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习题及参考答案【习题2】【习题3】【习题4】【习题5】【习题6】【习题8】【习题9】【习题10】【习题11】【习题12】【习题13】【习题14】【参考答案】习题22-12-14 试对图示体系 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如果是具有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则应指出多余联系的数目。题2-1图题2-2图 题2-3图 题2-4图 题2-5图题2-6图 题2-7图 题2-8图题2-9图 题2-10图 题2-11图 题2-12图 题2-13图 题2-14图习题33-1 试作图示多跨静定梁的M及Q图。 题3-1图3-2 试不计算反力而绘出梁的M图。 题3-2图习题44-1 作图示刚架的M、Q、N图。题4-1图4-2

2、作图示刚架的M图。题4-2图4-3 作图示三铰刚架的M图。题4-3图4-4 作图示刚架的M图。 题4-4图4-5 已知结构的M图,试绘出荷载。 题4-5图4-6 检查下列刚架的M图,并予以改正。 题4-6图习题55-1 图示抛物线三铰拱轴线方程,试求D截面的内力。题5-1图5-2 带拉杆拱,拱轴线方程,求截面K的弯矩。 题5-2图 题5-3图5-3 试求图示带拉杆的半圆三铰拱截面K的内力。 习题66-1 判定图示桁架中的零杆。题6-1图6-2 用结点法计算图示桁架中各杆内力。 题6-2 图6-3 用截面法计算图示桁架中指定各杆的内力。 题6-3图6-4 试求图示组合结构中各链杆的轴力并作受弯杆

3、件的M、Q图。 题6-4图6-5 用适宜方法求桁架中指定杆内力。 题6-6图习题88-1 试作图示悬臂梁的反力VB、MB及内力QC、MC的影响线。 题8-1图 题8-2图8-2 试作图示伸臂梁VA、MC、QC、MA、QA左、QA右的影响线。8-3 试作图示刚架截面C的QC和MC影响线。8-4 试作图示多跨静定梁VA、VC、QB左、QB右和MF、QF、MG、QG的影响线。8-5 利用影响线,计算伸臂梁截面C的弯矩和剪力。8-6 试求图示简支梁在两台吊车荷载作用下,截面C的最大弯矩,最大正剪力及最大负剪力。 题8-3图 题8-4图 题8-5图 题8-6图8-7 试求图示简支梁在中活载作用下MC的最

4、大值及QD的最大、最小值。要求确定出最不利荷载位置。 题8-7图 题8-8图8-8 试判定最不利荷载位置并求图示简支梁VB的最大值及QC的最大、最小值:()在中活载作用下;()在汽车-15级荷载作用下。8-98-10 试求图示简支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绝对最大弯矩,并与跨中截面最大弯矩作比较。题8-9图 题8-10图习题99-1 用积分法求图示简支梁跨中截面的竖向线位移及A截面的转角。其中EI=2800104kNcm2。9-2 用积分法求圆弧曲梁B点的水平线位移。EI=常数。9-3 计算桁架C点的竖向线位移,其中上弦及下弦杆的截面面积为2A,其它各杆的面积为A,各杆材料相同,弹性模量为E。9-4

5、 计算图示组合结构C点的竖向线位移,受弯杆件EI=4500104kNcm2,各链杆的EA=30104kN。9-5 用图乘法计算指定截面位移。9-6 计算图示刚架D点水平位移及A截面转角。EI=常数。9-7 计算三铰刚架C铰左、右两侧截面相对角位移。EI=常数。 题9-1图 题9-2图 题9-3图 题9-4图题9-5图题9-6图 题9-7图 题9-8图9-8 计算图示刚架C、D两点相对水平线位移。EI=常数。9-9 如图所示,、分别为使用时与建造时的温度之差,试求刚架C点的竖向位移。=0.00001,各杆截面相同且对称于形心轴,=40cm。9-10 求图示刚架在温度改变时C点的竖向位移。各杆为矩

6、形截面,截面高度=l/10,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9-11 在图示桁架中,杆件GE由于制造误差比原设计长度短1cm,求因此引起的结点G的竖向线位移。 题9-9图 题9-10图 题9-11图9-12 图示三铰刚架因基础下沉引起刚架位移,已知=2cm,求B截面转角。9-13 求图示两跨并列简支梁当支座A、B、C的下沉量分别为=4cm、=10cm、=8cm时,B铰左、右两侧截面的相对角位移。 题9-12图 题9-13图习题1010-1 试确定图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题10-1图10-2 作图示超静定梁的M、Q图。题10-2图10-3 作下列图示刚架的M、Q、N图。题10-3图10-4 计算图示桁架内力。

