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制度_第1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_第2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_第3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_第4页
货币与货币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与货币制度本章主要内容一、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的功能来定义的,他们认为,货币就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通货(现金),即钞票和硬币,都符合这个定义的,因而是货币的一种。大多数人所说的货币是通货。因为支票在购买付款时也被普遍接受,所以支票账户存款就也被看成货币。此外,还有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能迅速方便地转变为通货或支票存款,用来支付货款,发挥货币的功能,所以,货币定义包含一系列东西,而不是精确的某一样东西。二、货币层次的划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货币作如下层次的划分(一)M0(现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二)M1(狭义货币)由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各种统计口径中的货币通常是指M1。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三)M2(广义货币)由M1加上准货币构成。所谓准货币,一般是指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准货币本身不是真正的货币,但是它们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当然,各国具体的货币层次的划分会比这复杂一些,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的中央银行)现在公布四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其基本内容为M1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账户,ATS账户等)M2M1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含零售回购协议)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调整项M3M2大额(1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上)所有存款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隔夜的和定期的)欧洲美元(隔夜的和定期的)十调整项L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确定并按季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具体的划分方式为M0流通中现金ML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其中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三、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交易的媒介、计算的单位和价值的贮藏。在这三个功能中,交易媒介是把货币与诸如股票、债券或房屋之类资产区分开来的主要功能。1、交易媒介。在经济社会的几乎所有市场交易中,以通货和支票形式出现的货币都是交易媒介,这就是说,人们用它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支付时,省去了用商品和劳务进行直接交易所耗费的大量时间,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2、价值尺度。货币的这一基本职能是指人们在经济社会中用它来计算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如同用公斤称重量,用公里测距离一样。以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减少了价格的数目,降低了的交易成本。当经济日趋复杂的情况下,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作用和好处就愈益显著。货币作为计算单位的另一个好处是,它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信息,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都知道,潜在的贸易机会在哪里,进而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3、价值储藏。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是指它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购买力贮藏。人们利用价值贮藏功能将收入的时间和支出的时间分离开来。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想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将它花光,而希望在适当的时间或确定的需要时才进商店去买东西,所以货币的这一功能非常有用。货币作为价值的贮藏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它资产,不管它是股票、债券、土地、房屋、艺术品,还是珠宝等,都可以作为贮藏价值的手段。因此,任何形式的货币,都具有价值储藏的功能,但是具有价值储藏功能的东西,却未必是货币。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的高低,因为它的价值(购买力)是由物价水平确定的。四、货币形式主要的演变阶段在几千年的岁月中,货币的形态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变过程。1、古代的货币。在古代,一般是用在交换中大量出现的商品作为货币,如贝、牛羊、烟草、可可豆等商品被用作货币的记载。2、铸币。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3、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银行券是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发展而首先在欧洲出现于流通中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与银行券同时处于流通中的,还有一种由国家发行并强制行使的纸制货币,有的国家所称的“纸币”即专指这种钞票。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也是采用不兑现银行券形式。4、可签发支票的存款。银行的客户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来实现支付的目的。可用于转账结算的存款,与银行券同样发挥货币的作用。所以,这种可签发支票的存款被称之为“存款通货”。5、电子货币。通俗地讲,电子货币就是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换而言之,货币的形式不再是纸(纸币)和金属(硬币)而是电子载体中所包含的信息。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来讲通常有两种情形电子资金转帐和电子现金。电子资金转帐,是指以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为基础,从银行存款中取钱和进行银行存款转帐,人们习惯把电子资金转帐称为“电子货币”。这种形式的电子货币需要银行或中央银行作为服务的中介。电子现金,只是将已有的电子货币提供进行了某些延伸,使得客户和一些企业能够享有银行多年以来就已拥有的某些能力。电子现金主要有电子钱包和在网上(比如INTERNET)对客户提供电子现金服务两种形式。五、货币制度主要内容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确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为创造有秩序的、稳定的货币流通体系,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各个国家先后颁布法令和条例,对货币流通作出种种规定,形成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1)货币的种类;(2)货币材料;(3)货币单位;(4)货币的发行与流通;(5)货币支付能力;(6)黄金储备。