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ppt_第1页
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ppt_第2页
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ppt_第3页
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ppt_第4页
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误区及对策,浙江乐清育英学校 俞国平,朗读: 现代汉语词典:“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的描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叶圣陶先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现象透视 (一)内容选择“失重”。,1、“无的放矢”朗读的内容选择问题,案例1:“把描写兵马俑坑宏大的句子有感情地读读。” “在三个

2、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人教版第七册秦兵马俑) 师:孩子们,哪儿看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1:从总面积14260平方米可以看出。 师:是的,能读出大吗? 生1读,结果读时只突出了“最大”这个词,其他表示规模的数字不够突出。 师:孩子们,你们感受到兵马俑坑的宏大了吗? 学生莫衷一是,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室比较吵。 师:谁再来读读,让我们觉得兵马俑坑的宏大。 生2:读,情况差不多。 师:只要我们突出句子中的数字,我们会感觉到兵马俑坑的大!谁再来试试。 生3:读时,有意将数字突出(但是这样显得比较别扭,使得语势

3、和语脉的流畅性收到比较大的影响。) 师:读得真好!多么宏大呀!我们一起把描写兵马俑坑宏大的句子有感情地读读。 学生齐读,数字非常突出,情感显得比较生硬做作。,内容的选择: 情感丰富饱满,语体形象生动,语脉圆润畅达的语句。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朗读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现象透视 (二)情感体悟“失位”。 感悟与表达交替作用,交互进行。,1、“泾渭过明”朗读的读悟分裂问题。,案例2:“现在我们来读读,读出村庄的美丽来!”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

4、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人教版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学生纷纷表示很美) 师:孩子们,你们从什么地方读出了小村庄的美丽? 学生大概从森林、河水、天空、空气等方面谈。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景,并进行简要板画,但没有随机地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词句。 师:刚才我们同学谈得真好,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 生齐:美丽的。 师:还有吗? 生1: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小村庄。 生2: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 师: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漂亮美丽的小村庄啊!现在我们来读读,读出村庄的美丽来!谁愿意来读读。 生3:朗读,结果不甚理想。 师再请

5、生4朗读,看来其朗读水平比较高,效果比较突出。 师:读得多美啊!我们都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来,我们美美的读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朗读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现象透视 (二)情感体悟“失位”。,2、“曲解文本”朗读的情感取向问题。,案例3:“谁能读得再响亮一些,语气再坚决一些!”。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人教版第八册尊严),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些地方看出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随后组织交流。 生:“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孩子,你说说,你是从

6、哪些地方读懂的? 生:“不能吃您的东西,不能不劳动”,我感觉他说得很坚定。 师:你能把这些地方读好吗?让我们听出他内心的坚定。 生1读,语气坚决,声音响亮。 师:谁能读得再响亮一些,语气再坚决一些! 生2读,调子更高,读得更响亮了。 师:还有补充意见吗? 生:“喉结上下动了动”,我从这里体会到他很想吃饭了,可是他又说不能“随便就得到这些食物”说明他是个有尊严的人。 师:也请你读这一句,读出你的体会来。 生读整个句子,读得感情饱满,语调也很坚定。 师:孩子们,你们听出了什么呀? 生:我从他的语气体会到他很坚决。 师:同学们,抓住这些关键的地方我们就能感受到哈默的坚定,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让我们像

7、他们一样来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这一句,声音宏亮,调子高昂,感情也充沛。,“他们面呈彩色,疲惫不堪”; “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朗读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现象透视 (二)情感体悟“失位”。,3、“盲人摸象”朗读的语境体悟问题。 案例4:“因为中间有省略号。” 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人教版第六册画杨桃) 师:孩子们,谁来读读这一组对话。(学生已经读了第一组对话,主要是“不像!”“像五角星!”同学嘲笑课文中的“我”的话。) 生1读,读

8、得断断续续,读出了省略号的停顿。 师:孩子,你为什么读得这样吞吞吐吐? 生:因为中间有省略号。 师愕然!,朗读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现象透视 (三)差异发展“失真”。,1、“形似神离”朗读的个体感受问题。,案例5:“我们也像他这样的来读读。”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不动摇。”(人教版第十册白杨),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棵坚强的白杨。谁能读出来? 生1朗读。(读得很好,满堂喝彩)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坚强的白杨就在眼前。谁也能像他那样的来

