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doc_第1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doc_第2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doc_第3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doc_第4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汇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8页至第10页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轴的概念,如何画数轴2能准确地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过程与方法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教学目标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教具温度计、杯、水、小黑板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柜内15、5、1921、01、532、3880、123、2333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二、新授活动一1画图表示学生手上的温度计2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画图教师活动参与学生讨论,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板书教师活动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放进装有温水和冷水的杯子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并表示出温度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学生作出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观察温度计,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温度,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二1出示问题假设小华从她家出发,要去她家的东边的3M之处买书和75M这处的商场,要去她家的西边3M之处邮寄和48M之处汇款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这个情境,并做记号(做标记)生通过学生的演示,相互交流,并画出情境图(画出大概情境,标出起始地点商场邮寄汇款。)然后在小组之间比较一下,画出的图是否相同或相似。师参与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师请同学上台板书,并解说师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适当补充教师在教室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它们的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2再次观察温度计的表示图和情境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然后请同学回答学生活动同学回答后,其他同学给以掌声鼓励。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结论,并演说画数轴这个过程教师活动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数轴教师活动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把正数、0、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概括出数轴,及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使学生准确把握数轴概念(特别注意,画数轴时,单位长度要一致)活动三1画数轴2在数轴上表出点1和1、65和65、2/3和2/3学生活动请学生们画一条数轴,并相互交流(检查数轴是否具有三要素。)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使学生搞清如何画数轴,让学生意识数轴的三要素学生活动在数轴上表示数1和1、65和65、2/3和2/3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板书教师活动肯定评价,并让学生观察数轴上点的特点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说明给出数轴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活动四1观察活动三数轴上点的特点2在数轴上能否实际画出表示一千万分之一的点吗这个点存在吗师引导学生归纳数轴上表示1、65、2/3的点在原点的右边,是1、65、2/3个单位长度表示数1、65、2/3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1、65、2/3个单位长度生学生思考、交流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深化对数轴概念的认识归纳数轴上点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五1练习教科书第10页的练习1,2题2小结3作业教科书习题12第2题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请学生上台板书师生互动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如何描点通过本活动,巩固数轴的概念通过小结,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板书122数轴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方框内15、5、01、532、80、123、2333192138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出示问题假设小华从她家出发,要去她家的东边的3M之处买书和75M这处的商场,要去她家的西边3M之处邮寄和48M之处汇款试画图表示这一环境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七年级上册第8页至第10页作者惠东县巽寮中心学校陈春明相反数教学设计单位名称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姓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进行多重符号的化简。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轴,通过观察特例,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从数和形两个侧面理解相反数。(2)初步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发展创新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归纳、比较交流等活动。(2)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与关键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关键通过观察特例,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理解相反数。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演示活动要一个学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提出问题如果向前为正向后为负,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各记作什么板书5,5这位同学两次行走的距离都是5步,但两次的方向相反,这就决定这两个数的符号不同,像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板书相反数画一数轴,在数轴上任意标出两点,使这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这样的两个数即互为相反数,你能试述具备什么特点的两数是互为相反数给出相反数的定义板书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一个学生口答,即向前走5步记作5;向后走5步记作5步。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有了正负数的学习,进行以上演示,学生们根据演示过程体会出这两个数的联系与区别,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认识了互为相反数。出现了5,5这两个数,教师及时阐明它们就是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利用数轴任找一组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先观察在数轴上表示这两个数的点的位置关系,再观察两个数本身的特点。