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本章主要内容一、如何理解信用这一概念,它与一般商品交换的区别是什么信用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信用是一种体现着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偿还为前提条件,到期必须偿还;二是偿还时带有一个增加额利息。换句话说就是,信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而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当然在现实中也存在不支付利息的借贷行为,但这种借贷行为往往附带一些其它的非利息收入,如支付的便利、某些获得贷款的权利等,这些都是一些变相的利息支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信用行为。信用由于具有到期偿还和支付利息的特点,从而与一般商品交换有较大的区别,一般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商品的所有权通过交换而发生转移,买卖双方都保留价值,货币在其中执行的仅仅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借贷行为则不然,借贷物被贷出时,价值作单方面的转移,只是借者除了归还本金外还要支付利息,货币在其中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二、信用是如何产生的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更多地被运用于商品交换中,现金交易使商品交换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市场主体的生产周期不完全一致,从而可能在实际中出现某一商品购买商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货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赊销,即延期支付这一新的交割形式就出现了。其次,信用行为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这是因为在信用行为中商品的转移与价值的转移是不同步的,如果人们对执行支付职能的载体货币不认可,那么这一新的交易形式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当商品的让渡与它的价值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后,信用就产生了。三、信用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信用产生后,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形式。其主要经历了高利贷和现代信用两个主要的信用发展阶段。1、高利贷阶段。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信用主要是采取高利贷形式存在的。高利贷信用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高利贷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高利贷信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高利贷信用的利率特别高。其次,高利贷信用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用途。2、现代信用阶段。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的进行,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高利贷却不能为这种新的生产形式提供有力的支持,甚至可以说在当时高利贷阻碍了处于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新兴资本家联合反对高利贷的运动。新兴资本家们主要从两个方面限制和反对高利贷一是利用其所控制的国家政权通过一系列的限制利率水平的法律来打击高利贷;二是新兴资本家们通过建立新型的商业银行来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使得高利贷迅速变得没有了市场。从此现代信用制度开始成为主流的信用形式,高利贷逐渐走向没落,并主要以典当行等形式存在,但数量已变得十分有限。四、商业信用主要有哪些局限性银行信用是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的1、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由于商业信用与商品交换存在的密切联系使得这种信用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企业资本数量的限制。因为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所以它的规模只能局限于提供这种商业信用的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额。(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由于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因此商业信用的提供是有条件的,他只能向需要该种商品的厂商提供,而不能倒过来向生产该种商品的企业提供。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银行信用的规模不受货币资本数量的限制。由于银行所集中使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所吸收的储蓄等资金,将居民和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得银行能提供的信用规模远远地大于商业信用,基本上是银行信用不存在规模上的限制问题。(2)银行信用不受贷款方向的限制。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因此可以贷放给任何生产部门,不受贷款方向的限制。由于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银行信用逐渐成了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但同时商业信用仍然是现代信用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五、什么是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本。公债的持有人主要包括个人、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国家信用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发行公债。而所谓的发行公债就是指政府将债券出售给债权人以获得货币资金,债权人或债券的持有人可凭债券到期取得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其中,国内信用是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提供的一种信用,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国的内债;国外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向国外居民、社会团体和政府提供的一种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外债。六、如何理解利息的本质利息的本质是理论界争论已久的问题。对利息本质的解释,各个学派均有着自己的理论观点。根据这些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的不同,利息本质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另一类就是西方古典经济学派的利息本质论以及后来者在其基础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利息本质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向借贷资本家借入货币资本后,到期归还本金时所应支付给职能资本家的报酬。显然,利息是来自于职能资本家运用借入资本进行投资所获得的利润部分。利息在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换形式。西方的利息本质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主观效用理论的基础上的利息本质论。