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_第1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_第2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_第3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_第4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中学课程 单选 简答 5% 郭敏慧,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知识中心主义课程,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巴莱特等。 主要观点: 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评价: 优点: (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局限性: (1)把各门知识割裂开,不能在整理、联系中学习 (2)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

2、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2、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经验主义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主要观点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 优点:(1)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2)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局限性:(1)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2)忽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有布

3、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主要观点: 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评价 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功能,把课程设置的重心放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上,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二、制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需求)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

4、水平(学科水平知识)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课程理论,三、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a学科课程(the subject curriculum) 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分科设置,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但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但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忽视学习的过程,b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强调从做中学

5、,代表人物是杜威。 认为分科课程违反了儿童的天性,是一种为成人而牺牲儿童的设计类型。 他主张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生活的需要,在模拟生活活动中,组织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通过主动的活动获得经验的转化与改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之间的差异 学 科 课 程 活 动 课 程 认 识 论 知识本位 经验本位 方 法 论 分 析 综 合 教育观念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教育为生活作准备” “教育即生活” 知识的传递方式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知识的性质 学术性知识 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课程的排列 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 课程的实施 重学习结果 重学习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灵活多样 学习的结

6、果 掌握“双基”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态度,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 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多数情况下显性课程是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的方式呈现。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也称为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时常带有非预期性、非计划性,以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和潜在性,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从课程呈现方式划分,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

7、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评价: 综合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密切学生的学习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尚存在许多问题,受到一些限制,如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存在较大的难度,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必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 选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8、和特长自愿选择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5、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 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地方课程 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校本课程产生的原因: 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 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 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

9、的脱节。 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 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校本课程的优势: 由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校本课程的负面效应: 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力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10、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改革的理念,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纲要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六个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