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建筑方案设计说明_第1页
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建筑方案设计说明_第2页
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建筑方案设计说明_第3页
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建筑方案设计说明_第4页
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建筑方案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建筑方案设计说明一、概述(一)简况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是经江苏省苏州市卫生局和昆山市卫生局批准的在已有的友谊医院原址上进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其基地位于昆山市开发区。震川东路以北,青阳中路以东地段内。南临娄江河。基地占地面积3125万平方米,距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本部只有十分钟车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呈L型,可建建筑的范围被基地内的娄江河支流分为二个大小不同的矩形。基地周边为现有的居民生活区,南侧的娄江河与穿越基地的娄江河支流为基地带来了良好的景观条件,整个基地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其中震川东路及青阳中路均为开发区的城市主要干道。(二)设计依据1)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设计任务书2005年6月25日;2)昆山市规划局提供的现状地形图;3)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4)国家计委、建设部、卫生部1996年12月颁发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6)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8)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0)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1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13)汽车库、停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14)国家及省市有关环保、卫生、消防、防疫、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的法规及规范。二、总体规划设计原则医疗建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的功能已不只是简单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病前预防、健康保健和美容护肤等已成为医院门诊服务项目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人们对医院的就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设计紧密结合医院建筑发展动态,贯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原则,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能,厉行节约、节能、生态和以人为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医疗用房形成平面布局合理,功能流线便捷,环境空间优美的新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她也是构思新颖、布局巧妙、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智能化、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医院”。1、以“生态、绿色、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合理组织医疗空间,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尽可能缩短患者就医流程,为患者创造方便优美的就医环境,为医护人员创造便捷、高效、舒适的工作环境。2、结合任务书及规范标准等要求,正确、合理的安排各部门面积与功能布局,尽可能使各部门集中设置,既便于相互联系,又减少相互干扰,使各类用房均能有较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创造清晰的方向性,避免不必要的交通迂回,同时保证对外服务、住院和货运交通互不交叉和干扰。这种合理的车流、人流组织可以大大地减少来院患者及其家属前后的时间消耗,同时也可以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和不必要的精神压力。