它主要是在西方各经济学派讨论利息的来源的过程中由各个经济学家分别阐述的,其中比较由代表性的几个理论分别是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马歇尔的“等待报酬论“,费雪的“时间不耐说“,以及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说“。西方的利息本质观主要是认为利息是为了补偿人们因放贷而放弃当前的消费或流动性所引起的效用下降而产生的。这些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利息,但由于其是从主观效用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的,因此存在较大的不科学性。七、利率主要有哪些经济功能在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中,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在调节资金供求、调节总需求、遏制通货膨胀、调节汇率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1、调节资金供求的功能。如果一国的货币当局实行对利率管制的政策,那么利率就可以成为其调节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重要手段,货币当局可以通过主动的调低或调高利率水平来实现其所期望达到的资金供求状况,进而调节经济的增长。2、调节总需求的功能。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的。对投资需求而言,它是利率的反函数。因为利息是投资的一种费用支出,是要计入成本的。在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下,货币当局(一般是指该国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再贴现利率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基准利率水平,来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平均水平的提高,再贴现利率的提高,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金融入成本的相应上升,银行会相应的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引起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下降,这就意味着人们投资的热情将下降;而与之相反,调低利率则可以刺激人们投资的积极性。对消费需求而言,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提高利率会使人们更愿意进行储蓄,从而减少消费需求,反之则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3、调节货币供给力度的功能。利率的变动可以有效的调节货币供给的力度。4、遏制通货膨胀的功能。因为提高利率可以增加人们的储蓄收益,引导人们增加当期储蓄,减少当期消费。这必将大大的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利率的上涨也会引起企业投资的成本上升,企业的投资热情就会相应的下降,投资需求的下降同样会减轻通胀的压力。相反,在通货紧缩时期,降低利率水平则可以起到鼓励人们增加当期消费、鼓励企业增加当期投资的作用。5、调节外汇资金供求的功能。当本国的外汇资金供不应求时,货币当局就可以通过调高利率来吸引更多的短期国际资本来弥补外汇资金的供给缺口。6、调节本国汇率的功能。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利率的水平来实现对本国汇率的影响。当本国汇率下跌时,货币当局提高本国利率水平,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本国市场,引起对本币资金的需求上升,最终会导致本币汇率的上升;与之相反,当本币汇率过高时,货币当局又可以通过降低本币利率来降低外资对本币的需求,从而达到调节本币汇率的效果。八、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它应包括哪些主要的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应包含那些方面的内容1、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款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2、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这个由市场选择的利率结构比起利率管理当局测算并制定的利率结构要合理得多。(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但中央银行调节利率一定要以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为目标。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基准利率以及窗口指导等间接手段影响利率水平,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0年第二季度例会第一次为我们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机制。一般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目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使利率成为指导资金流向,调节资金供求,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也是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必然要求;(2)建立动态利率机制,打破利率僵化状态。首先要确立动态的基准利率调控体系,其次要增强浮动利率的动态功能,再次要完善利率体系的动态传导机制,从而逐渐形成以基准利率为核心,市场利率为主体,多种差别利率并存的完整的动态利率良性循环体系;(3)在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的基础上,使利率水平逐步微调到位。搞活同业拆借利率一方面对培育发展金融市场,扩大利率的市场机制,逐步消除利率“双轨制“具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这对利率水平的逐步调节有了一个缓冲的运作基础;(4)校正存贷款利差倒挂,为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创造基本条件;(5)实行国家管理和市场决定相结合的利率管理模式,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利率制度。第三章融资与金融市场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经济生活中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相并列的一种市场,它是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一切金融资产进行买卖的市场,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货币资金市场,更为狭义的理解是指有价证券市场即资本市场。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交易中广泛的应用,金融交易的场所已逐渐趋于无形化。因此,金融市场应该被理解为一种以各种金融资产作为对象而进行交易的组织系统或网络,以及由交易所引发的各种信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金融市场可以看作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根据资金融通时有无中介机构,资金的融通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是资金的最终供求双方直接见面,不通过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资金盈余单位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赤字单位发行直接证券来完成资金的融通,其所买卖的直接证券包括非金融机构、政府、工商企业或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公债、国库券、债券、股票、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各种形式的票据。直接融资的过程就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直接协议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直接证券的过程。