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_第1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_第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_第3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_第4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超详细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牙的演化 (一)各类牙的特点一、 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一) 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二) 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三) 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四) 鸟类:单锥体牙(五) 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 (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 (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 (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dental 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2)牙根(root of tooth):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dental cervix)(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牙的组成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的组织包括: (1)牙釉质(enamel):构成牙冠表层的、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2)牙骨质(cementum):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 (3)牙本质(dentin):构成牙体的主要物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其中央有一空腔,称为髓腔。 (4)牙髓(dental pulp):充满于髓腔中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2.牙的分类 (1)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分类 1)切牙 (incisor teeth):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个。邻面观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为单根。 2)尖牙 (cuspid teeth):位于侧切牙远中,上、下、左、右共4个。牙冠较厚,在切缘上有一长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为单根。 3)前磨牙(双尖牙) (premolars bicuspid teeth):位于尖牙与磨牙之间,上、下、左、右共8个。牙冠呈立方体,面一般有两个牙尖,主要是协助尖牙和磨牙行使功能。牙根为单根或双根。 4)磨牙 (molars):位于前磨牙的远中。上、下、左、右共l2个。牙体由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渐小。牙冠大,面大,有45个牙尖,结构比较复杂,功能是捣碎、磨细食物。牙根一般23个根。 (2)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1)乳牙(deciduous teeth):出生后68个月开始陆续萌出,到两岁半左右全部萌出,共20个。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被恒牙所代替。 2)恒牙 (permanent teeth):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萌出和替换,逐步替代乳牙,成人一般有恒牙2832个。近代人第三磨牙有退化的趋势。 (3)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1)前牙(anterior teeth):位于牙弓的前部(口角之前),包括切牙和尖牙。 2)后牙 (posterior teeth):位于牙弓的后部(口角之后),包括前磨牙和磨牙。 3.牙的功能 (1)咀嚼 (mastication)。 (2)发音和言语 (pronunciation and speech)。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esthetics)。 (二)牙的萌出及牙位记录方法 1.