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优良传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1页
儒家优良传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2页
儒家优良传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3页
儒家优良传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儒家优良传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当今我国学校工作中,“德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但在学术界“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尽管“德育”一词,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界定,但“德育”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来没有被否认过。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的深刻的变化。尤其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世界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即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这对在新世纪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历来都非常重视德育。在我国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儒家德育优良2/4传统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至今它仍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形成崇高人格的重要内容。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和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丘(字仲尼,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十分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必须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们主张以德治天下,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则众星共之”,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他在谈到品行修养和文化学习的关系时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因此,他强调伦理教育、品行修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并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儒家的德育思想,反映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总是占主导地位这一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对于形成发展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与道德,使我国成为著称于世的礼仪之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家优良传统德育思想,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内容,揭示了德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出了一套很好的德育原则,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仍具借鉴意义。如“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的养成教育规律,“知行统一”的理论联系实践原则;“自省”的内化教育原则和“身正为范”的榜样激3/4励原则等等,值得我们在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借鉴和运用。一、蒙以养正,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儒家德育思想认为,儿童时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明朝儒学家王廷相也说过“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南宋时期的儒学家朱熹,更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并出版蒙童须知、须知、学则等多部守则、规则。他认为“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因为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因此朱熹一方面主张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自成方圆。另一方面又重视须知、学则的作用,使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儒家的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学校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