间接融资是指最终的资金供给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向最终的资金需求方融出资金的过程。资金盈余单位将多余资金先提供给金融中介机构,再由这些金融中介机构将资金提供给资金赤字单位。在这种方式下,金融中介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发行间接证券来从盈余单位融入资金,再通过购买赤字单位发行的直接证券来提供资金。充当资金融通中介的金融机构可以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和互助基金等,其发行的间接证券包括银行券、银行票据、可转让存单、人寿保单、金融债券和各种借据等金融证券。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只能部分地满足社会对融通资金的需求。在现代商品经济中,这两种融资形式都有其现实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在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替代互补作用。直接融资可以扩大社会资金的活动范围,通过利益机制的诱导,把资金用于效益较高的投资项目;此外,通过直接融资筹集的资金期限长,稳定性高,便于融资者的长期使用。间接融资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将众多数额较小的分散“盈余“集中起来,投资于不同性质的金融证券,将风险减至最低;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还可通过专业化和规模经营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融资成本;此外,间接证券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三、我国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旧中国金融市场的雏形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在浙江一带的钱业市场,即钱庄与业主之间进行兑换货币和调剂资金余缺的市场,其产生的时间与欧洲金融市场的形成大致在同一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金融势力的侵入和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国银行纷纷来华设立分支机构,我国的金融市场才开始形成。旧中国最早的证券是1872年由李鸿章、盛宣怀等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和1894年由户部“息借商物“发行的债券。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并于1918年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此后,国内的证券金融市场迅速得以发展,但随后1921年的信用风潮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便金融市场没能得到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1984年,我国开始允许金融机构间相互拆借资金以调剂余缺,形成同业拆借市场;198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并允许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标志着票据市场的初步形成;1988年,我国允许部分国库券上市流通,初步形成了债券市场,而在随后的90年代,所有的国债都可进行自由买卖;1984年,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部分公开向社会发行了不偿还股票,股票市场的发展从此展开。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相继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并成立了全国外汇交易中心,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奠定了基础。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相对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但要真正实现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和规范化,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四、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金融市场包括金融市场主体、金融市场客体、金融市场媒体和金融市场价格四个要素。金融市场主体是指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者,它们或是资金的供给者,或是资金的需求者,或是以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身份出现。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有投资者(投机者)、筹资者、套期保值者、套利者、调控和监管者五大类。金融市场客体是指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或交易标的物,即金融工具。它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资金融通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它一般具有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四个特征,并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金融市场媒体是指那些在金融市场上充当交易媒介,从事交易或促使交易完成的组织、机构或个人。金融市场媒体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资金供给者或需求者,而是要赚取佣金,以金融市场中介活动为业。金融市场价格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资金借贷和各种金融商品进行交易时的价格,它一般实行市场利率,即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决定。金融市场利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资金供求关系,并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金融市场价格直接关系到交易者的实际收益高低,成为金融市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五、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哪些趋势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金融机构的一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或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予以集中及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作抵押来发行证券,实现了相关债权的流动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融资形式变成流动性的市场性融资。2、金融自由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即金融主管部门逐渐放松甚至取消对金融活动的一些管制措施。其主要表现为减少或取消国与国之间对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放松或解除外汇的管制、放宽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范围的限制、放宽或取消对银行的利率管制等。3、金融全球化,这意味着资金可以在整个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金融交易的币种和范围超越国界。它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是金融市场交易的国际化。