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人”——也说罗贯中“有志图王”_第1页
“熟悉的陌生人”——也说罗贯中“有志图王”_第2页
“熟悉的陌生人”——也说罗贯中“有志图王”_第3页
“熟悉的陌生人”——也说罗贯中“有志图王”_第4页
“熟悉的陌生人”——也说罗贯中“有志图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熟悉的陌生人”也说罗贯中“有志图王”道德不好的,文章学问也未必不好中国古典文论认为善养浩然之气的人方才能做出真正的好文章,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对于这一点,韩愈的上述的行状和他本人的一流文章,是最好的驳斥颜之推在解释文人常常无行的原因时说”原起所积,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使人矜伐故忽于持操,果于进取”颜氏家训文章文人易于露才扬己,显现个性,这在正统的儒家立场上固然不值得称道,可是,对于一个文学家,却未尝不具有积极意义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善认同于现实,恶则与现实对抗韩愈的品行当然算不恶,只不过在天理与人欲之间,他更接近人欲而已钱钟书先生机智地评论他道”退之可爱,正以虽自命学道,而言行失检,文字不根处,仍极近人”钱钟书论学文选韩愈这种浮浅直露却又目空一切的性格,使他容易四处碰壁,而碰壁的反作用却会使这位“不善处穷”王若虚语的人产生”物不平则鸣”的文学观,产生了许多奇异而灿烂的文学灵感韩愈的重要性不仅仅在文学上陈寅恪先生曾经专门写了篇论韩愈的论文,他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金明馆丛稿初编韩愈不光是”特文人之雄耳”王守仁语,他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佛老毫不留情的掊击以及对儒学不遗余力地倡导上汉唐诸儒重视的是训诂章句之学,对于四书五经,只有疏笺正义,并不敢越雷池一步,有所申说发明而韩愈则不甘心皓首穷经,做一个没出息的书虫他以”六经注我”的姿态广延门徒,慨然以圣贤自许,说出一番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从而为有宋一代新儒学“熟悉的陌生人也说罗贯中”有志图王”罗贯中的名字,早已随着文学巨三国演义的世代风行而妇孺皆与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其古代着名小说家不同,他对三国义的着作权从来没有受到怀疑,为最早的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晋平阳相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来之各种刊本,亦均题罗贯中着,可谓事实确凿不过,关于罗贯其人其事,所存资料甚少,除了创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其他生事迹均告阙如,所以我们对于罗贯竺洪波中,其实尚无完整,清晰的了解,对他既熟悉,又陌生这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目前所知罗贯中的资料主要有三条,余皆为辗转抄录,提供信息的原初性不强,殊不足道其一是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记载了罗贯中的姓氏名号籍贯,并列有所作文学作品篇目,后人据此考定其为元末明初间人其二是明高儒百川书志,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罗氏创作三国演义的情况,且所言基本符合实际其三便是明王圻稗史汇编,日的全面兴起开风气之先陈寅恪先生据韩愈少小生长于岭南,而岭表当时正是新禅学风起云涌之际,由此推定韩愈复兴儒学可能受其影响这种推断当然不无道理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也许会认为,新禅学能影响到韩愈,可能与韩愈自我感觉太好,不愿接受清规戒律的性格不无关系新禅学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不外求1LP,LLP佛的有关观念碰巧与韩愈轻狂狷介,矜伐自恋的文人禀性一拍即合从今天的观点来看,韩愈的几篇论文原道,原性等作为过渡性的文字,与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人的哲学专着相比,是完全不可相提并论的它们在哲学史上的认识意义远远大干其自身的价值然而它们毕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并翻开了历史篇章的新一页热衷于自我表现,热衷于声色享受,热衷于仕进名利,热衷于标新立异,热衷于哗众取宠等等,显然不是一个深沉成熟的智者的性格特点,然而一代风气的转变却往往偏是由韩愈这一类人所实现的这真是一桩令人深思的事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适度的文人无行,我们似乎也不必总是以过于尖锐严峻的道德观来苛求,只要不违背中人的道德水准不至于走到诗人顾城杀妻的极端”拗相公”王安石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都和常人不同,他对韩愈也大不以为然他曾在誓韩子一诗中嘲讽道”纷纷易尽百年生,举世无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韩愈”力去陈言”云云,如果为他尚奇险的诗风文风张目当然未见得十分精彩因为一流大师所处理的题材,无论是奇险还是平易,都能发现生活真理,都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1量是,假如撒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谈,单论他对后来的文化学术史上的影响,”可怜无补费精神”这句话,对韩愈可就嘲讽得有失公允了一一LR1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