直观地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深化主题理解定义问题1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的含义巩固练习判断(1)2是2的相反数()(2)2是2的相反数()(3)与互为相反数()1(4)5是相反数()问题20的相反数是什么问题31在前面画的数轴上任意标出4个数,并标出它们的相反数。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1题同桌互相订正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单纯地强调,根据学生判断的结果加深对相反数“互为”的理解,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1题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相反数的概念,让学生深知在数轴上,原点两旁,离开原点相等距离的两个点,所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3、4题是对相反数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深2分别说出9,7,0,02的相2、3题抢答。的概念的直接运用,由特殊的数到一般的化主题理解定义反数。3指出24,17,1各是52什么数的相反数4的相反数是什么A板书规律一般地,数的相反数可以表A示为巩固练习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6,8,39,,100,02514题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学生抢答强调格式,防止出现如“66”的错误。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字母,紧扣“只有符号不同的两数即互为相反数”这一概念,又得出一个非常代数性的结论“的相反数是。”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知识升华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的相反数是,可表示任意正AA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提出问题若把分别换成5,7,0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提出问题前面加“”号表A示的相反数,(11)表示什么(7)呢,(98)呢它们的结果应是多少巩固练习1是_的相反数,4。2是16_的相反数,。3是_的相反数,0。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呢如、95123学生回答讨论、分析、回答。思考后口答学生回答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仍表示这个数,“”号可省略。并答出以上式子的结果。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化简符号是这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提问“既然的相反数是,那么5,7,0的相反数怎样表示呢”学生的思维由一般再引到特殊能答出(5),(7),0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尝试得出结果,突破难点。根据以上题目学生对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的相反数和一数前面加“”号表示这数本身都已非常熟悉,这时可根据做题情况要学生及时分析观察规律的存在,这样可以从学生思维的不同角度,指引学生解决问题。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巩固练习1如果,那么表示的点A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2化简下列各数(68),(075),(38)531题学生讨论回答2题叫二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强化学生突破难点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1_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2表示的_,表AA示_。空中内容由学生填出通过问题形式归纳出本节的重点本课作业教科书第15页习题12第3题板书设计2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20的相反数是03的相反数是。例,AA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七年级上册第10页至第11页作者惠东县巽寮中心学校叶新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单位名称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姓名教1、本节是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方程的知识有一定理解的材分析基础上,对方程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理解。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体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2、教学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及它的解,寻求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3、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题意,寻求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方程描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策略1、结合章前图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揭示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通过归纳总结,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的方法,并巩固、发展、提高。教学中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目的性、探索性、综合性、实践性等。2、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和谐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3、教具准备直尺、计算器、磁铁、小黑板。教学过程分析(见下表)过程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创设【问题】章前图中的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翠湖在青山、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有多远地名时间王家庄1000青山1300秀水1500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与同伴交流合作,得到算术解法汽车从青山到秀水用了(53)小时,两地相距(5070)千米,所以,车速为1202060千米/时。故,王家庄与秀水相距605300千米,王家庄与翠湖相距30070230千米。说明用“算术解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并不都那么容易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情景创设师问(1)、在上述图表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2)、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3)、你能借助方程来解吗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的思考、回答,并努力寻求小学已经学过了的方程思想来解决。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能在比较中发现方程的重要性。过程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揭示课题【揭示课题】从算式到方程提问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千米,则王家庄距青山_千米,王家庄距秀水_千米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_小时,王家庄到秀水行车_小时王家庄到青山时的速度,王家庄到秀水时的速度思考这里有什么等量关系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并分析王家庄距青山(X50)千米,王家庄距秀水(X70)千米从王家庄到青山行车3小时,王家庄到秀水行车5小时王家庄到青山时的速度为千米/时,王家庄到秀水时的速度为千米/时于是列出方程对章前图中的示意图和表格的观察及分析,有助于探讨问题。这是一个行程问题,结合示意图表示出了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让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表示数量。点拨1、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2、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3、注意通常用“X、Y、Z”等字母来表示未知数。