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_第1页
哲学】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_第2页
哲学】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_第3页
哲学】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_第4页
哲学】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庄子的“无功”“无名” “无己”思想李明珠?无?是道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范畴。?无功?、?无名?、?无己?是庄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哲学思想。在庄子一书中,曾多次表述过 ?三无?的思想。有的是直 接的理论阐述;有的是通过寓言的象征隐喻。在逍遥游中,庄子比较集中地阐述了 ?三无?的思想。庄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的主旨是对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的探索,上述言论就是庄子探索的结论。庄子认为,要获得人生的自由逍遥,要达到至人、 神人、圣人的境界,必须?无功?、?无名?、?无己?,由?有所待?达到?恶乎待?。做到了?无

2、功?、?无名?、?无己?,就由?有待?达到了?无待?,即达到了人生逍遥的自由理想的境界。也就是说,庄子?三无?的提出,根源于对人生自由理想境界的追 求,?三无?是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方法和途径。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十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智慧。但是由于儒家的?立功?、?立徳?、?立言?人生三不朽的思想,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庄子用超常和反思的智慧和眼光提出的?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常常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使人们对 ?三无?的理解和把握产生迷障和困惑。本文力图对庄子的?三无?思想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以期给庄子的 ?无功?、?无名?、?

3、无己?一个科学地、全面地、正确地把握和评价。庄子的?三无?思想,具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这种多指向、多层次的?三无?思想,是在?无?这一?道?的境界中统一。我们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一、对世俗功名价值观的超越自从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把?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的思想后,积极入世,建立功名,成为一般人的普遍追求。功名成为一种价值尺度,衡量着 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所谓功名,包括富贵、权势、名利、金钱、地位等等,庄子把它概括 为与人相对的?物?。庄子以超越常人的智者眼光,清醒地看到:功名一旦成为人生追求 的目标,成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价值尺度,?物?就成了崇拜对

4、象,?物?就会对人产 生一种束缚,一种负面作用。人们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往往会 ?为物所役?,?为物所 累?,人与功名的关系就产生了异化。庄子这种思想的产生,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的。庄子生活在动乱纷争的战国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以私欲治天下,为满足贪欲和权力欲,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政治非常黑暗。庄子对当时的社会、 政治、官场有着十分深刻的洞见,认为在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情况下去追求功名,往往是以丧失人的独立人格、个性尊严 和失去人的本性真性为代价的。庄子视人格、尊严、真性为人的生命中最为宝贵最有价值 的东西,是人的精神生命。为获取功名而失去人的精神生命,在庄子看来,功名的获得, 便成了无价值无意义

5、。庄子不把功名的获得,作为人生成功的价值尺度,而更看重人的精 神生命价值的实现。当时人们一般是通过出仕的途径去获取功名的,但仕途险恶,官场黑 暗,许多人进入仕途后,便失去了精神生命,成了没有真性、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 没有灵魂的生命不健全的?散人?。功名以其诱惑败坏着?文行出处?,腐蚀着世情人心。 面对这种情况,庄子痛心疾首,要求人们超越世俗的功名价值观,从跻身功名的圈子中跳 出来,摆脱功名的束缚,这样在乱世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无功?、 ?无名?是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立功?、?立德?、?立言?的解构与反思性的批判。看起 来,它似乎是对积极入世,建立功名的否定,实质上它否定的

6、不是功名,而是追求功名的 负面价值。它是庄子在特定时代,通过对社会政治的审视,通过对功名价值的反思,为改 变?人为物累?的异化现象而提出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乎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 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汚我。我宁戏汚渎之 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周辞聘,就是对世俗功名价值观的超越,是对?无功?、?无名?的实践。?千金,重利;卿相,尊位?正是功名的获 得。但获得功名的代价是:充当工具,作为祭品,失去自由,人格受汚。?无汚我?是庄子

7、?无功?、?无名?的根本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快吾志?,获得精神生命的畅快,实 现人生的自由。庄子提出的?无功?、?无名?是引导人们突破世俗功名观念的束缚,超 越现实对功名的执着,由此所开拓出的,是一种生命健全、人生自由的大境界。庄子提出的对世俗功名的超越,表面看来,它具有 ?无道则隐?的出世倾向,但实质上,?无功??无名?是庄子在功名与人的精神生命发生冲突、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对功 名的一种自觉地、理性地放弃。这里有庄子的清高,也有对世俗的反抗,其目的是追求更 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的?无功?、?无名?并不是把人们导向虚无,而是有着干预现实的 积极意义。?无功?、?无名?对功名否定的实质,是要实现人