牙的萌出 (1)牙萌出的生理特点 1)时间与顺序: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顺序先后萌出。 2)左右对称萌出:中线左右同颌的同名牙几乎同时萌出。 3)下颌早于上颌:下颌牙的萌出要比上颌的同名牙早。 (2)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1)最早萌出的乳牙:下颌乳中切牙。 2)最晚萌出的乳牙:上颌第二乳磨牙。 3)最早萌出的恒牙:下颌第一磨牙。 4)最晚萌出的恒牙:上颌第三磨牙。如第三磨牙牙胚先天缺失,则最晚萌出的恒牙为上颌第二磨牙。 (3)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顺序: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2)恒牙萌出顺序:上颌多为: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第一前磨牙、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下颌多为: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上述为乳恒牙正常萌出的大致顺序,不同个体可能有差异。2.牙位记录方法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部位记录法,以“+”符号将牙弓分为上、下、左、右四区。每区以阿拉伯数字l8分别依次代表中切牙至第三磨牙;以罗马数字V分别依次代表每区的乳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 Palmer记录系统也是分为上、下、左、右四区,恒牙记录同部位记录法;乳牙以英语字母AE代表每区的乳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 (三)牙体解剖的常用名词及标志 1.应用术语 (1)中线 (median line):是将颅面部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中线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2)牙体长轴 (long axis):通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 (3)接触区 (contact area):相邻两牙邻面接触的部位,亦称邻接区。 (4)线角 (line angle):牙冠上两面相交处所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 (5)点角 (point angle):牙冠上三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点角; (6)外形高点 (height of contour):牙体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7)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 2.牙冠各面的命名 (1)唇面:(labial surface)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2)颊面(buccal surface):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3)舌面(lingual surface):前、后牙的牙冠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腭面(palatal surface) (4)近中面(mesial surface):牙冠的两个邻面中,面向中线的一面,称为近中面。 (5)远中面(distal surface):牙冠的两个邻面中,背向中线的一面,称为远中面。 (6)面(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相对发生咬合接触的面,称为面,亦称咬合面。 (7)切嵴(incisal ridge):前牙切端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3.牙冠的表面标志 (1)突起部分 1)牙尖(dental cusp):牙冠上近似锥体形、突出成尖的部分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面上。 2)切缘结节(mamelon):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是牙釉质过分钙化所形成的,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4)舌面隆突(cingulum) : 前牙舌面近颈缘部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3)嵴 (ridge):为牙釉质的长线状隆起。不同部位的嵴,有不同的名称,如边缘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等。 