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大纲课件(新版教师资格证学生)_第1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课件(新版教师资格证学生)_第2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课件(新版教师资格证学生)_第3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课件(新版教师资格证学生)_第4页
教育学考试大纲课件(新版教师资格证学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考试大纲,教师资格考试,江西师大教育学院主讲:黄友泉,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主要途径),(2)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普及教育的程度,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3)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不仅受制于政治,而且服务于政治。“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于止善”。,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P25,反对教育万能论,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重点),(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物质基础、劳动力的需求,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背影)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非同步),规模与速度:第一次工业(蒸汽机)革命: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工业(电气)革命: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第三次工业(电子)革命: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第四次工业(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两途径: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技(空),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准劳动者。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的新的劳动者。把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成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科学技术具有继承性,而科技的积累和继承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精简、高效)能够发展、产生新的科学。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技发挥其扩大科技再生产的功能。(人、学科、信息),()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2、人力资本理论(重点),所谓人力资本,是指的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性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填),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信息搜索,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资本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追加;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主要观点有:,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资本储藏量:,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返回上页,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主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主要指指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总体:科学技术能为教育提供动力,和指明方向。具体:,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继承与创新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空),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术研究的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技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据1986年统计,美国的科学家被子大学聘用的占全部科学家的40%,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在日本,则是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国立研究机构承担应用研究,民间企业承担开发研究的科研体制。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1995年,高校承担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占总数的6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二分之一和国家发明奖的三分之一。,资料:,三、信息技术(IT)与教育(重点),信息技术正推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着深刻的革命。对教育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提供的机遇。也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载体、差距和质量,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1)信息技术智能化;(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网络教育: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网络学校,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文化一词是使用十分频繁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则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从广义上讲教育也是文一种文化现象,从狭义是讲教育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工具。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文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更为密切的相互交融的本质联系。,(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双重属性),教育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传承、改造和创新;文化影响着学校教育,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内容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特色的形成,(4)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5)教育文化改造功能 选择文化形式。 整理文化形式: (6)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界说,是指学校全体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学校全体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2)既可有积极也可有阻碍作用;(3)核心是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环境、构成、历史传统(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很强的文化(整体性、整合作用);(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教材 、储存地及教师,(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空)制度文化:组织体系;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精神文化:认知成份-目的、过程、规律;情感成份;价值成份-有教无类,尊师重道,忠于职守规,理想成份。(校园文化的核心空),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三)学生文化(略),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年龄段);(2)同伴群体的影响(形成共同的价值观);(3)师生的交互作用(主动、被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自主、独立和认同)(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交往形成共同价值观)(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性别、经济、地位、种族等)(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对学校文化的补充),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加强实践教学,(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重点),1、内发论:发展力量源于自身内在需求,身心发展顺序也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代表人物:孟子空、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空)2、外烁论:外在力量(关注教育的价值):环境、他人及学校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选、名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者选):内在因素(遗传、机体成熟机制)和外部环境(教育、社会发展水平)及作为内因的个体主观能力性等多因素结合空,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本善”,修身养性,内向寻求。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苏格拉底:“产婆术”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46周,1每天10分钟,6周后,26秒,45秒。52周进2人同时,2周后,均为10秒。,荀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洛克:人的心灵如同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刻画,一切发展都来自后天 。华生 :人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领袖、银行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全然不顾人的内在需要。,(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空,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2)瑞士皮亚杰关于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故教育上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选,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男女性别的差异;(2)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选,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身高体重(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3)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名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空(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2)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性。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1、遗传素质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2、遗传的意义:(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其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 1、方仲永(5岁,12-13岁,20岁) 2、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从1921年至1972年)的追踪观察与系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返回上页,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年龄而发展。,甚至有些早期运动机能和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空,由此提出成熟决定论,中夸大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重要,1、成熟的概念: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达到比较完备的状态。,2、成熟的意义,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的概念: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范围:大环境、小环境。,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文化系统,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华生(美),返回上页,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一)学校教育具有特殊性(了解)1、主体的特殊性;2、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课程及讲授的系统性 计划性 组织性 协调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对教育培养对象的选择 对教育内容的选择,(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社会部门: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学校教育具有比较系统和完整专门课程;学校教育具有专门的师资队伍。