8、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真正关怀,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具有启迪人生的积极的现实意义。二、不以功名为念通过无功名达到有功名庄子要人们超越世俗的功名,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功名所缚。但庄子并不否定功名,不反对人们建功立业。在庄子笔下,有对圣人治世,士人辅世地褒扬,也有对事业成就达 到?神?、?巧?、?善?的境界的能工巧匠地赞美。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建功立业。在这个问题上,庄子有着反常规反传统的独特见解。庄子认为功名的达到要以?无?为前提,即不以立功立名为念,不以立功立名为务,通过 ?无功?、?无名?达到?有功?、 ?有名。用庄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无功名而治,无仁义而修?(刻意)

9、。怎样来理解 庄子的?无功?、?无名?的这层含义呢?我们试以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梓庆为鏤?来进行分析探讨。梓庆削木为鏤,鏤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鏤,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通斋,下同) 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輒然忘吾有四 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 成见鏤,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是其与!(达生)梓庆作为一名工匠,其技艺达到了 ?见者惊犹鬼神?,也就是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说在他的事业上是功

10、成名就了。梓庆的成功之 ?术?,就在于通过?心斋?, 达到不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所谓?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就是心中没有对功名的考虑, 无立功立名之心,即功名利禄不入于心。 这种?不入于心?, 即是对功名的?无?,也可以说是对功名的超越。在庄子看来,人要建立功名,但不可存 为功名之心。心存功名,为功名而务,就会为功名所缚,就有心理负担,这种束缚、包袱 就会成为人正常发挥自己的障碍。而无功名之心,则可以摆脱一切束缚、压力、杂念、干 扰,达到忘我的全身心的投入,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功 名的有成。梓庆所言?其巧专而外骨消?,就是排除了一切世俗干扰

11、,专注于事业的境界。梓庆的?以天合天?,就是以人的自然之心顺应木的自然之性,这里依然有着 ?无?的作 用,即顺其自然,不以私欲胡作妄为。最后梓庆为鏤,达到了?见者惊犹鬼神?的大成境界。这则寓言,生动形象地表明了庄子通过 ?无功?、?无名?达到?有功??有名?的 哲学思想。庄子中还有一则?痀偻者承蜩?的寓言,同样表达了 ?无功??无名?的这一思想内涵。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

12、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达生)驼而又老,按一般情况说,做什么事都已很困难了。可是 ?痀偻丈人?却掌握了捕蝉?犹掇之也?的绝技。?痀偻丈人?之?巧?的获得,苦练技巧是其重要因素,但更为重 要的还是对?道?的修炼。?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不反不侧,不 以万物易蜩之翼?,实际上就是由技入道的境界,这种?道?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它是一种忘物、忘俗、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私心杂念都已排除,一切世俗的 名利是非都被抛弃。进入了 ?道?的境界,就不再受任何世俗干扰,不再为功名所诱,荣 辱不惊,生死

13、无变。这种?道?的境界,也可以说就是?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 认为,人只要达到了 ?无功?、?无名?的?道?的境界,就可以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 一种人生的超脱。这种超脱能使人心境空灵平静、精神凝聚专一,心不旁鹜,专注于自己 事业的有成。反之,一个人心中若填满了名利世故,是非得失,未留下一片虚灵之地,就 不可能专注于在事业中开辟境界,也就难获得事业的成功。庄子说:?凡外重而内拙。?(达生)?外重?就是功名心太重。太看重功名,就会使人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压力太大,从而造成?内拙?。因此只有?无功?、?无名?,摆脱思想包袱、精神压力、 外物束缚,超脱于利害得失之上,保持精神自由,才能畅达生命的

14、弘致,正常良好地发挥 自己。所以庄子把?无?作为?有?的前提,要求人们通过?无功无名?去获得?有功有 名?。庄子的这一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一般人只知通过 ?有?去达到?有?,即抱着立功 立名之心去追求功名,而不知通过?无?去达到?有?,即以无功名之心去获得功名。庄 子的?无功?、?无名?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超越功名去建立功名,这是人生的一种 大智慧。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十分在意功名,刻意追求功名,或许也能获得某些成功。但这种成功,只是小成。而以?无?为前提所达到的?成?,往往都是?大成?。梓庆、痀偻 丈人就是如此。庄子笔下塑造了不少功名利禄不入于心的人物。这些人虽然心中无功名, 但都在事业上取

