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新城疫为例)_第1页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新城疫为例)_第2页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新城疫为例)_第3页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新城疫为例)_第4页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新城疫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践二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新城疫为例)实践目的:1 掌握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的原理2 掌握鸡新城疫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操作方法实践原理:某些病毒(如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等)能够与人或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此即为 红细胞凝集现象。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可于病毒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 (免疫血清)所抑制, 即为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实践内容:1. 红细胞凝集试验(HA试验)主要是测定病毒的红细胞凝集价,以确定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所用病毒稀释倍数(抗原单位)。有试管法和微量法两种,现以常用的微量法进行说明。鸡新城疫病毒的HA试验现采用微量法,在 V形微量反应板上进行。(1)首先用

2、微量移液器向每个孔加入稀释液即灭菌生理盐水一滴(25卩I)。(2)用微量移液器取病毒抗原液25卩1加入第1孔内,吸头浸于液体中缓慢吸吹几次使病毒与稀释液混合均匀,再吸取251液体小心地移至第 2孔,如此连续稀释至第11孔,第11孔吸取25 1液体弃掉;病毒稀释倍数依为1:21:2048,第12孔为红细胞对照。(3)再以微量移液器每孔加1.0 %红细胞悬浮液1滴(25卩I)。(4)在振荡器上振荡混匀约 I2分钟,再置37 C作用15分钟后观察结果。(5)每次测定样品都应同时做红细胞对照。表1鸡新城疫血凝效价(HA)的测定术式(微量法)孔号123456789101112病毒稀释倍数1:21:41:

3、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1:2048 对照生理盐水病毒液2525卩125125卩25马 25可2525 g!25125 ”125g1 225gl 4 25g1、25g1 Q525125 卩1弃去1%红细胞悬液 25g1 25g1 25g1 25g1 25g1 25g1 25g1 25g1 25g1 25g1 25g1 25g1 感作置振荡器上混匀12分钟,放37 C静置15分钟结果例示#+-#表示100%完全凝集+表示50%凝集-表示不凝集结果判定:将反应板倾斜成45度角,沉于管底的红细胞沿着倾斜面向下呈线状流动者沉淀,表明红细胞未被或不完全被病毒凝

4、集;如果孔底的红细胞铺平孔底,凝成均匀薄层,倾斜后红细胞不流动,说明红细胞被病毒所凝集。能使100%红细胞凝集的病毒液的最高稀释倍数,称为该病毒液的红细胞凝集效价。如上例:病毒液的HA效价为1:128,HI试验时,病毒抗原液 25微升内须含4个凝集单位,则应将原病毒液作成128/4 = 32倍的稀释液。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试验)有试管法和微量法两种,现以常用的微量法进行说明。(1)用微量移液器每孔各加入1滴稀释液(即25卩I),从第1孔到第10孔。第1I孔加稀释液2滴(50卩I)。(2)以微量移液器取被检血清25卩I,放入第1孔,吸头浸于液体中缓慢吸吹几次使被检血清与稀释液混合均匀,再

5、吸取25卩1液体小心地移至第 2孔,如此连续稀释至第 10孔,最后第十孔吸取25 1液体弃掉;被检血清稀释倍数依为1:21:1024,第11孔为红细胞对照,第十二孔为抗原对照。(3) 每孔再加入含有四个单位的病毒液1滴(25卩I)至第10孔,第1I孔为红细胞对照孔,不加病毒液;第十二孔为抗原对照,加病毒液。(4) 置振荡器上振荡I2分钟后,放37 C静置20分钟。(5) 每孔再加入1.0 %红细胞悬浮液1滴(25卩I)放振荡器上振荡I2分钟混匀,置37C,15分钟后判定结果。表2鸡新城疫红细胞凝集抑制(H1)试验(微量法)孔号123456789101112被检血清稀1:21:41:81:161

6、:321:641:121:251:511:10红细包抗原释倍数86224对照对照生理盐水25卩125 g125 gl25 gl25gl25 g25gl25gl25gl25glL150 gl25 gl被检血清25 glJgl卜85glS5gl、5gl05 g、5gl25gl25gl、glfglJ_JJ-JJJ弃掉4单位病毒液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振荡器上振荡12分钟,放37 C作用20分钟1%!细胞悬液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l25 g

7、l25 gl振荡器上振荡12分钟,放137 C作用15分钟结果例示-+#-#注: -表示不凝集、+表示部分凝集、#表示完全凝集。结果判定:将反应板倾斜成45度角,沉于管底的细细胞沿着倾斜面向下呈线状流动者为沉 淀,表明红细胞未被或不完全被病毒凝集;如果孔底的红细胞铺平孔底,凝成均匀薄层,倾 斜后红细胞不流动,说明红细胞被病毒所凝集。能将4单位病毒物质凝集红细胞的作用完全抑制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称为该血清的红细胞凝集抑制效价,用被检血清的稀释倍数或以2为底的对数(10g2)表示。如上例,该血清 的红细胞凝集抑制效价为 1:128 或 HI 效价为 7(10g2) 。 结果分析:(1)一般认为鸡的