3、以“绿色、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设计主题,通过共享中庭、屋顶花园等空间的设计,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康复环境,体现对病人、医护人员及来访者的同等关怀。三、总体布局与主要出入口安排(一)总体布局由于基地范围较小,医院的人流对城市干道的压力较大。对此,我们提出这样一种城市策略建筑向西、南两条干道退让,沿基地西、南两侧展开,并将临青阳中路医技楼的底层架空,形成开阔的架空式广场。通过广场合理组织门诊、医技与住院部的位置关系,有效缩短病人就诊路线和医护人员的工作路线,在有限的空间内将绿化布置最大化,并使得架空广场与东侧的景观河流有机连成一体,形成丰富的生态广场和休闲水景环境,创造全新风格的现代化“绿色医院”。(二)主要出入口安排1)总图边界出入口在地段西侧设置门诊、住院、探视出入口,在震川东路临青阳中路西一侧设置门诊出入口,在震川东路另一侧设置急诊、急救出入口,同时可兼做办公人员及供应出入口,在地段西北侧临青阳中路设置污物出口。四个出入口满足医院不同功能需求,达到了规范要求的洁、污出入口分离与独立的要求。2)建筑功能出入口门诊出入口设在门诊楼的南北两侧,通过门诊大厅、门诊中庭组织人流集散,在南侧有单独的门诊广场,北侧与住院、医技出入口共用架空式广场,两侧设计出入口满足了不同人流对医院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弱势人群的特点,在门诊楼的西北角设计了单独的儿科及妇科出入口。急诊、急救入口设在门诊楼相对独立的东南角,可保证夜间使用时不干扰医院其它功能,同时又可通过门诊楼中间的架空广场与门诊楼一层西端的输液保持紧密的联系,便于医院的管理。住院部出入口位于住院楼的南部,共用南侧门诊架空式广场,提高了架空式广场的利用率。住院楼的北侧分别安排了放疗及核医学的出入口,满足该患者应远离人群的卫生要求。行政办公出入口设计在门诊楼的的东北端,相对远离医疗人群,同时在各层可通过通道保持与医疗用房的紧密联系,其位置适中、使用方便。整个建筑布局功能分区明确、动静布置合理、洁污流线清晰。四、方案设计特点1、在本方案设计中,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有层次的、立体的室内外公共空间体系。该体系在室外通过架空广场将门诊、医技及住院出入口有机结合为一体,基地西侧主出入口通过架空广场与基地东侧的娄江河支流遥相互应,最大限度把城市的景观引入建筑空间内,极大地丰富了室外的公共空间。在室内沿娄江河支流及架空广场设计一条L型的宽敞的医院街,将门诊、医技、住院及行政办公区域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增加了医院内部的导向性,同时与门诊的共享中庭结合为一体,将医院的各功能部门紧密联系起来,暗示医院内部的逻辑关系,也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室内共享空间体系。层层叠落的室内平台,高低错落的屋顶花园,为人们带来丰富、细腻的空间体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医院那种冷淡、严肃、拘谨的空间形象。在这个全新空间环境中,患者甚至可以忘却自己正置身于医院之中,而以一种放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整个就医过程。2、医技楼底层大部分架空,使架空广场在东西方向上产生通透的视觉效果。水平的景观绿地与基地东侧流动的河流穿插其中,从而在原本平淡的城市空间中建立起丰富的层次与空间秩序,使城市意象趋向活泼与鲜明。3、结合气候特点,引入四季厅中庭、室外阳光庭院、水体等生态概念,营造郁郁葱葱的绿色环境,从而极大地改善医院形象,提升建筑的品位和档次。4、将生态化的裙楼屋顶绿化引入住院部,形成屋顶花园,既为住院人员提供休闲、安静的的活动空间,又有效的减少“热岛效应”,让微风带来一些凉意。5、多部智能电梯为人们提供上下交通的便利,门诊中庭内的自动扶梯解决裙楼内人员便捷、舒适的上下交通;大型中央冷暖空调,先进的智能化系统、消防安全系统和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化设计,是当代建筑技术发展水平的完美体现。6、建筑造型设计遵循“现代、简洁、流畅、可塑性”的原则,注重空间的阳光感、流动感与体量感。在细部处理上充分体现了材质的轻重、粗细和虚实的对比。主楼体形舒展,线条硬朗,配合着强烈规整的肌理,产生纯净、素雅的整体效果。医技楼的底层架空,理性的立面分隔,使底部复杂的形体得到统一。而坚实有力、统领全局的箱形盒子造型及竖向格板构件更加强了这种整体感,从而为城市空间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五、建筑设计1、门急诊、医技楼设计依据现代医疗建筑的设计特点,以及门诊、急诊和各科室的特殊功能要求进行规划布局,组织医患流线,使其均能达到高效、便捷之要求。本方案门诊、急诊、行政办公均为四层,医技楼为三层(底层架空),主要功能房间均设置在二、三层,由“L”型的医院街将各个功能区域联系起来,交通十分便捷,位置相对合理,且与住院楼紧密相连。构成现代化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的有机整体。2、住院大楼设计住院大楼位于基地北部,为十九层板式建筑,每层为一个独立的护理单元。一层为入口大堂,出入院办理,银行等;二层为营养食堂及医技的中心检验科室;三层为职工食堂及与手术部紧密相连的重症护理(ICU),四层为学术报告厅及住院药房;五层为儿科及新生儿病房;六层为妇产科病房;七层十九层为住院部其它科室病房,其每层为一个拥有40张病床的护理单元,每个单元内均设有独立的洁梯、污梯及公共电梯厅(共九部电梯),十分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使用,并在每层公共部分尽量使阳光和新鲜空气引入室内,贯彻“生态、绿色”主题。