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孔雀养殖技术有些_第1页
2021年孔雀养殖技术有些_第2页
2021年孔雀养殖技术有些_第3页
2021年孔雀养殖技术有些_第4页
2021年孔雀养殖技术有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雀养殖技术有些 孔雀具有野味浓、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等特点,是高档的美味佳肴,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肉食禽类。在养殖方面因其投资少、见效快,获利高而成为养殖户的首选养殖品种之一。下面 _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孔雀是百鸟之王。蓝孔雀的全身都是宝,有着广阔的 _前景,其肉的蛋白质含量为28%左右,脂肪1%,富含10多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珍品,是继山鸡、乌鸡、珍珠鸡后的又一特禽新品种。现将其关键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孔雀分两种 绿孔雀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蓝孔雀属非保护动物,可以饲养食用。白孔雀是蓝孔雀变异。 (2)生活习性 栖

2、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开阔稀草原或灌丛的开阔地带,多是一雄多雌活动,空气新鲜的场地即可饲养。 (3)场地 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附近没有污染及其他动物养殖场,环境安静,绿化较好,空气新鲜的场地。 (4)饲料 以玉米、小麦、糠麸、各种青草为主,再加上骨粉、鱼粉及动物性蛋白和维生素、微量元素。 (5)设备及孵化过程 孔雀的性成熟为22个月龄,产蛋期从每年3月初至9月份结束,年产蛋3050枚,平均蛋重90克。种蛋孵化可用机器或用家鸡代孵,人孵前种蛋进行消毒,可用高锰酸钾浸泡。孵化时注意以下几点。 孵化温度为3737. 5摄氏度。 相对湿度为60%75%。 通风换气良好,以免出现畸形或胎位不正等现象

3、。 每2小时翻蛋一次,角度为仰俯不过9000 每天定时凉蛋一次,每次330分钟。 定时照蛋,9天龄进行第一次照蛋,21天时第二次照蛋,27天时开始出壳,28天出雏。 (6)仔孔雀的管理 温度开始为34摄氏度,以后每天降温0. 5摄氏度,直至脱温。 湿度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 通风做到人进室内无闷气、 _鼻和眼的感觉。 饲养把握好喂水、料时间,以全价饲料为好,每天喂5 6次,搞好清洁卫生,搞好防疫工作。 总之,孔雀饲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家庭饲养及大型饲养都可以,是一条快速致富之道。 孔雀22月龄达到性成熟,种孔雀的配比一般1:3,在产蛋前2个月调整好种群,一般每舍养10只左右。开产

4、后饲料逐步改为产蛋料,多加VB1、VB2、VE及贝壳、骨料、氯化胆碱及青绿植物,并补充光照,每周加半小时,直至全天光照17小时。雄孔雀多在日出前及日 _ _,并围着雌孔雀转圈,频频开屏以示求偶。孔雀每年3月中旬到7月为产蛋期,年产蛋量3050枚,蛋壳为淡黄或白色,蛋重120140克,一般每隔一日产蛋一枚,寿命为2025年,蛋要放在通风的地方,温度保持10140C ,最好在一周内进行孵化。 人工养殖的孔雀不具自孵能力,宜采用人工孵化或家鸡代孵的方法,孵化期为2627天。种蛋存放时要小头朝上,孵化期时要大头朝上。孔雀的孵化温度初期稍高,后期稍低。 110天温度为3837.20C,1120天为37.

5、236.80C,2127天36.836.20C。相对湿度主要靠孵化器内水盘加以调节,一般为6065%,如果湿度过大,就少添水,如果不够湿度就添些温水。孵化室的湿度保持6070%,每24小时翻蛋1次,角度为900,每天定时翻蛋直至落盘。初期胚胎不宜多凉,一般515分钟,后期要多凉,根据蛋的温度和室温决定凉蛋时间的长短,可采用“眼皮试温法”并注意通风换气。孵化过程中进行2次照蛋,分别在孵化后第9天和第24天,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 雏孔雀由于其体弱而娇嫩,需要供给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较高的营养需求,同时要求管理精心细致。育雏前应先 _消毒笼舍及设备。刚出壳的幼孔雀要加强保温,温度可根据雏鸟的日龄和表现来

6、掌握。一般情况下110日龄34300C,1120日龄30260C,2130日龄26240C,以后每周降10C,直至180C200C。一般温度过低,孔雀苗堆在一起,靠近热源;温度过高则远离热源,并张嘴呼吸。脱温后一周左右,可让雏孔雀到室外活动,多晒太阳,适应外界环境温度,促进发育。雏鸟养殖密度为3050只。雏孔雀出壳后24小时先用0.02%高锰酸钾水饮水,有利于胎粪的排出,然后喂料(要求含粗蛋白22.5%以上),要求保持料、水不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15日龄内的孔雀在饲料中加入熟鸡蛋黄、青饲料、黄粉虫、添加剂(如速补14)。平时要仔细观察雏孔雀的采食、粪便及精神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定期清洗