1、切嵴(incisor ridge):为切牙切缘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2、 轴嵴(axial ridge) :为轴面上从牙尖顶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唇轴嵴、颊轴嵴、舌轴嵴3、 边缘嵴(marginal ridge): 为前牙舌面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4、 牙尖嵴(cusp ridge): 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尖牙的近、远中牙尖嵴组成切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5、 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 为牙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每条三角嵴均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6、 横嵴(transverse ridge): 为牙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嵴相连、横过颌面的细长形牙釉质隆起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7、 斜嵴(oblique ridge):牙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尖三角嵴相连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志。8、 颈嵴(cervical ridge): 牙冠唇、颊面沿颈缘部位、微显突起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唇颈嵴 颊颈嵴 (2)凹陷部分 1)窝(fossa):为前牙舌面和后牙面上不规则的凹陷,如舌窝、中央窝。 2)沟(groove): 位于牙冠的轴面及牙合面,介于牙尖和嵴之间,或窝的底部的细长凹陷部分 2)发育沟(developmental groove):为牙生长发育时,两个生长叶相连所形成的明显而有规则的浅沟。 3)副沟(supplemental groove):除发育沟以外的任何沟,都称为副沟,其形态不规则。 4)裂(fissure):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5)点隙(pit):3条或3条以上的发育沟汇合处所形成的点状凹陷。 (3)斜面(inclined surface):组成牙尖的各面,称为斜面。两面相交成嵴,四面相交成牙尖顶。各斜面依其在牙尖的位胃而命名。 (4)生长叶(lobe):牙发育的钙化中心称为生长叶,其交界处为发育沟。 三、牙体外形及生理意义 (一)恒牙外形 主要描述:上颌的中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 1.上颌中切牙(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是切牙中体积最大的。 (1)唇面 (labial surface labial aspect):近中缘与切缘较直,远中缘略突。切缘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 角略为圆钝。在切缘l3处可见两条浅的纵行发育沟。新萌出时切缘可见3个切缘结节。外形高点在颈l3处。 (2)舌面 (lingual surface) lingual aspect:外形似唇面但较小。中央凹陷称为舌窝,四周有突起的嵴,分别称为近中边缘嵴、远中边缘嵴、切嵴和颈部的舌隆突。外形高点在颈l3处。 (3)近中面 mesial aspect:似三角形,较大而平,三角形的底为颈曲线,三角形的顶为切嵴,接触区在切13靠近切角。 (4)远中面 distal aspect:与近中面相似,稍短较圆突。接触区在切l3离切角稍远。 (5)切嵴:唇侧较平,舌侧圆突成嵴。从侧面观察,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 (6)牙根:为粗壮、较直的单根。唇侧宽于舌侧,牙根向根尖逐渐缩小,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圆三角形,根尖较直或略偏远中。根长较冠长稍长,也有稍短者。 2.上颌尖牙 (maxillary canine) 是口内牙根最长的牙。冠与根的唇舌径比切牙的大。 (1)唇面:似圆五边形。未磨耗的尖牙,近、远中斜缘在牙尖顶处的交角约呈直角。唇轴嵴明显,由尖牙的顶端伸延至颈l3处,将唇面分为两个斜面。唇轴嵴两侧各有一条发育沟。外形高点在中i3与颈l3交界处。 (2)舌面:较唇面稍小,远中边缘嵴比近中边缘嵴短而突,颈缘较小。远中牙尖嵴比近中牙尖嵴略长,舌隆突显著。舌轴嵴明显,将舌窝分成近中舌窝和远中舌窝。 (3)邻面:似三角形。远中面比近中面更为突出且短小,近中接触区靠近切角,远中接触区距切角稍远。 (4)牙尖:由四嵴和四斜面组成。四嵴为唇轴嵴、舌轴嵴、近中牙尖嵴和远中牙尖嵴,汇合成牙尖顶。近中牙尖嵴短,远中牙尖嵴长,牙尖顶偏近中。 (5)牙根:长而粗壮的单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圆三角形,根尖略向远中弯曲。根长约为冠长的两倍。 3.上颌第一前磨牙 (maxillart first premolar)(双尖牙)是前磨牙中体积最大的,整个牙冠呈立方形。 (1)颊面:与尖牙唇面相似,但较小,颊尖略偏远中。