3、行政办公设计行政办公设置在门诊楼东侧的三、四层,一层在门诊楼动北角设有独立的主入口门厅,既自成一体,又与门诊区域有机相连,十分便于使用。4、流线分析本方案将门诊、急诊、检验、医技、住院、行政、后勤服务等多种功能性用房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简洁的建筑群体内,通过建筑外围的道路广场、庭院以及建筑内部“共享中庭”、“阳光庭院”、“灰空间”等空间节点组织出高效、集中的医院建筑综合体,有效的缩短功能流线,将人流最大的门诊设在低层区,通过扶梯、电梯、楼梯解决人流集散和竖向交通。分布在各层的护士站、挂号、收费、咨询、采血等能更方便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减少患者在各层之间的往返并有效的分散人流。住院人流则设置专门住院大堂,并通过九部电梯、两部防烟楼梯解决竖向交通。既与门诊人流互不干扰,又联系紧密、使用方便。整个建筑根据需要设置一层地下室,以解决大楼的动力设备机房、放疗中心、核医学、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药库、污物转运及大型机械地下停车场。医疗建筑的洁污路线设计十分重要,本方案在住院大楼靠近公共电梯厅部位设计一部洁物梯,医生、洁物通过洁梯可到达各个护理单元;在另一侧设计一部污物梯,通过污梯将一部分垃圾运至地下室集中处理后送垃圾站;另一部分可利用的脏物运至地下室中心消毒供应区处理;再通过洁梯返回到各使用区。患者遗体通过污梯运至地下太平间,以避免家属哭闹影响其他患者的情绪。门诊、医技区根据需要设置洁、污梯,以满足功能需要。六、无障碍设计本工程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进行整个大楼全系统的无障碍设计,即在各主入口、通道、电梯、卫生间等公共部位严格按规范设计,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总图布置上,各条道路及院区出入口均设计了坡道,坡度最大为8,小于规范规定的1/12。在单体设计上,急诊、急救、住院部出入口处均设计了宽度大于20米,坡度小于1/12的残疾人无障碍坡道。门诊、住院部分别各设计了一部适合轮椅病人操作的低按纽电梯。主要通道如病房楼医患通道等设计双层扶手,上层09米高,下层065米高。门诊公用卫生间每层分别设计了一间无障碍的残疾人专用厕所。七、消防设计1、总图本大楼在建筑物周围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高层住院大楼东西两侧作为消防登高面满足规范大于1/4周长和大于一个长边的消防要求,且在此范围内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消防控制中心设在高层建筑的一层,且设有直通室外的出入口。2地下室地下室按功能分区和规范规定合理布置,地下一层其设备用房部分分为三个防火分区,地下一层中心消毒供应区及核医学、放疗科均分为二个防火分区,地下一层中心药库分为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每个防火分区内有一部直通室外的楼梯,利用通往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地下一层机械停车库分为二个防火分区,按4000平方米一个防火分区设计,每个防火分区内有两部直通室外的楼梯。最远点疏散距离不超过60米。地下车库在不同方向设二条坡道。其人员疏散组织和车辆进出等均符合规范规定要求。3裙房区裙房区包括门诊、急诊、医技等部分。该区建筑为四层,裙房部分按每个防火分区按不超过2000平方米设计,一层分为五个防火分区。二至三层每层分为七个防火分区。四层分为六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内均有两部楼梯作为安全出口。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门至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30米。靠近外墙的楼梯间在首层设计有直接对外出口,其它楼梯间在一层紧临主要出口部位形成扩大封闭楼梯间,采用防火卷帘和防火门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门诊中庭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部位设置防火卷帘与其他使用房间分隔开。4高层区高层区包括出住院办理大厅、住院大楼共计19层,高度8270米,高层主楼标准层每层划分成一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至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24米。住院楼设置九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消防电梯),两部防烟楼梯。