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课件_第1页
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课件_第2页
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课件_第3页
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课件_第4页
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刘江川宇 张源 李俊慧 包梦轩,皇权及对皇权 的限制,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皇权-权力?Or权利? -权力and权利?,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皇权是什么? 皇权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 具体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皇权的限制: 制约, 掣(che)肘, 削弱, 牵制, 平衡 .,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皇权 VS 皇权的限制,皇权,皇权的限制,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皇权 and 皇权的限制,皇权,皇权的 限制,皇权及对皇权的

2、限制(终),皇权的限制,皇权的限制,思想观念上 制度上 实质上,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皇权的限制思想观念上,(1)加强维护自身统治需要; (2)敬天法祖; (3)皇帝所受的教育; (4)儒家、道家等学派的学说 (5)士大夫阶层,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皇权的限制制度上,(1)谏诤制度; (2)宰相制度; (3)廷议制度; (4)监察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制度上谏诤制度,周礼之中就有记载周礼地官保氏中有“保氏掌谏王恶”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谏纳谏之风盛行 秦汉时期,并不是独立官职,通过加官,皇帝亲信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谏言为职的专门机构和官职 隋时谏官专属门下省,唐时分属

3、门下省和中书省(给事中、散骑(qi)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职)【唐代已有“谏院”之称】 宋代以后,台谏合一,监察百官职能大大提高,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受到削弱 明代以后,君主集权,对谏言予以弹(tan)压,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制度上谏诤制度,唐太宗下诏纳已待婚陆氏的郑氏女为妃,魏征谏阻说: “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顾殡(bin)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唐太宗承“此乃联之不是”,“令女还旧夫”。 译: 古来有道德的君主,皆能想百姓所想。所以君主居处台榭,就想使百姓有房屋安身;君主吃美味佳肴,就想使百姓不受饥饿;

4、看到嫔妃,就想使百姓有婚配成家的欢乐。这才是做君主的正常道理。如今郑氏之女, 早就许了人家,陛下毫不考虑就要她进宫,也不打听询问,这事传到全国,难道是做百姓父母的道理?我听来的传闻虽然不一定确实,但惧怕圣上的美德有所亏损,不敢隐瞒自己的看法。君主一举一动都有史官记录,希望陛下要特别多加考虑。”太宗听了大吃一惊,亲自写诏书回答魏徵,狠狠地责备自己,即刻停止派遣使者前往册封,把这个女子送还原定的丈夫。,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谏诤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与牵制功效,主要依赖于: 1.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尊道而非尊君”的理念依据; 2. “道德治国”、“忠君孝父”等思维促使专制君主与谏官群臣共同追求崇

5、高道德理想,维护自身的道德坚守; 3.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神学政治观念则为谏官提供了进谏之依据。,制度上谏诤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奏议与封驳是谏官最为主要的谏诤方式。 奏议是就皇帝的过失言行与错误决策提出批评性指责,或通过书面形式上奏折言事,或在朝廷之上当面谏诤。 封驳则是一种相对规范化、制度化的谏言形式,封驳是专职谏官进言规劝的有效渠道。,制度上谏诤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唐朝封驳制度的流程: 中书省 按照皇帝旨意草拟诏书,呈送 门下省审议,谏官即负责审察诏书,如果诏书中决策内容违背礼记纲常或是存在不妥之处,谏官则将其加封并退回,要求加以修正并重新起草,直至通过

6、门下省 的审议之后,方可交尚书省予以执行。,制度上谏诤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言谏的方式: 主要有顺谏、讽谏、直谏、强谏等。 战国时期韩非子曾形象的将进谏君主喻为“逆龙鳞”一样的危险。,制度上谏诤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魏征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谏官负责对上言谏规劝,御史负责对下纠察弹劾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yao)鹰,把他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早看到了,但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制度上谏诤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

7、公元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u)逝,遂亡一镜矣。”,制度上谏诤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制度上宰相制度,宰相制度:“宰”为主持之意;“相”为弼(bi)辅之意。“宰相”即为辅佐国君总领天下大政的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秦代正式确立 汉武帝时期“中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代“二府三司” 明代废宰相制度,设内阁,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制度上宰相制度,汉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如意,宰相周昌怒而相争曰:“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宰相?丞相?阁老?辅政大臣?首

