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_第1页
教育论文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_第2页
教育论文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_第3页
教育论文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_第4页
教育论文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 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以定

2、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类型、对就业的期望和自我素质与就业准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教育改革,就业观念转变,就业心理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和策略。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意向 大众教育一、导言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此,高等学校只能把能否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当作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这在相当程度上维系着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基于上述

3、目的,2006年9月,我们主要针对昆明理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共发出问卷600份,其中收回570份,有效问卷560份,问卷回收率95%,有效率98.2%。样本人群中,男性人数340名,占60.71%;女性人数220名,占39.29%;受调查者来自中东部大城市的占14.2%,西部大城市占22.7%,农村占33.4%,中东部城市的占14.1%,西部大城市占15.6%。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就业去向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摒弃了“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的观念,而选择到“有利于开创事业的地方”就业,详情见表1。这说明昆明理工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的地域界限已经被模糊了,他们的着眼

4、点基本放在是否能开创自己事业。令人可喜的是还有17%的学生志存高远,愿到西部工作。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比较冷静客观,善于捕捉机会,且看得较为长远。2在问及是否把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途径时,有69%的同学做出肯定答案,其中男生占到了44.8%。这说明工科大学生有很高的创业热情,他们已经把自主创业作为个体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方法。而男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3按国家现有统计口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打算有职场谋职、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自主创业和携笔从戎6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63.6%的学生选择到职场谋职,先就

5、业、后择业。选择考研的学生有16.3%,这其中近80的学生是为了将来更好就业,很少有为了真正做学问。有12.35%的同学希望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来解决就业,这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但是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人才市场配制人才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应随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下调,他们应该立足于选择能发挥自己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 (二)就业单位类型1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希望进入单位的类型顺序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37%),国家机关(20.4%),事业单位(13.71%),国有企业(12.3%),科研设计单位(8.6%)

6、,民营企业(4.27%),学校(2.69%),其他(1.6%)。希望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的学生是希望到国有企业工作的学生的3倍还多,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到运行机制新、用人观念新、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企业就业,说明学生就业理性化的成分在增加。公务员地位较高、收入较多、工作较稳定是吸引同学们到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原因。不过,想考公务员的趋之若鹜,2006年约400人中取一个,而且其中还有千千万万具有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参考,竞争残酷一点也不亚于高考。还有13.71%的同学希望到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工作较稳定,像学校两个带薪假期也能为大家带来很大的实惠。由于我校是工科学校非师范类,所以选择到学校工作的同

7、学很少,去厂矿企业就业的颇多。2现在从所有制方面来分析。一般而言,运行机制灵活,用人制度先进,有良好的成长前景,有利于员工发展的企业才算是好的企业,而不是靠所有制来判断。但在调查中还是有65.4%的学生选择去国有企业工作,这说明毕业生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念。当然,这与我们整个社会的就业惯性和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有关系,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就业意识存在幼稚的成分:国有的、公有制的才是体面的工作。(三)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1工作的方向和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是很多学生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 只有3.1%的同学认为要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与就业有直接关系,而37.5%的认为可以接受,52.4

8、%的认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断充电解决,后两者就显得比较理性。在目前来看,由于大学(尤其是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原因,毕业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往往对接不上;而且,大学四年也不可能完美地做到系统地、完善地、详细地掌握某个学科知识;再加上用人单位更强调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所以大学毕业后专业不对口是普遍的,能否融入社会,主要看你的悟性和综合素质。2在问及就业的期望值时,65.1%的同学选择了“合理”。这说明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认识很清楚,一方面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减少了直接从高校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另一方面各企业进行机制转轨, 普遍实行对人事和机构

9、总量控制,使之需求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对减少。同时,高校毕业生(除师范等少数专业外)全面实行“双向选择”,而人事制度还存在计划性一面,造成不衔接,录用大学毕业生存在困难。3学生们普遍认为,苦读寒窗,终熬出头,现在该是谋回报的时候了。我校这批学生对薪水的理想预期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详见表2:云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据调查统计,现在本科大学生的一般月薪平均水平在10001500之间,毕业生在就业薪金方面更加实际,同时也反应出薪金也不再是学生最为看重的因素,他们能理性的对待薪金而不盲目的受各种信息的误导。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学生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如果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去要求精英教