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总体规划设计1、总用地面积3200000平方米2、建筑用地面积977267平方米3、建筑物总占地面积977267平方米其中主楼958192平方米污水处理站及垃圾站10575平方米门卫及大门8500平方米4、生态型地面停车场201124平方米道路及广场575114平方米绿化用地769862平方米生态广场916292平方米5、总建筑面积818977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659569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1594080平方米1主体建筑建筑面积(本次设计范围)8040083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657661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1463468平方米五级战备急救医院(暂不计入总建筑面积)272587平方米2配套服务设施建筑面积149687平方米其中门卫及大门8500平方米污水处理站及垃圾站86175平方米衰变池(地下)(不计入容积率)6412平方米化粪池(地下)(不计入容积率)48600平方米6、容积率20617、覆盖率30548、绿化率41529、总泊车位312辆其中地面泊车145辆地下泊车167辆(双层机械停车)10、主体建筑高度主楼19层层高390米女儿墙高8270米裙楼4层一层层高650米二四层层高450米女儿墙高2150米地下室一层设备房层高550米车库层高48米(二)主楼单体建筑设计指标1、主楼占地面积958192平方米2、主楼建筑面积8040083平方米1)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576615平方米计入容积率地下建筑面积1463468平方米不计入容积率五级战备急救医院(暂不计入总建筑面积)272587平方米不计入容积率2)其中A门诊,急诊,急救1066643平方米其中门诊721837平方米急诊、急救155798平方米门诊输液64272平方米门诊入口大厅124736平方米B医技1632903平方米其中影像中心204691平方米检验科123519平方米功能检查科144406平方米手术部239100平方米重症监护(ICU)106208平方米病理科77938平方米手术部ICU公用家属等候区88705平方米门诊药房78050平方米住院药房106208平方米中心药库(地下一层)98850平方米放疗科(地下一层)111861平方米核医学(地下一层)110827平方米太平间(地下一层)28728平方米中心供应(地下一层)113812平方米C食堂206498平方米其中厨房71633平方米营养食堂31616平方米职工食堂103249平方米D行政办公404025平方米其中办公室271944平方米学术报告厅103249平方米信息中心及网络机房28832平方米E住院2591745平方米其中住院入口大厅及配套服务设施173400平方米十五层住院部2418345平方米F设备房及电梯机房、风机房543512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设备房296835平方米手术部专用设备房59535平方米门诊屋面楼梯间及机房108972平方米住院部屋面楼梯间及机房78170平方米G公共空间353055平方米H其它1241702平方米其中体检中心121803平方米地下机械停车库(提供停车位167辆)702555平方米无维护结构灰空间417344平方米住院部屋面楼梯间及机房78170平方米五级战备急救医院(暂不计入总建筑面积272587平方米3、设计规模共设床位600床,手术室11间。门诊量15002000人次/年九、结构设计(一)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有关部门对方案设计文件审查意见以及本院结构专业统一技术措施2、主要设计规范(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8)无粘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T9293;(9)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二)自然条件和使用条件1、本工程建筑物抗震设计重要性类别为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结构使用年限为50年。2、昆山地震设防烈度7度,医院建筑提高一度即抗震设防按8度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类场地3、基本风压060KNM2,地面粗糙度C类。4、基本雪压020KNM2。(三)结构选型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189770平方米(含地下面积),其中主体医疗大楼的建筑面积约为8040083平方米含地下面积)。主体医疗大楼由住院部、门急诊、医技三部分使用功能构成,其中住院楼地上19层,裙楼四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8270米。门诊楼地上4层,局部地下1层,建筑高度2150米。医技楼地上3层底层架空,地下1层,建筑高度为1700米。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及功能用抗震缝将其分为四部分。住院部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及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裙楼与主楼之间不端缝,采用沉降后浇带来解决建筑沉降不均匀的问题,楼面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由于建筑长度较长,故沿建筑长度设置一道伸缩后浇带来解决混凝土收缩问题。