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_第1页
北京市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_第2页
北京市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_第3页
北京市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_第4页
北京市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单位代码10020密级学号201130421110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研究STUDYONTHEDIVERSIFICATIONOFRURALDISPUTESETTLEMENTMECHANISMINBEIJING研究生刘可心指导教师陈娆教授申请学位门类级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名称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2013年3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农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农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北京农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导师签名时间年月日摘要截止2011年末,我国农村人口65656万,占全国人口数量4873。农村的稳定对于现阶段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纠纷数量有所上升,在形态上也更趋于复杂。与此同时,农村社会逐渐打破熟人社会的特点,向着更开放、更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村发展之余难免在自身之中或者同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纠纷,农民的利益也在种种纠纷中被不同程度的侵害,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见诸报端,比如广东的乌坎事件,传统的农村内部自我调整和国家司法机构的规制对于预防和解决农村之中不断发生的纠纷稍显无力。面对此种情况,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研究在当前社会的必要性。本研究首先介绍了相关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国内与国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其次对北京市农村纠纷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对农村纠纷带来的恶劣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现阶段北京市农村解决纠纷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笔者经过分析给出的多元化解决建议。关键词北京市,农村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STUDYONTHEDIVERSIFICATIONOFRURALDISPUTESETTLEMENTMECHANISMINBEIJINGABSTRACTBYTHEENDOF2011,THERURALPOPULATIONHADALREADYREACHED066BILLIONTHISRATEHASBEEN4673OFOURNATIONTHEDEVELOPMENTCANNOTTAKEPLACEINTHEABSENCEOFRURALSTABILITYATPRESENT,THEREHASBEENAHUGEINCREASEINTHENUMBEROFDISPUTESINRURALAREASNOTONLYTHENUMBER,BUTALSOTHETYPESHASALREADYGETCOMPLEXATTHESAMETIME,THEGENTILEINSTITUTIONSCANNOTSUITTHEMODERNSOCIETY,BECAUSETHEAGRICULTURALISGETTINGMOREANDMOREOPENTHEDEVELOPMENTOFRURALMAYBREEDSOMEDISPUTE,WHICHWASBORNINTHECOUNTRYSIDEANDCITIESTHEBENEFITOFFARMERSISIMPAIREDBYTHEDISPUTEOFRURALSOMEOFTHEMHAVEINFLUENCEDTHEWORLD,SUCHASWUKANEVENTTHESELFADJUSTINGOFTRADITIONALRURALAREAANDMODERNJUSTICEARELACKINGINSTRENGTHTOSOLVETHEDISPUTEOFRURALAREAINSUCHCIRCUMSTANCES,BUILDINGADIVERSIFICATIONRESOLUTIONOFRURALDISPUTEISMOREANDMOREIMPORTANTTHISISTHENECESSITYOFMYSTUDYFIRSTLY,THESTUDYDESCRIBESTHEBACKGROUND,THESIGNIFICANCE,THECURRENTSITUATIONOFWORLD,THEOBJECT,THECONTENT,THEMETHODANDTHETECHNOLOGYROADMAPSECONDLY,THESTUDYGENERALIZEDTHESTATUSOFRURALDISPUTE,ANALYZEDTHEBADEFFECTOFRURALDISPUTE,POINTEDOUTTHEPLIGHTOFTHEMECHANISMSOFSOLVINGRURALDISPUTEATLAST,THESTUDYMAKESADIVERSIFIEDSUGGESTIONTOSOLVETHEPROBLEMKEYWORDSBEIJING,THERURALDISPUTES,DIVERSIFIEDRESOLUTIONMECHANISM目录1引言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综述213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4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415研究的创新点52北京市农村纠纷现状分析621数量增加622卷入的主体增多723复杂化程度加深724冲突剧烈化83农村纠纷的危害931恶化家庭关系932恶化邻里关系933阻碍农村经济发展934危害基层政权建设1035破坏社会稳定104影响农村纠纷解决的因素1141私力救济因素1142公力救济因素1243农民自身因素1344现有解决方式关联程度175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2151多元化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原则2152多元化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实施2353加强多种机制联动266结语28参考文献29致谢31附录32个人简介481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袭了几千年的宗族首领调解在纠纷解决中应用的最广泛,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市场经济在中国农村社会进一步纵深发展并发生更为深刻的转型,农村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纠纷解决机制就成了近年来我国司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所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法制化的不断健全,打官司告状再也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农民在日常纠纷解决中,一纸诉状也是屡见不鲜。