颊轴嵴两侧可见发育沟各一条,外形高点在颊颈嵴处。 (2)舌面:小于颊面,似卵圆形,光滑而圆突。舌尖较颊尖短小,偏近中。外形高点在舌面中13处。 (3)邻面:呈四边形,颈部最宽。近中面近颈部凹陷,有近中沟。远中面较突,颈部平坦。近远中接触区均靠缘偏颊侧。 (4)面:外形似六边形。颊缘宽于舌缘,远中边缘嵴长于近中边缘嵴。有颊、舌两尖,颊尖长大、舌尖较短小。中央凹陷成窝,称为中央窝。窝底有近远中走向中央沟,止于近、远中点隙;再分出近、远中沟,近中沟越过近中缘至近中面,远中沟止于远中边缘嵴。 (5)牙根:扁根,多在牙根中部或根尖13处分叉为颊舌两根。颊根较长,舌根较短,根尖偏远中。颈缘下至根分叉处有沟状凹陷,远中面的沟较近中面的深。 4.上颌第一磨牙 (maxillary first molar) 6岁左右即萌出,故称为六龄牙,是上颌牙中体积最大的。 (1)颊面:略呈梯形,缘长于颈缘。有两个颊尖,近中颊尖略宽于远中颊尖,两尖之间有颊沟通过,颊沟的末端形成点隙。外形高点在颈13处。 (2)舌面:大小与颊面相近或稍小,外形高点在舌面的中13处。有两个舌尖,近中舌尖宽于远中舌尖。远中舌沟由两舌尖之间延续到舌面的12处。近中舌尖的舌侧有时可见第五牙尖。 (3)邻面:约为四边形,颊舌厚度大于颈高度。外形高点在l3处。近中接触区靠缘偏颊侧。远中面不如近中面规则,稍小,远中接触区靠缘中13处。 (4)面:呈斜方形,近中颊角与远中舌角为锐角。有四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颊侧牙尖锐利,舌侧牙尖较钝。近中颊尖略大于远中颊尖;近中舌尖最大,是上颌磨牙的主要功能尖;远中舌尖最小。面中央凹陷成窝。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在面中央相连,形成斜嵴。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由斜嵴将窝分为近、远中窝,近中窝较大,又称中央窝。有三条发育沟:颊沟、近中沟和远中舌沟。远中舌沟一端至远中边缘嵴内,另一端经两舌尖之间越过舌袷边缘嵴至舌面。 (5)牙根:由三根组成: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和舌根。两颊根间分叉度较小,颊根与舌根间分叉度较大,远中颊根短小,舌根最大。 5.下颌第一磨牙 (mandibular first molar) 与上颌第一磨牙一样,称为六龄牙,是下颌牙中体积最大的。 (1)颊面:约呈梯形,近远中径大于颈径。缘长于颈缘,近中缘直,远中缘突。缘可见三个牙尖,即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和远中尖。有颊沟和远中颊沟通过牙尖之间,颊沟的末端形成点隙。外形高点在颈13。 (2)舌面:呈梯形,小于颊面且稍圆突。缘可见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有舌沟从两舌尖之间越过。外形高点在中13处。 (3)邻面:约呈四边形,近中面的颊颈角及舌角为锐角;近、远中面的接触区均在近缘偏颊侧。 (4)面:略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颊缘长于舌缘;近中缘较直,远中缘短而突。可见五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远中尖最小。颊侧牙尖短而网,舌侧牙尖长而锐。可见中央窝和近中窝。有三个点隙:中央点隙、近中点隙和远中点隙。有五条发育沟:颊沟、远中颊沟、舌沟、近中沟和远中沟。 (5)牙根:为扁而厚的双根,根干短。牙根未分叉的部分称根干或根柱。近中根比远中根稍大,根尖弯向远中。远中根有时又分为颊、舌两根,此型约占22%。 6.上颌侧切牙 (maxillary lateral incisor):外形基本与上颌中切牙相似,特点是体积稍小,形态窄而长。与上颌中切牙形态的主要区别: 1)唇面窄小而圆突,近中切角为锐角,远中切角呈圆弧形,发育沟不如上颌中切牙明显。 2)舌面的边缘嵴比中切牙明显,舌窝窄而深,有时有沟越过舌隆突的远中并延续到根面。 3)邻面的近、远中接触区均在切13,比中切牙距切角远。 4)牙根细而稍长,根长大于冠长,牙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卵圆形。 7.下颌中切牙 (mandibular central incisor):是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冠宽度约为上颌中切牙的23。 1)唇面近中缘与远中缘基本对称,近中切角与远中切角大体相等,离体后难以区分左右。 2)舌窝及暗不明显。 3)近、远中面的接触区均靠近切角,两面了角形大小相等。 4)牙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葫芦形。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比近中面略深,可作左右鉴别。 8.下颌侧切牙(mandibular lateral incisor):与下颌中切牙形态相似,其特点为: 1)牙冠比中切牙稍宽,切缘略向远中倾斜,近中切角锐,远中切角圆钝。 2)近中邻面平大,接触区近切角,远中邻面小而突,接触区稍离切角。 3)牙根形扁,较下颌中切才稍长,根尖偏远中。 9.下颌尖牙 (mandibular canine):与上颌尖牙相比,有以下特点: 1)下颌尖牙比上颌尖牙窄而薄,牙体显得细长。 2)唇面近中缘长,基本与牙体长轴平行;近中牙尖嵴约占唇面宽度的13,远中牙尖嵴约占23。