门急诊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建筑长度太长,故沿长度方向设置一道抗震缝,将建筑物分为两个抗震单元。每一抗震单元框架抗震等级均为二级,楼面均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对于大跨度梁拟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于单一抗震单元建筑长度也超长,故沿建筑长度设置一道伸缩后浇带来解决混凝土收缩问题。医技本层由于建筑平面及立面的要求,柱网尺寸及悬挑跨度较大,最大梁跨度为24400米,最大悬挑梁跨度为6000米,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层大跨度梁抗震等级为一级,其余部分框架抗震等级均为二级,楼面对于大跨度梁拟采用预应力混土结构,其余部分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由于建筑长度也超长,故沿建筑长度设置一道伸缩后浇带来解决混凝土收缩问题。(四)基础工程根据芜湖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础形式住院楼楼拟采用打入式预制桩,门诊楼与医技楼拟采用天然基础。十、给排水设计一生活给排水设计1、设计依据(1)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5794;(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5)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6)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7)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CECS0788;(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9)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2、设计内容(1)室外给排水系统(2)室内给排水系统(3)消火栓消防系统(4)自动喷水系统(5)水喷雾灭火系统(6)室内热水设计(7)开水供应系统3、简介本工程总用地面积为3200000平方米,由地上十九层,地下一层建筑组成。属综合性医院。病床600张,地下室为中心供应、核医学、放疗中心、中心药库、汽车停车场及设备房。4、水源以市政自来水作为水源,常水压为03MPA。地下室水箱间设置100M3生活用水箱两个,屋顶设置25M3生活用水箱一个。5、室外给水系统以两个不同的市政给水接口,用DN250管分别引入小区,在小区以环状布置,供生活和消防系统。环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及若干阀门井。供绿化、车辆冲洗。6、室内给水系统(1)冷水系统采用分区供水系统,裙楼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裙楼以上由地下室变频水泵提升供水。(2)热水系统热水供病房卫生间,诊疗室,手术间,淋浴间。分区同给水系统,采用集中加热方法,热源来自锅炉房之蒸汽,经汽水容积式加热器换热后送至各用水点,容积式加热器设于地下室热交换机房内。(3)开水系统开水供病房、医务人员和部分门诊病人使用,每层分几个点设电热式开水炉供应开水。供水压力过大处设置减压阀,蒸汽来自医院锅炉房。7、室内排水系统(1)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制。(2)排水系统多层裙房部分为单立管系统。高层部分为双立管系统。雨水及空调冷凝水均采用有组织汇集、排放。地下室集水坑采用局部提升接入污水系统,消防电梯坑排水,局部提升至室外雨水管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为3年,降雨历时5分钟。8、室外排水系统(1)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2)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见环保篇,食堂排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雨水系统根据道路走向及市政予留井井底标高,分多点排入市政雨水管道。9、管材(1)室内给水管,均采用不锈钢管材。(2)室外给水管,采用高密度埋地塑料给水HDPE管及相应配件。(3)室内排水管,高层及多层裙房部分均采用PVCU排水塑料管,塑料管直径大于或等于110时穿墙、楼板处均装阻火圈。(4)室外排水管,采用高密度埋地塑料HDPE排水管或钢筋混凝土排水管。10、环保(1)种水泵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生活水泵基础减震,水泵与管道连接采用软接头,管道安装采用柔性吊架,柔性托架。(2)回阀采用消声止回阀。(3)食堂排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其它污水按不同水质,采用下列流程处理后排放(二)消防给排水设计1、设计根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5)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93(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2、设计范围小区范围内室内外消防系统。