法庭调解也是农村纠纷常见的解决方式,它的便捷性、亲和性也成了农民为了解决纠纷但又不愿闹大的一种选择。与之相同,村委会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农民朋友们也愿意将自己家中所遇到的大小纠纷让其决断,可以看作是公权力介入下的一种调解。除此之外,私下和解也在农村纠纷中广泛存在。随着人们对法治及其局限性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认识的加深,充分让各种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其特长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112研究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关键,而其中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的社会秩序稳定则是关键中的关键。我国农村纠纷争议解决机制问题很早就引起了海外学术界的关注,近些年来,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大多停留于理论的探讨,未能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课题针对北京地区农村纠纷的新特点和对建设和谐农村的需求,对我国农村现阶段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个案研究,选取法治建设较为健全的北京地区个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期提出切合实际的制度性建议,回应了农村纠纷人民调解实践带来的理论需求,适应了转型时期农村纠纷解决的现实需要,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民调解机制的完善,不仅对于法学理论研究有其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也是十分重要的。其实,在多种多样化的社会结构与利益诉求之现状下,维持社会的长久和谐不能够否认冲突,更不能对于各种纠纷采取打压的态度。而在于通过有效的机制对冲突进行合理控制,即“建立一定的社会法规,这个法规必须能够囊括冲突与纠纷的领域与涉事主体,除此之外还应该有控制力。北京当前的司法与非司法的解决机制现状运行如何,什么样的解决机制更适合于北京农村地区,怎样合理有效运行这个机制在此,笔者将结合自己进行的调研工作进行探讨。12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在常规的诉讼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依据其自身文化传统与法律构建现状纷纷进行探索,对于我国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农村纠纷并完善法制建设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而在非诉讼途径方面,法制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则更有一套先进的办法,让冲突不进法庭得以解决。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研究认为纠纷意味着社会某一方面失去其规范,体现了社会秩序存在混乱和道德规范失衡的倾向,但是难免会有一把纠纷、争议和冲突混为一谈的情况。他的重点结论是认为纠纷的存在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纠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争议和冲突阶段尚未出现第三方介入的情况,在第三方介入之后,争议和冲突就成为了纠纷”。这是一种罪恶纠纷观念,即是把纠纷看成是罪恶的体现。与大陆法系的研究相仿,英美法系学者,波普尔一位来自美国的社会学家的研究这样提到“没有冲突的社会是一个无生机并且沉闷乏味的社会。”这种观点在于说明冲突与纠纷是客观存在并不可忽视的。同是社会学者,科塞“少暴力,琐碎化的社会冲突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高社会的应对能力,让仇恨在社会单位总爆发前得以缓和释放,维持常的小规模冲突并让民众更能意识到某一行为的后果”。以上是国外一些学者关于社会纠纷的宏观、理论层面的研究。从制度解决方面,调解这一形式已不再仅是中国“特产”,调解制度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并鼓励发展。英美法系的代表,日本、美国的民事调停制度和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发展较为成熟。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对诉讼外调解进行了规制,对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美国制定的解决纠纷法,鼓励成立基层级别调解组织,实行民间调解制度;我们的近邻日于1951年颁布民事调停法,规定了法院判决书和调解协议书具有等同的法律效力;北欧国家挪颁布纠纷解决法,规定了案件诉讼必须先经由诉讼外调解程序,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双方当事人必须履行,否则可申请强制执行;英国的“纠纷解决替代措施”实质上就是调解制度,其推行效果十分明显;澳大利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全国非诉讼调解理事会”,职责是协助政府制定调解相关政策和指导调解工作;亚洲国家菲律宾也将调解程序前置为必经程序案件诉讼的前提是纠纷调解不成并由调委会开具证明;联合国根据其成员国在非诉讼解决机制方面所做的探索也着手起草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倡导各成员国与非成员国扩大调解解决矛盾纠纷的范围。而大陆法系的传统国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法制建设的参考国家,德国重依靠法官自由裁量权在诉讼过程中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帮助当事人参与诉讼,增强公民与法院的联系和与法院的亲切感。谢茂盛、肖章亮,2003德国推广诉讼外替代性的争议解决方式。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其一是促成当事人在向法院讨说法之前通过双方律师来达成法庭之外和解方式。其二是鼓励民间自发设立调解机构来解决社会运行过程之中的纠纷,这主要是各个行业专业的仲裁机构。