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_第1页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_第2页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_第3页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_第4页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课例背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许多学生埋首在象牙塔中, 对社会、 人生的关注不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不熟引起了不少有识之 士的忧虑。 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 从学生的作文中, 最能看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环顾四周,高一学生分不清司马 光与司马迁 ; 高二的学生让韩愈去跟王安石做政敌 ; 高三的 学生作文时除了李白杜甫苏轼之外再也举不出其他的例 子这都不是个别现象。当学生不以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而惭愧,而以说不上几个红透半边天的韩国歌手的名字为羞 耻时,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岂能熟视无睹、坐 视不管呢 ?众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无人问津, 诚信、谦恭、 孝顺等传统文化思

2、想的精髓渐渐被人们抛弃,“美丽的汉语” 正在学生的口中、 笔下变得越来越苍白乏味, 诸如此类现象, 无不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该做些什么 ?恰巧本 学期的课文中选录了李密的陈情表 ,我于是抓住这个机 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对于古代“孝道”的讨论。授课时间: 2019 年 3 月 授课地点: 101 多媒体教室 授课班级:高二 (9) 班 课型:组内公开课 教学过程、导语师: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 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 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 陈情表

3、。二、知识回顾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课文内容, 检测一下课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 指名学生解释屏幕显示 的划线词语,对个别难理解的词语,联系语境启发提示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 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三、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师:李密他这是在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情 ?生 1 :向当时的皇帝。皇帝想让他出来做官,可是他祖 母有病要他照顾。生 2 :他不想做官,就写这篇文章来推辞。 师:“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是理由,但是,李密真的 “不想做官”吗 ?我们读过课文,他

4、以前做过官没有 ?那时他 祖母就没有年老体弱,宿疾缠身吗 ?生 1 :做过官,我查过资料,他以前是蜀汉政权的外交 人才,很受重用,他对刘禅的看法很好,想辅佐他成就一番 事业。生 2 :课文中提到一句“夙婴疾病”,可以想象老人的 身体总是不会太好的。师:看来,李密不是不想做官,而是生:暂时不能去做官。师: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 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 为人又阴险多疑。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 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 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师:下面,我们看看李密“陈”的什么“情”?生 1 :他

5、陈的是当时他的真实情况:幼年多病,父死母 嫁,祖母抚养他。生 2 :而且祖母现在病得很重,离不开他。师:这个理由大家觉得充分吗 ?生:充分啊,事业晚一点再追求也可以,但人死了就不 能复生了,你不是跟我们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 亲不在”吗 ?师:说得很好,不过我们也要记住古代封建社会的另一 条“真理”: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如果李密眼里只有自己和祖母,因为这个理由就不去就职,晋武帝不发火吗 ?他还应该陈述哪些方面的情,让晋武帝不 发火又不怀疑他,同意他的请求呢 ?生:对朝廷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师:说得好 ! 李密不仅陈孝情,还必须陈忠情,只有这 样,才能够打

6、动皇帝。 下面,我们看李密是如何“陈”“情” 的。四、课文内容梳理1、学生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2、教师质疑,要求学生用文中相关内容回答,变相检 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师:生:(1) 祖母年龄多大 ?生活能否自理 ?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 六,夙婴疾病,常在床蓐(2) 祖母由孙子侍奉,父亲何在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 儿媳何在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 可有伯伯叔叔 ? 既无叔伯(5) 有无兄弟姐妹 ? 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6) 其他亲戚能否帮忙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7) 家中有无能干的仆人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8) 既然李密自幼无父无母,那他如何长大 ? 祖母刘悯 臣

7、孤弱,躬亲抚养(9) 祖母抚养他容易否 ?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师: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 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的。中间很多的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 想象去补充、 去填空的。 你想想那个“孤弱”而可怜的孩子, 没爹没娘的,在几乎绝望了的情况下,被老祖母抚养了,就 这祖孙俩,度过了多少“零丁孤苦”的岁月 !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啊 ! 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用想象去填补那 “零丁孤苦”的细节吧 ! 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 ; 孩子饿 了、病了,哇哇哭喊着,上哪儿去觅食寻药啊?还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独立支 撑着 ?这是一个多么艰

8、难的家啊 ! 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 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 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作者回忆身世,写下这段文字的 时候,他内心涌动着的是怎样的辛酸悲凄之情。我们再把这 一段齐读一遍,请大家体会李密的心情,读出那种凄苦悲凉 的意境来。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 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 ; 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 无旁贷。3、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诵读的情况进行点评学生点评:读得流畅,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对感 情的体会还不十分到位。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

