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影像解剖_第1页
上腹部影像解剖_第2页
上腹部影像解剖_第3页
上腹部影像解剖_第4页
上腹部影像解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腹部影像解剖,上腹部的结构,肝脏 胰腺 脾脏 胆系 胃及十二指肠,肝脏的正常CT表现,1、肝大小、形态、轮廓 2、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 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4、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正常表现 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区环状影,位于门静脉右前方。 胆总管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内的环状影,位于下腔静脉前方,内径6-8mm。 胆囊位于胆囊窝内,呈卵圆形或圆形,横径2.5-3.5cm,大于4.5cm

2、为增大;胆囊壁光滑,厚约1-2mm,厚薄均匀,超过3mm为异常增厚。,胆管及胆囊的正常CT表现,胰腺的正常CT表现,在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的带状结构,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胰头最大横径约3cm,胰体2.5cm,胰尾2cm。胰腺随年龄增大有退化的趋势。,脾脏的正常CT表现,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CT标准为不大于5个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脾上、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或大于5个肋单元诊断为脾大。,肝脏八段分段法(Couinaud),以肝中静脉将肝脏分为左、右叶; 以肝左静脉为界分为左肝内、

3、外段,肝右静脉为界分为右肝前、后段; 以门静脉左右分支主干的横线分为上、下段。 第一段:肝尾叶;第二段:左上外段; 第三段:左下外段;第四段:左内段; 第五段:右前下段;第六段:左后下段, 第七段:右后上段;第八段:右前上段。,肝脏门脉系统,肝脏静脉系统,上腹部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一、脂肪肝,病理: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又名肝脏脂肪浸润。 CT表现:平扫:肝体积正常或增大,肝密度弥漫性或局灶性减低,低于脾脏密度。,增强扫描:脂肪肝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相对低密度;肝内血管强化显影特别清楚,走行及分布正常。,CT表现:1、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 肝脏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常表现为右叶萎

4、缩,尾叶或/和左叶增大。肝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分叶状。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 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不一。 3、继发性改变:脾大;腹水;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侧支血管扩张,扭曲,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二、肝硬化,病理 肝癌分三型:巨块型:直径5cm;结节型:直径5cm;弥漫型:结节小,弥漫分布且均匀。 CT表现:(1)平扫: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型低密度灶,有分叶,密度不均,大小不等。 边缘有一圈透亮带,所谓“晕圈征” 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 常同时有肝硬化表现。,三、原发性肝癌,增强扫描: 1 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常为不均匀强化,密度超过肝实质; 2 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低于肝

5、实质。 3 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强化。,(3)转移征象 门脉内癌栓形成:受累门脉扩大,增强后充盈缺损。 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内癌栓形成:表现为静脉扩大,增强后内有充盈缺损。 淋巴结肿大:肝门区、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肝门内及肝内胆管扩张:系肿大淋巴结或位于肝门的癌压迫或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平扫为肝内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常为多发,亦可单发。分布趋向均匀,边界清晰,亦可不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病例可出现钙化,如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卵巢癌、骨肉瘤等的转移灶。 增强扫描 (1)病灶边缘强化。 (2)病灶均匀强化。 (3)出现“牛眼征”:表现为病灶中心低密度,边 缘为高密度强化带,最外

6、层又低于肝实质 (中心低密度为坏死区,最外层低密度带为 正常肝组织和血窦受压改变),四、转移性肝癌,五、肝血管瘤CT表现,(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 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 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 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 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 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

7、脉早 期,即注药后3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 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 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 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肝血 管瘤,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腹主 动脉,肾,肝血 管瘤,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肝血 管瘤,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肝血 管瘤,六、肝囊肿,病理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或退行性病变。由胆小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

8、泌液体的上皮细胞。临床多无症状。 CT表现 平扫肝内圆形、类圆形水样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锐利,大小不等,数目不等;增强后不强化,肝组织强化使得囊肿显示更清晰。,七、肝脓肿,CT表现: (1)平扫 肝内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 脓肿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为环征或靶征。 病灶有气体时诊断可肯定。 (2)增强扫描:脓肿壁环状强化。,胆囊炎,CT表现 (1)急性胆囊炎 平扫 A胆囊增大,横径大于4.5cm。 B. 胆囊壁厚,大于3mm,边缘模糊,周围环状水肿带。 C. 胆囊穿孔形成脓肿:正常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出现局限性低密度区。 D. 可合并有胆囊

9、结石。 增强扫描:胆囊壁和脓肿壁强化。,(2)慢性胆囊炎 胆囊缩小。 胆囊壁增厚。 胆囊壁钙化。 常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1. 病理 多为腺癌,少数为鳞癌。 2. CT表现 (1)平扫 腔内结节型:从胆囊壁突入腔内的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软组密度结节,胆囊腔仍明显可见。 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 肿块型:表现为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实性软组织肿块,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此型多为晚期表现。 阻塞型:肿瘤侵犯胆囊管造成阻塞,胆囊积液扩大,肿瘤小常不易发现。 (2)增强扫描:病变可中度强化。,胰腺,一、检查前准备:急性胰腺炎禁服造影剂或水。 二、正常表现:在CT图象上,胰腺多呈向前弯曲

10、的带状结构,轮廓光滑,可有分叶。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肝脏。一般是胰头最大,到胰体、胰尾逐渐变细。,一些常用的测量值,胰腺大小 胰头3cm;胰体2.5cm;胰尾2cm (前后最大径) 胰管 主胰管: 体部不超过3mm,胰腺主要疾病,胰腺癌 男女,胰头部常见,导管上皮腺泡 周围浸润 消化道造影 胃受压 12指肠内缘受累,曲度增大(非特异性) 小肠、结肠浸润;腹膜种植 CT为首选检查方法,胰腺癌CT表现,直接征象 局部增大,软组织密度,边缘不整 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 间接征象 胆胰管扩张 周围组织、脏器浸润 胰周淋巴结肿大 肝转移灶 增强:少血供,呈相对低密度.,胰腺癌,CT表现 : (

11、1)胰腺弥漫性肿大,边缘模糊。 (2)胰周积液:胰周围水样密度影。 (3)肾前筋膜增厚。 (4)胰内出血:胰内高密度影。 (5)胰腺假性囊肿(4周后可形成)。 (6)胰腺脓肿。,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慢性胰腺炎,CT表现 (1)胰腺萎缩缩小。 (2)胰腺及胰管钙化。 (3)胰管扩张(局部或整个胰管,均匀性扩张或呈串 珠状。 (4)胰腺假性囊肿形成。,胰腺和胰管可出现钙化 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胰腺假囊肿,脾脏,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其长轴为3-5个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脾脏大,1、CT表现 (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 (2)大于5个肋单元。 (3)脾脏下缘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