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水浒比较...ppt_第1页
三国与水浒比较...ppt_第2页
三国与水浒比较...ppt_第3页
三国与水浒比较...ppt_第4页
三国与水浒比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演义与水浒的比较比较之一: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1、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2、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英雄传奇则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3、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比较之二: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一、三国演义以文运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陈叙百年,概括万事”(明高儒百川书志);,“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实三虚”的说法尽管不完全准确,但也道出了三国是成功的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1、正史无,纯属虚构,如“桃园结义”、“舌战群儒”、“诸葛祭风”、“卧龙吊孝”、“蒋干中计”等;2、正史略,小说夸张渲染,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街亭之战”等;3、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刘备事)、“温酒斩华雄”(本孙坚事)等。,二、水浒传因文生事:所谓“因文生事”,就是说,水浒中那些有声有色的“事”(故事情节)是因“文”(艺术创作的需要)而“生”(艺术虚构)出来的,是作者顺着“笔性”(循着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削高补低”(选择、整理、加工、虚构)而创作出来的。比较三国与水浒,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三国因为过分倚傍史实,“以文运事”,终究限制了作者更多的艺术创造;而水浒虽袭用了一点点历史的来头,却循着“因文生事”,把小说虚构艺术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比较之三:从特征类型化到个性典型化一、三国演义特征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一:单一性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二:稳定性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三:和谐性三国塑造特征类型化人物的手法:1、出场定型;2、反复渲染;3、多用传奇故事;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二、水浒个性化、典型化的人物塑造:关于水浒个性化、典型化人物的塑造,金圣叹早有定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比较之四:辫式结构和链式结构三国演义的辫式结构: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犹如三股头发梳理成的一条辫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在一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来结构全书。从开头的“合久必分”到最后的“分久必合”,这是“经”;之中又以三方斗争为纬,经纬交织。,三条线索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魏、蜀两方中,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则以“隆中决策”为关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隆中决策”就是全书的主脑。,水浒传的链式结构:前七十回以人物为单位,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各个好汉故事连接在一个链条上,环环相扣。一般是每三、四回写一个人物,将其上梁山的事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人物,而上一个或上一组人物则退居其次;以聚义梁山为目标,百川归海,将一个个好汉故事串连起来。七十一回以后的结构,以事件为单位,以时间为顺序,将故事贯串始终。,前半部犹长江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后半部则如长江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链式结构的艺术效果: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是“环”,众好汉聚义梁山的线索是“链”,这种链式结构,便于集中笔墨,酣畅淋漓的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好汉,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比较之五:粗线条的勾勒与精致的细节描写三国写人写事,多粗线条的勾勒,很少精致的细节描写。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与三国中的帝王将相一样,都有一种“超人”气息,作者在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的“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刚打虎”等等,都带有传奇色彩。,比较之六:“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书面语言与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三国的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嘉靖本蒋大器序)。读三国,一般的读者都感到语言典雅而不生涩,通俗而不鄙陋。而水浒却用的是生动活泼的市井口语。,但与此同时,作者又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让他们在李小二、牛二、武大郎、潘金莲、郓哥、王婆、阎婆惜等市井细民中周旋,在用浓笔重彩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故事上精雕细刻,逼近生活,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在细节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如写林冲。,水浒传既出自众手,凑合不同故事,凑合之迹仍有蛛丝马迹,试举数例。,1时间不合理鲁智深在渭州延安府三拳打死镇关西后,自知闯祸,立刻逃亡。第三回说他“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在路却走到代州雁门县。”第四回说他看榜时,被金老头撞见,说:“一到处撞了四五十日,不想来到这里。”这里有两点不对劲。第一点是延安府在陕西,雁门县在山西,两地相距千里,步行四五十天是无法到达的。第二点,鲁智深是军人,步行应比普通人快,金氏父女只不过比他早几个时辰逃亡,金儿却已嫁人多时,简直不可想象。,马幼垣水浒论衡鲁智深亡命的时空问题一文谓“看不出有强凑不同来源的痕迹”,事实上,这恐怕是两处不同来源的故事,凑合一起而露出不自然的痕迹。有关水浒传拼合不同来源的故事,尤其是使用说话人已编造出来的既成事实的材料而造成的矛盾不合理的情形很多,可以参考何心水浒研究水浒传中的错误一文。,2宋江绰号特别多水浒英雄,一般人只有一个外号,宋江却有“孝义黑三郎”(第十八回)、“呼保义”、“及时雨”等。可能原来不同故事的编者各自赋予外号,小说编者为了照顾多方面习惯,在统一的时候兼收并蓄。3剪拂第五回写李忠向鲁智深“剪拂”,并特别解释道:“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做剪拂,此乃吉祥的字样。”下拜谐音下败。该回讲小霸王周通知道打他的是鲁达,“翻身便剪拂”。此后就不大用此二字,直到第四十四回至五十五回,才又几次再用。,为甚么中间超过二十回光景却不忌惮“拜”(败)?要作解释,是第五回与四十四回是同一个来源,中间部分是由另一个或几个编者撰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