两牙尖嵴的交角大于90;发育沟不如上颌尖牙明显。 3)舌轴嵴边缘嵴及窝沟均不如上颌尖牙明显。 4)唇面观察,下颌尖牙冠与根的近中缘呈直线相延续;邻面观察,冠与根的唇缘呈弧形相连。 5)下颌尖牙牙根细长,颈横剖面成扁圆形。 10.上颌第二前磨牙 (maxillary second premolar):与上颌第一前磨牙比较,有以下特点: 1)颊面颈部比上颌第一前磨牙者宽,颊尖圆钝,发育沟不明显,颊轴嵴圆钝。 2)面颊缘宽度与舌缘相近,颊、舌两尖均偏向近中,两尖大小相似。近中,面无近中沟。中央窝浅,中央沟短,近远中两点隙相距较近。 3)上颌第二前磨牙牙根多为扁形单根,根尖钝而弯,多不分叉。 11.下颌第一前磨牙 (mandibular first premolar):是前磨牙中体积最小的。与上颌前磨牙比较,有以下特点: 1)颈部明显缩小,颊颈嵴突起明显,外形高点位于颈l3处。 2)舌面短小,仅及颊面的l2。 3)近、远中面接触区均靠缘偏颊侧。 4)面呈卵圆形,颊尖长大而舌尖很小,两尖均偏向近中。颊尖三角嵴与舌尖三角嵴相连成横嵴,将面分为较小的近中窝和较大的远中窝。 5)牙根为扁形绌长单根,根尖略偏远中。 12.下颌第二前磨牙 (mandibular second premolar):牙冠呈方圆形,其长度、宽度和厚度儿乎相等。分为二尖型和三尖型。 1)颊面颈部较宽,颊轴嵴较圆。 2)舌面与颊面大小相等。二尖型者可见一个舌尖。三尖型者可见两个舌尖,近中舌尖大,远中舌尖小,两尖之间有舌沟,舌面较颊面大。 3)近远中接触区均靠近缘偏颊侧。 4)颊尖与舌尖高度相近,面发育沟大致有三种形态:H型、U型、Y型。二尖型的发育沟多为H型和U型,三尖型多为Y型。 12.上颌第二磨牙 (maxillary second molar):体积稍小于第一磨牙。 1)近远中宽度较窄,远中颊尖明显减小,近中颊轴嵴比远中颊轴嵴突出。 2)远中舌尖更小,近中舌尖占舌面的大部分,极少有第五牙尖。 3)近中面大于远中面。 4)面斜嵴不如第一磨牙明显。 5)牙根数与第一磨牙相同,但三个牙根分叉度较小,且向远中偏斜。少数牙根愈合成两根。 13.下颌第二磨牙 (mandibular second molar)。 1)面呈方圆形,有四个牙尖和四条发育沟,使整个咬合而看上去呈“田”字形,无远中尖。少数五尖形与下颌第一磨牙相似。 2)两根皆偏远中,根分叉度小于下颌第一磨牙。少数可分为三根。 14.第三磨牙 third molar:上下颌第三磨牙的形态、体积和位置均可能发生变异。其共同特点为:面副沟多,牙尖、边缘嵴不明显。牙根常融合为单根,但临床也可见有牙根数目和形态变异很大者。1、 上颌切牙与下颌切牙区别:(1) 上颌切牙的牙冠宽大,唇面发育沟明显;下颌切牙的牙冠窄小,发育沟不明显(2) 上颌切牙的舌面边缘嵴明显,舌窝较深;下颌切牙的舌面无明显边缘嵴,舌窝较浅(3) 侧面观,上颌切牙的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下颌切牙的切嵴靠近牙体长轴(4) 上颌切牙牙根粗壮而直;下颌切牙牙根窄而扁,近远中面凹陷呈沟状2、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区别(1) 上颌尖牙体积大,牙冠宽大;下颌尖牙体积较小,牙冠窄小(2) 上颌尖牙唇颈嵴、唇轴嵴、舌轴嵴和舌面隆突较明显;下颌尖牙则不很明显,舌窝较浅(3) 上颌尖牙近中缘自切缘向近中展开;下颌尖牙近中缘与牙根近中缘相连呈直线(4) 上颌尖牙近远中斜缘相交近似直角;下颌尖牙成钝角(5) 上颌尖牙牙尖顶偏向近中;下颌明显偏向近中(6) 上颌尖牙牙冠、根的唇缘相连不成弧线;下颌相连成弧线(7) 上颌尖牙牙根粗长,颈横切面呈卵圆三角形;下颌尖牙牙根细长,颈横切面呈扁圆形3、上颌前磨牙与下颌前磨牙的区别(1) 上颌前磨牙的牙冠较直,略偏牙体长轴的颊侧;下颌前磨牙的牙冠向舌侧倾斜。(2) 上颌前磨牙的牙冠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牙冠狭长;下颌前磨牙的牙冠,颊舌径与近远中径相近,牙冠方圆。4、上颌磨牙与下颌磨牙的区别(1) 上颌磨牙的牙冠牙合面呈斜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下颌磨牙的牙冠牙合面呈长方形,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2) 上颌磨牙的牙冠较直;下颌磨牙倾向舌侧。(3) 上颌磨牙的颊尖锐而舌尖钝;下颌磨牙的舌尖锐而颊尖钝。(4) 上颌磨牙多为三根;下颌磨牙多为双根。 (二)乳牙外形 乳牙的解剖形态与恒牙相似,但也有其特点。 1.乳牙外形的特点 (1)体积小,牙冠短小,乳白色。 (2)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3)上颌乳尖牙的牙尖偏远中,与恒尖牙相反。 (4)下颌乳前牙舌面边缘嵴与颈嵴都比恒前牙明显。 (5)下颌第一乳磨牙牙冠形态不同于任何恒牙。 (6)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基本相等。 (7)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 2.乳前牙 乳前牙包括上下颌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各牙都与同名恒牙相似,其特点如下: (1)乳牙色白,牙冠短小。颈嵴突出,牙根明显缩小,冠根分明,宽冠窄根是乳前牙的特点。 (2)上颌乳中切牙牙冠短而宽,似铲形,发育沟不明显。舌面隆突、舌窝明显。单根扁而宽,根尖向唇侧弯曲,根长约为冠长的2倍。宽冠宽根是该牙的解剖标志。 (3)上颌乳尖牙唇面牙尖长大,约占牙冠长度一半,近中牙尖嵴长于远中牙尖嵴,牙尖偏远中,与恒尖牙相反。单根细长,根尖偏远中并向唇侧弯曲。 (4)下颌乳切牙牙冠长度稍大于宽度,不像恒切牙呈窄长。其舌面边缘嵴与舌窝明显,从邻面观察其唇颈嵴、舌面隆突都较恒牙者显著。牙根细长,约为冠长2倍。 乳切牙上颌乳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径大于切颈径,牙冠宽短。近中切角近似直角。牙冠颈部很厚,冠根分明。牙根:单根,宽扁,根长约为冠长的二倍。宽冠宽根是该牙重要解剖标志。上颌乳侧切牙牙冠:外形与上颌乳中切牙相似,但较小且短窄。近远中径小于切颈径。近中切角为圆角,远中切角呈圆弧形。舌窝浅。牙根:单根,较窄而略厚,根尖偏向唇侧,略为斜向远中。下颌乳中切牙牙冠:切嵴较直,近、远中缘对称,近、远中切角较锐。切缘较薄。牙根:单根,较细长,根长约为冠长的二倍。牙根较直,根尖部偏向唇侧。下颌乳侧切牙牙冠:唇面的近中缘长,近中切角为一小圆角,远中切角为一圆钝角。牙根:单根,长度比下颌乳中切牙稍长,牙根自唇面向舌侧缩窄,根尖微向唇侧,略微斜向远中。乳尖牙上颌乳尖牙牙冠:唇面牙尖长大,约为牙冠一半,牙尖偏远中,近中斜缘长于远中斜缘。唇轴嵴很突,颈嵴最突,颈缘弧度很小,几乎平直。牙根:单根,细长较直,根尖偏远中并弯向唇侧。下颌乳尖牙牙冠:与上颌相似,牙冠较短而窄。牙尖偏近中。颈缘平直,近中缘长直,远中缘较短圆突。牙根:单根,较上颌乳尖牙的牙根稍窄。3.第一乳磨牙 (1)上颌第一乳磨牙 1)牙冠:颊面的宽度大丁长度。近中缘&直,远中缘短突,颈部缩窄。颊尖微突,略偏近中。舌面较小而突。邻面可见其13显著缩窄,颊侧颈l3处非常突出。面形态似上颌前磨牙,但颊、舌两牙尖的三角嵴及面沟的形态均不如上颌前磨牙清晰。面有中央窝及近中窝。 2)牙根:细长,三根分叉大,根于较短。 (2)下颌第一乳磨牙 1)牙冠:形态不同任何恒牙。颊面虽为四边形,但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特短且突。近中颊尖大于远中颊尖,近中颊颈嵴最突。两颊尖之间有沟。舌面可见长而尖的近中舌尖和短小而圆的远中舌尖,近远中缘的长度约相等。两舌尖之间有沟。面为不规则的四边形,近中边缘嵴特短,近中颊、舌两尖相距较近,三角嵴相连,将面分成较小的近中窝及较大的远中窝。面的沟嵴不清晰。 2)牙根:分近中及远中两根。 第二乳磨牙: 上颌第二乳磨牙和下颌第二乳磨牙各与同颌的第一恒磨牙形态近似,位置又彼此相邻,很容易混淆,其特点如下: (1)第二乳磨牙的牙冠短小,色乳白。 (2)第二乳磨牙的牙冠颈部明显缩小,颈嵴较突,牙冠由颈部向方缩小。 (3)下领第: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而下颌第一恒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 (4)第二乳磨牙根干短,牙根向外张开。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与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外形区别(1)第二乳磨牙的牙冠较小,色乳白。(2)第二乳磨牙的牙冠颈部明显缩小,颈嵴较突,牙冠由颈部向牙合方缩小。(3)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而下颌第一恒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4)上颌第二乳磨牙为三根,下颌者为二根,单根柱短,牙根向周围张开。(5)口腔混合牙列中,同颌一侧牙列上,从近中向远中若有两个相似的磨牙,则位于近中较小者即为第二乳磨牙。因第一、第二、第三恒磨牙的体积从近中向远中依次减小。 (三)乳牙与恒牙的鉴别 1.体积:恒牙体积较大,磨牙体积以第一磨牙最大,第二磨牙次之。乳牙体积比同名恒牙要小,乳磨牙体积以第一乳磨牙较小,而第二乳磨牙较大。 2.颜色:恒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黄,乳牙牙冠呈乳白色偏青白。 3.颈嵴:恒牙颈嵴突起不明显,乳牙颈嵴突起明显。 4.冠根分界:恒牙牙冠颈部缩窄,形态上与牙根的分界不太明显。乳牙牙冠颈嵴突出,冠根分明。 5.牙根:恒前牙根尖可偏远中,乳前牙根尖可偏唇侧。恒磨牙根干较长,根分叉小;乳磨牙根干短,根分叉大。1、婴儿生后约半岁乳牙开始萌出,约2岁半萌出20个乳牙。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为恒牙所代替。此时应注意口腔防护保健。2、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3、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能促进颌骨的成长发育。4、乳牙位置正常,可引导恒牙正常萌出。5、乳前牙牙根舌侧有恒前牙胚,乳磨牙分叉根内有恒前磨牙胚。 牙的发育过程 发育(development) 钙化(calcification) 萌出 (eruption) 出龈: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萌出 (eruption):从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牙萌出的生理特点: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先后顺序、左右成对地先后萌出。