9、读读。 生2:朗读(比较努力),结果没有达到生1的效果。 师:(对生2)孩子,你的眼前还没有看到白杨啊!(对其他同学)刚才生1同学哪儿读得特别好? 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从重音,有的从感情等角度分析。 师:(对生2)孩子,现在相信你能读出白杨的坚强来了!再读读。 生2:朗读,效果没有明显起色。 师:(有些失望)看来你还没有看到白杨!不要紧,我们再听听同学怎么读。 生3:(大概是班级中最好的孩子)朗读效果与生1差不多!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也像他这样的来读读。 学生齐读这一部分。,朗读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现象透视 (三)差异发展“失真”。,2、陷入尴尬朗读的差异尊重问题。,案例6:“没

10、关系,咱们请其他小朋友帮帮忙吧!” “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人教版第四册我不是最弱小的),师:孩子们,请找出描写野蔷薇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比较快地找到,读起来。 师:谁愿意读一读? 教师叫了两个孩子朗读,情况还都不错,老师也比较满意。 师:(指着生3)请你也读一读。 生3:(估计平时平时被请到的机会比较少,站起来的时候很紧张)读了一遍,声音很轻,语调也很平淡。 其余孩子当中,有的在嘀咕:听不见。 师:(对生3)你想象着野蔷薇粉红色的花,还有露珠在舞动呢!多美呀,再试一遍。 生3:(似乎更紧张了,声音还是很轻)读的时候甚至

11、出现了破句,将“随风舞动”这个词给断开了。 教师也显出几分尴尬、失望的神色,勉强抚慰了一下小男孩,说:“没关系,咱们请其他小朋友帮帮忙吧,那位小朋友帮帮忙?” 生3似乎更难为情了,一直坐在边上。,朗读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现象透视 (四)评价引领“失实”。,1、隔靴搔痒朗读的评价虚化问题。,案例7:“谁能读得再密一些?”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吧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人教版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吧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师:读得密不密?谁能读得再密些? 学生再

12、读,声音响亮了许多。 师:密了吗? 生齐:密了! 师:(老师提高声音,似乎很激动)那好,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读出森林的葱葱茏茏来。 学生齐读,声音再加大,森林的美感却几乎消失殆尽。,朗读指导,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现象透视 (四)评价引领“失实”。,2、技术泥淖朗读的学生评价问题。,案例8:“他读得很有感情,声音很响亮,把拖着读重音了。” “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人教版第三册清澈的湖水) 师:(在理解之后)孩子们,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生1:读,效果不错。尤其是将“拖着”、“卷起”这些词读得比较突出。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13、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声音很响亮,把拖着读重音了。 生3:(附和)是的,很响亮。还有,读得有感情。 师:(似乎不太满意学生这样的回答,不置可否地)是呀,有感情。那我们也有感情地读读。 生齐读。,朗读指导,让我看看你的“脸”!,一、对策思考 曾国藩在家训中对他的儿子纪泽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 朱自清先生则在怎样学习国文中指出 “熟读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朗读指导,让

14、我看看你的“脸”!,一、对策思考 (一)考量目标,旨在鲜明有度。,案例9:教学课文盘古开天地(人教版第五册)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一:这一段多美呀,老师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先在下面练练。 师二: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再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你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1、目标要具体。,朗读指导,让我看看你的“脸”!,一、对策思考 (一)考量目标,旨在鲜明有度。,案例10:“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

15、十色,美丽极了。”(人教版第四册葡萄沟),2、目标要开放。,师:孩子们,葡萄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呢,就用你的朗读度出来。 学生练习朗读。 生1:朗读,突出了“红的、白的”。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葡萄呀? 生2:红的,白的,因为这些颜色很好看。我可喜欢紫色的,因为紫色的很漂亮,像我家的(该生一时语塞)。 师:反正像你家的一样东西吧,你读出来好吗?(生2读) 生3:突出了“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 师:孩子,你为什么将“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突出呀? 生3:因为葡萄多,颜色很多,这么多的颜色我都喜欢!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许多“葡萄串”(手工画,剪成葡

16、萄串的样子),然后引导孩子观看,让孩子说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么多的颜色,有孩子说到“五颜六色”这个词语。 师:孩子们,这里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呢? 生:“五颜六色”说颜色多,“五光十色”颜色就更多了。(显然,孩子不明白这是虚指,以为“十”比“六”大,那么颜色就多了。 生:“五光十色”是有光的呀! 师小结,有光泽就更漂亮了,然后引导学生葡萄颜色的“美”来,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指导,让我看看你的“脸”!,一、对策思考 (二)营造情境,重在灵动感性。,案例11: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人教版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1、想象激发。,师:同学们,在小柳树说的