3、简介本工程按高度超过50米的医院建筑设计,同一时间发生火灾次数为一次。4、消防用水量(1)室外消防用水量Q30L/S362H216M3火灾延续时间2H计。(2)室内消火栓用水量Q30L/S362H216M3火灾延续时间2H计。(3)自动喷水系统Q277336100M3火灾延续时间1H计。(4)消防储水地下水池贮存室内消防用水量350M3,屋顶水箱储存25M3。5、消防系统(1)室外消防系统从两个不同的市政给水接口,以DN250管径分别引入小区,并在小区内以环状布置。此环为生活、消防合用系统,环上按消防规范及使用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环网上设置阀门井若干,将管网分成若干独立段,以保证管线检修时确保消防与生活用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室内消火栓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系统,各层均按规范设有室内消火栓,其压力和流量均由设于地下室水泵保证。初期消防水量和压力由屋顶水箱及相应气压设备保证。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1)本工程属高度超过50M的医院建筑。在公共活动用房、走道、办公室和病房,治疗间均应设自动喷水喷头。其中病房和治疗区均设置快速响应喷头。(2)系统分高、低两区。高低区流量压力均由地下室水泵保证。初期自喷水量和压力由屋顶水箱及相应稳压设施保证。(3)控制系统以压力开关直接控制水泵启动,消控中心确认后手动,水泵房就地手动。水流指示器仅作为报警,不作为启动水泵使用。系统中水流指示器前的阀门均为信号蝶阀,以监视其启动状态。湿式报警阀前的蝶阀为信号阀。7、气体消防各层均按规范设置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发电机房、变配电房、贵重设备房均设气体自喷灭火系统。十一、电气设计(一)设计依据及规范标准1、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规划设计有关文件;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9、高层民用建筑物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10、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11、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1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1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1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二)供配电方案1、慨况及负荷性质本工程为医院建筑,总占地面积3200000平方米,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189770平方米(含地下面积),其中主体医疗大楼的建筑面积约为8040083平方米含地下面积)。本工程用电为一级负荷。本工程的消防用电设备,计算机网络中心,医疗手术室、分娩室、婴儿室、急诊部、监护病房、血液透析、病理分析和培养等的用电为一级负荷2、负荷估算及变压器设置根据负荷估算,本工程总装机容量为5600KVA,设置1000KVAX4、630KVAX2、400KVAX1干式变压器变配电所设在地下层,按制冷、热力、洗衣消毒等动力设备分布设置变电所X射线机、CT机、DSA、电子加速器、核磁共振(MRI)等设备采用专用变压器供电,容量另行确定3、供电电源及配电系统由于本工程为一类建筑,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电源采用两路10KV高压进线。单母线分段,中间设母联开关。高压开关设备采用手车式真空开关柜。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变压器分列运行互为备用的方式,相关的各段母线间设联络开关,任一段母线故障或检修时,母线联络开关合上,由另一段母线供重要负荷。根据本工程消防负荷、重要用途设备负荷情况,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作为本医院的应急备用电源,以确保供电可靠性。特别重要的医疗室设备在就近设置EPS不间断电源装置。功率因数补偿采用集中和就地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在变电所低压侧设集中的电容补偿柜,在特殊医疗设备处按需要设置电容补偿,保证高压侧总的功率因数不小于09采用干线和放射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部分有特殊要求的设备采用专线专用变压器供电对消防、重要的医疗室设备等一级负荷,均采用低压母线和柴油发电机应急母线两路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特别重要的负荷另设EPS装置,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本工程所有电线、电缆均采用铜芯电线、电缆,对于消防用电采用耐火型电线、电缆。