8、辅大臣?顾命大臣?,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制度上宰相制度,宰相的权利: 议政权即辅佐皇帝决策。历代的朝议往往由宰相领衔主持,朝议的决定权虽在皇帝手中,但皇帝也不能忽视宰相的意见。 副署权指皇帝所颁发的诏、令、制、诰等,在发交有关部门执行时,要有宰相的签字方为有效,对皇帝的一些决定,宰相如认为违反法度或道德,或不利于统治,可以进行谏诤,甚至封驳。 奏请权对于一些重大又急切的政务,宰相还可主动提出建议,敬请天子核准施行。,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内阁 明代废除了宰相,但内阁实际上是对宰相体制的部分恢复,或者说是一种替代补偿机制, 内阁仍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相权,并通过票拟制约皇权。 票拟:凡朝廷

9、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称票拟 内阁成员有自己的本职,入阁只是兼差。 内阁不领导六部; 天下的奏章并不先通过内阁,而是通过“通政司”送达皇帝再由皇帝转给内阁; 票拟的认可度受制于皇帝个人的性格和秉笔太监两方面的影响,制度上宰相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制度上廷议制度,廷议制度: 国家遇有军国大政,由君主或君主责成丞相等召集中央主要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加以讨论、议决的一种具有某种法律成效的制度 秦汉确立 汉代走向制度化,由皇帝、或者丞相、大将军主持,参加廷议的大多为大夫以上官职和五经博士 唐代主要形式: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决议事 宋代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

10、,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制度上廷议制度,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廷议是明世宗时期的“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其死后大臣依明皇祖训“兄终弟及,谁能读焉”,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璁(cong)为帝,此即明世宗(嘉靖)。明世宗即位后欲尊其生父兴献土为皇考,令大臣议决此事,一部分官员阿诀奉承,但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绝大多数官僚认为违背礼仪,反对世宗,此即“大礼仪之争”。这场争论前后持续一、二十年,最激烈的时期也长达三四年之久,世宗一再受挫。,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制度上廷议制度,廷议的内容: 帝后位号、祭祀、官制、人事、财政、军事等国家大政。 廷议的原因: 一是君主以一人之力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做决策,

11、为防止决策错误危害政权,就要借助群臣的智慧; 二是平衡统治集团内部利益的一种举措。,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明朝监察制度 庞大的监察机构 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 监察机构一分为二:都察院(前身为御史台)与六科给事中。 就都察院而言,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设立是对前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特殊职能:制约皇权与相权,制度上监察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御史和给事中都是监察官员,却各有其职: 都察院:“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 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

12、焉。” 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 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主德阙违,朝政失得,百官贤佞,各科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联署奏闻”。 从其职能来看,都察院不但劾内,还可以纠外,六科给事中监察对象主要是朝官。,制度上监察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武宗在佞臣江彬唆使下,要到关外游玩。作为巡关御史的张钦认为十分危险,上前劝阻。武宗不听,并只与太监们微服出京,来到昌平。张钦命守关指挥孙玺紧闭关门,并将关门钥匙自己保管。武宗听说张钦闭关,就召指挥孙玺(xi)。孙玺却回答: “御史在,臣不敢

13、擅离。”武宗只好召太监刘嵩去请示张钦。张钦手持皇帝颁发的巡关敕印,按剑坐在关门口,说: “敢言开关者,斩。”当夜,张钦又草疏劝阻: “陛下若果欲出关,必两宫用宝,臣乃敢开。不然万死不奉诏。”不久,皇帝又派太监催促开关。张钦拔剑斥责太监诈传圣旨,吓得那太监急忙逃走,向皇帝诉说张御史差点杀了他。,制度上监察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之后,虽然武宗还是偷偷溜出关游玩了一番。但武宗为了不让张钦知道,不敢住衙门,而住在民房里,一边骑马飞奔出关,一边不停地问御史追上来了没有。武宗游玩归来,笑道: “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制度上监察制度,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皇权的限制实质上,(1)太上皇

14、(2)垂帘听政 (3)宦官 (4)外戚,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皇权的限制实质上,太上皇:唐高祖李渊,宋徽宗赵佶(ji)。 垂帘听政:汉代吕后,清朝慈禧太后。 宦官干政:秦朝的赵高,明朝的刘瑾、魏忠贤。 外戚干政:西汉王莽, 唐代的杨国忠 (汉武帝晚年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 就是为防外戚专政)。,皇权及对皇权的限制(终),参考文献: 论唐代社会对皇权的制约机制,郭绍林 论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曾小华、季盛清 古代谏官制度对专制皇权的制约作用,刘聪 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赵燕玲 解读极端皇权专制下的明代监察制度,玉翠 对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赵士祥 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于江泰 吴晗对封建皇权的分析,刘永光 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程民生 皇权,谁来制约?我国古代制约皇权因素概述,赵旭霞 皇权的制约简论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对皇帝的培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