1、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中得出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2、设王家庄距青山千米,根据比例列方程(5070)3(53),解出后再计算50,即可。让学生体会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思想方法解题的异同。鼓励学生能全面的、不同角度的去分析问题。数学应用(一)例1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1)某数比它大4倍小3;(2)某数的1/3与15的差的3倍等于2;(3)比某数的5倍大2的数是17;(4)某数的3/4与它的1/2的和为5提示做上面的题时请注意怎样设未知数,怎样建立等量关系,特别注意关键字“大、小、多、少”,“和、差、倍、分”的含义学生思考后列出、(3)/4;、5217、学生积极探讨关键字“大、小、多、少”,“和、差、倍、分”的含义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思路。对这些关键字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解题效率。过程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数学应用(二)例2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2)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3)某校女生占全校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议一议这些所列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师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设未知数,再观察它们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交流,并得出1、1700150X2450(2)、2(15XX)24;(3)、052X(1052)X80学生比较分析得出每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并且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简易的方程,通过举例可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数学应用(二)数X的指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归纳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做一做填下表提问当X等于多少时,1700150X的值是2450方程的解使方程中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最后得出当X5时,1700150X的值是2450通过下定义,举例,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方程的解的理解。巩固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2X1(2)XY1(3)M11(4)X3ABC(5)4X32(X1)(6)P0(7)X22X302列式表示学生对练习进行思考、分析、合作、交流、比较后得出1、(5)、(6)是一元一次方程2、略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的概念,并体练习(1)比A大5的数;(2)B的三分之一;(3)X的2倍与1的和;(4)X的三分之一与Y的差;(5)比A的3倍大5的数;(6)比B的一半小7的数3检验下列数哪个是方程的解(1)2(X7)1921(2)X22X304你能根据“2X(6X)100”编一道应用题吗3、(1)、X6,(2)、X14、(略)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中考连接(06广东)关于X的方程2(X1)A0的根是3,则A的值是_让学生感受中考题型,提高学生能力。小结1、本节学了哪些内容哪些方法2、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它的解的概念。3、利用方程来解题的思想方法。通过小结,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作业教材第84页习题31,复习巩固第1、5、6题。板书设计311一元一次方程活动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问题分析活动2算术困难字母帮忙(1)(略)机动活动3找到关系列出方程(2)(略)活动4定义方程回顾举例(3)(略)机动活动5归纳总结巩固发展列出方程(略)七年级上册第79页至第82页作者惠东县稔山中学黄泰宏课堂抽测合并同类项教学设计单位名称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姓名教材分析1、本节是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展开的,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2)、如何解方程这节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2、通过问题1主要讨论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它的依据是分配率。3、教材在讨论解方程时,采用框图表示解方程的过程,使解法中各步骤先后顺序较清晰,更好地让学生思考解方程有关步骤的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知识技能实际问题列方程。数学思考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方程式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模型,感受方程的作用。解决问题能够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情感态度解方程时渗透数学变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1、结合本节提出的问题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揭示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通过观察,找到解方程的方法(合并同类项)。2、教学中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目的性、探索性、综合性、实践性等。3、教学方法以练为主、和谐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4、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过程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叙述等式的性质。先让学生独立回想,然后之间交流结果,由各小组推荐回答。通过学生的回顾,加强对等式的性质的熟记和理解。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4(X2)2学生探讨解方程的过程和步骤,然后独立解答巩固等式性质,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展示问题】(小黑板)问题1某校三年共买了计算机140台,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学生独立阅读问题培养学生阅读题的习惯问题探1题目中有哪些数量2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3这个问题中我们应设哪些量为X,所列方程如何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得出1、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2、相等关系是三年共购买计算140。由学生自主分析得出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然后建立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程X2X4X140究上面问题所列的方程如何求解请同学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探讨并作解答。学生先观察方程然后讨论并作答。由学生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同类项,探讨得出可通过合并同类项来解决这个问题。思路点拨展示这个方程的解答过程合并系数化为1学生对比自己与老师的解答过程和结果,从中归纳解题方法通过展示解答过程,方便学生检查出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让学生更好归纳解题方法。典例分析例1、解方程7X25X3X15X15463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步骤并作答,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批改。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方程。练习巩固解下列方程(1)、5X2X9;(2)、;(3)、3X05X10;(4)、7X45X2535教师巡视辅导对学生当堂批改让四位同学到黑作答,其他同学独立解完成解方程过程。