(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个体活动具有特殊性,(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重点论),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专人指导、集体教育。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区。,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普通学校内容的多样性、学生间才能差异性、教师和校领导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发现个性价值。,学校教育具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特殊功能,但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1)教育发挥作用的条件:一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二取决于教育过程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协调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影响及学校教育关系。,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性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逆境和顺境,材料分析:P51,1、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者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决定的,这种观点对吗?应当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认为这是遗传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遗传素质中能为家族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前提,只具有这种前提条件,而没有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条件以及个体的努力实践,是无法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吗?(1)有共同爱好者的结合,其遗传基因会给下一代形成有利于发展音乐才能的解剖生理特点,如声带、听淇觉器官等特点,为后代发展音乐才能提供了物质前提。(2)音乐爱好者常常聚会、演唱、演奏等,形成特定的音乐环境,对后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3)家族成员与有共同爱好的人对孩子的引导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导,促进着他们音乐才能手发展,为学徒创造了条件。(4)在音乐环境中有不少后代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内部动力,发挥着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努力实践。,2、海盗的女儿P51,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重点)04论,教育使得人离动物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人的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1、人的价值的含义: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1、人的潜能的意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06名。,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1、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2、教育怎样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培养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并使二者和谐发展,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2、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00名。,2、教育怎样挖掘人的潜能.人有潜能但不自动表现必通过教育和学习,认识并发展它:激励;表扬-自信;诱导学生提出问题;班级校园竞争文化.,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215岁身心变化剧烈期,被称为“危机期”、“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特征不愿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力求成为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初中教育具有重要性和艰巨性,帮助少年起飞(总),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 在身体上: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认识上: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情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空16、17到25、30岁。人的社会化基本完成;对自己的未来(事业、友谊、爱情、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可以说青年期是人生中作出重大抉择最多的时期,故可以称之为“定向阶段”。(1)青年人身体的发展已达到成熟状态,其发展速度又进入到相对平缓阶段。 (2)青年心理的成熟在多方面显现 。(3)青年的自我意识到青年晚期时已十分成熟。,综上所述,青年人的内心世界中已经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对自己两方面的认识,并在这两方面建立了联系。,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3)青年期的教育应致力于树立事业心,提高青年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素养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略),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不管你具体目标是什么,必须服从它。,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它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共同目标-受教育者及教育工作者方向。质量及规格就是一种方向,规定内容形式和方法及教育制度等(政治和人的方向)激励功能:目标反映人的目标和动机。激励人努力实现目标。评价功能:是评价、检验教育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依据-方向、思想及路线。,教育目的实质是从整体上指引着教育工作的方向,因此它具有以下功能:,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3)教师的教学目标。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任务不同) 社会领域、特定社会层次及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提出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小学培养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A、普遍:所有人、抽象;特殊:特定对象、具体;B、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来落实,3.教师的教学目标:,(1)什么是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具体与抽象,相关但不能取代;可测与不可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培养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总的共同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均应遵循的总的目标。培养目标则是依据教育目的的共同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培养对象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的。因此,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4、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5、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目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反映的是理想的新人的形象。,(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的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理想人格:儒家倡导圣贤人格;柏拉图-哲学家;洛克-绅士;卢梭-自然天性自由发展;杜威-民主社会的公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等,(三)我国的教育目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1、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同时也包括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向的发展,其核心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发展。(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3)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取决于社会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2)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工厂手工业),(4)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 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四有、两爱、两精神P67,(4)1995年,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目的已经成为全国必须遵行的法律要求。这一体现在教育根本大法中的教育目的表述,应该是现阶段最权威的表述。,(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内容(表述):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基本特征(基本点):,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要求,(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知识,竞争,教育),1.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2.素质的概念,3.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是指事物的本来性质;结合到教育领域来说,它“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权利和民主理念。应试教育淘汰及选拔,陪衬角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A、 德育,概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功能:,a、社会性功能: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b、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生存、发展及享用功能,c、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动机、习惯方法,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a、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c、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d、形成社会主义和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e、养成适应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式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B、 智育,概念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学校智育的功能: a、人的智力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b、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a、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有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身体活动的协调技能,进行智力活动的技能,元认知技能。,b、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分钟记忆习惯、演讲习惯、写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c、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进取心,坚韧力、承受力、耐挫力等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C、体育,概念: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学校体育的功能: 健体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b、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体格。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身体的适应环境和抵御疾病的能力。