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再灌注损伤_第1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_第2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_第3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_第4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 I,目 录,一、概 论*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自由基(free radical) 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 白细胞(leukocyte)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三、心脏I/R I(MIRI)的主要表现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一、概 论,缺血-再灌注损伤 (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 I,给缺血组织恢复血液灌流,部分动物或患者缺血区的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比永久性缺血区更为严重的反常现象

2、。 其反常现象包括: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等,氧反常: 钙反常: PH反常,缺血-再灌注损伤,两者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再灌注损伤实质上是将在缺血损伤期处于可逆损伤的细胞经恢复血流转化为不可逆损伤,血管,坏死组织,濒危组织,正常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示意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普遍性 : 不同种属、各种组织器官都可发生再灌注损伤。 1960年,Jenning提出心脏I/R I(MIRI) 1968至今:相继提出脑、肾、肺、肠、皮肤I/R I 临床现象: bypass surgery (搭桥手术) shock treatment(休克治疗) organ transplantation(器官

3、移植) thrombolysis(溶栓疗法,I/R I 的原因和条件,缺血时间:缺血2040min再灌注为可逆性损伤期; 缺血4060min后再灌注为不可逆损伤期。 侧支循环: 再灌注条件: 需氧程度,原因:全身循环障碍后恢复血流: 组织器官缺血恢复血流: 血管再通,影响因素,概 论,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自由基(free radical) 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 白细胞(leukocyte,一)自由基的作用,1. 自由基的概念和代谢 2. 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3. 自由基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机 制,1)自由基(free radical)的概念和类型,自由

4、基:外层电子轨道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 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又称游离基,1. 自由基的概念和代谢,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由氧自由基(O2 OH)、H2O2和O2 组成,脂性自由基:是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 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氧自由基:由氧诱发的自由基,属非脂性自由基。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羟自由基OH,一氧化氮(NO):弱氧化剂,是一种气体自由基,自由基是共价键化合物均裂的产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短(平均寿命仅1ms),化学性质极其活泼,易和其他物质反应形成新的自由基,呈现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易于失去电子和夺取电子,特别是氧化作用很

5、强,具有强烈的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 生理情况下,可经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及时清除,对机体并无有害影响,2)自由基的代谢,O2 的产生途径: 生理调节下,约1-2的氧接受一个电子生成O2 。 Hb、肌红蛋白、儿茶酚胺、酶等氧化; 毒物作用于细胞,电离辐射等,H2O2的生成途径: O2 歧化反应: SOD O2 O2 2H + H2O2 O2,Fenton反应,OH 的生成途径: OH 是最活跃最强力的自由基,2. 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源性 黄嘌呤脱氢酶(XD)氧化酶(XO)

6、系统,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白细胞源性,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被激活,耗氧量增加,产生呼吸爆发,所摄氧绝大部分(70-90%)经磷酸戊糖旁路产生氧自由基,O2 O2,一般认为,XO源性自由基生成增加是原发性的,而中性粒细胞源性自由基增加则是继发性的,e,线粒体-单电子还原增多,ATP、Ca2+超载、细胞色素氧化酶功能障碍,O2 O2,e,儿茶酚胺自氧化增强,单胺氧化酶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红O2,3. 自由基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1)生物膜脂质过氧化 再灌注时形成大量自由基,尤其OH,可引发生物膜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均裂,形成脂性自由基,产生脂质过氧化生物膜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使膜脂质微环境改变,

7、导致: 膜结构破坏 膜蛋白功能抑制 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 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形成,诱导炎症介质产生 ROS激活PLA2 促进自由基产生和脂质过氧化 产生PGs、TXA2、LT等高度生物活性物质,促进血栓形成,加重再灌注损伤,ROS激活转录因子NF-kB 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2)蛋白质变性和酶活性降低 自由基细胞结构蛋白和酶的活性中心的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引起蛋白质分子变性、聚合、降解甚至肽链断裂。 丙二醛(重要的交联因子)胞浆蛋白和膜蛋白及某些酶交联成二聚体 ,导致蛋白质(酶)变性和功能丧失。大分子物质交联后沉积在细胞内,呈褐色,与老年斑有关,3)DNA断裂和染色体畸变 自由基对细胞的毒性作

8、用和损伤细胞基质,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80为OH所致。 使核酸分子的完整性破坏,导致染色体畸变,发生遗传突变或细胞死亡。 线粒体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二)细胞内钙超载 (Calcium overload,有人认为I/R I的可逆期损伤主要与氧自由基损伤有关,而不可逆损伤则与钙超载有关。 钙反常、PH反常、氧反常细胞内Ca2+浓度均有增加。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机 制,1. 细胞内钙稳态调节 2. 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 3. 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 细胞内钙稳态调节,Ca2+进入胞液的途径