通过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中考链接(03益阳)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两人同时同向从同地出发后,其中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用方程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结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先由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小结情况教师作进一步总结初学用方程思想解应用题,可能会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小组讨论后,选派一名代表回答。通过小结;使学生把知识进一步系统化。X2X4X1407X140X20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合并就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与X的系数分别是1与1,而不是0。作业教材第93页,习题32第1,2题。板书设计32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复习提问问题探究例1(略)活动区问题展示1、2、3解方程(1)、(2)、(3)、(4)活动区中考链接七年级上册第88页至第89页作者惠东县飞鹅中学罗贵森课堂抽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3课时)教学设计单位名称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姓名教材分析1、本节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第5课时的内容。2、通过前面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等式的性质的学习,以及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方面知识的学习,是学习本节的知识前提。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知道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本节在课程在进度安排上是恰当的。但内容设计上不合理,如例3在难度上跳跃较大,有点抽象,学生较难于接受。同时这道例题没有承接上一节的移项知识,移项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会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知道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2、过程与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得出正确的答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实际,更加关注生活,使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重点难点重点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具小黑板教法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发表意见的方式来探讨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到目前为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2、对于实际问题,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二、新课例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问这列数在符号上有什么特点前后两数之间在绝对值方面有什么关系如果设其中一个数为A,那么它后面与它相邻的数是_。解设这三个相邻数中的第1个数为X,那么第2个数就是3X,第3个数就是3(3X)9X。根据这三个数的和是1701,得X3X9X1701合并同类项,得7X1701系数化为1,得X243让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观察,讨论1至2分钟,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让学生认真体会老师的板书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准备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所以3X7299X2187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练习1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2,4,8,16,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768这三个数各是多少例4问题小明的爸爸新买了一部手机,他从电信公司了解到现在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方式一方式二月租费30元/月0本地通话费030元/分040元/分他正为选哪一种方式犹豫呢你能帮助他作个选择吗问1一个月内通话200分和350分,按方式一需要交费多少元,按方式二呢分析“移动电话月交费用”等于“月租费”加“通话费”,其中通话费等于单价(元/分)乘通话时间(按分计算)大家动手试一试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通话200分,按两种方式各需交费3003020090(元)0420080(元)通话350分,按两种方式各需交费30030350135(元)04350140(元)除了用常规的列式计算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方式一方式二200分90元80元350分165元140元(2)对于某个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分析如果设累计通话T分,两种收费一样多,则方式一要多少元方式二要多少元解设累计通话T分,两种收费一样多,依题意,得4T3003T解得T300(3)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呢问假如通话时间为299分钟,选择方式一,还是方式二假如通话时间为301分钟呢以小组比赛的形式,那个小组先解出答案就上黑板板书让学生发表看法应该选哪一种方式更省钱让学生动手计算让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对照老师的解答过程,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充分讨论,举手回答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展开讨论,举手回答,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予点拨给出板书,让学生学会这些题型的解题格式巩固,反馈学生听课效率由于移动电话(手机)在我国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这里以问题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明确题意通过计算让学生理解题意更透切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思考,讨论,体现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和解答这种类型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下面的练习练习2某地上网有两种收费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A)计时制28元/时;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最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B)包月制60元/月。此外,每一种上网方式都加收通信费12元/时。(1)、某用户上网20小时,选用哪种上网方式比较合算(2)、某用户有120元钱用于上网(一个月),选用哪种方式比较合算(3)、请你为用户设计一个方案,使用户能合理地选择上网方式。从上面的两个例子,请大家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以下流程实际问题列方程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实际问题的答案检验数学问题的解(XA)三、巩固练习课本P94,习题32第7、8题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那位同学来小结这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五、作业课本P94,习题32第9、10题后给出参考答案先让学生讨论,再让一些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体现合作精神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让学生明确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教学要点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例3例4练习1练习2七年级上册第91页至第93页作者惠东县稔山中学叶笔光课堂抽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习题课)教学设计单位名称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姓名一、学情分析在学生较系统的学完了解一般方程的方法后,对这些方法的尽快熟练以及正确运用是很重要的,同时,由于前面的课对解方程的步骤强调得较多,学生很有可能生搬硬套,所以要向学生说明,解方程要根据题目的形式选择解题的方法,它的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灵活运用解方程的一般方法解题。