其三,扩大诉讼中和解的应用,德国民事诉讼法典所载文指出,法官在开庭审理过程中随时可以接受双方当事人提出和解的请求。122国内研究综述从国内来看,与人民调解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有201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确定了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不违背法律、尊重当事人权力的原则1。201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为农村中土地承包纠纷解决简化了程序2。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发生在农村或者设及农村、农民的劳动争议提供了调解之道。目前,国内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社会学方面,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上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曾屡次强调“差序格局”式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3。徐晓军2009通过研究得出乡村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核心与外围这样一个区分度极高的结构。贺雪峰2009通过深入调查我国农村,他认为农村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在文化系统的解体上,乡村农民的社会关系发生了从“生存的理性”过渡到“经济的理性”。李培林,2002,在中国目前的新型农村社会成员的关系中,除了对于自身以及家族利益的权衡之外,与其不相干的影响因素下降非常明显。司法方面主要有苏力教授等对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研究。王铭铭教授与王斯福教授等对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公平与权威的研究。强世功教授、季卫东等专家学者对中国调解制度的研究,江伟教授、廖永安教授对于人民调解协议在其如何定性以及达成之后的效力问题的研究。傅郁林教授以及王亚新教授对于我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方面的研究,范瑜教授等对我国目前存在并发生效力的农村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进行的研究等,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司法实务界也有相关的课题组针对我国农村之中产生的、涉及到的纠纷进行调研,许多大胆创新的农村纠纷解决之道不断被专家学者提出。在农村纠纷的经济学研究的方面。来自重庆文理学院的谷继建、杜鹏程在具体分类上,如土地纠纷、医疗纠纷、环境纠纷等方面进行了农民期望收益和预期成本比较研究,使用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经济学模型,分析农民愿意诉诸司法的成本收益比较。王美霞在其论文中则提出了农民风险成本论这一观点,从潜在成本方面论述了农民不喜诉讼的经济学原因。此前的专家学者们在关于人民调解这一问题上,综合归纳起来主要着力于对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和评价,性质、类型、范围的界定,存在困境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与农村纠纷解决的机制建构均有密切关系,应当有所借鉴。但是,目前所进行的有关农村人民调1司法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意见的通知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解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农村纠纷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在法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描述性研究,对农村纠纷争议解决机制建构缺乏法学上的理论性概括和具体的制度性建议。13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131研究目标通过对北京农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争议纠纷与其解决之道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为在农村之中发生的纠纷寻求最恰当的解决之道。不同的纠纷类型与成都要选择不同的解决方式,从而实现定纷止争,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132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介绍了农村纠纷解决相关理论;第二部分阐述北京市农村纠纷争议解决的历史沿革以及现状;第三部分分析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利弊与适用。第四部分结合北京农村当前情况尝试提出解决农村中经常发生的纠纷方法建议。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研究方法本文以北京市农村纠纷争议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问题提出基本理论探究法律原理研究法律制度建构研究可行性对策思考的基本逻辑思路。在问题提出中运用基础理论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北京农村案例分析我国农村纠纷的现状以及纠纷解决常见难题。了解农村纠纷解决方式的运用在中不同主体之时的意愿选择,剖析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现有困境。在农村纠纷解决多元化这一基本理论研究中充分运用比较研究法以及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探求深层次的问题根源,通过对与纠纷解决相关所涉及到的既得利益、农民生存与发展权益保护、权利救济自由等法律理念的结合,对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机制发展中的动力、阻力、发展方向等进行理论探索。在法律原理研究中,综合运用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解决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纠纷解决中的法律理论支撑问题。在法律制度构建设想的探索中,结合前期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法律制度构建提出初步的设想。最后,在可行性对策思考阶段,立足于纠纷解决机制要素层面的进一步完善,对构建农村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对策建议,形成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和落脚点的多元化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模式构建。