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与平衡能力PPT课件_第1页
协调与平衡能力PPT课件_第2页
协调与平衡能力PPT课件_第3页
协调与平衡能力PPT课件_第4页
协调与平衡能力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协调与平衡能力评定,.,2,第一节协调功能的评定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3,第一节协调功能的评定,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4,第一节协调功能的评定,一、概述(一)协调障碍的概念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5,第一节协调功能的评定,(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1.小脑共济失调2.基底节共济失调(1)震颤(2)舞蹈病(3)手足徐动症(4)抽搐(5)肌张力障碍症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6,第一节协调功能的评定,(三)常见表现1.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2.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4.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7,第一节协调功能的评定,二、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协调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一)协调评定的目的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的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二)协调功能分级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I级:正常完成。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V级:不能完成活动。,.,8,第一节协调功能的评定,(三)协调评定的内容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5.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9,第一节协调功能的评定,三、协调评定方法(一)观察法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2.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二)协调试验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1.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的成分。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10,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4)单足站立;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7)弯腰,返回直立位;8)身体侧弯;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10)侧方走和倒退走;11)正步走;12)变换速度走;13)突然停止后再走;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11,非平衡性协调试验,评定方法1)指鼻试验:2)指-他人指试验:3)指指试验: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5)对指试验:6)抓握试验:7)前臂旋转试验:8)反跳试验:9)轻叩手:10)轻叩足:11)指示准确: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13)趾-他人指试验:14)跟-胫试验:15)绘圆或横“8”字试验:16)肢体保持试验:评分标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动。,.,12,(三)协调试验的选择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六)上田氏协调试验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13,协调试验的选择,.,14,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动作的基本保证,要使活动中的身体保持平稳、准确,就必须有良好的平衡与协调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关系密切,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活动。,.,15,.,16,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一、概述(一)平衡的定义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支撑面(baseofsupport)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以外时,人体就失去平衡。支撑面大小与人体平衡的维持能力密切相关。支撑面大,体位稳定性好,容易维持平衡;支撑面小,身体质心提高,体位的稳定就需要较强的平衡能力来维持。,.,17,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群的力量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亦起着重要作用。1.感觉输入(1)视觉系统: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提供周围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信息。这也是视觉障碍者或老年人平衡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2)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18,(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2.中枢整合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3.运动控制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1)踝调节机制(2)髋调节机制(3)跨步调节机制,.,19,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一)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二)特殊平衡反应1.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2.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20,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三、平衡评定的目的、分级与适应症平衡评定是评定受试者感受、控制或调节平衡的能力。(一)评定目的1.明确有无平衡障碍。2.了解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3.协助了解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4.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5.评估治疗效果。6.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21,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二)平衡功能分级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级:不能完成活动。,.,22,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三)适应症任何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疾患都有必要评定平衡功能。主要为: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小脑疾患、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2.耳鼻喉科疾患如各种眩晕症。3.骨关节疾患与损伤如骨折及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换、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损伤、肌肉疾患及周围神经损伤受试者等。4.其它人群如老年人、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23,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四、平衡评定的内容与指标(一)评定内容平衡能力的评定是运动功能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平衡功能可以在坐位、跪位、双腿站立位、单腿站立位下进行测定。1.静止状态2.运动状态3.动态支撑面4.姿势反射(二)评定指标1.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摆动范围越小,稳定性越好。2.对称性: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在站立位,身体质量平均分布在两下肢,坐位下平均分布在两臀。3.动态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24,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五、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一)平衡种类1.静态平衡(一级平衡)2.自我动态平衡(二级平衡)3.他人动态平衡(三级平衡),.,25,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二)平衡评定方法平衡评定分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两个方面。主观评定以观察法和量表测试法为主,客观评定需借助设备如平衡测试仪等进行评定。