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精品教育.doc_第1页
2019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精品教育.doc_第2页
2019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精品教育.doc_第3页
2019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精品教育.doc_第4页
2019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精品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 有人说,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他对文本的姿态。 没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敏感,要醉在 字里行间,要与语文课程诗意的舞蹈。这样,我们才能蹲下 身子自己倾听以及引导学生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细微声响。 课文钓鱼的启示 题目五个字, 前两个字是“钓鱼”, “钓 鱼”的背后是一个故事,后两个字是“启示”,“启示”的 背后是一个规则。“钓鱼”和“启示”紧紧缠绕在一起,构 成一篇风格独特的文章。文章先大篇幅写故事,这是画龙; 在最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出启示的内容,这是点睛。既画 龙又点睛是此类文章的特点,与纯故事型的课文桥 金 色的鱼钩尊严等等是不一样的。既然课文

2、有故事, 就得走进故事。 其实了解故事的情节不难。 从“钓到鱼”到“放了鱼”,一目了然。不难看出,课文先 写的是“得”,得到的“得”,得利的“得”,得意的 “得”。再写的是“舍”,舍去的“舍”,舍弃的“舍”, 舍生取义的“舍”。梦寐以求的东西得到了,为什么又要艰 难地舍去呢?故事有波澜,有悬念,有与众不同的味道。这 波澜、悬念、 味道激发了我们的阅读期待, 顺着课文的气脉, 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进“启示”这段文字。走进“启示”,我们会记住两句话,一句是“道德只是个简 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第二句是“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 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3、和力量”。 这两句话很经典, 众所周知经典之言一般都有点“玄”,给人雾里看花、水中 望月的感觉。这种感觉美妙、奇特、令人回味无穷。但也就 是这种感觉,将刚刚读故事的产生的波澜抹平了,将刚刚读 故事产生的悬念释怀了,将刚刚读故事产生的品味提升了。 此时,故事不再是故事,演变成了对父亲的敬佩,演变成了 对自己的反思,演变成了影响学生行动的“启示”。此刻, 我们再回过头看故事,故事先写的是“得”,再写的是 “舍”,最后呢?是大得,大大的得;是心得,震撼心灵的 得;是妙得,丰盈身心美妙无比的得。这就是特殊的钓鱼, 钓出非凡的启示。 走出“启示”,放下课文,有五个字我们怎么也忘不了 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

4、诱惑人的 ‘ 鱼 ’ 。”它所 在的句子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次地遇到了与 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 ‘鱼’ ”。“鱼”字上 加了一个引号。双眼审视着这个特殊的语文想象,用手去抚 摸它的肌肤,用脸去感受它的体温,用耳去聆听它的心声,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是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言语形 式”的文字之魂。请看,面对刚钓上的“诱惑人的鱼”, 我是何等“得意” (课 文词语);面对父亲要我放掉这“诱惑人的鱼”,我是何等的“急切”(课文词语) ,乃至与尊敬的父亲“大声争辩” (课文词语) ;面对即将放掉的“诱惑人的鱼”, 我“乞求” (课文词语)无果

5、之后只有“沮丧”(课文词语) ,只有很 想不舍又不得不舍的那份“依依不舍”(课文词语) 。 而父亲呢?面对“诱惑人的鱼”课文描写的只有一个动作 盯。那是怎样的“盯”啊,那是得意中的“盯”,那是 无比喜欢的“盯”,那是在知道了“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 有两个小时”信息之后的“盯”,那更是带着思考的 “盯”。父亲“盯”这个动作,包含着多少信息啊,学生得 领会。面对“诱惑人的鱼”在“盯”的动作之后,紧接着是 父亲的一个决定放,和一种心情平静。沉稳的父亲 与幼稚的儿子面对“诱惑人的鱼”的反应迥然不同。“道德 抉择”、“实践起来却很难”、“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 量”这些文本语言的意蕴在对比中显山露水了。

6、巧妙! 围绕“诱惑人的鱼”行文结构巧妙,细节描写巧妙,遣词造 句更为巧妙。但是,这巧妙仅仅是作为成年人教师我的体悟。问题是要引 导年龄尚小的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教学目标如何设定,教 学流程如何安排,单元主题如何突出?会不会因为“鲈 鱼”“禁捕”等信息的整合将语文课上成自然课?会不会 因为“道德问题”的拓展上成思想品德课?会不会因为 “故事精彩”上成内容分析课?这一切的一切说起来只是 个简单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难归难。常言道,车到山前必有路嘛。这路,在哪儿?在脚 下!脚踏“感悟、发现、探究”的理念之云,展望设想学生 从入课(走入课堂)到出课(走出课堂)的变化,就会准确 定位教学目标。鱼饵、