包括银行和企业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进行投融资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国内部,而是可以进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其次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大企业、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甚至私人投资者也纷纷步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参与投资组合。第四章商业银行本章主要内容一、简述银行产生的两种主要学说目前对银行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学说认为银行是起源于古代的货币兑换业;另一种银行起源学说认为银行是从金匠业中演化而来的。货币兑换业起源说主要是依据意大利的银行产生历史而提出的。中世纪,各国的商人均云集于意大利的威尼斯进行商品交易。由于各国货币的成色有较大的差别,客观上需要有一种专门的从事各国货币间的兑换的机构来经营这项业务,意大利的货币兑换也就应运而生了。商人们就将自己的交易所用的资金存在货币兑换商处以便于兑换,并将交易所没有用掉的钱放在货币兑换商处委托其保管,从而使货币兑换商集中了大量的资金。在最初的时候,货币兑换商接受各国商人的存款时要收取保管费的,他的主要业务收入就是所收取的资金保管费和为客户进行货币兑换的手续费。后来,货币兑换商发现商人们存在他这里的资金的余额相当稳定,资金余额的变动也十分有规律,他可以用这些资金来发放高利贷获取高额利息收益。从此这些货币兑换商就开始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客户的委托保管货币,转变为主动的揽取货币保管业务。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存储,货币兑换商开始主动的降低甚至取消保管费,到后来又开始向委托保管资金的客户支付一定的利息来吸收资金,从此货币兑换业务就演变为存款业务。其所支付的利息主要由其所获得的贷款利息来补偿。此时货币兑换商也就演变为集存、贷款和汇兑支付结算业务于一身的早期银行了。这一期间所成立的银行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威尼斯银行,它是全球较早出现的比较具有近代意义的银行。金匠业起源说主要是根据英国金匠业的演变史而提出的。英国金匠业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从事提供融资服务、经营债券融资、办理体现等业务。后来在本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它们就开始在以前业务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信用为担保发行一定量信用票据来代替金属货币,由于英国的金匠业在本国拥有较高的信用度,因此它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从而具有了流通价值。这时金匠业就已经转变为了银行业。英国出现的第一家具有近代银行特征的银行是英格兰银行。二、目前商业银行业主要呈现出那两种主要的发展方向试加以比较。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大的差异,各国的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主要有两种主要的发展方向一种是英国商业银行模式,另一种是德国商业银行模式。1、商业银行发展的英国模式。在英美,特别是英国,至今还保持着商业银行主要是融通短期资金的传统,英美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是以短期商业性贷款为主。这一模式的形成是有着其历史及现实的原因的从融资方式的角度来看,英美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具有较长的历史,已经建立了发达的资本市场,并且这些国家的企业已经习惯于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的方式,特别是较长期的资金需求,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来满足。因此企业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主要是一些短期资金。这就决定了在这些国家里,商业银行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从英国的银行历年的传统来讲,这也是一种必然。因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地提出了真实票据理论的雏形,后来经过银行学派的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这一理论对英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理论的发源地的英国,商业银行基本上还是严格地执行这一经营理念是很容易理解的。此外,从银行本身安全的角度来讲,这一业务模式也有着一定程度的现实作用。我们知道,银行是一个典型的资产负债流动性不对称的机构,其中负债的流动性远远地高于资产的流动性,这就使得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从调整资产的结构以适应负债的流动性要求的目的出发,主张主要发放短期资金贷款以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为这些银行保持较高的清偿能力,进而为银行的经营提供一个安全性保障,对目前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有着现实的意义。但这一业务发展模式也有着一定的缺陷,例如银行的业务被限制在短期贷款内,会限制银行业务的发展,从而会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2、商业银行发展的德国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商业银行不但经营短期资金贷款业务,而且还经营长期资金贷款、甚至直接投资于企业股票与债券、为企业承购包销证券、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与财务支持等业务。在这一模式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界限比较模糊,是一种全面综合的业务发展模式。坚持这一传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这些国家的银行之所以采取这一模式,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对银行的资金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商业银行就承担起了大部分的资金供给的职责,为满足企业的各种期限的资金需求以及与之相关的证券发行的融资要求,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只能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部分投资银行的业务。德国模式的优点在于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所经营各种业务之间的范围效应,利用业务的多样化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其缺点在于这一模式下的银行会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较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商业银行的最新发展动向是向德国模式发展,各国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越来越少,特别是以前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限制较严的典范美国也正式取消了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间的混业经营限制。这代表了商业银行发展的最新方向。同时90年代以来金融业所发生的此起彼伏的兼并浪潮,也预示着银行在朝着大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三、什么是表外业务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简称OBS),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可以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银行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成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或有债权/债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1)贷款承诺;(2)担保;(3)金融衍生工具,如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4)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代理、证券包销和分销等。