(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解题的能力。2、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化归的思想方法。三、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解题步骤;四、教学难点如何在“灵活”二字上下功夫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活动1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说明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指出由于方程的形式不同,解方程时,不一定非按这样的顺序不可,其中有些步骤也可能用不到,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回忆,并给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1。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但不强调这个步骤。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讲解活动2例1、解方程7X222针对本题提问1本题应如何解2怎样解较好分别请两名学生板演,然后比较他们的解法哪个较好例2、解方程X017X3针对本题提问1、本题怎样解才简单2、怎样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请学生自己做)例3、解方程1X602提问这道题应该先进行怎样的学生思考,依次给出各题解法例1解法1去括号,得7X1422,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7X36,系数化为1,得X36/7解法27X222两边同时除以7,得X322/7,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X36/7通过比较,得出解法2比解法1简便例2要先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后,再去分母;2、利用分数的性质,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10和100解原方程变为10X7213去分母,得30X72去括号,得0X1942最后解得7例3分析,通过审题,发现去括号例1的选取为了向学生说明,解方程有不同的方法。应该尽量使用简便的方法。例2向学生示例如何向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例3向学生表明解方程不一定要按照先去分母再去括号的变化尽自己能力简化本题的计算。后可以消去其中的,一个带分数1X2的方程变成了一个整数方程。解去括号,得1X302移项且合并同类项,得3X系数化1,得顺序,如能使计算简便,则可以打乱解题的顺序。练习解下列方程1、8X242、1753X5()3、09学生思考,练习。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找到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解方程丰富的方法。小结提问1、本节课,我们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如何检验你解的方程就是对的呢(将所解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即可)学生反思部分学生在解含分母的方程当中,往往忘记了“同时”。如这个方程。有的学1534X生就忘了将“1”也要乘于15。导致最后的结果出错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作业针对的测试练习(三)针对的测试练习A组1、方程,去分母得()2X4736AB12X47CD124X872、下列方程中,解为X4的方程是()ABCD3X6321X37219X023、如果X3是关于X的方程2XK5的解,那么K等于()A55B05C05D04、解方程(1)(2)793X872X5(3)(4)X1231B组1、当X取何值时,式子和的值相等X52、当X取什么数时,代数式比的值大10134X3、解方程(1)(2)12X4(13X246C组一个数的一半减去这个数的五分之二,再加上这个数的2倍,结果是25。求这个数。七年级上册第88页至第91页作者惠东县稔山二中林潘钦课堂抽测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单位名称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姓名学生分析在前面学生掌握了角的两种描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单位,在这一节将继续学习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以及角的平分线。因为这节的内容跟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的内容非常相似,而且学生在前面也已经学生过,所以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从熟悉的内容入手,掌握的快又记得牢固。教材分析教材要求学习这一节内容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运算来进行,让学生更好的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其教学内容跟线段的比较、线段的运算也非常相似。与线段的和差一样,对于角的和差,教科书也主要是从形上说明它的意义,并用符号表示,在图形和等式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让学生了解两个角的和或差,仍然是一个角。教科书安排的“思考”“探究”让学生复习巩固了角的和角的和差概念外,也可以使他们对这些角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有利于培养对角的大小的估计能力。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图形来认识和理解,对于角的运算则要注意角的度、分、秒的计算。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的关系。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具准备圆规、量角器、三角尺、角的纸片数张教学策略设计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角的比较通过对问题1的解决,掌握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的运算通过对问题2的解决,引导学生探究角的运算方法三、问题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并归纳角平分线定义通过对问题3、问题4的解决,归纳角平分线的定义,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四、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五、小结与作业归纳总结、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操作,引出本节课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角的比较首先提出如图(1),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呢请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成。