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53(共215)_第1页
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53(共215)_第2页
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53(共215)_第3页
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53(共215)_第4页
医宗金鉴课件模板-053(共2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宗金鉴 课件模板-53,医宗金鉴: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筋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筋。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按】 抵当二字,衍文也。,医宗金鉴: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方:,【注】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体疼痛,此疝之寒重者也。灸刺、诸药不能取效,则急以乌头煎加桂枝汤五合,以解内外之盛寒也。 【集注】 徐彬曰:起于寒疝腹痛,而至逆冷,手足不仁则阳气大痹,加以身

2、疼痛,荣卫俱不和,更灸刺诸药不能治,是或攻其外,或攻其内,邪气牵制不服也。故以乌头攻寒为主,而合桂枝全汤以和荣卫,所谓七分治里、三分治表也。,医宗金鉴:乌头桂枝汤方,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五枚 右一味,以蜜二筋,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方解】 以桂枝汤五合解之者,溶化也。令得一升,谓以乌头所煎之蜜五合,加桂枝汤五合溶化,令得一升也。不知,不效也;又不知,又不效也;其知者,已效也。,医宗金鉴:乌头桂枝汤方,乌头桂枝汤方:,如醉状,外寒方散。得吐者,内寒已伸,故为中病也。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

3、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按】 尺中亦微而涩之微字,当按伤寒论作大字是。 【注】 宿食病,即今之伤食病也,谓食隔宿不化也。人病腹满而痛,何以别之为宿食也?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谓按且大、且涩、且有力也,关上尺中亦然。,医宗金鉴:乌头桂枝汤方,乌头桂枝汤方:,大涩有力为实而不利,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 腹满而痛,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故当下之。 【集注】 李日:滑者,水谷之气胜也,若滑而兼数,则实热已入胃府矣。故云:有宿食可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4、医宗金鉴:乌头桂枝汤方,乌头桂枝汤方:,【注】 初下利不欲食者是伤食,恶食不欲食也;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脾不能食也。今初下利即不欲食,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无疑矣。 【集注】 沈明宗曰:此伤食而致下利也。骤伤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机,不转肠中,水谷不分而下奔则利,宿食在胃,故不欲食。必当攻去宿食,利得止而欲食,故宜大承气汤。,医宗金鉴:乌头桂枝汤方,乌头桂枝汤方:,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隔间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不吐,可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今食在上脘,故当以瓜蒂散吐之也。,医宗金鉴:

5、瓜蒂散方,瓜蒂散方:,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煮)一分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鼓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注】 转索无常,紧脉之状也。若浮紧伤寒,沉紧冷痛,冷犯胃脘,谷气不行,故曰:有宿食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医宗金鉴:瓜蒂散方,瓜蒂散方:,(一云寸口脉紧) 【注】 脉紧头痛,是外伤风寒病也,脉紧腹痛,是内伤宿食病也。 【集注】 李曰:按此脉与证,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强故也。然脉紧亦有辨浮而紧者,为伤寒;沉而紧者,为伤食。甲乙经曰: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紧甚伤于食,则寒与食又

6、以左右手为辨已,是以知腹中有宿食不化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按】 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此必传写之可知。 【注】 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伤气则津结不行,故口燥;风伤肺则气逆上壅,故喘咳。头运而身重者,气伤而力乏也;冒风而肿胀者,皮伤风水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集注】 李曰:肺主气,风邪中之,则气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气逆而呼吸不利,故气喘也。 肺中寒,吐浊涕。 【注】 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

7、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 【集注】 李曰:五液入肺为涕,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窍不利而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注】 肺中风寒之邪,脉若见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乃肺藏之死脉也。以下五藏俱言浮者,是明外中之邪,应得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按之弱如葱叶下又无根,则浮毛虚弱是无胃气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此真藏已见,

8、故死。 肝中风者,头目,两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 肝主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动也。两肝之部,肝受病故两痛也。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肝苦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集注】 徐彬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动摇,故头目动,肝脉上贯膈,今肋有邪故痛。,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肝主筋,风胜则筋急故伛。人以脾胃为主,木邪甚而土负,甘益脾,嗜甘所以自救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 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注】 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

9、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转侧也、食则吐,亦寒邪上逆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 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今按之如索不来,曲如蛇行而去,夫索曲蛇行,去而不来,非皆肝藏之死脉乎! 【集注】 周扬俊曰:按之如索,则弦紧俱见,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之理。今曰:不来但去,是无胃气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强勉,有委而不前,屈且难伸之状,故曲如蛇行也。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

10、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按】 旋覆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之病不合,当是衍文。 【注】 肝着者,为肝气着而不行,致胸痞塞不快也。故其人常欲按摩其胸,以疏通其气也。 其先未曾痞塞苦时,但欲饮热者,乃寒气为病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集注】 李曰:肝主泄,着则气郁不伸,常欲人蹈其胸上,以舒其气,又以寒气固结于中,欲饮热以胜其寒也。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按】 翕翕发深,中风之本证也。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

11、自吐乃愈。,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注】 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谓辛辣刺心之状也。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谓心背相应而痛也。譬如蛊注,谓似虫之往来不已而痛也。此皆心中寒邪之证。若其脉浮,是心得本脉,为寒邪上越之候,故自吐则邪去乃愈也。 【集注】 徐彬曰:寒则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郁,故如啖蒜状,其似辣而非痛也。剧则邪盛,故外攻背痛,内攻心痛,彻者相应也,譬如蛊注状,其绵绵不息。,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若脉浮,是邪未结,故自吐而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

12、,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按】 其脉弦之弦字,当沉字,沉为肾脉,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 【注】 心伤者,谓心伤病之人也。因其人劳倦则扰其心,心之阳盛于上,故头面赤也,上盛则下虚,故下重而无力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心中痛,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沉,肾乘心伤之所致也。 【集注】 尤怡曰: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心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其下必虚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动于下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

13、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按】 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必是传写之。 【注】 邪哭,谓心伤之人无故而哭也。邪哭则使人魂魄不安,心之血气少也。血气少而心虚,则令人畏,合目欲眠则梦远行,此是精神离散,魂魄妄行也。心之血阴也,阴过衰则阳盛,阳盛则为病狂也;心之气阳也,阳过衰则阴盛,阴盛则病癫也。,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心死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 心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实,如丸豆之状,按之

14、益劲躁疾乱动者,乃心藏死脉也。 【集注】 李曰:难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若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则真藏脉见,胃气全无故死。内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寻薏苡子,累累然,即如麻豆,意可与此同参。,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 【按】 脾缺中寒之文。必是简脱。 【注】 脾中风邪,翕翕发热,中风之本证也。形如醉人,亦风热攘乱于中,应有之证也。腹中不快而烦,身体懈惰而重,皮目,动而气短,皆脾经证也。 【集注】 李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

15、治第十一:,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风气内扰,故腹中烦重。皮目,上下眼胞也。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注】 脾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大坚,失其和缓,按之状如覆杯,高章明洁,有力如摇,乃脾藏之死脉也。 【集注】 李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藏脉见矣。,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覆杯则内空,洁洁者,空而无有之象也。状如摇者,脉躁疾不宁,气将散也,故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按】 此条当在腹满篇中便难之下,必是错简在此。 【注】 趺阳胃脉也,若脉涩而不浮,脾阴虚也,则胃气亦不强,不堪下矣。,医宗金鉴: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今脉浮而涩,胃阳实也,则为胃气强,脾阴亦虚也。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小便数也;胃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