秩材,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这是一则真正涉及到罗贯中生平之性情,行状等深层次内容的宝贵资料,对认识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思想艺术特征的重要性白不待言据查,王圻,字元翰,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擢御史,官至陕西布政司参议,有巨着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为”羽翼信史”而作,后世学界公认有很强的可信度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有志图王”一语触及政治特别是政权这一敏感话题,具体记述多有不便,故而至于在何处图王,如何图王,有什么具体事迹等均语焉不详,且至今仍是孤证,没有任何别的记载可以佐证所以,其实王圻留下的只是一条认识罗贯中的线索,一个难解的谜而已对此,一些学者只得无奈地说一些模棱含糊的话,如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罗贯中”是封建社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而这对于创作三国演义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虽然看到了它与三国演义的关系,然就其认识毕竟只是皮相对此,我以为,如果把”有志图王”理解为争做帝王,谋取天下,那么,罗贯中这位所谓的”有志图王者”实在是值得怀疑的王圻记载”图王”细节阙如并非偶然,而在于事实链条的缺失罗贯中作为下层知识分子,很难设想会有开国争做帝王的想法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是王朝更替频繁,查历史年表,秦汉三国晋,唐宋元明清,开国帝王多为马背英雄,很少有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先天软弱,归属感,依附性极强的阶级属性,由以忠君仁慈中庸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所构成的人格理想,决定了罗贯中很少有实际图王的可能性,这从元明之际史载对此讳莫如深即可得到明证倒是清人有记载,说罗贯中在元末动荡时曾依附义军首领张士诚【1】,这说明他即或可能有图王大志,但一介书生,政治上并不独立,必须依附旁人,无非是渴求平定天下,祈望仁政治世,为真正的图王者出谋划策而已而一旦所依匪人,图王事业失败,即退而为小说,做文人似乎也是他合乎逻辑的命运,即王圻所谓”乃遇真主”而”传神稗史”而如果把罗贯中创作国演义的动机和目的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联系起来,把罗贯中图王之谜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那么即可发现,王圻所谓”有志图王”原来并非指实际地争做帝王,而是以”传神稗史”的方式来抒发他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其所图之王应指观念之王,而图王的”实迹”便是三国演义这部形象化的”图王启示录”在中国历史上,观念之王的典范是孔子孔子有言日”先王之道,斯为美2】,先王系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但后世是将孔子并列为”先王”的其中尧舜禹汤文武是实际占有国家的帝王,周公在历史上为摄政王,而孔子则无疑是以观念之王与他们并列的孔子曾编定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六经”,特别是孔子作春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春秋之际,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王纲失坠,王道消弥,王令不行,所谓”王路废,王道绝”周天子虽在,但名存实亡,天下无王,群雄并起,臣弑君,子杀父,以下犯上,祸及天下,导致战乱四起,生灵涂炭,国将不国人民群众祈望止息干戈,平反勘乱,天下一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孔子作春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人民的意志,在乱离之际行天子褒贬进退,存亡继绝,赏善罚罪,是是非非,还历史以公正,社会以祥和,人民以安宁,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被后人举为”新王”即是说,从历史上看,孔子作春秋确有其图王之义存焉孔子的传人孟子对此作了高度评价,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最早论述其图王之义的是汉35儒董仲舒他说”春秋作新王之事,变国之制”,”春秋上鼬夏,下存周,以春秋当新王”【3还对“王”字作了新的解释,其日”古之造字者三画而过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日一贯三为王”【4里所说的参通天地人,不仅仅是指实际地占有天下,掌管人民,更重要的是指对天地万物的认识,阐释,属于内圣之学,也即后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怎样才能图王,如何为王,其关键也在于民心所向,天下归心,符合儒家学派应天顺人的政治理想而这在周公之后唯孔子当之无愧对孔子当新王之义,司马迁又有所发挥他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起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文辞,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又说”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15对董仲舒称孔子作春秋当新王之义进行了具体解释”