17、这句话中,你特别注意了哪个词语,从这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特别注意了“喂”这个词语,我看到了小柳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不礼貌的,他根本就没把小枣树放在眼里。 生:我特别注意了“多难看哪”这个词语,我看到了小柳树在说这话的时候非常得意,他在嘲笑小枣树呢? 生:我特别注意了“你看我,多漂亮”这些词,我仿佛看到小柳树一边说,一边扭着自己细细的腰肢,还挺着胸,在小枣树的面前不断地展现着自己的美丽。 生:我特别注意了两个“多”字,小柳树说小枣树多难看,说自己多漂亮,他是多么自以为是呀! 师:你们这一说,老师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那棵得意的小柳树,那么谁还能用读的方法让老师更清楚地看到这棵小柳

18、树。 (生读,读得不错。) 师:哦,我分明看到了一棵得意洋洋的小柳树。 (另一位学生读得更投入了。) 师:哦,我分明看到一棵正在嘲笑别人的小柳树。 (同学们朗读得更踊跃了),朗读指导,让我看看你的“脸”!,一、对策思考 (二)营造情境,重在灵动感性。,案例12: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 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 “你村的八路大大的!” “没有!” (浙教版第十一册采蒲台的苇),2、对比模拟。,师接: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疯狂地吼道:“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到胸膛上,怎样地说?想象当时的情景。 生1:宁死不屈的。 师:你读。 生1:读(声音响亮,众笑) 师:孩子啊

19、,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只剩下半边脖子,可能连呼吸都困难了,他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他的声音 生2:十分顽强,(该生大声读不是) 师:如果俞老师就是这位英雄,我将这样读。教师示范读(低沉而坚定,艰难而有力)生笑。 师:想一想,俞老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3:因为他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他只剩下半边脖子,所以他的声音是低沉的。 师:尽管低沉,但他的内心里却是 生:有力的。 师:这句话分明是从他的牙缝里(挤出来,塞出来的)让我们再读。 师让3个学生连续读。读后齐读。(读得比较入境) 师:作家可就是那么高明啊,他没有像俞老师这样详详细细地描写,他就只用了四个字“不是,没有”,只用了两个词,只用了一个最为普通的

20、标点符号感叹号。却让我们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英雄?,朗读指导,让我看看你的“脸”!,一、对策思考 (二)营造情境,重在灵动感性。,案例13:“洛阳城里见秋风”(人教版第九册古诗词三首)。 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感受“洛阳城里”的秋之萧条,学生诵读诗句。 引导学生质疑:既然如此想回故乡,那为什么不回呢?链接诗人的背景资料:(大体是一生官位卑微,50岁后才得到提升,最后死在任上。张籍多病,身体一直不太好。他患眼病,视力也不好。写秋思时,诗人已经62岁了,刚从首都长安调出,被委派到东都洛阳任职,新的工作刚刚开始。) 小结:是诗人不想回家吗?不是,是公务繁忙不敢回,是身患疾病无力回,是路途遥远没空回那!他只能把

21、思念埋在心底,他只能把寂寞独自品尝,他只好发出这样的感叹!谁再来读读!指名学生朗读诗句。 提升:“见秋风,不见亲人;不见故乡,只见秋风”,孩子们,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见”啊?(是感伤的,是孤独的,是无奈的,是彷徨的,是愁肠百结的,是痛苦万分的)齐读。,3、链接资料。,朗读指导,让我看看你的“脸”!,一、对策思考 (二)营造情境,重在灵动感性。,案例14: 兔姑娘轻轻地从小路上走过,说:“啊,多美的小路啊!” 鹿先生慢慢地从小路上走过,说:“啊,多美的小路啊!”(人教版第二册美丽的小路),4、情境演示。,生:(一学生读第一句话时,读得十分平淡。) 师:他读的这个兔姑娘,我来演,我很有表演的天赋

22、。(师故意把脚步踩得很重,说得很快),我演得不错吧? 生1:你演得不好,你走路太重了。 生2:兔姑娘说话不像你这么快的。 生3:兔姑娘走路很轻的,轻轻的。 师:我不知道什么叫“轻轻的”呀。 生:“轻轻地”就是很轻很轻。(该生还情不自禁地蹑手蹑脚起来) 师:哦,现在我明白了,我再演一次!(师演得很到位),谁再来读这位“兔姑娘”呀! (生读这一句时尤其将“轻轻地”读得很不错。),朗读指导,让我看看你的“脸”!,一、对策思考 (三)关注技法,巧在自然融合。,案例1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人教版第十册清平乐村居),师:同学们刚才读正确了,其实读诗读词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读出节奏来,读出韵味来。哪位同学再来读读。 生1:读。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都很注意地听了,她是怎么读的? 生2:她把“茅檐低小”读成“茅檐/低小”,“低”字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是吗(教师轻生1再读了一遍“茅檐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