7、各杆EA为常量。 题10-4图10-5 对5-3题进行最后内力图的校核。10-6 计算图示刚架(1)D点的竖向线位移;(2)D铰左、右两侧截面的相对角位移。EI=常量。10-7 图示结构各杆截面为矩形,h=l/10,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1)作M图;(2)求杆端A的角位移。题10-6图 题10-7图10-8 图示连续梁为28a工字钢制成,I=7114cm4,E=210103MPa,l=10m,F=50kN,若欲使梁中最大正负弯矩相等,问应将中间支座升高或降低多少?10-9 任选两种与图示对应的基本结构,并列出相应的力法方程。题10-8图 题10-9图10-10 用力法计算下列排架。题10-10

8、图10-11 用简化计算的方法求图示结构M图。10-12 计算图示连续梁作M、Q图,求支座反力,并计算及。 题10-11图 题10-12图习题1111-1 确定下列图示结构基本未知量,并绘“基本结构”。题11-1图11-2 用位移法计算。绘M图,E=常数。 题11-2图11-3 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绘M图。11-4 等截面连续梁B支座下沉0.02m,C支座下沉0.012m。已知EI=420102kNm2,试绘M图。11-5 求图示刚架B截面的转角及D截面的水平线位移Dx。11-6 利用对称性计算,绘制M图。EI=常数。 题11-3图 题11-4图 题11-5图 题11-6图习题1212-1

9、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并绘M图。 题12-1图12-2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连续梁,绘M图。 题12-2图12-3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绘图示刚架M图。12-3图12-4 图示对称等截面连续梁,支座B、C都向下发生=2cm的线位移,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绘M图。EI=8104kNm2。 题12-4图习题1313-1 图 a 、b 所 示 两 结 构 ,各 杆 EI 、l 相 同 ,不 计 轴 向 变 形 ,已 求 得 图 b 所 示 结 构 的 结 点 位 移 列 阵 为 。试 求 图 a 所 示 结 构 中 单 元 的杆 端 力 列 阵。 题13-1图 题13-2图13-2 图 a 所 示 结

10、 构 (整 体 坐 标 见 图 b ),图 中 圆 括 号 内 数 码 为 结 点 定 位 向 量 (力和 位 移 均 按 水 平 、竖 直 、转 动 方 向 顺 序 排 列 )。求 结 构 刚 度 矩 阵 。(不 考 虑 轴 向 变 形 )13-3 求 图 示 结 构 的 自 由 结 点 荷 载 列 阵 。 题13-3图 题13-4图13-4 图 a 所 示 结 构 ,整 体 坐 标 见 图 b ,图中 圆 括 号 内 数 码 为 结 点 定 位 向 量 (力 和 位 移 均 按 水 平 、竖 直 、转 动 方向 顺 序 排 列 )。求 等 效 结 点 荷 载 列 阵 。 ( 不 考 虑 轴

11、 向 变 形 )13-5 已 知 图 示 连 续 梁 结 点 位 移 列 阵 如 下 所 示 ,试 用 矩 阵 位 移 法 求 出 杆 件 23 的 杆 端 弯 矩 并 画 出 连 续 梁 的 弯 矩 图 。设 q = ,23 杆 的 。 题13-5图13-6 图 示 桁 架,已 知 结 点 位 移 列 阵 为: 。试 求 杆 14 的 轴 力 。 题13-6图 题13-7图13-7 试 用 矩 阵 位 移 法 解 图 示 连 续 梁,绘 弯 矩 图 。EI =已 知 常 数 。习题1414-1 求 图 示 体 系 的 自 振 频 率 。设 EI = 常 数 。 题14-1图 题14-2图14

12、-2 求 图 示 结 构 的 自 振 频 率 。14-3 设 忽 略 质 点 m 的 水 平 位 移 ,求 图 示 桁 架 竖 向 振 动 时 的 自 振 频 率 。各 杆 EA = 常 数 。 题14-3图 题14-4图14-4 求 图 示 体 系 的 自 振 频 率 。14-5 图 示 体 系。求 质 点 处 最 大 动 位 移 和 最 大 动 弯 矩 。 题14-5图 题14-6图14-6 求 图 示 体 系 支 座 弯 矩 的 最 大 值 。荷载 。14-7 试 求 图 示 体 系 在 初 位 移 等 于 1/1000,初 速 度 等 于 零 时 的 解 答 。为 自 振 频 率 ),

13、不 计 阻 尼 。 题14-7图 题14-8图14-8 图 示 三 铰 刚 架 各 杆 EI = 常 数 ,杆 自 重 不 计 。求 自 振 频 率 与 主振 型 。14-9 求 图 示 体 系 的 自 振 频 率 。已 知: 。EI = 常 数 。 题14-9图 题14-10图14-10 试 列 出 图 示 体 系 的 振 幅 方 程 。14-11 图 示 双 自 由 度 振 动 系 统 ,已 知 刚 度 矩 阵 :主 振 型 向 量 质 量 。试 求 系 统 的 自 振 频 率 。 题14-11图14-12 试 作 图 示 体 系 的 动 力 弯 矩 图。柱 高 均 为 ,柱 刚 度 常