1.观察法:(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26,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2.量表法: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3.平衡仪测试法平衡测试仪,也称为计算机动态姿势图(ComputerizedDynamicPosturography,CDP),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其中包括BalancePer-formanceMonitor(BPM),BalanceMaster,SmartBalance,Equitest等。姿势图能精确地测量人体质心的位置、移动的面积和形态,可以评定平衡功能障碍或病变的部位和程度,评价康复治疗的效果,同时,平衡测试仪本身也可以用作平衡训练。,.,27,第二节平衡功能的评定,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一)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由瑞典医生Fugl-Meyer等人在Brunnstrom评定基础下发展而来,常用于测试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偏瘫受试者。,.,28,.,29,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二)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由瑞典学者BirgittaLindmark在Fugl-Meyer方法上修订而成,1998年发表,方法更为适用。,.,30,.,31,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三)Berg平衡量表(BBS)由KatherineBerg于1989年首先报道,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14个项目,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1.评定指南测评者按照以下说明示范每个项目和(或)给予受试者以指导。如果某个项目测试双侧或测试1次不成功需要再次测试,则记分时记录此项目的最低得分。在大多数项目中,受试者在要求的位置上需保持一定时间。如果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时间或距离,或受试者的活动需要监护,或受试者需要外界支持或测评者的帮助,则按照评定标准给予相应的分数。受试者要意识到完成每项任务时必须保持平衡,至于用哪条腿站立或前伸多远则取决于受试者。如果测评者对评定标准不明确则影响评定结果。测评工具:秒表或带有秒针的手表1块、直尺或带有5cm、12cm、25cm刻度的测量尺1把。测试所需的椅子要高度适中。在进行第12项任务时要用到一个台阶或一只高度与台阶相当的小凳子。,.,32,.,33,(三)Berg平衡量表(BBS),2.评定标准3.评分结果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分,总分56分。根据所代表的活动状态,将评分结果分为三组。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轮椅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辅助步行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独立行走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34,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四)MAS平衡功能评测由澳大利亚学者Carr和Shepherd提出的运动检测方法,总评分48分。其中有关平衡功能测定有12分,常与其它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起进行。,.,35,(四)MAS平衡功能评测,坐位平衡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受试者帮助)。2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10秒(受试者不抓握任何物体,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3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直立、挺胸、质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4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5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身体向前,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坐位平衡(双足平放在地上,不抓任何物体,保持下肢不动,必要时可支撑患侧上肢,手至少接触足前10cm的地面)。6分:无支撑坐在椅上,向侧方弯腰,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坐位平衡(双足平放在地上,不抓任何物体,保持下肢不动,必要时可支撑患侧上肢)。,.,36,(四)MAS平衡功能评测,坐位到站立位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2分:借助辅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匀,需要用手来支撑。3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支撑。4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髋、膝伸直5秒。5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然后再坐下。6分:10秒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3次,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37,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五)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和小儿脑瘫受试者。,.,38,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六)日本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评定由日本学者报道的一种平衡测试方法。注:表中X、XI、XII、XIII、XIV、XV项需左、右侧均试。各项总分相加后,分数越低表示平衡障碍越严重。,.,39,.,40,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七)脊髓损伤受试者的平衡测试适合于能采取坐位的脊髓损伤受试者。,.,41,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八)平衡仪测试评定1.静态平衡测试静态平衡测试仪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利用计算机测量技术,将人体质心的微小移动的距离、沿水平平面内X、Y轴移动速度等指标实时地以图形的形式显示,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X、Y轴上的速度动差、移动的总距离和X、Y轴上平均速度,并采用自动优化的计算方法,给出测试者平衡能力的评价。适用于大众体质状况检测、专业射击射箭运动员状态和临床医疗、康复监控和检测。,.,42,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软件计算稳定性数值,并用图形和数字结果表示四种稳定状况:正常稳定状态睁眼(NSEO),正常稳定状态闭眼(NSEC),混乱稳定状态睁眼(PSEO)和混乱稳定状态闭眼(PSEC)。在每轮测试中,每个椭圆形包含压力中心点(CoP)95的分布区域。椭圆形的面积越小,所得出的稳定性结果越好。稳定极限(LoS)测试评价受试者在不丧失平衡的情况下,舒适的向四个方向(前、后、左、右)倾斜身体所得到的最大偏移程度。测试结果用图形和数字显示,Los数值越高,在某方向上的稳定性越好。受试者的LoS数值也可与正常稳定状态睁眼(NSEO)测试中的摇摆状态做比较,用来显示在正常稳定状态睁眼(NSEO)测试中的稳定极限是多少。LoS数值越高越好。,.,43,(八)平衡仪测试评定,2.动态平衡测试模拟不同的情况,用来测定受试者的肌肉神经维持运动或静止的平衡能力,并可对某些方面的平衡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用以提高受试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平衡能力。动态平衡仪的测试平台可以进行向前或向后、两侧或向中央的360运动,用来开展各种训练和测试。平台的最大倾斜角度为20,保证对关节机械感受器的刺激,即时的生物反馈提供又能使病人更接近和重新恢复特定的运动模式。,.,44,(八)平衡仪测试评定,应用功能1)平衡测试功能(睁眼与闭眼,单腿与双腿,两侧对比):动态平衡测试1-8级;动态稳定度测试1-3级。适用于鉴定有潜在跌倒危险的病人;评定踝关节和膝关节的状态;评定稳定能力。2)平衡训练功能(睁眼与闭眼,单腿与双腿,两侧对比):动态平衡训练1-8级;动态稳定性训练1-3级。适用于本体感觉和稳定性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质心转换训练。,.,45,(八)平衡仪测试评定,临床应用1)平衡和运动的临床应用:测试目的:鉴定有潜在跌倒危险的病人;测试种类-预测值:测试结果和不同年龄段的测试值进行比较,分数比预测值高即表示力量、本体感觉、前庭或视觉有损伤;训练能力:本体感觉和稳定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质心转换练习。2)骨科和运动医学的临床应用:测试目的:建立早期锻炼基准/了解全膝关节置换、前十字韧带(ACL)损伤、踝关节扭伤、骨折和截肢者状态/损伤后的恢复;测试种类-比较值:把一侧肢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和另一侧进行比较,有差异即表示力量和本体感觉的缺损;训练能力: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质心转换练习。,.,46,六、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九)动态姿势描记图1.原理平衡调节主要依赖躯体感觉、视觉和前庭觉三种感觉,采取如下方法可评估平衡控制中感觉的作用,参见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