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公选课《市场营销学》论文选题.doc_第1页
校级公选课《市场营销学》论文选题.doc_第2页
校级公选课《市场营销学》论文选题.doc_第3页
校级公选课《市场营销学》论文选题.doc_第4页
校级公选课《市场营销学》论文选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级公选课市场营销学论文选题题目:1、中国某一产业的市场分析(请自选某一行业进行分析)2、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探讨3、试论宏观环境对企业营销的影响4、城镇居民的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结构 5、入世给某一行业(自选一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6、经济全球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7、中外零售商业发展比较研究8、论企业多元化经营9、营销与可持续经济发展10、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初步研究11、企业应对价格战的策略研究 12、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13、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4、市场竞争中的广告策略 15、营销人员的激励机制探讨注意事项:1、撰写论文属于本次选修课市场营销学的结业考试,占最终成绩的70%,同学们务必要高度重视。2、为了开阔同学们的思路,调动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特拟定了15个论文题目,供同学们自行思考与自主选择。3、选题时,同学们应该本着对学术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做好选题。4、原则上讲,同学们应该在拟定的题目范围内任选一题,供自己研究与撰写。如果有的同学想自己另选题目,也可以,但要说明理由并经任课教师同意批准后,方可进行撰写。5、题目选定后,要求同学们应该以同样的诚信原则和严谨的学风,独立地完成论文撰写。包括:自行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查阅5篇以上相关的、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禁止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或者相互抄袭,也不能找他人代写,如若发现上述不良行为者论文成绩以零分记。6、学生完成论文后,应将自己的参考文献列在论文的最后,以便接受检查。7、论文字数不得低于3000字。转型期的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以及“两个大局”政策的指引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迅猛发展,远快于中西部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居民个人收入东部地区均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有9亿农民,比起城市里人们的“好日子”,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很贫困,尤其是在西部的老、少、边地区,农民的日子还相当苦,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分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如果大家的收入都相同,等于是回到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老路上,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明显会导致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不断增大,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城乡居民收入、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继续加大,收入差距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13亿中国人民要为此努力奋斗,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的小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一部分人和地区富裕不代表整个国家的强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消除社会中种种不平衡的现象,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明显的问题 ,实现全国人民真正意义的小康。本文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系统的就转型期的居民收入差距现状作了分析,并且就造成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现象明显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同时在谈到收入分配问题时公平与效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也就这个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关键词: 居民收入差距 、现状、 原因、 对策.AbstractThe reformation opens since that “let a part of people, a part of regions reach commonly rich by honest labor attain together and “two general situations of wealthy “at the policys guide line bottom, the eastern region prosper the economic and fast and fierce development in region along the sea, far quick in inside western region region, regardless is a GDP total measure, still the personal region in income eastern region of resident is all far higher than central part with western region region. Large village region that China have 9 hundred million farmers, ratio rise the city in people still and very poor, particularly is at western region of old, little, extending of income margin, that day that border district area, farmer return is very bitter, the problem divide increasingly serious.Income that reasonable income margin is necessary, if everybody all same alike is tantamount toed to return toed the old on the road of the rice of average , but resident income margin over big, the margin would obviously cause a series economy with the social problem.Show according to the covariance data, end the Chinaefficient in 20 centuries the initial stage of 80 age continuously enlarge until 20 century, already beyond the reach of international and generally accepted and reasonable scope.City country resident income, different profession officers and workers income the margin continue enlargement, income margin party part of regions for of 10 6th bigly bring upping completely developments middle-class family struggling of society target, in the future longer and period inside 13 Chinese people of hundred millions wanting for this effort struggling, but first part of people, first middle-class family of is not a real middle-class family on the meaning, a part of people is with the region wealthy not represent whole nation strong and big.Completely developments middle-class family the society will dissolve the society the inside the phenomenon of the all kinds unbalance, and resolve the resident income the margin big, problem of obvious margin, realiz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of the middle-class family of the real meaning.This text combination economics is with the sociologys related knowledge system of transformation the periods resident income margin the present condition made the analysis, and result in the income margin big, the divided the reason of obvious phenomenon to make the analysis, and bring upped the related suggestion;At the same time while speak to the rersidents incomes problem, this text that equity and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ce too this problem did the synopsis analysis.Key words: Gap between residents income , Stituation, Reason, Steps著名青年歌唱家宋祖英的一曲好日子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唱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心声,正如歌词中唱的那样“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的确,中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创造了奇迹,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真正过上了好日子。