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F6J这些话中传达的信息很多其一,孔子早年确有图王之志,周游列国,宏扬王道然而到处碰壁,搞得”急急如丧家之犬”,未得成功,才退而兴学,着书立说,为观念之王其二,孔子悲悯天下无王,苍生失所,故愤而作春秋,其目的是”当王法”,即为社会制订法规礼仪,整顿天下秩序其三,具体说明了孔子作新王的任务他对社会的作用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替天行道,吊民伐罪,倡盛王道总之,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素王,无冕之王,王中之王由于司马迁史记开我国史学传统,影响深远,从此以后,这种观念便深人人心,为世代信奉如王充论衡定贤”孔子不王,紊王之业在春秋”“素王”即是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罗贯中作三国演义无论是对一一11F百I皤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是从文化史上的价值,与孔子作春秋都是无法比拟的但其整顿社会秩序,渴望天下一统,仁政治平的主观意念是一脉相承的葛洪明确指出”是以立素王之业者,不必东鲁之丘能洽掩枯之仁者,不必西都之昌”【7】儒家以孔子为素王之祖,但也并不反对后人效法孔子,推行王道由此,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具有精神上的共通性,罗贯中效法孔子,使乱臣贼子惧,警告异族入侵者,排斥异族文化,从而建立理想社会的意识是可以肯定的对此,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作出阐释首先,罗贯中所处的时代,与春秋之际极为类似相对于悠久的汉民族文化传统,元朝是蒙古异族入侵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民族统治相对发达民族的政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一语改国号为元,但其落后民族,”野蛮征服者”的本质不会因之改变它在政治上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实施民族歧视,官吏任免以畛域为据,”世祖之约,不以汉人为相”经济上进行民族掠夺,当时汉人集居地江南地区苛税繁重,征收的财政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远廷”务尽收以为功,见利不见民,以至于当时京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一时间形成”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则采取禁锢,高压政策,取消民众议政权利,甚至停开科考,不给汉族士人出路元朝在其执政的百余年间虽然也出现不定期短暂的治平之世,但至元后期已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朝廷昏聩,政治窳败,民众贫弊,直接导致了元末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朱元璋等全国性农民起义,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干戈四起,烽火连天,元朝终于面临天崩地陷,摇摇欲坠的命运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除了选择直接投入风云际会的时代潮流,争霸图王,还可以为社稷,为生民振臂而呼,摇旗呐喊罗贯中选择了后者由于其时干戈正酣,其间又参夹着复杂的民族纠纷各路义军相互征战,胜算未,对局势缺乏一个审视的距离,故而他以历史为鉴,以三国来影射当世,就像当年孔子以鲁史为材料,写成春秋题材影射当世一样另一个原因是,作为小说创作,三国历史比元末时更为合适,正如鲁迅所言”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为动人,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事实证明,罗贯中选择三国历史作为创作对象是十分明智的其次,从现存三国演义的有关文献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罗贯中的效法孔子作春秋,”做素王”的线索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有金华蒋大器作于弘治甲寅1494年的序文,其中直接说到孔子作春秋,日”吾夫子因获麟而作春秋,鲁史也孔子修之,至一字予者褒之,否者贬之然一字之中,以见当时君臣父子之道,垂鉴后世,俾识某之善,某之恶,欲其劝惩警惧,不致有前车之覆”又说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行间字里,是完全把三国演义等同于春秋的又该本有修髯子张尚德作引日“三国演义以俗近语,隐括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于感,不得研精覃思,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必当师,奸贪谀佞必当去是是非非,了然干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虽没有直接点及春秋,但明确认为演义有春秋之微言大义存焉,系”羽翼信史”之作,远非一般小道可比36蒋大器,张尚德离罗贯中去世未远,又是原本三国演义的整理,校订者,对罗贯中其人及创作情况当较为熟悉,故而上述论点实为真切可信又罗贯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白要效法孔子作春秋,但在其作品中却透露了这一意旨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关羽降汉不降曹,彻夜秉烛读书,以守礼节,所读之书后世皆演为春秋,如毛宗岗赞扬说关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