医疗设备采用配套专用线缆低压配电系统考虑按建筑用途分楼、楼层或部门实施配电,以方便医院内部的经济核算照明设计贯彻“绿色照明”的原则,照明灯具优先选用荧光灯、节能灯门厅大堂等大空间选用金属卤化灯和节能灯混合照明公共通道等一些必要场所处设应急照明和诱导指示灯具住院部病房和护理单元走道设夜间照明。无菌室、手术室、洁净区等设置紫外线杀菌灯。十二、智能化设计(一)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S)以及广播系统本工程为一级保护建筑。设置总线制智能型集中报警和联动控制系统。系统有火灾自动探测器、自动声光报警、自动和手动联动相关消防设备、自动和手动进行疏散广播等功能。消防控制中心设置在首层。设有火灾自动报警主机,配图文显示终端,联动控制柜、模拟显示屏、紧急广播系统、消防电话系统和电梯显示系统等。可显示各消防设备状态,控制和指挥灭火和疏散。紧急广播系统采用集中处理,区域控制输出方式。消防控制中心内设广播分区控制装置,火灾时消防联动控制,向相关区域播出紧急广播、疏导交通和指挥扑救。平时可作为医院内公共区域的背景音乐和有线广播,分区和全区域进行业务、宣传、环境和其他广播。(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PDS)本工程执行EIA/TIA568及ISO/IEC11801标准。本工程采用光纤与铜缆混合的综合布线系统。语音主干采用大对数电缆,数据主干采用光纤,水平配线均采用超五类或六类八芯四对双绞线,以适应信息点使用功能的变换。在一些必要的场所,设置光纤到室、桌面,以支持电视会诊和远程医疗的需要。必要的手术室等处设置视讯摄像机。医院内各办公室、诊室、病房、医技科室、会议室、学术报告厅等均设电话终端。公共场所配以投币或IC卡电话。医院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办公区、挂号收费处、行政职能科室、医技科室、部分手术室、会议室、学术报告厅等设置信息终端,以实现医院无纸化的目标。并配置无线网络设备,提供上网的方便。(三)有线电视系统和闭路电视系统医院内设有线电视系统,设置院自办闭路电视系统。在各办公室、医院门厅、候诊区、会议室、病房等设置电视终端。为配合学术会议厅使用功能可设置卫星电视系统。(四)安保系统SAS医院门厅、院区、停车场等一些必要的场所,设置监视摄像机。一些必要的库房、档案资料室和场所按需设置手动报警按钮、门磁、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玻破探测器等报警装置。监控信号送至医院安保中心,实时显示和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即刻报警,并可实现摄像监控和防盗报警系统的联动。(五)呼叫系统各住院病区均设置电脑呼叫应答系统,具有双向通话,床位显示,重病号越位显示,独立呼叫互不干扰的功能。病区护士值班室配置主机,具有床位、时间显示和复位功能;各病床设呼叫分机。采用总线制布线方式。各候诊区设置电脑叫号系统。呼叫系统考虑与联网通讯接口,以便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网管理。(六)大型电子显示屏在医院显著位置设置大型电子显示屏,显示各类医务信息和公告等。控制电脑可与医院计算机系统联网,接收各主管部门发出的信息予以显示。急门诊大厅、住院部等处设置触摸屏导医装置,为病人就医问询和了解常规医疗、检验费用及医药费等提供方便。(七)会议管理系统和多媒体视讯会议系统在学术会议厅设置会议管理系统,将会议功能、会议室内的空调和照明联动控制功能、视频和音频系统统一置于会议管理系统。设置会议电视、数字传输网络和同声传译系统,以适应举行国际会议的要求。(八)设备自动化管理系统(BAS)本工程设置设备自动化管理系统,设BAS控制中心。实现对医院内的空调、冷冻机、给排水泵、变配电设备、公共照明、环境泛光照明等各类机电设备运行情况监测和控制,实现最优化运行,达到集中管理、程序控制和节约能源等效果。十四、防雷和接地保护本工程属第二类防雷建筑。在建筑物屋面设避雷带或利用金属网架防直击雷。利用建筑结构柱内主筋作引下线;利用结构梁板及基础桩基钢筋作接地装置。高压配电设备采用过电压保护和防雷保护;弱电设备设置防感应雷措施。医疗设备设防微电击保护措施。X光机诊室等设屏蔽措施,手术室设防静电措施。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S系统。普通插座回路均设漏电保护。各设备管道进户处设总等电位连接;卫生间、手术室等处设局部等电位连接。特殊重要医疗场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120急诊室等采用电力系统不接地(IT系统)的供电方式。本工程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特种医疗设备及弱电系统需有特殊接地处理。根据医疗及诊断设备的使用功能要求,采取相应的接地保护型式。十五、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一)概述1、本工程为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系新建工程;其总建筑面积约8189770平方米(含地下面积),其中主体医疗大楼的建筑面积约为8040083平方米含地下面积);建筑总高度为8270米;属于超过50米高的一类公共建筑。2、本工程地下一层为停车库、设备房及其它医疗功能用房,一至四层裙楼为门诊、急诊、医技、行政办公以及设备等功能用房,五层至十八层全部为住院部。3、本工程设全年型中央空调系统。