图11论文的技术路线图15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内容的创新。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遭到侵权时权利救济自由与农村纠纷争议解决机制的构建予以结合,并将这些理论作为解决农村纠纷机制多元化的构建原则和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某些农村的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纠纷、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资料搜集和整理相关法律献研究形成基本的研究框架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数据采集方案小组讨论各种方法选择适用的具体情况农民接受程度得出结论完成论文北京农村纠纷争议诉讼解决方面北京农村纠纷争议非诉讼机制诉讼解决协议和解司法所调解行政裁决3研究方法的创新。笔者本科阶段学习法学,将法学专业思路和研究生期间所学的农村公共管理理以及相关课程结合来探讨农村社会管控领域的问题2北京市农村纠纷现状分析21数量增加如图21,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农民对于最近几年遇到的纠纷数量与以前相比的看法中,认为大幅度增加的占到了20,认为少量增加的占29,认为大量减少和小幅度减少的分别占至15和14,认为基本持平的占22。这组数据明显体现出农村纠纷的在数量上有上升的相关趋势。图21村民对于农村纠纷数量变化的感受注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中,社会生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很简单,纠纷比较单一,涉及的标的物和当事人都集中在本村,容易调查并且容易处理。且价值观较为相似,对于发生的事情,村民们的好恶几乎一致,裁定善恶较为简单。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农村社会与农村外界的市民社会的联系逐步密切,接触频度也逐步提高,在传统封闭的农村社会往往可以控制的矛盾,越来越多的纠纷不断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同步,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观念的增强,他们对自身权益保护的要求也同步增强,由最基本的生存权上升到发展权、人格权并维护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同时,因开展土地流转带来的地益权纠纷、征地安置补偿纠纷、经营收益纠纷等也不断增多。社会转型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分配中的不公平。在农村这块蛋糕做大的情况下,没有切好而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正应了我国一句俗语“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不妥善解决,严重危害社会公平。大幅度增加,20少量增加,29大量减少,15小幅度减少,14基本持平,2222卷入的主体增多如图22,在调查中得知,村民的同常生活中发生过纠纷的主体关系非常多样化,很多农民都与不同类型的主体发生过利益纠纷。其中,与村委会及村干部发生过纠纷的占12,与基层政府发生过纠纷的占6,与其他农民发生过纠纷的占20,与村办企业发生过纠纷的占6,与合作组织发生过纠纷的占5,与家庭成员发生过纠纷的占20,另外还有31的农民与其他主体发生过利益纠纷。图22农村纠纷涉及主体分布注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目前,农村纠纷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家族成员与相邻之间,而是广泛存在于一个村民与另一个村民之间、集体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委员会、政府之间、村民与企业之间。同时由于交通的便利,农民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田亩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人员的流动性使得纠纷逐渐向村外扩展,在笔者所调查的昌平区旧县村,甚至有一位村民因为从外省市购置农资产品而将一纸诉状递交至外省。除此之外,村民就医而产生的医疗纠纷,购置家电、汽车等产品出现质量纠纷等,随着纠纷涉及到的当事人的拓展,农村原有的“熟人社会”的界限不断被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打破,纠纷参与主体关系更加多样化、复杂化。23复杂化程度加深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之际,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纠纷涉及的利益内容变大,涉及的内容和事项越来越复杂,很多纠纷当事人的合法诉求与非法诉求式交织在一起、历史遗留问题与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多种纠纷错综复杂、互相渗透、并持续时间长,反复出现的特点。与村委会及村干部发生过纠纷与基层政府发生过纠纷与其他农民发生过纠纷与村办企业发生过纠纷与合作组织发生过纠纷与家庭成员发生过纠纷与其他主体发生过利益纠纷05101520253035现代农村社会婚姻关系不仅涉及到双方的感情问题,还涉及到财产的分割问题,这种财产往往不是婚姻关系当事双方的财产,更是婚姻双方所在的两大家族的财产纠葛。由此伴随着出现的财产转移、隐匿,以及如何保护婚姻一方中的弱者的权益的问题。同时随着当今中国农村土地、财产集体所有制的继续存在,产权不够明晰使得处理这种问题之时往往有失偏颇而产生纠纷。这些纠纷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村民喜欢首先尝试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其结果大多是越解决问题越多。原本简单的一个事件逐步发酵,由原本简单的民事纠纷衍生出行政纠纷、刑事问题。24冲突剧烈化农村民间纠纷的表现形态呈现剧烈化,表现为矛盾上升快、对抗性强、容易产生破坏力、牵扯人员众多。笔者对调查所在的农村发生的较大规模的民间纠纷进行了分析,与土地及其涉及的相关利益的纠纷情况十分突出,村民到各级上访的案件中有超过七成涉及土地问题,由于土地纠纷涉及的拆迁补偿款利益巨大,冲突的剧烈程度也很强烈。此外,一部分严重纠纷是因小事而起的,主要是有些当事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认识,将矛盾纠纷有意放大,集中诉求一致的矛盾主体,更有甚者,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也加入其中,进行闹事甚至情绪失控、行为激烈的群体性事件,社会危害性很大。这些问题中若有处理的不能让多方利益群体满意,上访便是村民寻求解决的优先选择,在上访这条路上,越级上访、暴力上访、群体上访均会出现。3农村纠纷的危害31恶化家庭关系案例1原告万洪志、万红芝、万红琴与被告万洪军、万洪才法定继承纠纷一案,原被告系同胞兄弟姐妹关系,因户籍劳龄股款发生纠纷,原告主张均分遗产,被告主张自己尽赡养义务较多,应当多分得遗产。