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_第1页
赤壁赋教案_第2页
赤壁赋教案_第3页
赤壁赋教案_第4页
赤壁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案主备人侯丕福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关于乌台诗案此处“赤壁”)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2)、作者介绍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二,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和断句并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知。A、(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赋)“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B、字词注音1、壬戌(RNX)2、桂棹(ZHO)3、余音袅袅(NIO)4、幽壑(H)5、嫠妇(L)6、愀然(QIO)7、山川相缪(LIO)8、舳舻千里(ZHL)9、旌旗(JNG)10、酾酒(SH)11、横槊(SHU)12、渔樵(QIO)13、扁舟(PIN)14、匏樽(PO)15、蜉蝣(FY)16、无尽藏(ZNG)17、狼籍(J)18、枕藉(JI)C解释重点字词,疏通文意。1、分别请学生起来朗读并单独翻译各节。2、师提示、纠正、补充、答疑、解释重点字词,疏理文意。作业熟读课文,以书面形式把课文翻译一遍。第二课时齐读文章,进入鉴赏。一、课文结构及鉴赏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学习第一段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明确(L)可分三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学习第二段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1)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5)转折过渡学习第三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2)“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2)“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学习第四段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明确(L)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3)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学习第五段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C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3)“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二、总结内容结构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和谐的基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三、研读讨论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问题二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问题三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问题四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四、问题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作业试着背诵课文,并感知苏轼的情怀。第三课时大家一起来背诵赤壁赋一,重点字词1、一词多义(1)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B、歌曰。(名词,歌词。)C、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2)望A、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4)如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B、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5)之A、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不译。)B、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C、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D、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6)乎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形容词词尾。)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C、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7)于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C、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8)固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9)适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10)逝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11)曾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B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12)苟A苟非吾之所有(假如)B欲苟顺私情(假如)(13)虽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2通假字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读ZH,劝人喝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尊”同“樽”,酒杯)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3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可译为“向东进军”)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正襟危坐(使动用法)二,句式和修辞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宾后置)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对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介宾后置)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式定语后置)(修辞对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修辞对偶)客有吹洞萧者(句式定语后置)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修辞对偶)记叙夜游赤壁所见之美、所感之快、所闻之妙,引出下文主客问答“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被动句式)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宾后置)侣鱼虾而友糜鹿(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修辞对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修辞对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修辞对偶)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修辞对偶)概括段意主客问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暂,英雄难觅;长江无穷,自然永恒(悲观消沉的人生观)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反问)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修辞对偶)相与枕藉乎舟中(句式介宾后置)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句间关系假设)概括段意主客问答(之二)物与我皆无尽也,何羡之有;清风明月用之不竭为我共食,其乐融融(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三,小结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延伸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文化遗产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酒文化(自酿养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壶)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全文3、课外阅读作家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分析“东坡境界”。赤壁赋教学设计陈会设教学目标以赤壁赋为范本与突破口,理解苏轼的成熟与伟大,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坎坷与挫折。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下面我先朗诵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3、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二、教师配乐朗诵课文三、内容赏析提问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何谓“遗世”同学们看课文注释(12)脱离人世。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此时的江面呢万顷之茫然江水茫茫无边。)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的波纹,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很朦胧,像做梦一样。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风月无边,秋景如画。“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什么是“一苇”“纵”、“凌”这里的“纵”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真的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得意极了,于是乎飘飘欲仙,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廉”即不苟取、不贪,本是褒意,讲对山水不能“廉”而应“贪”,尽情享用。意思是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旷达超脱的情怀。)如此之美景作者人心旷神怡,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下面我们一起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面对美景,每个人都想让它与世永存,羽化而登仙更是每个人的愿望,正如课文第3段所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什么意思然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知不可乎骤得,于是悲从中来。请同学们放声朗诵第3段,看看主人公为何而悲悲的内容是什么来到赤壁,自然会联想到赤壁的历史人物,作者想到了曹操曹操在赤壁有怎样的功业“方其破荆州,下江流,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出曹操文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固一世之雄也。”(这一段应该读到什么地方如何读)作者在这里连用4个4字句,增强语气,写出了气势,语调应该上扬。接着笔锋却陡然一转,情感跌入谷底。而今安在哉(什么意思宾语前置。如何读)固一世之雄也,(蓄势待发,气势如虹字字千钧,千古定评)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怅)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只此一句写尽了英雄的古今对比,那么苏轼呢“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我们知道,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步古今的才华,但现在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苏轼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才干,却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怎能不怨。还有何悲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人生短促,而天地永存,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又是多么的渺小,跟长流不尽的江水和永存不灭的明月比较起来,人生实在是令人悲叹啊正因为古人长逝,宇宙无穷,作者不得不从幻想中寻求寄托和飞升的仙人同游太空,跟天上的明月永久存在。然而这是无法实现的知不可乎骤得清醒地看到现实和愿望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只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把上一段换成问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作者是否一味的沉缅其中呢他是如何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的呢学生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盈虚有数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既然人与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无穷”也就不值得羡慕了,当然也谈不上悲哀了。那又该怎样度过和消受这人生呢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尽管可以去听去看去享用,而且无人阻止,无穷无尽。这是“共适论”。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又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最后还有问题,苏轼因何来到黄州,107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且不得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事,而苏轼在黄州期间却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真正的成熟起来。提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在本文中,作者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自己的游赏之乐,后又借主客问答方式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的苦闷之悲,再通过哲理的审视一切后辩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表明豁达乐观的态度。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水调歌头里,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课堂小结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是他人生征途上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之所以能够及时调适心境,完成艰苦而难能的超越,以一种旷达的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处境,以积极的人世的态度继续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惫地跋涉前进,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正是天地之浩然正气,山水之勃勃生气,培育了他开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给了他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他在此后人生路上,虽多次升沉、迭遭坎坷而仍能不改其志,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作业1、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2、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对这问题你是怎样看的3、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深刻的理解。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前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由景生情、移情入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觉苏轼在逆境中表现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及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1、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2、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3、介绍赋的有关知识。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4、课文正音。属(ZH)窈窕(YOTIO)斗(DU)冯(PNG)棹(ZHO)和(H)愀(QIO)扁(PIN)藏(ZNG)藉(JI)特殊句式(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诵读提示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3)学习第3节重点字词一词多义(1)固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通假字(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特殊句式(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诵读提示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4)学习第4节重点字词一词多义(1)适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2)逝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3)曾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B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4)A苟非吾之所有(假如)B欲苟顺私情(假如)(5)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诵读提示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5)学习第5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7、鉴赏重点(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两课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网上收集苏轼资料,阅读苏轼的诗文。(2)初读课文,正音、识字、了解课文大意。二、教学课题二、教学课题赤壁赋之文美体现于景美、情美、理美。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从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1、培养学生阅读浅议文言文的能力。2、诵读,理清思路、把握内容。3、深入理解文中情美、理美,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三、教材分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单元。全文山中明月水上清风写起,其景状如仙境,又有客由水月兴起思古之忧伤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最后作者巧妙地以水月作比,从变和不变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了宇宙和人生。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议论,从没离开水与月,是整篇文章如诗如画,又散发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是说理部分,折射出黄州的苏轼,经过了人生坎坷磨难的历练后,豁达、超然、从容的人生态度。通过对赤壁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人生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容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本课的重点难点为文言知识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分析文章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3)理解文中所含的人生态度和这里意义。2、教学难点(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