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规制研究_第1页
银行业规制研究_第2页
银行业规制研究_第3页
银行业规制研究_第4页
银行业规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业规制研究,目录,银行业定义文献综述银行业规制发展历史规制的原因、目标及手段美、英、日银行业规制发展进程中国银行业分析分析,银行业定义,银行业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产业。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银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发行信用流通工具的职能。,银行业体系,文献综述规制理论综述,公共利益理论 Utton,1986;Breyer,1990;Majone,1990;Weidenbaum 1995;植草益,1992 部门利益理论 斯蒂格勒(1971);波斯纳(1974) 规制俘虏理论 斯蒂格勒(1971),文献综述与银行业相关的规制理论,真实票据理论艾伦加特单个银行与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假说 Minsky,1982;Cypher,1996;Kregel,1997 马克思的银行信用危机周期说 银行中介理论 Diamond,1991,Greenbaum,1989代表性假说 Dewatripont & Tirole,1994资本充足性管制理论 功能监管理论 Merton,1995,文献综述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主要以实务性、描述性和局部性的研究见多 韩娥(2003) 吴俊峰(2005)认为银行规制和金融创新相伴而生。 姚德良(2004) 刘立枫(2007)认为中国金融法律法规是成文法,规制不连续,参照性较差;中国银行规制具有短视行为;银行规制缺乏独立性。 苏静(2007)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认为,银行规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阎洪林(2006) 和吴育华(2007) 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证明银行规制的可行性。 李富英(2005)罗拥华(2006)李乐(2007)认为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规制成为必要。,银行业规制发展历史,自由银行时期(中世纪20世纪 20年代末) 整个银行业同其他商业机构一样,基本上不受管制。这个阶段的管制主要是建立中央银行,国家垄断货币发行。,从自由走向规制(20世纪30 年代初70年代末)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就成为西方银行业,特别是美国银行业从自由走向全面规制的重要分水岭。,从规制走向放松规制(20世纪80年代初21世纪初) 金融创新、分业经营促进了银行业的放松规制。,从放松规制再次走向规制(08年金融危机后) 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进行规制改革,加强银行业规制。,银行业规制的原因,银行中介功能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银行规制的目标安全优先OR效率优先?,自由银行时期的安全优先目标导向,经济大危机之后安全优先目标与效率优先目标的交替,金融自由化时代安全优先目标与效率优先目标的并重,银行业规制的手段,价格竞争管制:利率管制,存款保险管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管制,非价格竞争管制,风险审慎监督,利率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价格,是银行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管制当局可对银行的利率行为作出限制,来限制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进行过度竞争。 利率管制还可以被用作货币政策工具。如中国政府把利率调整作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 。,参加存款保险制度的银行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金,一旦参加保险的银行破产倒闭,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破产银行的存款人给予补偿。 存款保险管制是解决存款人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存款人提供信心,保证银行业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管制,法定存款准备金,信贷限额,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规定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存放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的资金,从而强制要求银行保持最低限度的流动性。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收缩货币政策的效果,调低存款准备金比例,具有放松货币政策的效果。,2,信贷限额管理的目的在于限制银行间的过度竞争。,1,非价格竞争管制,市场进入限制 包括市场准入限制,现有银行设置分支机构的限制。管制当局一般对银行进入市场设置严格的准入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一定的资本、领导人的任职资格、合格的开业场所等。市场退出限制 由于银行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债券债务关系,银行退出市场有可能造成金融市场波动、经济不稳定甚至社会不稳定,因此要对银行的退出市场进行管制,以尽量减轻银行退出市场可能形成的震荡。业务范围限制 业务范围限制分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不允许银行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也不允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经营银行业务。混业经营指同时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中的两种或三种。,银行风险审慎监督是对现有银行实施管制,目的在于控制银行系统的总体风险,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和存款人的信心。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国际上制定银行风险审慎监督的标准权威机构。 风险审慎监督的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管制信用风险管理其他核心银行风险管理等。,要求银行有健全的治理结构、有效的行政控制和指挥系统、完善的会计系统和审慎的会计标准、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系统、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等。,美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及其历史变革,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初步确立,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基本形成,大萧条后严格规制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放松规制时期,金融危机后的再规制,1864年国民银行法获准通过,确立了国民银行制度,国民银行法宗旨是确立联邦政府对银行业监督和干预的权威,统一全国货币。这标志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双头规制体制的开端。,1913年联邦储备法获准通过,并于 1914年建立了联邦储备体系。 联邦储备法规定联储的目标是执行货币政策、担任最后贷款人以及监督管理银行业。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是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演进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正式确立。,1929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业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造成了虚假繁荣,股市泡沫极为严重,商业银行利用客户存款进行股市投机,放贷给投资者。