15、得了大成。象梓庆、痀偻丈人其实就是庄子笔下 ?无功?、?无名?、 ?无己?的?神人?、?圣人?、?至人?。看起来?神人?、?圣人?、?至人?高不可攀, 神乎其神,难以企及,其实,从上述几则寓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神人?、?圣人?、?至人? 也很平常。懂得了庄子?三无? 思想的真谛,做到?无功? 、?无名? 、?无己? 人人都可以成为?神人?、?圣人?、?至人?。但真正做到?三无?也并非易事。?三 无?是人生理想的大境界,它的达到需要人生的大修养。三、有功不居功成身退在庄子看来,功名的达到,要以?无?为前提,而功成名就后,还要再回到?无?, 即?有功不居?,?功成身退?。这里的?功成身退?不是成

16、功后退隐的意思,而是不以 功名自居,不显名扬名的意思。?无功?、?无名?这一方面的意义,主要是指人在获得 功名后应该具有的精神境界。?无功?、?无名?从整体上说,是培养人们一种淡泊宁静 的心态。不以功名为念,是在建立功名中的淡泊; 不以功名自居,是在获得功名后的淡泊。 ?无功?、?无名?实际上包括了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精神修养和实践的过程。?从无到有?是?道?境;?从有到无?同样也是?道?境。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有功不 居?、?功成身退?这样一种?从有到无?的?无功?、?无名?的思想内涵呢?我们还 是用庄子的话来说明。应帝王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

17、,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明王?功盖天下?,?化贷万物?,可谓是大功大名了。但明王?似不自己?。所谓?不自己?就是并不以为功劳出 自自己,成功与自己无关。其实质就是不居功,不显名,不自傲,不矜夸,也就是?无功? ?无名?。所谓?游于无有者?,就是治天下而又不以治天下自居,?窅然丧其天下焉?。徐无鬼 中还有一段类似 应帝王 中的语言:?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 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但圣人却不知这功名?其谁氏?。?不知其谁氏?,有无为而治的意义,也有不把 功劳归于自己,功成不就的意义。所谓?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

18、,名不立?,实质都是 超越名实的?无功?、?无名?。庄子?无功?、?无名?这一方面的思想内涵,同样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是人生 的一种大智慧。?功成弗居?,?功遂身退?,这是一种?无?,这种?无?的实质是?復 归于朴?。?復归于朴?最容易与?道?沟通。与?道?通,就能永葆于?有?。这就如 老子所言:?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章)?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六十四章)比如做官,如果以有功 名自居,高高在上,就难免被权力腐蚀, 就会为功名所累, 最后就会被权力的异化所扼杀。 一般人如果以功名自居,就会自是自傲,最终就会在自是自傲中失去功名。山木篇指 出

19、?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去功与名而还于众人 ?, ?纯纯常常?,正是?无功?、?无名?的?復归于朴 ?的心态。具有这种心态,就可以保持 ?有成?,就会使 ?成?始终具有新鲜的活力。庄子正是把握了 ?有?和?无?的辩证 关系,以超常的智慧提出了 ?从有到无 ?这一?无功 ?、?无名?的哲学思想。有名不显,有德不扬,功成不就,业成不居, ?光而不耀 ?,是获取功名后 ?无功?、?无名?的精 神升华, 它成为道家的一种风范。 这种道家风范,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 都保持一副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自然,

20、自然就是 ?道?。?与道为一 ?就是人生的大境界。四、?与道为一 ?的?无己?境界 在庄子的?三无?思想中, ?无己?是根本。 ?无己?是达到?无功?、?无名?的 方法和途径,也是 ?无功?、?无名 ?的前提条件。 ?无己 ?决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没有 自我,不要自我。 ?无己 ?是去掉原有的 ?己?,而达到更高层次的 ?己?。?无己 ?的 基本含义,是心灵处于空虚静寂、无遮无碍、没有杂尘,朴素本真的状态,也就是?无?的精神状态。再作深入一层的理解,这种 ?致虚极,守静笃 ?的?无己 ?境界,实际上就 是一种人与自然沟通,融为一体的 ?道?境。?无己 ?就是得道。下面分层逐一论述之。庄子在文章中

21、通过寓言, 多次描写过 ?无己? 这种精神状态。 比较典型的有 齐物论 中南郭子綦的 ?丧我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 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 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在这里?荅焉似丧其耦 ?,?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 ?,都是精神空虚静寂的 ?丧 我?状态的形象描述,诗意表达。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 ?,是由 ?丧我?达到的 一种精神超越和升华。 ?今?与?昔?的不同,就在于 ?昔?有我,而 ?今?丧我?。?丧我 ?即是?无己?。这类寓言故事,还有大宗