8、免疫临界水平为 1:8( 成年)或1:16( 雏鸡) ,随地区不同而稍有差异。(2)鸡血清 HI 抗体效价高于 1:16 时可适当推迟新城疫免疫的时间, HI 抗体效价在 1:16 以下,须进行新城疫疫苗接疫种, 在新城疫流行的地区或鸡场, 鸡的免疫临界水平应稍提高。(3)鸡群的HI抗体水平是以抽检样品的 HI抗体效价(吨2)的平均值表示的。如果某鸡群的10份样品中,HI抗体效价(吨2)为8的有3份样品,为7的有5份样品, 为 6的有 2份样品,它们的平均值为:8 X 3 + 7 X 5+ 6X 2/3 + 5+ 2= 7.1平均水平在4(10g2)以上,说明该鸡群为免疫鸡群。若在检样中 HI

9、 抗体效价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太大时,则不能用上法计算平均水平,应根 据临界水平以下的样品数在全部样品中所占的百分比决定免疫与否。(4)大型养鸡场, 每次进行抽测时,抽样率一般不低于 0.1 一 0.5 ,小型鸡群,抽样 率应有所增加,一般认为理想的抽样率应为 2.0 。(5)鸡群接种新城疫疫苗后, 经23周测血清中的HI抗体效价,若提高2个滴度以上, 表示鸡的免疫应答良好,疫苗接种成功;若 HI 抗体效价无明显提高,表示免疫失败。作业:1 每三位学生做一个血凝试验,测定出新城疫病毒的血凝效价,记录试验结果。2根据血凝价将新城疫病毒稀释成 4 个单位病毒液, 每三位学生做一个血凝抑制试验, 检

10、测待检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记录试验结果3回答问题:(1)病毒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2)病毒血凝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吗,为什么?( 3)病毒血凝抑制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吗,为什么?实践三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 (以新城疫为例)(一)实践目的:1、掌握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基本方法及原理2、掌握鸡新城疫的试验室诊断技术。(二)实践内容与基本要求:实践原理:某些病毒,如鸡新城疫、禽减蛋综合症等,有能凝集动物红细胞的特性,此 即红细胞凝集现象。 这些病毒囊膜上有糖蛋白血凝素, 能与动物的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 结合, 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 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判断被检材料中有无病毒的存在,

11、 并可以测 定病毒的效价。1、 血凝试验: 常多用感染鸡胚液进行, 凝集价可达 1:160-1:640 也可采用急性病例的组但凝集性能不够稳定,故通常 取血后加抗凝剂或脱纤维, 置于 1%生理盐水悬液, 即可应用。 操织浸出液, 但凝集价较低。本病毒可凝集许多动物的红细胞, 作血凝试验时都采用鸡的红细胞采血部位为心脏或翅静脉, 离心机中摇转加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 将浓缩的红细胞配成 作方法见实习指导。凡能使鸡红细胞完全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称为该病毒的血凝滴度。2、 血凝抑制试验: 单纯地使用血凝试验还不能作出明确的诊断, 因为还有其它病原也能引 起红细胞凝集, 如引起慢性呼吸道病的禽败血支

12、原体。 所以需用已知的抗血清作血凝抑制试 验,以鉴别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来测定病鸡血清中的抗体, 而得明确的诊断。但不适于急 性病例,通常要在感染后的 5-10 天,或出现呼吸症状后的 2 天,血清中的抗体到一定水 平,就可用试管法。(三)主要器材与药品器材:离心机、试管架、试管、注射器、针头 5-5.5号、感染鸡胚,微量移液器 1套,V型、96 孔板,滴头,微量振荡器,塑料采血管,药品: 病毒:鸡新城疫弱毒疫苗; 0.85%生理盐水、 1%红细胞浑悬液、血清、 4单位病毒。 标准阳性血清;浓缩抗原; 0.5%红细胞浑悬液;被检血清; pH7.0 7.2 磷酸缓冲盐稀释 液;pH7.0 7.2

13、磷酸缓冲盐稀释液: 氯化钠(GB1266-77) 170g ;磷酸二氢钾(GB1274-77)13.6g ;氢氧化钠(GB629-77)3.0g ;蒸馏水1000ml;高压灭菌,4保存,使用是作 20倍 稀释。鸡 1%红细胞悬浮液:由健康来航公鸡羽根静脉采血迅速置于装有抗凝血剂(3%柠檬酸钠溶液)的离心管中,用生理盐水洗涤 3次,每次以 3000r/min 离心 10分钟,将血浆、白细胞 等充分洗去,根据沉淀的红细胞压积,用PH=7的生理盐水稀释成1%悬浮液。被检血清: 每群鸡随机采 20 30 份血样,分离血清。采血法:先用三棱针刺破翅下静脉,随即用塑料管引流血液至68cm长。将管一端烧融封