股市泡沫一旦破灭,人们纷纷挤兑现金,造成银行流动性短缺,大量存款无法兑现,银行趋于破产,社会信用崩溃,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出台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其基调是禁止金融业混业经营;联邦政府还颁布了1935年银行法,扩大了美联储的权力,赋予了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这一时期(大萧条-70年代)的银行业规制着重于银行业体系的安全,禁止混业经营。,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与货币控制法(简称 DIDMCA)赋予了存款机构在贷款方面更多的自由,提高了存款机构的竞争力 。1994年跨州银行法彻底突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1999年11月4日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终结了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标志着证券、保险、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格局的结束,美国金融业从此走向混业经营的新时代。相应的,金融规制也转向综合规制。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在改进分业规制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了伞形规制+功能规制的银行业规制框架。,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银行规制发展速度跟不上金融创新发展速度,出现规制不足。 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进行了银行业规制改革 2008年3月31日现代银行规制构架改革蓝图2009年3月26日银行规制改革框架2009年6月17日银行规制改革:新基础 这三个法案提出其银行规制体制重建目标。其目标是建立目标规制模式。美国认为,这种规制模式,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体系有效竞争,同时更好地控制金融风险。,英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及其历史变革,银行业规制体制的萌芽(1979年以前),银行业规制体制发展(1979一1987),银行业规制体制的最终确立,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再规制,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同时也获得了发行银行券的权力。1844年通过的皮尔条例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力,并分设了发行部和银行部。随后,英格兰银行逐步承担起诸如最后贷款人、再贴现、支票清算等中央银行的职能。1946年银行法将英格兰银行国有化,并授权英格兰银行对其他银行具有规制权,但英格兰银行从未行使过这一权力。,1973年爆发的银行信用危机催生了1979年银行法,从立法的角度赋予英格兰银行金融规制的权力,为明确区分获准银行和有牌照的银行,实施了银行业的审批双轨制。1987年银行法,放弃银行业规制的双轨制,银行无论其资产规模大小均要接受严格的规制,扩大了英格兰银行的金融规制权力。依据分业监管原则9家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行使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房屋协会等机构的监管职能。,1986年10月27日,伦敦证券交易所金融服务法的出台,其中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外国银行进入证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大爆炸”金融改革开始,并以立法形式推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金融领域的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增强。1997年,英国政府将英格兰银行等9家规制机构的规制职能转移交至新成立的超级金融规制机构 “金融服务局”(FSA),由其全面负责对英国金融业的规制。FSA、英格兰银行、财政部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建立了英国金融规制体系的新框架。 英国2000 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是英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关于金融服务的法律,该法明确了新成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和被监管者的权力、责任及义务,统一了监管标准,规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在众议院听证会上专门讨论了关于金融市场改革的白皮书,其核心目标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推动金融体系未来的重建工作。,英国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促进了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FSA专司金融监管、英格兰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金融制度安排,发挥了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 FSA统一集中监管,消除了多头监管时代司空见惯的交叉监管现象,提高监管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同时顺应了金融混业发展的国际潮流。 英国银行机构的自律式监管,其优点在于灵活有弹性,但缺陷是在解释、评价和管理方面因人为因素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日本银行业规制体制及其历史变革,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开始形成(明治维新-20世纪70年代),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变革放松规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现代银行业规制体制的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1882年日本银行条例通过并成立了日本银行,并逐步垄断了货币发行。其后,各类特殊银行和普通银行陆续成立。1927年颁布的银行法赋予了大藏省对金融业进行全面规制的权利。1942年通过了新的日本银行法。 战后日本在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实施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的金融制度也实行了严格的政府行政规制,这一时期的日本银行业规制职能完全有大藏省承担。大藏省主要依靠实行分业经营原则,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两方面严格限制银行业的竞争,对部分问题银行提供资金支持或更换领导层,尽力避免银行破产。这样的保护一方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业使得日本银行业缺乏风险意识,造成了经营效率低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金融自由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放松了对银行业的规制,形成日本银行和大藏省共同对金融业体系进行规制格局,形成了双峰式的规制模式。这一时期,表面上日本银行与大藏省共同承担银行业规制的职责,实际上日本银行并没有独立的规制权力,大藏省处于一种高度垄断的地位。1981年,日本政府修改了日本银行法,准许银行兼营与公债相关的证券业务。,1992年泡沫经济泡济破灭后颁布了金融制度改革法案, 正式进入了金融综合经营体制。1997年,当局再次修改日本银行法,加强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的独立性,扩大日本银行权利范围。这样,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分别由金融监督厅与日本银行来履行,实行双重监督及稽核制度。1998年6月,剥离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的金融规制职能,成立单一的规制机构一金融监管厅。2000年7月,大藏省的金融企划局和金融监管厅合并成立了金融厅。2001年,金融厅升格为内阁的外设局,独立承担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