14、数 。 题14-12图 题14-13图14-13 图 示 等 截 面 均 质 悬 臂 梁 , 为 单 位 质 量 ,在跨 中 承 受 重 量 为W的 重 物 ,试 用 Rayleigh 法求 第 一 频 率 。(设 悬 臂 梁 自 由 端 作 用 一 荷 载 P ,并 选 择 这 个 荷 载所 产 生 的 挠 曲 线 为 振 型 函 数 ,即 : 为 P 作 用 点 的 挠 度 ) 。参考答案第 2 章除下列各题外,其它各题均为几何不变,且无多余联系。2-2 瞬变。 2-12 几何可变。2-5 几何不变,有两个多余联系。 2-13 瞬变 。2-6 几何可变。 2-14 瞬变。2-9 几何不变,

15、有两个多余联系。第 3 章3-1 (a) MB=-120kNm, (b) MB=-6.09kNm 3-2 (a) MD=-120kNm, (b) MA=M 第 4 章4-1 (a) MAB=2kNm(左侧受拉),(b)MDB=80kNm(外侧受拉) (c)MDB=32kNm(外侧受拉)4-2 (a) MDB=120kNm(外侧受拉),(b) MCA=2Fa(外侧受拉) (c) MDA=12kNm(内侧受拉), (d) MDA=M(内侧受拉) (e) MDE=75kNm(内侧受拉)4-3 (a) MDC=10.3kNm(内侧受拉), (b) MDC=2.32kNm(内侧受拉)4-4 (a) MA

16、C=1.67kNm(右侧受拉), (b) MAB=180kNm(左侧受拉) 第 5 章5-1 MD=31.9kNm, QD左=9.6kN, QD右=34.6kN5-2 MK=25.7kNm5-3 NAB=5kN, MK=44kNm, QK=-0.6kN, NK=-5.8kN(拉)第 6 章6-1 (a) 6根, (b) 12根, (c) 9根 6-2 (a) NCD=53.4kN, NCG=-16.6kN, NCF=30kN (b) NAC=-42.4kN, NBC=-14.1kN6-3 (a) N1=150kN, N2=-32.3kN, N3=-124.2kN (b) N1=-60kN, N

17、2=-66.7kN, N3=36.1kN6-4 (a)NDE=12kN, MFC=-12kNm(上侧受拉) (b) NDE =-84.9kN, MD=30kNm(下侧受拉)6-5 (a) =24.03kN, =-36.06kN, (b) , (c) =30kN, =0, =-30kN, (d) , 第 8 章8-5 QC=-70kN, MC=80kNm8-6 MC(max)=314kNm, QC(max)=104.5kN, QC(min)=-27.3kN8-7 QD (max)=345kN, QD(min)=-212kN, MC(max)=3657kNm8-8 (a) VB(max)=1294

18、kN, QC (max)=789kN, QC (min)=-131kN (b) VB(max)=237kN, QC (max)=149kN, QC (min)=-36kN8-9 =426.7kNm8-10 =891kNm第 9 章9-1 =1.5cm() =0.0093rad(顺时针转)9-2 ()9-3 =()9-4 =0.053m()9-5 (a) () (b) () (c) 跨中=() (d) =(逆时针转) (e) =() (f) =0.89mm()9-6 () =(逆时针转)9-7 =09-8 (靠拢)9-9 =1.653cm()9-10 =15()9-11 =0.625cm()9-

19、12 =0.0025rad(顺时针转)9-13 =0.005rad(下面角度增大)第 10 章10-1 (a) =2, (b) =4, (c) =5, (d) =9, (e) =1, (f) =2, (g) =4, (h) =10, (i) =210-2 (a) MC左=(上边受拉) (b) MAB=25.47kNm(上边受拉), VB=6.17kN() (c) MAB=(上边受拉) (d) MAB=(下边受拉), QAB=10-3 (a) MAC=135kNm(左侧受拉) (b) MCB=(左侧受拉), QAB = (c) MCD=62.5kNm(上边受拉) (d) MDA=45kNm(上边

20、受拉), (e) MDA=36kNm(上边受拉) (f) MAB=35.38kNm(左侧受拉), MBE=34.1kNm(下边受拉)10-4 (a) N56=0.17P, N52=-0.827P (b) N12=+5kN, N23=-7.07kN10-6 =(), =(顺时针转)10-7 (a) (下边受拉), (b) (左侧受拉), =60(顺时针转)10-8 B支座下降 cm10-10 (a) (压), (b) ()10-11 (a) HA=HB=60kN() (b) MAC=40.35kNm(左侧受拉), MDC=36.87kNm(右侧受拉) (c) MAB=(内侧受拉), (d) MAB=(内侧受拉) (e) MBA=(上边受拉) (f) MAB=3kNm(下边受拉), MBC=6kNm(上边受拉)10-12 MBA=175.2kNm(上边受拉), MCD=58.9kNm(上边受拉) VB =16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