境破坏力度大的企业实施增税甚至是叫停的政策。 面对皖江城 市带的优势产业一一农业,要围绕“生态”和“有机”进行发 展,建立规模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机食品基地,打造绿色品 牌。第三,开发优质资源。皖江区域要立足各地区的优势资源有 序开发, 必要时可以引进外来技术以提高开发效率, 充分利用资 源,实现产业的循环、链条式发展。第四,发展新兴产业。新技 术的应用意味着对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对环境的破坏更小。 皖江 区域应该重点发展新兴产业, 以投资的多元化推动产业结构多元 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 第五, 皖江区域要鼓励民众实现 绿色消费,通过政府引领的形式,带动绿色经济的需求。4.4 实施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西方国家针对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往往采用“谁污染谁付 费”来解决, 颇具成效。 皖江区域以此为借鉴可以制定个统一执 行的方案,例如实施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采用税收、财政 政策等手段, 激励和促进绿色经济目标的实现, 还可以建立环境 保护基金,加大对废旧品回收的技术研发力度使其实现再利用或 再循环, 对区域内的环境综合治理等部门加大扶持, 促进其相关 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同时,皖江区域要重点培育具有地方优势的 主导产业与新兴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