下颌牙的萌出略早于上颌同名牙乳牙的萌出萌出顺序: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恒牙的萌出乳、恒牙更替的关系:乳牙: 恒牙: 1 2 3 4 5 6 7 8恒牙萌出顺序:上颌为6-1-2-4-3-5-7或6-1-2-4-5-3-7 下颌为6-1-2-3-4-5-7或6-1-2-4-3-5-7(四)应用解剖与牙体形态生理意义 1.应用解剖 (1)切牙 1)上颌切牙位于牙弓前部,易受创伤,缺损后对发音和美观有直接影响。 2)上颌切牙邻面接触区和上颌侧切牙舌窝顶点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3)下颌切牙接近下颌下腺、舌下腺导管口,受唾液的冲刷不易发生龋齿,但舌面近颈部往往有牙垢、牙石沉积。 4)上颌中切牙牙根较圆且直,拔除时可用旋转力。上颌侧切牙牙根常有弯曲,下颌切牙牙根扁而长,拔除时不可用旋转力。 5)上颌侧切牙外形常有变异或先天缺失。 (2)尖牙 1)尖牙位于口角处,其根长大粗壮,起支撑口角的作用。如缺失则口角塌陷,对面容影响较大。 2)牙冠各面光滑,自洁作用较好,发生龋齿的机会少。 3)因其牙根长、稳固,通常是口内留存时间最长的牙。修复时多用作基牙。 4)上颌尖牙牙根为圆锥形单根较圆,拔除时可用旋转力。 (3)前磨牙 1)牙合面的点隙、沟和邻面均为龋齿的好发部位。 2)由于第一磨牙缺失的机会较多,故第二前磨牙常作为义齿修复的基牙。 3)牙根为扁形单根或双根,且根尖多弯曲,拔除时主要使用摇力。 4)下颌前磨牙常用作判断颏孔位置的标志。 5)前磨牙面中央窝内,可能出现畸形中央尖,常因磨耗而穿髓,以下颌第二前磨牙多见。 6)上颌前磨牙与上颌窦接近,根尖感染可波及上颌窦,取断根时避免使用推力。 (4)磨牙 1)第一磨牙萌出最早,窝、沟、点隙多,易龋坏。 2)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和关系,对建立正常咬合起重要作用,故应尽量保留和尽早治疗。如必须拔除,也应及时修复,以免影响正常咬合关系。 3)第一磨牙牙冠形态与第二乳磨牙相似,在拔牙时应注意鉴别,以免误认。 4)第三磨牙常有先天缺失、错位萌出或阻生。 5)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仅以薄骨质相隔,其根尖感染可能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拔牙时,特别是在取出断根时,应避免将断根推入上颌窦。 6)下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下颌管关系密切,在拔牙时应注意器械的用力方向,以免将牙根推入下颌管,损伤下牙槽神经。 7)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上有腮腺导管口第二磨牙也是临床寻找腭大孔的标志。 8)拔出上下颌磨牙时,注意牙根数目、分叉度和方向,以免断根或根残留。 (5)乳牙 1)乳牙的龋患率高,应及时治疗。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功能,有助于儿童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健康成长。 2)乳牙将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对颌骨的生长发育起生理性刺激作用。如乳牙缺失,可能影响颌骨的生长发育,成为牙颌畸形的原因之一。 3)位置正常而健全的乳牙,可引导恒牙的正常萌出。如乳牙过早缺失或滞留,将容易引起恒牙的错位萌出或阻生。 4)乳磨牙的根分叉下有恒牙牙胚,治疗操作时应注意。 2.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1)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1)切缘与面:咬合时上下牙的尖窝相对,沟嵴相合;前牙切嵴对刃时则是两嵴相对,这样的形态在咀嚼时可对食物起联合切割或杵臼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血嚼效率。 2)唇颊舌面突度:咀嚼时食物顺着突度在牙龈表面擦过,起生理性按摩作用,可防止牙龈萎缩。如突度过小,牙龈受到食物的直接撞击,易引起牙龈的创伤性萎缩;如突度过大,牙龈失去生理性按摩,可能产生废用性萎缩。 另外,牙冠颈1/3处的外形高点可起扩张龈缘的作用,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3)邻面突度:牙冠借助邻面突度相互接触,紧密相邻,可防止食物嵌塞;同时使邻牙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以分散咬合压力,有利于牙的稳固。 4)楔状隙(外展隙):正常接触区周嗣呈“V”字形的空隙,在唇(颊)、舌侧和切、方作为食物的溢出道。在排溢过程中食物摩擦牙的邻面,使牙冠邻面保持清洁,防止龋病和龈炎。在龈方者称为邻间隙,被牙龈乳突充填,可保护牙槽骨,不使食物残渣存积。 (2)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牙根形态与牙的稳固性有关。多根牙较单根牙稳固,长根牙较短根牙稳固。粗根牙较细根牙稳固,扁根牙较圆根牙稳固。根分叉大,根尖面积的大于面积的牙稳固。受力小的牙多为单根,如切牙。尖牙位于牙弓的转折处,受力较强,虽为单根,但长大粗壮,以利稳固。磨牙受力较大,方向复杂,故为多根,使其能承受较大的力,抵御各种方向的力。 