二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1)信托与咨询服务;(2)支付与结算;(3)代理人服务;(4)与贷款有关的服务,如贷款组织、贷款审批、辛迪加贷款代理等;(5)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等。通常我们所说的表外业务主要指的是狭义的表外业务。四、试举例说明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为了简单清晰的描述存款创造过程,我们首先做几个前提假设(1)商业银行的客户将其全部货币资产以活期存款的形式持有,这就是说不持有任何现金,从而不存在任何的现金从银行体系中漏损出去;(2)商业银行按照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要求提取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后,将剩余部分全部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商业银行不持有任何超额存款准备金。下面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存款创造过程假设一家商业银行A接受了10000元现金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按照我们的假设,银行A会提取存款准备金1000元以满足货币当局的规定。其余的9000元全部贷给客户甲,由于在现实中金融体系中存在许多家商业银行,因此当银行A将9000元贷给客户甲后,甲可能会把这笔钱存入自己的开户银行B的帐户中去,银行B又会按照规定提取10的存款准备金,并将剩余的8100元全部贷给客户乙,当客户乙再把这笔贷款资金存入他的开户银行C后,银行C又会按照规定提取存款准备金810元,再将剩余的7290元全部贷给客户丙,客户丙又会将其所获得贷款资金存入商业银行,从而又会引起新一轮的贷款、存款的增加,进而又会有新的银行客户获得了贷款资金,并将资金存入银行这一过程不断地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存款的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减等比数列,即10000,10000(110),10000(110)2,根据无穷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增加额为1000010000(110)10000(110)2100001/(190)100000(元)派生存款为1000001000090000(元)如果以R表示原始存款,D表示存款增加总额,C表示派生存款,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有以下公式成立DR/RCDR(R/R)R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一个存款紧缩过程。其原理与存款创造原理是一样的。五、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主要有哪些试述之。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分为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种。1、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在早期的商业银行时代,银行一般是认为负债业务主要是决定于客户的存取意愿,其主动权不在商业银行这边,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银行只能去主动的管理资产业务,从而产生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又可以分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转化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理论阶段。(1)商业性贷款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资产管理理论,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真实票据理论“,即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贷款业务必须以真实交易为基础,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由此发展而来的商业性贷款理论着眼于资产业务管理,认为商业银行的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客户能够随存随取,导致银行存款的流动性要求很高,为了保证银行能有足够的清偿力来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和挤提现象,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而只宜发放自偿性的短期商业贷款,以保持较高的流动性。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也不应投资于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更不应投资于实物资产,因为这些资产的风险大、流动性小,不符合保持较高流动性的指导原则。这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由于负债的高流动性要求,使得其只能发放一些具有高流动性的以真实的商业交易为基础的自偿性贷款。(2)资产转换理论资产转换理论认为,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购买市场上随时都可以变现的证券资产,这种资产应具有信用度高、期限短、流动性高、易于出售等特点。不难发现,短期国库券是满足以上条件的最好的一种资产。资产转换理论为银行经营管理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方法,它消除了商业银行为了保持流动性而只能发放短期贷款的局限,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的种类变得丰富起来,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经营管理的理念向前迈出了一大步。(3)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认为,无论是短期商业性贷款,还是长期贷款,最终能否按期足额归还本息要取决于借款人的经济偿还能力,而偿还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借款人在未来的预期收入。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借款期限较长,只要银行资产的安全有保证,那么银行就可以接受借款人的借款请求;如果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贷款,银行也有可能到期收不回来。根据预期收入理论,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长期贷款,还可以投资于风险较小的短期债券。只要短期债券在发行期内有足够的预期收入作为偿付债券本息的来源,那么商业银行就可以购买这种票据。对于那些预期收入有保证的借款人,商业银行甚至还可以发放非生产性的消费贷款。预期收入理论为商业银行拓宽业务找到了理论指导依据,它深化了对贷款清偿问题的认识,明确地提出贷款清偿来源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相对于商业银行的其他经营管理理论,这是一个重大进步,这一理论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银行贷款形式的多样化。2、负债管理理论真正意义上的负债管理论是购买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对负债并非完全消极、被动地去接受,而是可以去主动地“购买“负债,积极的调整自身的负债规模。因为随着银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可以为银行带来资金来源的途径已不再仅仅是存款了,同时就是原来被认为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存款业务中,商业银行也可以有效地运用不同的产品来主动地调节本行的存款规模。