最终法院判决以法定继承方式分割遗产。(案例参见附录3)北京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虽然相较于全国完成的较好,但是目前农村现有家庭结构较之于城市略显庞大,兄弟姐妹之间是非争吵不断,对于老年人赡养推三阻四拒不履行或者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履行。除此之外,兄弟、父子之间争夺财产,就如何分配遗产方面分歧极大。再加上一些地区婚姻恋爱观较为落后,换亲、转亲现象并未绝技,夫妻双方结合之前缺乏了解也为之后的家庭纠纷、婆媳关系买下了隐患。32恶化邻里关系案例2上诉人切某某诉被上诉人郄某某相邻关系纠纷一案,因修建院墙阻碍同行二期。法院经审理查明切某某所建院墙直接影响了郄某某的通行和对房屋的维护,对郄某某的日常生活构成妨碍,故法院判决驳回切某某的上诉,维持原判。(司法案例参见附件4)北京的发展可以说迅速,但城乡差异明显,部分农村人的观念依然存在着守旧现象,一部分人心里较为狭隘,争强好胜心里明显,对于一些便宜则是能占就占。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设计规划大多因袭前代,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农村的宅基地划分、道路划定、采光排水设置、公用道路铺设等问题处理不当。由于农户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生活和经济运行当中冲突现像频发,再加上一些农村引进工商业资本建设厂房,矛盾得不到合理解决。这些现象都导致邻里纠纷加剧。33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案例3密云县不老屯镇黄土坎村经济合作社诉郑善来等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被告未经原告同意擅自改变机动地的用途,其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法院判决被告郑善来、郑善普将栽植在承包机动地内及附近荒滩的树苗清除,回复原有土地属性。(司法案例参见附录5)案例4牛志强诉刘新林民间借贷纠纷案,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民间借贷关系,原告已经按照约定履行了给付被告借款300000元的义务,被告应履行还款义务。故法院经审理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判决被告偿还借款人民币三十万元。(司法案例参见附录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除了日常耕作自己土地之外,也更多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在北京尤为如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种植规模、开展村办企业等,在经济活动当中,由于农民存在法制观念淡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不强,各种违反合同的现像频发。且在合同拟定过程之中,一些农民对于合同相关法律了解不多,有意或者无意的在所订立的合同之中存有瑕疵,这也是纠纷产生的隐患。除此之外,我国农村更是崇尚“口头承诺”,用个人信誉代替订立纸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合同双方对于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出现分歧甚至一方撕毁合同拒不履行,发生争议之时缺少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实情。34危害基层政权建设案例5北京丰台张家坟村“贿选”案。风波换届后村领导班子成两派,现任村主任向村民赠送啤酒、饮料等礼品赢得竞选,原村主任拒绝搬出办公室并拒绝交出公章与账目。案件纠纷缘起于家族利益冲突,最终以一片狼藉收场4。(具体案例参考附录7)这具体指村干部之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的纠纷。我国农村一级政权的建设不似上层政权建设的完备,村务决策不公开,少部分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违法处理集体资产现象屡见不鲜。在农村选举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贿选、强选等不合法的行为。村民对于村干部意见较大,爆发冲突乃至发生群体性事件亦是见诸报端。35破坏社会稳定案例6上诉人周某系房山区某村村民诉某村村委会在未取得拆迁许可证情况下强行拆除周末房屋且未按规定给付拆迁补偿款。被上诉人某村民委员会在二审中对于周某的主张予以一一驳斥。本案中上诉人不满足于被上诉人给付的744504元拆迁款,遂与村委会发生纠纷,自2009年起与村委会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诉讼,最终以诉讼请求被驳回告终。(具体司法案例见附录2)其表现在于,第一、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逐步宽松,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放弃在城市打工而转向回家务农。但由于其在外出打工期间存在将土地出租、转包的现象,由于大部分农民对于相关的法律规范不甚了解,处理的较为随意,为今后出现争议埋下伏笔。与此同时,农民的要求得不到恰当的解决,上访现象频繁,甚至出现恶意上访、层层上访。第二,随着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土地被国家征用。在国家征地之时,一些基层官员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暴力拆迁、暴力征用农民土地的现象。同时,各种征地补偿款划拨到农村集体,如何计算、分配又是争议的集中产生点,官员处理不当同样造成上访现象频发。第三、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使用集体土地这个问题上,村民和集体领导会产生分歧。笔者调查的昌平区XX村,就存在农民不满村办企业所获得利润分红的方式问题。再加上农村政务不公开、不透明,农民就觉得这里面存在“黑幕”,不满情绪就会发酵,进而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4来源京华时报2007年7月4日,北京丰台“贿选”风波换届后村领导班子成两派4影响农村纠纷解决的因素农村社会矛盾的表现特征决定着不同的化解方式。由于社会矛盾具有多样性,我国存在多种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方式,北京也不例外。最主要的三种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从笔者选取的调查点来看,传统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维护农村稳定方面起着积极地作用,制度构建的理念与实物环节等方而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化解思路过分强调制度对人的决定性,而忽视了人们创造性的思维来化解纠纷。制度的运作者是人,参与者也是人,制度的目的也是规范人。于是乎情况变得明了了制度逐步取代人情关系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维持社会关系与规范行为的主体。