c、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a、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D、美育,概念: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功能a、美育的直接功能b、美育的间接功能:附带功能或潜功能促德、智、体,c、美育之超“超美育”功能,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的要求: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别和欣赏)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学校美育鼓励学生大表现美同时学会创造美,形成艺术气质艺术思维具有艺术的独创性的个人特性.,E、劳动技术教育,概念:,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a、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b、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渗透性:互相关联、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促进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可替代性: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规律,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F、各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传统教育是统一代替个别性及差异性,()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追求创新的意识、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时刻有种对事物的敏感性;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知识的学习、记忆积累评价以知识数量及准确性,现知识剧增强调发现、国际竞争的根本区别所在。-填空,“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第二节 学生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系统中最基本要素有必要研究他们及关系,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的和特点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1、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是在学习人类经验、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化-首领-专门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传知识,规范他们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把社会的要注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2、教师职业的特点(重点论),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其他职业角色相对单一。具体:,(1)传道者角色(道德观、价值观,做人之道、为业之道及治学之道)(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确立目标,建班集体、制定班规、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5)朋友者角色;(6)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略)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首领及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年长者;(父辈、祖辈)非职业教师。口传身教,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有巢氏教人构木这巢;伏羲氏教民以猎;神农氏教民耕种。非职业教师奴隶社会:文字学校出现,掌管文化的主要是国家官吏和巫师,他们从事专门的教学工作,也在政府中担任一定的官职,“政教合一”,“以吏为师”。原因:统治者要执掌教育大权;民间无书而唯官有书;民间无器而唯官有器。,封建社会:学校结构、规模日趋复杂。教师职业也逐渐向专业化发展(专门化阶段-孔子时期中国和世界上就第一次正式出现了以教为业并以此谋生的教师和教师职业-无专业技能和专门训练;人数也不多),但教师兼任官职或其他职业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官学。近现代: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促进了中等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专业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更趋专业化。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机构产生于法国,1681年天主教神父萨尔;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现代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如何?,教师法第10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它包括四个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3)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但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三)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重点论),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几种观点:(1)教师中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没 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2)一瓶水和一桶水。-静态,2、教育专业的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观念、理想及信念 A、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B、具有符合时特征的教育观,要对教育功能有全面认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多方面发展: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精神素质、身体素质个性的发展:为个性发展提供机会未来的、终身的发展:进取精神、宽知识基础、自学和人际交往能力,(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1)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高一步的要求是富有个性,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不仅要善于独白,还需要掌握对话的艺术。,丰富、反哺教学;精神引领,(四)教师的人格特征,概念: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乐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 学生喜欢的品质: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 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 学生不喜欢品质: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第二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有人所共有的属性还有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身高(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基本矛盾,教师要吃透两头: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作得不够,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因)学生不成熟才有巨大发展潜能学校教师大有可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与环境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比,它起主导作用,在此环境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由于学生知识少经验乏,依赖性和向师性,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一个受动者忽视学生主动性。要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尊重及调动-放在师道尊严、做中学、班级管理,(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处于从属、依附地位,边际人。如:人类社会早期:父母、社会的隶属物,有生杀大权。-逐改善 文艺复兴时期:虽有改善,但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其看作有个性价值的主体。价值观强加于孩子;绝对服从,鞭挞、体罚。改革:观念上: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制度上:要懂得法律规定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确定恰当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了解),(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从法律的角度讲,他们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此精神的基本原则如下: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选A、学生的身份:中小学生是中国公民;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B、学生的法律地位:身份决定地位,有各种法律给予保障,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身心健康权: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人身自由: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人格尊严:享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社会评价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一系统列法律对此进行了规定:,3、 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 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重点),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是一种互动的接受关系。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是为了不教,道而弗牵,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事件:1、一个月连续发生三起弑师案10月4日,山西朔州高中生课堂上持刀杀死班主任郝旭东老师;10月21日,浙江一女教师被学生骗到山上后掐死在家访途中;10月28日18点43分,政法大学昌平校园内法学院教师程春明被突然闯进教室的05级学生付某使用利器袭击,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2、四川一女教师被迫下跪向学生道歉后疯掉四川攀枝花市新华中学28岁的女教师李虹蓉,当着两名校领导,向一名学生及其亲属下跪。随后,李虹蓉疯了,住进了精神病院。3、小学老师疑因体罚学生被家长要求道歉服毒自杀山西省网友获悉四川隆昌县一名小学老师自杀情况后报警,事发前日死者曾因体罚学生被家长要求道歉。,材料:,2008年教育: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成为社会的焦点,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教学互动;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经师和人师,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空)P84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为生纲,重庆师德案)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教师中心使关系紧张,儿童为中心产生放任偏向。,教师的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答:错。这种观点太过于简单和肤浅。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第六章 课 程(教什么,知识结构、 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二节 课程目标,第三节 课程设计,第四节 课程实施,第五节 课程评价,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唐宋期间,2、在西方,“课程”一词来自拉丁语Currere(racecourse):“跑马道”,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3、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始地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Curriculum ,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在”,教学论侧重“如何教”P87,1、某一级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除学科目的、内容及要求,还有课时分配学年、学周安排等。,广义: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含所有学科、活动等)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具体: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与进程的总和。,3、定义:,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二)课程的分类,1、从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课程功能: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课程的组织核心: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1)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共同的、必修的课程。,(2)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选修为主,比上更灵活。,(3)研究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