这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中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传统的“银行负债决定资产“的经营理念已不再有现实意义,取而代之的是“银行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因为商业银行在负债方面的调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后,银行的资产业务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性,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对银行资金的需要来决定银行资产规模,并根据资产规模来进一步决定负债规模。负债理论的出现使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使银行在全社会资金融通中起到了更积极的作用。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运用各种手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综合计划、调控和管理,使两方面保持均衡和协调,这样才能在保证银行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规模对称原则。即资产与负债的规模要相适应。(2)偿还期对称原则。即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3)资产分散原则。即银行资产在种类和客户两个方面要适度的分散,以避免经营风险过于集中。第五章非银行金融机构本章主要内容一、证券公司的设立与组织形式主要有哪些1、各国对证券公司的设立、审批和营业的核准条件各不相同。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日本的特许制和美国的登记制两种形式。美国的登记制是指只要证券公司达到了美国货币当局规定的相关条件,就可以向联邦证券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经营证券业务。而日本的特许制是指申请经营证券业务的机构除了需要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的相关条款,还必须得到证券主管部门大藏省的业务特许。我国证券机构的设立和审批制度与日本的特许制有相似之处。按照当前的规定,证券公司的设立首先必须达到我国货币当局的有关规定,再由证券主管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对证券公司的数量、布局和设立进度进行统一规划。2、证券公司按其出资方式不同可分为股份制证券公司和独自性证券公司两种形式,其组织结构都表现为董事会、总经理、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三个层次,比较规范的股份制证券公司有的还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是证券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公司发展规划、经营决策及财务报告的审查和制定,并对公司经营成果承担最终责任。总经理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处理日常行政管理事务,组织指导业务活动,并向董事会负责。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是两个并列的机构层次。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的业务部门按业务发展程序,设有营业部、交易部、发行部和海外业务部。一个成熟完善的证券公司业务部应包括股票部、债券部、企业上市部、投资信托部、证券储蓄部、委托部、贷放部、营业部等部门。而一个功能完善的管理部门应包括财务部、计划部、计算机信息部、市场开发研究部、法律部、业务审计部、人事管理培训部和行政管理部等等。二、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有哪些代理证券发行业务和证券交易业务(包括代理证券买卖和自营证券买卖)是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一般是代理证券发行业务;自营、代理证券买卖业务;代理证券还本付息和红利的支付;证券的代保管和签证;接受委托代收证券本息和红利;接受委托办理证券的登记和过户;证券抵押贷款;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等。三、证券发行方式的分类与选择证券公司的代理发行业务根据对证券发行责任的不同,可分为代理发售、余额承购包销和全额承购包销三种方式。其中代理发售方式是指证券公司仅根据协议在发行期内发行,到期如果不能销售完企业的证券,证券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只需将剩余部分证券退回发行企业即可。这种代理发行方式使得证券公司不承担证券销售不掉的风险。一般而言,这种证券发行方式比较适合社会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他们由于有高的知名度因此不担心证券会销售不出去。余额承购包销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发行企业的委托发行证券,在规定的发行期内如果不能足额发行,则剩余部分证券将由证券公司以协议规定的价格收购,并按照协议规定的交款期将全部款项划拨给委托方。余额承购包销业务的特点是证券公司必须承担证券销售不掉的风险。由于证券公司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余额包销业务的手续费要高于代理发售业务。所谓全额承购包销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与证券发行单位签订合同后,按双方协定的承购价由证券公司一次性地购进全部证券,然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将证券转让给广大投资者,证券公司从售出价格和承购价格的差价中获取差价收入,并按协议规定的交款期将承购款项全额划拨给发行单位。在全额承购包销发行方式中,证券公司要承担全部的发行风险,同时证券公司要垫付一笔资金,因此在这种发行方式下,证券公司通过发行价差所获得收入应大于其他发行方式时的收入。全额承购包销发行方式比较适合那些筹集资金大,且又急于用款的筹资企业,或者是那些自身的信誉度不高,在社会中没有太高的知名度的企业,由于他们对在发行期内销售掉全部证券没有信心,才会愿意以较高的代价采取全额承购包销的方式发行证券,以获得所需的足够的资金。四、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简史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这是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起点。从1980年到1982年底,全国各类信托机构已有620多家,其中中国人民银行的信托部186家,建设银行的信托部266家,中国银行的信托部96家,农业银行的信托部20多家;到1988年9月,作为独立法人的信托投资公司达到745家(金建栋、马鸣家,1992)。此后信托投资公司的数量开始下降。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是1987年成立的深圳特区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发展高峰是1989年至1991年,这两年间有50家证券公司成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期间成立的许多证券公司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地方分行控股或独资的。1990年以后证券公司数量发展可见表71。财务公司的发展开始于1987年,当年批准的第一家财务公司是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到1988年底,财务公司已有15家。1991年,国务院批发了关于发展企业集团的通知,该文件确定了中国第一批企业集团55家,并提出企业集团要优先设立财务公司。从此,批准设立财务公司的一个前提就是,提出申请者必须是国务院文件上确定的企业集团。到1996年末,上述55家企业集团中已成立财务公司33家。1997年4月,国务院把企业集团的名单扩大到120家。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是1986年11月成立的中国对外贸易租赁公司。到1988年底,融资租赁公司已有9家(金建栋、马鸣家,1992)。由于租赁公司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地位很小,而且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规定,其业务经营实际上与信托投资公司类同,所以本文下面就不再专门分析租赁公司的情况。以上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