伴随着我国农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逐步过度,由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过度,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步被当权者与公民接受,农民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与能力也在逐渐增强。乡村社会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际关系经历了现代化、资本化的不断冲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与其他经济关系相互交织,村民在内心深处感到社会在变迁。在实证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纠纷解决的方式十分丰富,但主要运用的是私了和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司法诉讼的方式运用较少。如图41,其中,私了占25,法庭调解占29,法院诉讼等待判决占9,仲裁占2,上访解决占12,一方忍让占3,寻求行政裁决占2,另外还用到了18的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图41农民所遇纠纷具体解决方式比例注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41私力救济因素“私力救济”指的是权利的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依靠自身的实力,通过实施自卫行为或者自助行为来救济自已被侵害的民事权利。私力救济可以看作是非制度化的权威解决。私了法庭调解法院诉讼仲裁上访一方忍让行政裁决其他051015202530411个人调停公正度低“个人权威”在传统中国的乡村秩序维护中主要靠老人的权威,以及村民们对于村规民约的熟悉和服从来保证。在我国传统农村,以宗族祠堂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必然会有一位“老族长”充当争正义的化身,由他来为同宗族或者是同村落的村民定纷止争,老族长对于纠纷所采取的的决断拥有在聚落的无上权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运动的影响,原有的各种传统信仰观念与行为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家族权威与宗族权威被视为愚昧落后受到毁灭性打击。“族长”这个称号不见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占绝大多数的村落,还是有大事小情就想找一个大家信得过、威信高的人来给定纷止争,村中有威望的耆宿担任裁判者,对于争议、纠纷作出裁决。412私了解决后患多农村中发生不太大的纠纷,既包括普通民事纠纷,也包括轻微刑事案件。由于农村的“熟人社会”特点,发生了纠纷也习惯于私了,我国自古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风俗习惯,且农村社会纠纷大多是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为一点小事就闹得沸沸扬扬不符合农村人的生活习惯。农村宅基地“地缘环境”特点决定了邻居始终是邻居,大家谁也不愿意为一点事情就诉诸法院,“厌诉”情节也使得农民愿意采取私了解决。即使是出现了打伤人事件,只要是伤的不太严重,多赔点钱、看望伤者并且道歉也能够博得受害者的原谅。42公力救济因素公力救济指的是当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或者有被侵害之虞时,权利人行使诉讼权或提请仲裁,公权力部门依民事诉讼和强制执行程序保护公民的权利的措施。公力救济是保护民事权利的主要手段,在能够援用公力救济保护民事权利的场合,则排除适用自力救济。421民事诉讼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5。特征是公权力介入、具有强制性、严格的程序性、诉讼对象的特定性、依法处分权利的自由性以及规范性与正当性6。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12,96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422法院调解争议双方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对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7。特征是必须发生在诉讼过程中、调解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和程序、调解如果成功,其所形成的调解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与生效的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423申请仲裁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由第三者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和方式。特点是仲裁在性质上是兼具契约性、自治性、民间性和准司法性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8。424上访解决上访是中国特有的政治表达及申诉方式,既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冤情、民意,或官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等等。特点是引起上级重视并寻求通过司法渠道解决9。43农民自身因素笔者在调查村民们会依据什么选择解决纠纷、争议的方式之时,我们的调查结果是选择花费低和高效率的农民分别占到了32和22,选择公平性的占16,而选择处于习惯的占了23,还有7的村民受其他因素影响。由此可见,纠纷解决方式的金钱花费和时间投入对农民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公正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维持纠纷当事人的人际关系良好等传统观念也是农民在挑选矛盾解决方式之时的参考。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便利性、历史传统、价值取向等,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农民会依据自身情况和纠纷情况作出选择,包括理性选择和感情化的非理性选择,见表41。