(二)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6、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2003年版);7、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规范(GB503332002);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2005)9、锅炉房设计规范(5004192)1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3年版);11、建筑及其他专业条件图及其他资料。(三)设计范围1、大厦全年舒适性中央空调系统设计;2、手术部及其他洁净空调系统设计;3、大厦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四)设计参数1、室外参数地区江苏省城市昆山冬季大气压力HPA10251冬季平均室外风速M/S38冬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4冬季采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2冬季空调室外设计相对湿度75夏季大气压力HPA100530夏季平均室外风速M/S26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3400夏季空调室外设计湿球温度28202、室内设计参数夏季冬季房间名称温度(0C)相对湿度()温度(0C)相对湿度()人员密度/人新风量M3/H人噪声标准DBA办公2527556518204053550候诊2527556518204033550诊室、检查2527556520224053545治疗室2527556518204043545更衣室2628556520224033550门厅、走廊26285565161840103555手术室25515551025515551010人/间608050ICU重症监护室25515551025515551015608050普通病房2527556518204023人/间6040重症病房252755651820402人/间7040药房252755651820401540453、通风设计参数场所排风补风制冷机房6(次换气/小时)110变配电间按计算量110地下停车场6(次换气/小时)5(次换气/小时)卫生间1015(次换气/小时)电梯机房15(次换气/小时)井道自然补风控制室6(次换气/小时)5(次换气/小时)库房、工具间等6(次换气/小时)5(次换气/小时)(五)中央空调系统1、空调冷、热源配置1本工程夏季空调总冷负荷约为7400KW,(约合2100冷吨),冬季空调热负荷约为360万KCAL/H。2拟采用2台制冷量为350万KCAL/H台约合1157冷吨/H台、4070KW/台、标准制热量为240万KCAL/H台的燃气(天然气)吸收式水冷冷水机组作为大楼的夏/冬季空调冷/热源,总制冷量为2314冷吨,总制热量为480万KCAL/H,可满足大楼的冬季和夏季的空调冷/热负荷的要求;采用溴化锂水工质对。在标准工况下,机组制冷工况满负荷COP不小于130。3空调主机制冷工况满负荷额定总燃气(天然气)用量为531NM3/H,制热工况满足设计负荷(360万KCAL/H)时的总燃气(天然气)用量为450NM3/H。4配置3台流量为750M3/H的离心泵作为冷水泵,二用一备,变频控制,变速变流量运行,压差控制,压差监测点取自各主要环路具最远点的1/31/4之处;配置3台流量为1100M3/H离心泵作为冷却水泵,二用一备,变频控制,变速变流量运行,以主机出水温度值为依据控制水泵转速。5根据制冷主机的要求按流量配置3组组合式冷却塔,冷却塔设于大厦主楼屋面,采用不锈钢逆流方形超低噪声型产品,风机变频控制,以冷却塔总出水温度值为依据控制其风机转速。6空调冷水的供回水温度设定为7/12;空调冷却水供回水温度设定为32/37。冷水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承压能力不低于16MPA。7由于冬季热水循环量远小于夏季空调冷水循环量,故此,将单独设置冬季的热水循环泵;拟采用3台流量为180M3/H的离心泵作为热水泵,二用一备,变频控制,变速变流量运行,压差控制,压差监测点取自各主要环路具最远点的1/31/4之处。8其排烟将用钢制烟囱沿主楼升至高出屋面3米以上(将由建筑专业完成)。2、空调水系统设计1冷(热)水系统采用两管制,各系统总管为异程式,各支路立管及楼层支干管采用同程系统。2冷(热)水系统采用开式膨胀水箱定压方式;膨胀水箱设于塔楼屋面,其最低水位高于系统最高点15米。3冷(热)水系统、冷却水系统的水泵的吸入端设强磁过滤水处理器,以利于系统的防垢、杀菌和天藻。3、空气处理系统1小型办公、病房、门厅、药房等小型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排风系统,新风系统设初效及中效过滤器;新风经降温、除湿(冬季为加热、加湿)后经送风管接入风机盘管机组送风管(或卡式四出风风机盘管),排风方式为排风柜经风管由各区域排风。2较大空间区域采用低速单风道全空气系统,采取上送上回方式;新风方式为组合柜由室外直接引入;除有直接对外的出入口的空调区域外,上述所有空调区域均设置机械排风系统,以保证新风的引入、维持室内空气的动态平衡;末端设备采用组合式风柜,其主要功能段为回风、新风混合过滤段表冷段(设紫外杀菌灯)送风机段中效过滤段出风段;3A、手术部根据不同的洁净等级采用专用净化空调系统,组合式风柜设于设备层内,其主要功能段为新风过滤段一次回风段表冷段(设紫外杀菌灯)加湿段二次回风段风机段中效过滤段亚高效出风段;另按风量设置集中的组合式新风柜和排风柜,共同组成手术部专用空调系统;B、每个I级(百级)、II级(千级)手术室配备一套手术部专用空调系统;每二三个III级(万级)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