9、:是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过程 细胞膜钙通道 细胞内钙库释放通道 Ca2+离开胞质的途径:是逆浓度梯度、耗能的主动过程 钙泵:存在于质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上 Na+ / Ca2+交换,Na+-Ca2+交换异常: 细胞内高Na+对 Na+Ca2+交换蛋白的直接激活 细胞内高H+对 Na+Ca2+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 缺血时:细胞内Na+,细胞内酸中毒 H+ 再灌注时:能量和PH恢复,细胞内外PH梯度差激活H+-Na+ 交换,细胞内Na+激活Na+-Ca2+交换蛋白细胞外 Ca2+ 大量内流,2. 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H,3Na,ischemia,reperfusion,Na,Ca2,Incre

10、ased Na+-Ca2+ exchange,缺血、再灌注时,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受体:激活G蛋白-磷脂酶C(PLC)介导的细胞转导 通路,促进磷脂酰肌醇(PIP2)分解, IP3肌浆网释放Ca2+ 甘油二酯蛋白激酶C(PKC)刺激 H+-Na+交换, 进而Na+-Ca2+交换,导致细胞内钙超载 -受体 :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受体操纵性钙通 道和膜电压依赖性L-型钙通道开放,引起 Ca2+内流增加,蛋白激酶C活化对Na+Ca2+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生物膜的损伤: 细胞膜损伤: 缺血或无钙液灌流时细胞外板与糖被表面分离; 再灌注时磷脂酶激活降解膜磷脂 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线

11、粒体及肌浆网损伤:胞浆内游离钙增多,3. 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线粒体功能障碍: ATP减少 2)激活磷脂酶: 生物膜结构损伤及细胞凋亡 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Na+-Ca2+交换致一过性内向离子流 4)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激活Ca2+敏蛋白水解酶 5)肌源纤维过度收缩:肌肉挛缩、断裂,细胞骨架破坏,钙超载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三)白细胞的作用(leukocyte,1. 再灌注时白细胞聚集、激活机理: 趋化因子生成增多: 细胞膜磷脂降解白三烯、PAF、补体、激肽。 白细胞本身释放炎症介质:IL-8等。 粘附分子增加,机 制,微血管损伤:无复流现象 微血管内血液流变学改变:滚动现象 微

12、血管口径狭窄: 缩血管物质的释放(ET、TXA2), 内皮细胞肿胀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2.白细胞聚集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细胞损伤: 激活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都可释放生物活性物使自身及周围组织细胞受到损伤,概念:缺血后重新恢复血流,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灌注 现象,这是缺血的延续和叠加,使缺血区损伤加重。 机制: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毛细血管栓塞可能是主要因素。 毛细血管内塞外压 无复流现象,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综上,目前认为氧自由基和细胞内钙超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本机制,细胞内钙超载是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共同通路,缺血,再灌注,中性粒细胞,致炎因子,氧自由基,无复

13、流,细胞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钙超载,细胞坏死,缺血损伤恢复,O2,Ca2,总 结,三、心脏I/R I的主要表现,一)心功能变化: 1.心肌舒缩功能降低:静止张力发展张力 2.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3.再灌注性心肌顿抑 (二)心肌能量代谢改变: (三)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心肌舒缩功能降低,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降低(dp/dtmax),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升高,出现心肌顿抑,心律失常 (室速、室颤) 机制: 钙超载-持续性内向电流延迟后除极 传导缓慢心律失常 再灌注心肌动作电位时程的不均一性多个兴奋折返环路形成,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

14、ng,概念:心肌缺血后-再灌注 ,血流已恢复或 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心肌出 现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机制:自由基生成、钙超载,脑I/R I的主要表现,1. 能量代谢障碍:ATP、CP、G明显下降,乳酸明显增高 2. 病理性脑电慢波、脑水肿、脑细胞坏死,其它:肝I/R I 肾I/R I 胃肠道I/R I 肺I/R I I/R I 严重时可 SIRS 和 MODS,四、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控制灌流条件 降低缺血损伤、缩短组织缺血时间,尽快恢复血液灌流;多次短暂缺血预处理可增强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 低压、低流、低温、低pH、低钠、低钙 改善细胞能量代谢: 清除自由基:VitE、半胱氨酸、SOD等 抑制炎症反应:抗炎、糖皮质激素等 减轻钙超载:钙拮抗剂,重点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