7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8宋连斌创新思维法学教材仲裁法,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9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8AEBF2013年3月2日访问表41村民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统计频数分析表变量名称频数(份)百分比()性别男10442女14558学历总计初中级以下2496710027高中及中专16164大专及本科229研究生及以上00总计249100年龄18岁及以下731930岁2293150岁1174750岁及以上10341总计249100月收入纠纷解决方式选择意愿1000元及以下10013000元30015000元50017000元700110000元10000元以上总计花费低高效率公平性习惯其他总计731353073124981553956182492954123105100322216237100注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431农村社会的传统观念因素任何纠纷的产生以及所采用的解决方式都带着时代与地区的烙印,都有着其存在与发展的土壤。同样,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农村社区能长期存在和发展也是有着其深层次的传统背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背景下形成的哲学观是“和文化“,农村社会中解决争端无非是情理法,讲求以和为贵并且排斥对立、差异的思维模式。农民对于法院有天然的排斥心理,不管是官司打赢还是打输,农民都不会高兴,会产生一种惶恐失落的心理,这种心理还会伴随事件的结束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基于“和为贵”、“息讼止争”的理念调节着传统农村社会的运行。以和解的方法解决纠纷,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处事哲学与民族心理,在观念和制度上不断被巩固。在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息讼止争”的理念,规定“亲亲得相守匿”以及子告父、妻告夫先获刑。先哲孔子也曾经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中国在传统社会形成过这样一种传统小矛盾纠纷靠司法之外的方式寻求解决,这种方法符合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不仅花的钱不多,还能快速解决。这些看起来不太正式的解决方式在维护传统价值观并且消灭诉讼的同时,还为后来的纠纷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样板”。我国农村社会处在传统到现代的变革阶段,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大家族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行为规范决定了避免诉讼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社会之中。432农民知识素质和权利意识强度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的基础上,精神文明、个人素质、财富观和价值观等层面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笔者在调研之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一提到法律制教育,十有八九的农民会告诉笔者他们爱看法制进行时。这说明媒体的宣传(法制进行时、今日说法等栏目)、普法教育(五五普法等)的开展和法律救济在农村的不断推广与被接受,农民权利意识和契约观念开始不断强化。农村社会由计划经济时期对权利的忽视,到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农民对于物权的重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物权,随之而来的是诸如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借贷乃至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纠纷的数量增长。一个发展正常的非畸形社会都会长时间存在这些现象,是农村社会成员法律主体意识、权利保护意识和独立地位意识开始形成的表现。村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为村民诉讼观的转变提供了精神支持,在遇到纠纷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由之前的“厌诉”、“无讼”转变为“可诉”,遇到纠纷逐渐倾向于向国家依法设立的诉讼、仲裁机构主张自己的权利。433农民对于司法程序的期待度目前,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多的是为工商业以及城市服务的,它是一套农民所不熟悉的法律准则与规范,其中的法律术语让许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望而生畏。而农民真正需要的法律服务,国家却往往不能够以农民最喜欢的方式提供,国家现行之法律,适用在农村却未必灵验。其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在现实社会中,农民需要的法律服务往往格外细化。在笔者调研的农村中,村民最希望的方式就是自己提出诉求并出示相关证据后,所有的程序性工作均能有人代劳。除此之外,农民还希望法院宣判后自己马上能兑现主张的权利,就是判决能够稳定执行。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国家正式的法律服务与农村社会的生活习惯并不完全一致,很难满足当事人的要求。第二,即使国家制定的法律能够让农民在实体方面满意,但由于诉讼程序、诉讼成本(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诉讼风险等,而不“奢望”从正式法律途径得到救济。国家法律制度的庇护深入农村社会较为困难的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当农民所需要的法律救济却没有足够的负担能力,这主要表现为高昂的律师聘请费用和诉讼费用等使农民们望而却步,同时打官司有着严格的程序、复杂到头疼的手续,还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有位农民戏说到“头遭(一审)官司甭种田,二遭(二审)甭过年”。因此和打官司相比,调解的亲和度更高,农民乐意选择。434解决纠纷所花费的成本美国学者罗伯特考特、托马思在法和经济学中有过这么一个著名论断“为了决定是否起诉,一个理性的原告会比较起诉的成本和法律诉讼的语气价值,起诉成本的作用就像纠纷过滤器一样10。”农民绝对是理性的,农业生产的艰难使得农民在遇到纠纷之时的会选择花的少得的多的方式来解决,农民愿意打官司告状的人数为什么较之于其他方式少很多,法律诉讼的成本是优先需要考虑的因素。4341隐性成本因素。它主要是指当事人心理上的障碍,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包袱。在农村进行过调研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厌讼”观念是一个无法短期消弭的客观存在。在传统封建社会,打官司告状要到衙门击鼓,这会让街坊四邻都知道你家里出事了。文化传统的影响难以消弭,“息事宁人”,“退避三舍”依然是处理各类争议与纠纷之时的主导思想。4342显性成本因素。这是指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所花费的金钱与人力成本。