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课后题答案(论述)_第1页
201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课后题答案(论述)_第2页
201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课后题答案(论述)_第3页
201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课后题答案(论述)_第4页
201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题、课后题答案(论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导论二、论述题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0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第一,市场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通行的是等级规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位于产权规则。第二,工业化。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我国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演进的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加快这个过程。第三,国际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本上走上了一条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直到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更加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义经、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学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二、简述题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二是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和科学总结,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三、论述题1、阐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们党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一方面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中国改革的性质不是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的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改革战略上,提出了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正确方针;在判断改革成效的标准上,就是要遵循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设社市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和影响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市经济的收入分配方式。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我国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我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对社市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马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2、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99年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题目不一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现阶段,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国有经济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和特有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此,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总的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就其本质来说,公有制具有适应和促进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潜能,而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必须具有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合作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二、简答题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征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力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所以,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决策分散化。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等。价格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他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这里所说的价格具有广义性,它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还包括利息、工资率等要素价格。2、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P31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国家高度集权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基本特征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在以上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都是由计划控制的。首先,企业对瞬时出现的情况作出如下反应一是使产量与当前最稀缺的资源相适应;二是实行强制替代,即由短缺引起的投入组合的更改;三是根据可得到的投入品来决定产出构成。其次,在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目标的驱使下,从下到上存在强烈的数量冲动。最后,由于企业不承担投资决策的责任,这会使投資需求大大超过可供分配的投资资金,引起“投资紧张”。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资源和消费品的短缺,强制替代、排队、等待、配额和票证就成为常见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暴露出了很多弊端。3、简述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2006)P35P40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我国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即是否越来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越来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越来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与发展中积极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第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等。三、论述题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2004年论述题)P33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进行了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其次,在社市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最后,即使是公有资产,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有偿使用,占有公有资产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其价格如利息、地租等应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而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3、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二是试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三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应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企分开问题,二是产权关系明晰化问题。四,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第五,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六,以改革促管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体征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构建一个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深化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就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需要构建三个约束机制一是受制于个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二是交易双方都有某种威慑力量使对方不敢“坑人”的相互监督;三是依靠法律、舆论、政府等力量的第三方监督。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府有义务在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此政府就需要通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三是通过机构改革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四是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五是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六是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按效率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而政府可以通过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第三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度二、简答题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P40所谓市场化过程或过渡问题是指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过程,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实际上是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权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根据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一个更容易完成体制过渡的方案是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如苏联、东欧国家)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自由化和私有化,在短时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其特点有(1)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2)在经济利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3)在经济政策上选择休克疗法。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P42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而下推进的,这种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称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该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收益大于成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如类似于优先权的改革试点权等。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以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P43政府在界定与保护产权的过程中立场并非始终是中立的,它通常会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在最大化统治者及其集团垄断租金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就存在着持久的冲突。所谓“诺斯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斯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即在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契约与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既能满足个体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又可通过在与权力中心的谈判与交易中形成的均势来实现国家的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变迁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间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三、论述题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P38改革与发展道路的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争。“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用于指导80年代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10项政策主张,有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实施贸易自由化,用关税取代数量限制,开放市场;开放外国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取消除证明为攸关安全、环境和消费者保护以外的一切阻碍和限制竞争的制度;立法保护私有财产。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它显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共识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的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是渐进式改革。所谓市场化过程或过渡问题是指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过程,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实际上是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权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根据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一个更容易完成体制过渡的方案是激进式改革。