9、们讨论这一段的感情 生 1 :前面提到朝廷给他封的官,从孝廉、秀才、郎中 一直到洗马,可以说是步步高升,不管李密内心想不想要, 但对这样的破格提拔,他都应该表示感谢的,文中也说了,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嘛,所以我认为,这一部分应当表现 他的感激之情。生 2 :后半部分就完全不同了,李密说他不想做官,惹 恼了皇帝,于是又是下诏书,又是让郡县、州司上门逼迫。 读这一段文字时,我觉得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很短的时间 内连接发生的,皇帝这么苦苦相逼,李密的日子想必很不好 过。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 “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来找到它。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师:“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

10、处 ?生:进,去入朝为官,就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坚持不肯奉诏,便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李密处于一种忠 孝两难的境地。师:大家分析得很好。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 前一部分急迫焦灼, 后一部分辗转两难。 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4、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师:第三段的感情其实也就是承接上文而来的,我们可 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生:感激。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 恩。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 狈之境,两难之情。但是,李密虽然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 以两全的狼狈境

11、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大家 能看出来吗 ?生:他是采用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办法。晋武 帝号称“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那么李 密的这种情况更是“特为尤甚”,更应当受到“矜育”。而 今我要尽孝,你苦苦相逼,让我出仕,甚至不惜杀戮,使我 不能尽孝,岂不与你的治国之道相违背吗 ?!李师: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 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 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 不能不尽忠啊 ?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 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

12、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 “以孝治天下”。 在这里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 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师: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 ; 在这样一个左右为 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 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最后提出解 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生 1 :祖母九十六岁了,活不了多久了。生 2 :祖母病得很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 3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生 4 :先养祖母,然后再去就职。师:很好,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 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 就有

13、“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 这就极其危险了,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是臣尽节 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个对比很直观,也很有 说服力。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摆在眼前的矛盾,即先尽孝, 后尽忠。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合情 合理,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显示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师:到此为止,李密的“情”算是陈完了。那么他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请看练习二中古文观止上的一段话。 ( 显 示)“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帝 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 言,自尔悲恻动人。”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

14、,李密的这一次真情告白宣告成 功。大家从这段文字中找找看, 李密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 真、 诚) 关于真情实感,对于作文的意义,教师稍作展开。 多媒体 修辞立其诚刘勰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悲者不哀,强亲者不和。庄子 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 痕。” ( 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 )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 孝,使人读之欲涕。” ( 古文观止批注 )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从本 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密对他的祖母的一片拳拳挚爱。孝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更多关注的永远 是友情, 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 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 孝情。希望李密

15、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课堂反思】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渗透在文言 文教学中 ?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如何发挥 ?这是摆在每一个 老师面前的问题。这些难题在这一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采用“以读为经, 以悟为纬, 读悟结合”的方法, 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文意的教学模式, 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文言文教学,很适合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是 达成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诵读中自创情境,与文本 言语碰撞、交流,是教师最愿意看到的。本文是

16、一篇情满笔 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 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 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 心,都十分感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 行教学的课文。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 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 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 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除此之外,整个课堂的设计还强 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边读边悟的机 会。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

17、达 能力。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 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 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 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 效果。其次,本堂课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在的能 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难以 弄懂的问题, 教者安排了一些质疑环节, 启发学生共同探讨 有基础知识方面的,有理解方面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有深 度,质疑问难中,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讨。对学生提出的 问题,也不是由教师一人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或者鼓励 学生去分析。学生在阅读时只猜测文章大概意思,不注重

18、字 词落实,对作者写作意图、感情等方面往往片面地推测或断 章取义。但学生喜欢反驳与己不同的意见,乐意发表自己的 观点和看法,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在教学 中设置一些适量的质疑问难,以引起他们的讨论或争辩。教 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在重点、难点 之处,适时点拨指导,加以正确的引导,恰当地梳理问题, 可使他们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和对文意的理解,从辩到悟的过 程中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课堂 气氛显得比较热烈了。教师在整节课中,只作向导、顾问,乃至伙伴的角色。这种设计,教与学的双方不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出现,而是互相激发思维和情感的一个个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 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课堂评价】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大看点:如教者自我评述中所说的那样,力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