14、口, 待凝固析出血清后以 1000r/min 离心 5 分钟, 剪断塑料管, 将血清倒入一块塑料板小 孔中,若需较长时间保存,可在离心后将凝血块一端剪去,滴融化石蜡封口,于0 C 保存。(四)实践方法操作方法4.1 微量血凝试验4.1.1 于微量血凝板的每孔中滴加 磷酸缓冲盐 稀释液 50ul ,共滴四排。4.1.2 吸取 1:5 稀释抗原 滴加于第一列孔,每孔 50ul ,然后由左至右顺序倍比稀释至第 11 列孔,再从第 11 孔各吸取 50ul 弃之。最后一列不加抗原作对照。4.1.3 于每孔加入 0.5%红细胞悬液 50ul。4.1.4 置微型振荡器上振荡 1 分钟,或手持血凝板绕圆圈混

15、匀。4.1.5 放室温下( 1820oC) 3040 分钟,根据血凝图象判定结果。以出现完全凝集的抗原 最大稀释度为该 抗原的血凝滴度 。每次四排重复,以几何平均值表示结果。4.1.6计算出含4个血凝单位的抗原浓度,按式(B1)进行计算。抗原应稀释倍数=血凝滴度/4 .(B1)材料123h910L12生理益 水2 b齒0500 SO J:51% 虹细胞:505W5050505050稀釋 倍数121161/32丄皿1 1281/2561/5121 10241 2048詰果凝礙礙不不不车凝上述材料全部按顺序加完后,振荡96孔板,使红细胞与病毒充分接触,然后置于20-22 C室温中静置,自第15分钟

16、开始观察结果,每5分钟检查一次,至60分钟结束,观察结果时注意不要摇震96孔板。如果被检材料中有病毒的存在,就会出现红细胞的凝集现象,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者,凝集成片或碎片,呈伞状铺于管底,不凝集的红细胞沉积于管底,呈一小圆点,将板倾斜,可以看 到沉积于底板上的红细胞沿倾斜面呈线状流动(五)结果观察:1 首先观察对照孔,红细胞应无凝集。2 观察实验孔+全部红细胞凝集,凝集的红细胞铺满管底,边缘不整齐,无红细胞沉积。+大部分红细胞凝集,在管底铺成薄膜状,但尚有少数红细胞不凝,在管底中心形成小 红点。+约有半数红细胞凝集,在管底铺成薄膜,面积较小,不凝集的红细胞在管底中心聚成小 圆点。+只有少数红细

17、胞凝集,不凝集的红细胞在管底中心聚成小圆盘状,凝集的红细胞在此小圆 盘周围。-不凝集,红细胞沉于管底,成一致密圆盘,边缘整齐。病毒血凝呈现的不同程度凝集强度凝集效价:能使红细胞呈 +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度为凝集效价,表示含有一个单位血凝抗原。如上述第7孔为+,则该病毒悬液效价为 1: 128,即病毒稀释到1: 128时,每50卩I 中含一个血凝单位的病毒。凝集孔数越高,病毒凝集效价越高4单位病毒:血凝试验(HA )测出病毒的 HA价,配制成4单位病毒,装于疫苗瓶中冷冻 备用。病毒的血凝实验(HA )结果分析病毒的血凝实验(HA)结果分析(五)鸡新城疫微量血凝抑制试验5.2.1先取稀释液50ul,

18、加入微量血凝板的第一孔,再取浓度为4个血凝单位的抗原依次加入312孔,每孔50ul,第二孔加浓度为 8个血凝单位的抗原 50ul。5.2.2吸被检血清50ul于第1孔(血清对照)中,挤压混匀后吸50ul于第2孔,依次倍比稀 释至12孔,最后弃去50 ul.5.2.3置室温(18 20C )下作用20分钟.5.2.4滴加50ul 0.5%红细胞悬液于各孔中,振荡混合后,室温下静置30 40分钟,判定结果 5.2.5每次测定应设已知滴度的标准阳性血清对照.结果判定1在对照出现正确结果的情况下,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 滴度.2若有10%上的鸡出现11(log 2)以上的高血凝抑制滴度,说明鸡群已受新城疫强毒感染.3若监测鸡群的免疫水平,则血凝抑制滴度在 4(log 2 )的鸡群保护率为 50%右;在4(log 2) 以下的保护率达 90%-100%;在4(log 2)以下的 非免疫鸡群保护率约为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