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今天我们首先研究一下如何比较角的大小问题1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一定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教师只需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经过小组讨论,探索,可以得到下列方法1叠合法教师拿出角的纸片数张通过活动演示两个角的两边设计成不同的深颜色,三种情况DEFABC,DEFABC,DEFABC,如图所示FEDCBAFEDCBAFEDCBA演示移动DEF,使其顶点E与ABC的顶点B重合,一边ED和BA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所示FEDCBAFEDCBAFEDCBADEFABCDEFABCDEFABC学生活动设计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EF与BC重合,DEF等于ABC,记作DEFABCEF落在ABC的内部,DEF小于ABC,记作DEFABCEF落在ABC的外部,DEF大于ABC,记作DEFABC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2测量法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小学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学生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的运算问题2如图12,把2移到1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由此可以对角如何运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2移到1上,才能保证2的大小不变呢讨论2如何移到1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2的度数然后以1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边作一个角等于2,出现两种情况如图所示12在1内部时,如图126ABC是1与2的差,记作ABC12;22在1外部时,如图127DEF是1与2的和,记作DEF12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注意提醒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1与2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中存在的其他的结论归纳角的和差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问题3借助手中的一副三角板,你能拼出15、75、105的角吗你还可以拼出其他角吗学生活动设计一副三角板中,有30、45、60、90的角,可以用30和45的角拼出15和75的角,用45和60拼出105的角教学反思及评价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人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必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本节课的引人与新知识的讲解融会贯通,一气呵成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角的比较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再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人,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等活动,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自始至终渗透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新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惯。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是成功的。七年级上册第138页至第140页作者惠东县白花中学管敬旋课堂抽测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单位名称主备人审核人复备人姓名一、学生分析本班是本级其中两个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较明确,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基础较扎实,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具有肯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气氛。二、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是本单元角的第三节,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这节课前他们对角图形和角度数已具备一定认识和计算能力。2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来看,对以后学习平行线和直角三角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学习抽象图形里的开始。所以这一节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会利用互余、互补关系求出角的度数。(3)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2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对图形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合互余与互补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四教学策略1、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明晰”的教学思路。2、教学中,利用图片可以活动的特点,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采用直观导人的方法,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能够理解概念并初步学会应用。3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创设打开多媒体,出示问题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2)已知136,254,那么122提出问题(1)观察方格如右图中的两个角,你能猜想12等于多少度21(2)如果1144,236,那么12操作多媒体,移动2,使1、2顶点和一边重合,引导学生观察1,2的另一条边,观察到两角的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验证学生的结论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30,60,45,45。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并用三角尺进行交流验证得出结论都是90。学生观察方格图,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180通过学生手中的三角板引入互余关系,使得学生更真实性地知道二个互余与互补的角存在性,并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清晰对互余与互补关系认识。导入新知余角与补角30,60,90,45,45,90306090,454590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观察三角尺和图形并进行计算,理解定义。培养学生对定义的敏锐的理解能力以及迅速抓住关键词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缺补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巩固反思出示练习1填空1)一个角是7039,求它的余角和补角。2)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求这个角是多少度巡视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操作多媒体,演示方格图2问题例3如图(1)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图(1)移动图中各角,对学生观察的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提出问题2与4有什么关系1)、2)独立完成,并由三个学生进行板书,其余同学进行小组交流并进行小组评价。观察图形,小组交流观察的结果13,12180,34180观察思考后得出24。完成课本分析中的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进行推理的习惯与素养。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培养他们应用几何语言逻辑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体会几何语言的简洁与优美。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写出说理过程,归纳性质。板书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余角、补角的性质。应用认识方位角提出问题课本第143页例2如下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图(2)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课本图(2)讲解方位角和表示方位的射线,在学生完成题中的问题后操作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关注学生小结出互余、互补只与数量有关,与位置无关同时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两名学生用手指出对应方位,其他学生比较他们所指的相同方向所在的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其余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尝试画出货轮的方位,教师关注学生的作图,适时指导。画法以点O为顶点,表示正北方向的射线为角的一边,画40的角,使它的另一边OB落在东与北之间,射线OB的方向就是北偏东40,即客轮B所在的方向。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