22、师中的颜回 ?坐忘?:颜回曰: ?回益矣。 ?仲尼曰: ?何谓也? ?曰: ?回忘仁义矣。 ?曰: ?可矣,犹 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 ?同则无 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颜回对孔子说自己 ?忘仁义?、?忘礼乐?,孔子都说?可矣,犹未也 ?,也就是说 尚未修炼到家, ?忘?得还不够。最后颜回说自己 ?坐忘矣 ?,才得到孔子的首肯。儒家高徒颜回忘掉了儒家的根本 ?仁义礼乐 ?,却得到儒家大师孔子的肯定,并且还要颜回进 一

23、步地 ?忘?。看起来似乎玄虚荒诞,实则 ?寓实于玄,寓真于诞 ?。庄子是通过忘仁义 礼乐来强调 ?忘?。所谓 ?坐忘?,就是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 ?。过 去对?离形去智?有过不少误解,认为是庄子的反智论。庄子 ?离形去智 ?的思想本身就 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限于本文篇幅,不作展开讨论,这里只探讨与庄子?坐忘?有关的?离形去智 ?的内涵。 ?离形去智 ?指的是一种消除了个体心中的私欲杂念,偏见 成见,以及 ?智?的负面作用 ?伪?,而进入一种虚空静寂、无执自由的心灵状态。?离?和?去?既指精神修炼的过程,也指其结果。虚空静寂、无执自由的精神状态,就能?同于大通?。所谓?同

24、于大通 ?,就是与大道沟通,其实质就是通过 ?坐忘?所达到的 ?復 归于朴?的?道?的境界。 ?坐忘?也是?无己?的另外一种表述。儒家提倡?克己?,?克己?的目的是 ?复礼?。所谓?克己?就是克服人性中与伦 理道德相冲突的东西,最后使自己自觉地依归于 ?礼?,达到与 ?礼?的和谐。 ?克己? 即修身,主要是在道德人格层面上的修养,最后落实在 ?复礼 ?,即对现实事功的执着与 实现上。庄子的 ?无己?与儒家的 ?克己?有同有异,但最终目的是不同的。在同过精神 修养达到其目的这一点上, ?克己?、?无己 ?都是一样的。但 ?无己?的最终目的,不 是对现实性的执着,而是对现实性的超越。儒家 ?克己复

25、礼 ?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加强 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庄子的 ?无己?则主要是通过 ?外天下 ?、?外物?、?外生? 而达到?朝彻?、?见独?。?朝彻?、?见独?是超越古今,超越现实,超越外物,超 越生死后所获得的自由解放的境界。儒家的 ?克己 ?,是对现实伦理道德的一切规范的依 归,而庄子的 ?无己 ?则是对自然的依归,是人性的回归。冯友兰先生在原人中曾把人生的境界分为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天地 境界?等几种境界。 ?功利境界 ?是一种世俗的人生境界,?道德境界?人生的较高境界,而?天地境界 ?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儒家 ?克己复礼?所达到的就是人生的道德境界, 而庄子的 ?无己

26、?所达到的则是 ?天地境界 ?。庄子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天地) ?忘己?就是?无己?。?忘己?就可以 ?入 于天?,?入于天?就是进入 ?天地境界 ?。这种?天地境界 ?就是人性复归于真朴,就 是人与自然之道的和谐,就是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人与 ?道?相通相融的 境界。通过上述分析论述,我们可以体会到 ?无己?确是?三无 ?之根本。前面我们说过, ?无己 ?的基本含义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主要特点是 ?虚?和?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静?方能体道, ?虚?才能容物。 ?虚静?也就是 ?无?。?无? 是?闻道?的必要前

27、提,只有闻道得道,才能由 ?无?到?无不为 ?。由此可见,庄子的 ?无己 ?并非把人们导向虚无,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庄子?纪渻子养斗鸡 ?的寓言来理解 ?无己 ?的深刻的现实意义: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 ?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 ?未也,犹应向景(影)。 ?十日又问,曰: ?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 日又问,曰: ?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 反(返)走矣。 ?(达生)纪渻子训练斗鸡,其目的是 ?斗?。被训之鸡一开始 ?斗?气十足:?虚憍而恃气 ?,?犹应向景(影) ?,?疾视而盛气 ?,但纪渻子都认为 ?未也 ?,即还未训练成功。直 到斗鸡被训练得 ?望之似木鸡 ?,纪渻子才说 ?几矣 ?(差不多了)。纪渻子训练斗鸡的 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其 ?斗?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达到 ?致虚极,守静笃 ?的?无己? 的过程。最后其鸡 ?望之似木鸡 ?,进入了 ?无己?境界。就在这时,别的鸡见到它都返 身而逃,无一敢与之争斗。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家以 ?无?为根本。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