四、髓腔形态及应用解剖 (一)髓腔的解剖形态(pulp cavity) 1.髓腔:位于牙体的中部,有一个与牙体外形相似但又最著缩小的空腔,称为髓腔。腔的周围为牙本质覆盖,腔内被牙髓组织充满。髓腔朝向根颈及牙冠的一端扩大成室称为髓室;朝向牙根的一端缩小成管称为根管,又名髓管。根管末端开口处,称为根尖孔,此孔为牙髓至牙周间隙的通道。 (1)髓室(pulp chamber):位于牙冠及牙根的颈部,比较宽大,每个牙内只有1个髓室。髓室由6个面组成:朝面或切嵴者称髓室顶(roof of pulp chamber),髓室向牙尖方向突入呈角状部分称为髓角(pulp horn);朝向牙根一面称为髓室底(floor of pulp chamber);还有4个面朝向牙冠的轴面髓室壁(wall of pulp chamber),分别称为颊侧髓壁、舌侧髓擘、近中髓壁和远中髓壁。髓室与根管移行处称为根管口(root canal orifice),后牙的根管口明显可见,前牙因髓室和根管无明显界限,故根管口亦不显著。 (2)根管 (root canal system):髓腔位于牙根内的细长部分称为根管。根管的数目与牙根数目常不一致,一般牙根较圆者多为1个根管,较宽扁的牙根常有2个根管,偶可有3个根管。 (3)根尖孔:为髓腔内血管、神经、淋巴管等至牙周的通道。根尖孔位于根尖较多(57%),旁侧较少(43%),其中以舌侧最多,其余依次为远中、近中和唇、颊侧。根管最狭窄处不在根尖孔,而是距根尖孔约1mm处。 (二)恒牙髓腔的解剖特点、增龄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1.前牙的髓腔形态前牙的髓腔特点:根管多为单根管,髓室和根管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根尖孔多位于根尖顶(58%)。 (1)上颌前牙的髓腔形态 1)唇舌剖面观:呈梭形,平颈缘处髓腔唇舌径最大,自颈缘向切嵴方向缩小成尖形接近牙冠中13处,向根尖方向亦缩小。尖牙髓腔向切端方向很窄很尖,根管的唇舌径较大直到根尖13才变窄,到根尖孔处显著缩小,但仍大于切牙。 2)近远中剖面观:呈三角形,髓室顶位三角形底最宽处,接近牙冠中13处。髓腔由颈缘向根尖逐渐缩小变细。尖牙近切端及根尖的髓腔都很细小,其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3)横剖面观:切牙根颈横剖面的髓腔呈圆三角形,唇侧比舌侧宽,与牙根外形基本一致,位居剖面的中央略偏唇侧。尖牙髓腔为椭圆形,位于牙根的中央,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根中部横剖面见根管均较小较圆。 (2)下颌前牙的髓腔形态:下颌切牙牙体较小,故髓腔亦细小得多。下颌中切牙分为唇、舌双管者约占4%,下颌侧切牙双管者约占2%,下颌尖牙唇、舌向双根管约占4%。 1)唇舌剖面观:下颌切牙髓腔的唇舌径仍在颈缘附近最大,靠切端很尖细,根管的唇舌径宽,直到牙根中1/3才开始变细,向根尖逐渐缩小,大多为单根管。下颌尖牙的髓室和根管与上尖牙相似,但比上颌尖牙窄小;髓腔唇舌经较大,最大的一段位于冠颈和根颈1/2或12。 2)近远中剖面观:下颌切牙髓腔呈窄长三角形,近切嵴部分的髓室仍最宽,髓室自切嵴向根尖逐渐缩窄。髓室底接近冠中13。下颌尖牙髓腔较窄两端成尖形,髓角钝接近冠中13,髓室和根管一般较上颌尖牙的窄小。 3)横剖面观:下颌切牙颈部横剖面髓室的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根中横剖面呈椭圆或圆形,根管的唇舌径及近远中径均缩小,有时可见唇、舌向两根管。下颌尖牙根管与上颌尖牙的相似,但较其窄小。 2.前磨牙的髓腔形态 (1)上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髓室似立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髓室位于牙冠颈部及根柱内。髓室顶中部凸向髓腔,最凸处约与颈缘平齐。髓室顶上有颊舌两个髓角。 1)颊舌剖面观:有2个清楚的髓角突入颊尖和舌尖中,颊侧髓角较舌侧髓角高而尖,接近牙冠中1/3。舌侧髓角较低,接近冠颈l3。根管向根尖方向逐渐缩小。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单管型约占28%,单根双管型(由髓室至根尖为2个分开的根管,2个根尖孔或合并为1个根尖孔)约占31%,单根单双管型(根管分而复合,合而复分的复杂型)约占27%,双根双管型约占14%。偶尔还有3个根、3个根管、3个根尖孔者,其分布为颊侧2个、舌侧1个。上颌第二前磨牙髓腔形态与上颌第一前磨牙者相似,但髓腔颊舌厚度却较大,近远中宽度较窄。颊舌髓角均较短,根管也分为四种类型:单根单管型约占48%,单根双管型约占19%,单根单双管型约占29%,双根双管型约占4%。 2)近远中剖而观:与尖牙略相似,髓室与根管都很窄小。 3)横剖面观:上颌第一前磨牙颈部横剖面显示髓室的颊舌径明显大于近远中径,髓室的颊舌向中份缩窄呈“肾形”,在根中部面单根管呈椭圆形,若为2个根管均圆小,但舌侧根管较颊侧大。上颌第二前磨牙颈部和根中横剖面,髓腔多呈“椭圆形”,仍为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2)下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 1)颊舌剖面观:髓腔的牙冠23颊舌径较大,有颊舌髓角突入牙尖。颊侧髓角特别高而位于牙冠中13。因下颌第一前磨牙的舌尖特低,舌侧髓角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