7、消毒水槽、食槽、垫料,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应激。由于孔雀翅羽生长速度快,一周后即可飞翔,应注意防逃措施。在整个育雏期间,应定期防疫。115日龄用青链霉素3000单位/只饮水,3天后用千分之二土霉素拌料,交替使用,防止白痢及球虫。一周龄后用万分之一痢特灵防黑头病,20天一次。79天用新城疫IV系弱苗和传支H120免疫,14日龄用法氏囊中毒疫苗,21日龄用鸡痘疫苗,35日龄用传喉疫苗(视当地情况定) 育成期是生长发育的主要时期,饲料要保持稳定,不能随意改变,使其养成一定的生活规律。采用栏舍饲养,并适当喂些新鲜多汁青饲料,此期饲料有颗粒料(如玉米、小麦等)、混合料(如蛋白质饲料及骨粉、钙粉、微量元素、

8、及各种维生素)、青饲料三部分组成。成年孔雀每年811月换羽,10月后大部分羽毛换齐。雄鸟尾屏依年龄和体质不同,2年龄方能长好。雄孔雀在繁殖季节内,每天开屏45次,每次长达10分钟,雌鸟和幼鸟也能作相仿的姿态,但不具尾屏。 孔雀的疾病较为少见,但如群体养殖或管理不善,也可引发禽病,因此,平时应同家禽一样,按顺序接种好各种疫苗,避免同有病家禽接触,防止病菌传染。其易感疾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黑头病:是 _滴虫寄生在孔雀盲肠和肝脏引起的。其症状为精神委顿、食欲不振、腹泻下痢,后期卧地不起。 预防:按20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投服左旋咪唑或万分之二的痢特灵拌料,连用5天。 治疗:可在日粮中添加0.04%呋

9、喃唑酮或0.1%磺胺嘧啶;口服甲哨唑,成孔雀0.4克/次,幼孔雀0.2克/次,1日2次,连用57天。 球虫病:一种常见寄生原虫病,主要侵害幼孔雀。症状为精神沉郁、减食喜饮、羽毛垂翅、怕冷聚堆、闭眼呆立,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下痢,排褐色糊状恶臭粪便,间见血便。 防治:(1)雏苗期用5千单位青链霉素饮水或千分之四土霉素拌料;成鸟用青霉素10万15万单位/只,混饮,1日2次,连用35天。(2)用0.02%痢特灵粉剂拌料作预防,治疗可用0.04%拌料,连服57天。应注意均匀拌料,防止药物中毒。(3)每斤饲料拌氯苯胍2粒作预防。 白痢:由沙门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雏鸟。症状为怕冷减食、毛松下痢、

10、排白色粘糊状粪便,污染肛周羽毛,有时 _被粪便堵塞。 治疗:用0.03%呋喃唑酮拌料投喂,连服3天,停2天;或用千分之四土霉素拌料,57天为一个疗程。 体表寄生虫: 较为常见的有(1)虱:可啮食羽毛和 _鸟体,严重时可致食欲下降、消瘦、羽毛脱落。(2)羽螨:寄生于体表羽毛的羽毛管内,吸食管内的营养物质,从而影响羽毛的正常生长,并可见皮肤的损害和瘙痒。 治疗:(1)用0.005%0.01%溴氰菊脂溶液喷洒。(2)用1.25%马拉硫磷水溶液喷洒或做成4%撒粉。 人工饲养的蓝孔雀,每年3月初到8月上旬为产蛋期,年产蛋2035枚。蛋为椭圆形,呈白色、乳黄色或淡褐色,蛋重100125g,蛋形指数为1.3

11、4。雌孔雀开产后,一般隔日产蛋,产蛋时间主要在每天下午5时到天黑前。 产蛋野生孔雀进入繁殖期就开始营巢,建巢于灌丛、竹丛、草地上,巢为凹窝,里面垫以杂草、细枝、落叶及残羽等;每窝产蛋48枚,由雌鸟孵蛋,孵化期为2628天。 孔雀22月龄达到性成熟。野生状态下,2月中旬开始繁殖;人工饲养条件下,3月初进入繁殖期。雄孔雀多在日出前及日 _ _,求偶时雄孔雀追随雌孔雀,频频开屏,并围绕着雌孔雀转圈,当雌孔雀呈顺从姿态时,雄孔雀跳到雌孔雀背上,用嘴啄住雌孔雀颈部羽毛进行交配,交配时间仅持续510秒,交配后15天左右雌孔雀便开始产蛋。 (1)在笼养条件下,青年孔雀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20-25,当低于15或高于30时,维持温度的需要相对增加,从而提高了饲养成本。 (2)光照对青年孔雀生长发育和性成熟有很大影响,雌孔雀如7 _生活在长光照下性成熟提前。为节约成本,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采用人工增加光照的措施,主要靠充分利用自然光照。 (3)对青年孔雀大群饲养,一般按1:3或1:4的雄雌比例进行组群,组群工作应在夜间进行,每群不要超过30只,每只孔雀所占的笼舍 _不少于1平方米。到育成后期,也可像成年孔雀一样有选择的适当分笼组群饲养,每只孔雀所占的笼舍 _不少于2平方米。 (4)青年孔雀采食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