10、育的回报,势必产生心理失衡。(四)自我素质与就业准备1在问卷调查中,同学们认为面临毕业和择业时自己的专业技能:一般的占56.75%,强的占15.4%,很好的占14.3%,较弱的占8.04%,很弱的占5.55% 。目前,在校园里经常能看见各种各样的考证辅导班传单,不难看出大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求职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经过我们的调查,61.6%的同学认为考证可以为求职成功增添砝码,19.8%的认为没什么帮助,选择其它的占了18.6%。虽然考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学的综合实力,但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失的。专业技能的

11、强弱与否和拥有多少资格证明并不是用人单位对本科大学生最为强调的,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同学们感到专业技能一般,反映了他们对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到”的焦虑和无奈,心理有一种失落感。2在毕业生择业时,有众多的因素影响他们的选择。详见表3: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毕业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比例达到36.42。这表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已经趋向成熟,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选择。当然,毕业生仍然看重实惠,薪酬高低、符合自己的兴趣、单位性质、和工作舒适也是他们着重考虑的因素。 3熟知就业的基 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

12、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本程序,可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调查显示只有28.6的学生对基本的就业程序了解,有25.36%的毕业生不了解基本的就业程序,剩余23.4%的学生

13、对就业程序只是了解一些。这显示我校毕业生就业准备得不充分。这样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影响了择业观,进而影响到学校整体就业率。四、措施与对策(一)加强学校就业对策的研究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权威信息、采集全国就业数据,发布未来就业环境,分析各专业就业环境、需求形势,实现资源共享。2加强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功能,既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的任务。3对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也要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多内涵。4就业服务中心常年与用人单位联络,经常根据媒体报道登门拜访企业,建立联系。5大学生在学会分析个人性格的基础上,培养爱好

14、、启发兴趣,研究社会就业形势、政策、行业发展走势等现实情况,使自己的职业与个人兴趣尽可能纠合在一起,为就业成功奠定坚实基础。(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首先,各高校在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应该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此作为学校创办学科、设置专业的依据。其次,国家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由国家帮助适度创办新的满足当地急需专业的高等学校。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则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2.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据调查,许多用人单位

15、在挑选人才时,首先看重毕业生是否有吃苦耐劳和献身敬业的精神;其次看毕业生知识技能是否扎实,适应性是否强,可塑性是否很大;再次,外语和计算机成为必备的附加技能;第四,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许多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将其是否为共产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作为优先录用的条件。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丰富生活阅历。另外,目前的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筹渐成趋势。各高校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教育首先,大学生应丢掉“精英”意识。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学生要成功

16、就业必须以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机会。其次,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佳方式,但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扎实的理论功底、吃苦耐劳的韧性、勇于进取的精神、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此,应在以下领域加强研究和引导:对自主创业的背景及政策研究,国内外高校对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及政策研究,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能性研究,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和创业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研究等。再次,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瓶颈、克服就业障碍的有效途径。最后,品德教育应加强。企业喜欢录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毕业大学

17、生们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切地说,这是其自身素质的表现,因此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要先成人,再做事。(四)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1.正确认识就业的形势。大学生不能总是死盯着国营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不放,而应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选择自己的职业,施展自己的才华。高校应在举行校内招聘时加大对民营单位的宣传,鼓励学生去这些机制灵活的单位施展拳脚。2.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对本身的条件和心理素质有正确的评估。就业的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和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高校应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使其虚心学习,从基础做起。3.实现从技巧指导向心理指导转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相当一些人心理压力增加,求职的过程

18、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当前,大量教材和课堂上充斥着就业技巧之声,实际上,就业技巧只是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发挥作用。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修养过程。因此,应该从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就进行相应的教育,并给其了解社会的机会,在毕业环节,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毕业生能够积极、主动、自信的挑战就业市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参考文献:1翟振元.“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艳玲,高芸,王蘋,冷瑾.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7-111.3周济.鼓励引导毕业生基

19、层就业. 4吴金秋,王宏宇,何孟原,包常海.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探讨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5张大昌.云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指导读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单位: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20、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