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路径(1)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2)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3)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人们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P4346随着放权让利该股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总结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是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地方政府在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特殊功能)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中扮演着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后,地方政府的预算规模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财政收入规模;二是中央和地方分享财政收入的比例。分享比例经过谈判已预先确定,且五年不变,所以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预算规模直接与本地社会总产出正相关。财政包干制不仅仅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竞争方式,即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我们把处在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官员成为政治企业家,即他们具有政治家与企业家的双重功能。地方政府官员作为权力中心的行政代理人按照等级规则行为,但是他们通过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即职务升迁。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地方政府作为纵向制度安排的行政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能力为谋求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而与权力中心讨价还价。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一是直接从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方案中获得试点权;二是通过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向权力中心传递反映本地利益的制度创新需求,从而获得制度创新的优先权;三是改革方案一旦形成后,地方政府为获得含有垄断租金的改革试点权而展开竞争;四是没有获得进入权的地方政府会通过“变通”的方式,以能否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的标准理解和实施改革方案,从而变相获得进入权力;五是采取先斩后奏、暗中模仿试点单位的做法或另辟蹊径等途径突破进入壁垒。3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的事后追认。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当我们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评判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进程时,将发现该制度变迁方式所产生的一系列负效应。第一,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趋严重。第二,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第三,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了所谓的“诸侯经济”现象。第四,“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获得试点权的企业或地方因能持续地获得垄断租金而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相反,其他企业或地方则发展能力相对不足,这是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负效应发生的根源还是渐进式改革条件下的等级规则与产权制度的冲突,或者说反映了新旧体制并存条件下的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化解上述冲突进而减少上述负效应的根本出路,即改革方向还是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为进一步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第四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二、简答题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现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产权明晰化的相关条件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产权的可转让性,产权的有效保护。产权明晰对国有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1)产权明晰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2)产权明晰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3)产权明晰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4)产权明晰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5)产权明晰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当政府作为所有权主体时,因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未必会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唯一目标。然而,为了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客观上因其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为此就需要实现政企分开。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市场交易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国有企业若要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就应不仅有权占用,而且可以自主处分企业资产,一旦经营失败,企业就有可能破产和被接管。企业产权的这种可转让性显然依赖于剩余索取权的可转让性。然而,剩余索取权一旦发生转让,企业的国有制性质就难以维持。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如何解决代理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为了防止多级代理下国有资产的流失,就必须对国有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但是受国有产权固有属性的影响,国家在实施国有产权保护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困难。4、产权明晰化的含义为什么实现产权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2010产权制度既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按照著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权利的初始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即产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产权明晰化含义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第一,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可以通过法律等制度界定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交易者既能在市场展开公平的现货交易,又可以与其它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形成多样化的财货交换方式和财产转让方式。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第二,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明确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从而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第三,产权明晰化有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权力义务关系的明晰化与对称性,就可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收益预期,他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产权制度通过降低达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交易费用,提高合作效率。第五,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5、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2002简答)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是法人资产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只有当企业在法律上成为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才能独立地承担财产责任。公司法人依法享有公司资产的权益,独立承担资产经营责任。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产权独立化后,出资人在获取相应的资本收益时,只以投入资本额为限对企业债务责任承担有限责任。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界定经营者和公司的关系。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硬的市场约束;二是硬的法律约束。三、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现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所有权的权能。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这一定义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二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种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的规定;三是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由此可见,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占有权能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所有权的诸项权能进一步分离。这种分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利息与企业收入分别是法律上所有权与经济上所有权的实现形式,职能资本家只要按期付息,就对借入资本获得了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在股份制企业中,它就表现为股东与公司法人的分权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资本家首先是资本的所有者,其次才作为管理者而享有管理权。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管理权与资本所有权发生了分离。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2003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养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的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尽快改变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状况,就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显产权关系,是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按照著名的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权利的初始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即产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就必须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产权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2003产权明晰化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第一,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可以通过法律等制度界定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交易者既能在市场展开公平的现货交易,又可以与其它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形成多样化的财货交换方式和财产转让方式。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第二,产权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明确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从而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第三,产权明晰化有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权力义务关系的明晰化与对称性,就可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收益预期,他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产权制度通过降低达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交易费用,提高合作效率。第五,产权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2005)根据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可大体上可把它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两大类。为我们应根据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选择不同类型的改革战略。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因此,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来供应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这类产品的提供者自然是政府,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由政府拥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电信、国家电网、国家政策性银行等。提供给准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目标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二是垄断程度高;三是在银行等由多数企业构成的行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类企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需要由政府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企业凭借垄断地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这种国有国营企业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由政府筹资创设准公共产品的企业;二是政府直接任免这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三是对进入或退出的控制;四是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有效的规制;五是对收入分配的控制;六是控制价格与确定财政补贴数额。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信、水利等设施。处于基础产业的垄断性国有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经营目标的双重性;二是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大规模生产的确要比由许多个规模较小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三是基础产业需要巨额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