首先要说的就是时间的问题,由于诉讼有一定程序和期限的限制,案件会经历是否受理、受理之后的调查取证、确定开庭日期、庭审过程中发生的休庭、再开庭等步骤,如果对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不服的,则还有二审,二审不服还有再审。虽然目前的基层法院已经尽量全力地缩短诉讼时间,尽可能防止案件积压与增加当事人成本,但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保证司绝对公正,司法诉讼途径与别的解决方式相比,长时间甚至拉锯战是无法避免的。调研之地的农民当农民告诉笔者,遇到纠纷之时,他通常乐意寻找村委会或双方都有不错关系的人进行调解,对于多数纷争,只要是需要请客吃饭、一方认错达成共识即可。这种方式没有什么“期间”、“审限”、“休庭”,也不用去高高在上的法院,甚至自家炕头都能完成。花的少,得到的可能比告状还多。不误农时是十分重要的,多数人都不愿意在纠纷问题上做过多纠缠,即使吃亏也就算了,因为这不仅会使自己陷入诉讼的纷扰,很多时候还要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实效问题。再者就是花费问题。笔者调研的农村,农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找村委会调解,主要原因在于村委会调解是不收钱的,村委会主任会义务的将纠纷发生的双方当事一起找来或者是分别见面做工作,在操作上会选择村民自己有时间的时候,若占用了村委会相关人员的休息时间也不用给付加班费用。就此而言,朴实的农民还是十分精明的。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北京地区,当前一个普通的案件诉讼费用大约为500800元,这仅仅是法院的收费,如果再加上一些需要第三方出具的鉴定,就需要近3000元。如果请律师,花费的成本会更大,笔者就此问题咨询了北京市利力通律师事务所,事务所的律师告诉笔者,咨询费用需要按分钟计算,出庭的费用要按照诉讼标的额的百分比收取,即使是标的额再小的官司,3000元左右的最低费用是底线,这还不一定能够保证胜诉。如果当事人对于判决结果不服,则需要重新支付二审的律师费用,当然也会更高。依据北京市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数字,北京市农村人均年收入15473元。由此看来,10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格致出版社,20107选择诉讼并程序要看所争议的标的额,若太小的话,支付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打官司不一定划算。5343风险成本。这主要是对于诉讼过程以及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即寻求纠纷解决纠纷的方式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其一,陌生本身就是一种成本,司法部门开展工作离不开严谨的法律程序,使用的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的法典,表述意思之时必须使用法言法语。而这一切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是形同陌路的。不能奢望农民完全明确司法部门的语言,这里的用词是“明确”,仅仅了解对于诉讼本身是不够的,比如“审限”、“期间”、“送达”等词汇,现代法律的格式化运作非常明显,农民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某环节出现问题或者疏漏,直接影响审判结果。其二,司法部门的判决也好,裁定也好,不一定能够保证完全支持农民的诉讼请求。比如你主张相邻关系纠纷案件的被告赔偿你5万,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只赔了一半。这可能是由于举证不力造成的,但是农民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或者对于一些事情产生偏见,从而导致对法官中立性表示不信任。此外,一些农民对于法律的绝对公正性表示怀疑。在受过法学教育的人或者是法律从业者看来,当农村纠纷发生时,只有司法手段解决的问题,才有公正可言。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不愿意直接借助法律手段,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更为常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法律诉讼成本像一个筛子一样,将一些小标的额、容易解决的问题过滤了出去。而这些被筛出去的纠纷,有些是出于无奈才放弃选择诉诸法律,毕竟农民是理性的,你不可能要求他花费金钱与时间来做不能胜券在握决断。44现有解决方式关联程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相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实状况有了不少的改善,概括起来包括公力救济、私力救济以及社会救济三大基本类型。能够处理并解决农村纠纷的政府组织以及社会组织不断增加,目前阶段农村主要的纠纷解决有基层政府、法律援助中心、基层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专门的仲裁机构等等,他们在不同类型的纠纷解决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在现阶段维护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司法诉讼、自行和解、寻求调解、向仲裁部门提起仲裁申请以及申请行政裁决等都成为农民遇到纠纷之时寻求解决的自由选择方式。同时,法律、法规等国法和具体的农村社区的习俗、等民间社会规范在农村的纠纷解决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运用。这些种类多样的纠纷解决机构以及其所采用的解决方式和规则使我国农村纠纷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有了了一定的良性发展。但在纠纷解决主体、解决方式、采用制度和实施效果等层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律资源配置不合理、能够处理纠纷的主体没有明确的分工,诉讼曾名的纠纷解决机制和非诉讼层面的纠纷解决机制缺乏相互协调和有效衔接。与此同时“国法”和“俗约”在村民的心中仍然存在着冲突等,这成为阻碍了构建和谐农村的一个绊脚石。现阶段有必要从新的思路研究,在法律和制度等层面对其进行完善,使其更有效的服务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441权力主体推诿扯皮如图42,根据笔者对于所调查的农村社区的数据显示,对于问题“您在纠纷解决中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以及在上访或申请行政仲裁之时是否遇到推诿责任或不予受理的情况”的回答中,有33的农民表示经常遇到此种情况,24的农民表示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20农民很少遇到此类情况,有23的农民未遇到过这种情况。图42行政部门对农民解决纠纷的态度注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在北京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运行中,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