7、操纵、小心翼翼、翕动、嘴唇等等这些词语要在语境 中认读、理解,不难;勾画句子,大胆质疑,书写感受,很 关键。抓住“得意、急切、沮丧、依依不舍以及盯、平静”等词语 朗读感悟“我”和“父亲”的言行,体会“我”和“父亲” 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这是重 点。理解钓鱼的启示,识别生活中诱惑人的“鱼”,获得道德实 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这一条是难点。扣住根本,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将语文课本本分分老老实 实地上成语文课,我认为要从三个层面去操作,由言到 意再回到言。 很多失败的语文课, 忽视了第一个“言”, 直接进入了“意”,在“意”上大做文章,结果有了“分 析”之嫌,

8、“再回到言”更是一句空话。 钓鱼的启示的 三个层面具体怎么突破呢? 突破第一个层面:读,进入言。这一个“言”大家再也熟悉 不过,但是, 问题就出在“熟悉”二字上, 因为熟悉而忽略, 因为熟悉而太放手,因为熟悉而致使学生的语文根基不实。 说白了,这一个“进入过程”就是简简单单的读正确、读流 畅、初知大意的过程,它是学生滋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根本, 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前提,是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底线。 那么,这一个“进入”如何做呢?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用想象、回忆、动作比划等方式读中 解决重点词语“涟漪、 翕动、抉择”; 放手让学生圈点批注, 写下问题及感受;读中提炼统领全文的语“诱惑人的 &lsq

9、uo; 鱼’ ”。突破第二个层面:读,进入意。感受我的心理,凸显放鱼之 难,必须抓住“得意、大声争辩、乞求、沮丧、依依不舍” 指导朗读。本真的朗读是还原语境,在得意处读出得意,在 争辩处读出争辩,在乞求处读出乞求,在沮丧处读出沮丧, 在依依不舍处读出依依不舍。依据语,还原语境, 可以用“丰富文本语言”的方法重点突破儿子面对父亲要求放掉“诱 惑人的‘鱼’ ”时“急切”地说的一句话“爸 爸,为什么”。学生可能在句前添加语言,如:天啊,我的 耳朵没有听错吧,爸爸,为什么?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放掉鱼?爸爸,为什么?可能在句中添加语言,如:爸爸

10、,亲爱的爸爸,要我放掉鱼?为什 么?爸爸,放掉鱼就等于放弃可口的鱼汤,为什么?可 能在句后添加语言, 如:爸爸,为什么?你不是来钓鱼的吗? 爸爸,为什么?又没有人看见。爸爸,为什么?辛辛苦苦钓 起来的鱼为什么要放呢? 丰富句子的最大好处在于彰 显“我”的“急切心理”, 一句一句, 由言入意, 言意兼得 最后通过与原文的话比较,就会发现急切的“我”把所有的 心理活动都融入了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爸爸,为什么? 对比感受父亲的心理是必要的。也不想放掉“诱惑人的‘鱼’ ”的父亲面对在道德准则面前显得异常“平静”,但是“平静”之中并不平静,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呢?学生找到“盯”后要

11、感受这是怎样的一盯,要鼓励学生 站在父亲的角度体会父亲当时复杂的内心矛盾以及作出决 定的艰难。进入意,归根结底是读懂启示,感受生活中的“诱惑人的 鱼”。放掉眼前的实实在在的“诱惑人的鱼”尽管很难,但 是父亲还是决定放,那是不容争辩的。因为距离捕捞鲈鱼的 时间还有两个小时,这是规定。违背规定是什么行为?是卑 鄙的行为。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无论是别 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自尊。”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衡量真 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英 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 节。”结合名言,变换导语,

12、反复引导领会描写“启示”的 文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但是一个人只要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 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问题是真实的生活、五彩缤纷的生活、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有 很多诱惑人的“鱼”,让学生说一说,如:超市收银员阿姨 多找的零钱,校园芬香扑鼻的鲜花,别人那可爱的玩具,随 手乱扔随口乱吐的方便这些“诱惑人的鱼”包围着我们,逗引着我们,迷惑着外面,一念之间,既可能成就一位 道德模范,也可能塑造一个被人唾弃的卑鄙小人。 突破第三个层面: 读,回到言。“回到言”关键在一个“回” 字。很多课到“入意”环节就戛然而止,就安于现状,

13、就迷 失了方向。教师带领学生一个猛子扎到“题海”之中,练啊 练啊,练得学生头昏脑胀,练得学生天旋地转,练得学生内 心麻木, 练得学生不知所措。 “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以人为本”成为贴在“新课程”脸上招摇过市的一张皮。 “回到言”就是去掉这张皮,还语文一张本真的脸面。怎么“回”?课文先写了故事,用了多少自然段呢?让学生 去数,感受“段”的存在。这九自然段中有细节描写吗?让 学生概括的表达,我和父亲得意地看鱼是细节描写,我的急 切、我的争辩、父亲的平静是细节描写。在“快餐式”品味 细节描写之时,作为教师要清醒地把好舵,千万不能走进“细节描写的具体内容”,一旦进入具体内容去分析去体验 就可能会回到“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