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1页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2页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3页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4页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病的诊断与治疗,一、中风病的概念 1、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2、中风病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3、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4、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二、中风病病因的“内风”与“外风”之争论。 1、唐宋以前,是以“内虚邪中”立论,如内径“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治法提倡驱散风邪,补益正气。 2、唐宋以后,是以“内风”立论,如王履在中风辩中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3、近代及现代中医学家多以提倡“内风”立论,那么内风是如何的产生的,主要概括为: 肝阳化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气升动无制,亢而化风。 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耗伤,无以儒养筋脉,则变生内风。 血虚生风多以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虚风内动。 血燥生风久病耗血,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三、中风病的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 4、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 5、脑脊液、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四、鉴别诊断 1、与“口僻”相鉴别,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任何年龄均可患病。而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肢体偏瘫或偏身麻木。 2、与“癫痫”相鉴别,都有突然昏仆,而癫痫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年居多。 3、与“厥病”相鉴别,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是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五、辩证思路 1、辩病位深浅,根据金匮要略提出的中络、中经、中脏、中腑的概念。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轻、不伴意识障碍;中脏腑者位深、病情重、伴意识障碍;中经络与中脏腑互相转化。 2、辩病势顺逆,临床应注意观察中风病人神志及瞳孔的变化,根据“神”的变化以判断病势的顺逆。如起病时神情,而逐渐神识昏蒙,则病势为逆;如发病即神昏,治疗后逐渐神识转清,则病势为顺;,3、辩闭证、脱证,为邪气内闭清窍,属实证。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禁不开、肢体强痉。阳闭者伴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闭者伴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缓;脱症者为五脏阳气外脱,属危重。症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4、辩证使用中成药,如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参麦)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由水牛角、黄芩、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等功效。针对中风病急性期风、火、痰、瘀的病机特点,选用疗效好。 醒脑静注射液由麝香、郁金、栀子、冰片等药组成。具有开窍醒脑、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本要醒脑开窍作用较强,尤其适用于中风病中脏腑患者。,六、中风病的分型与治疗。1、风痰阻络证代表方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 茯苓 白术 胆南星 天竺黄 天麻 香附 丹参 大黄 此方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目的,不宜过量。瘀重者,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舌苔黄腻者加黄芩、山栀子、;头晕、头痛者加菊花、夏枯草。,2、肝阳暴亢证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牛膝 黄芩 山栀子 夏枯草 此方头晕、头痛者加菊花,心烦易怒加丹皮、赤芍,便秘者加大黄;若出现神志恍惚者可配合安宫牛黄丸;若出现呕血者,可加用凉血降逆之品以引血下行。,3、痰热腑实证代表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 芒硝 瓜蒌 胆南星 此方一抓住舌苔黄腻、脉弦滑、便秘三大主症,热象明显者加黄芩、山栀;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大黄、芒硝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一般以10-15g为宜,以大便通泻为度,不宜过量,防止耗伤正气。,4、气虚血瘀证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 当归 川芎 桃仁 红花 地龙 赤芍 此方一般用于中风病恢复期。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藤;下肢无力加续断、寄生、杜仲、牛膝;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急性期若见气虚血瘀证,多主张黄芪不宜重用,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5、阴虚风动证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龙骨 牡蛎 代赭石 龟板 白芍 玄参 天冬 牛膝 川楝子 茵陈 麦芽 此方一滋阴潜阳、镇肝熄风作用,有痰热者加天竺黄、贝母;心烦失眠者加黄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