但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在困扰着我们,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愈发严重,这就是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人们意识到贫富分化现象就在眼前,而且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不同角度,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区域间的收入差距,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等,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收入分配的各个结构方面。(一)从基尼系数看居民收入差距 在经济学中基尼系数是一个已被国际公认的衡量收入平均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的洛伦兹曲线提出的。根据基尼的推测,基尼系数的取值为01之间,随着数值变小,表明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平均。一般认为,系数低于0.2时表明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系数在0.20.3时表明收入分配相对平均,系数在0.30.4时表明收入分配比较公平合理,当大于0.4时表明收入差距偏大,当大于0.5时表明分配中出先两极分化,并会导致相当多的社会问题。据世界银行权威统计资料显示,转型期初期,1978年我们的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3,到1995年已达0.445,超过了0.4这个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而到2000年已上升为0.456,如果加上非法收入和隐性收入,这个系数还要增大。可以明显看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居民的个人收入差距较小,是一个合理的水平,但到了20世纪末期,系数不断增加,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1(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城市与农村存在明显区别的国家。从社会学分析,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国人”和“野人”的称谓,一道高大、坚固的城墙就成“国人”“野人”的分水岭,住在城里的被称为“国人”,而城外的则名曰“野人”。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尽管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城乡差别非但没有消除,反倒有加速的趋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政治 经济上,在其他方面也能明显反映出“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不同。城市里漂亮的楼房是乡下人盖的,脏活、累活是乡下人的专利,他们还得到了一个专有称谓“民工”,但农民的收入却是最低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尽管曾经出现过缩小,但总的趋势还是在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年为739元,2001年为6814元,比1985年增长9.22倍,但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5年为398元,2001年仅为2348元,增长5.89倍。其次,需要指出的是,1995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率比上年度呈现总体下滑趋势。再次,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居民最终消费差距必然拉大,2000年全国城乡居民最终消费中城镇居民为23529亿元,比重占54.8,而农村居民消费为19382.4亿元,比重只占45.2,但是,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3.8,城镇只占36.2,这种人口比重与最终消费比重的明显反差更加说明城乡差别拉大的严重性。另外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年收入为6907.1元,最低收入户为2834.7元,最高收入户为15220.0元,后者为前者的5倍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为500元,最高为4000元,后者为前者的8倍,城乡各自差距不大,如果城乡综合比较,居民收入差距最高则是最低的30倍以上。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2.36:1,1985年为1.72;1,1999年为2.65:1,从这三个比值上可以看出1978年到1999年我国城乡居民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6(三)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全国省(市、区)按照地理,历史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区域。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之一。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目标后,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经过20年的发展,经济总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东部11省(市、区)的GDP在全国各省(市、区)的排名中总是名列前茅,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个别省份甚至达到了还要高的水平。而此时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省份处于一种甚为尴尬的境地,有的西部省份全年的GDP甚至抵不上一个东部发达城市的GDP。2001年度福布斯排名显示:在2000年,中国最富有的前50名富豪的财富之和为100亿美元。而另外一个让人难过的景象是:2000年度,陕西、宁夏、青海、云南、甘肃、贵州6省区的年纯收入为1464元。也就是说,50个中国富豪的资产,相当于5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而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则相当于9亿中国农民2年的纯收入! 2001年人均GDP的全国水平为7043元,东部11个省(市、区)为12775元,中部8个省(市、区)为6345元,西部12省(市、区)为5000元,中部为东部的50%,而西部仅为东部的39%。181978-2001年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单位:元青海省水平全国平均水平年份农村城市比率农村城市比率1978113198.101.75133.63432.571980204.31349.51.71191.34782.501985342.94749.372.18397.67391.861990559.781199.702.14686.315102.2019951029.773111.573.021577.742832.7119961173.803566.893.031926.048392.5119971320.633999.363.032090.051602.4719981426.004290.133.012162.054252.5119991436.314703.53.162210.058242.6520001490.495172.03.472253.062802.2920011610.815853.723.632366.468602.89(四)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前任总理朱镕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了我国收入过高的几个行业,其中电力,金融,电信等行业“榜上有名”。收入较高行业职工的奖金比效益差的企业职工的工资还要高,甚至高出很多倍。2001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到10870元作为100,国有单位为103,城镇集体为63,其他单位为112,如果将2001年职工工资细分析,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工资的最低与最高相差2.3倍;其次,国民经济16个行业职工平均工资2001年比1985年增长9.47倍,各行业的人均工资额最低与最高相差的倍数,1985年相差为1.8倍,2001年相差为2.86倍,差距扩大了1倍。 据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职工年收入为10663元,收入最低的行业是农林业,职工年均工资为4528元,两者绝对差距已达6105元,相对差距扩大到2.35:1。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1999年,按16个大行业分,职工工资水平最高的是最低的2.45倍;按细分行业分类,最高收入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是最低收入行业职工的4.50倍。1994年,垄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是1.36倍至2.12倍之间;到1999年,上升到1.38倍至2.36倍之间,差距在不断扩大。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与夕阳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里,还不包括制度外收入部分,如加上制度外收入,差距会更大一些。(五)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中国在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就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基本消灭了剥削,中国已经消灭了阶级,但另外一个新鲜名词却出现了,即阶层。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划分很多,例如按照职业可划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等,与阶层出现应运而生也是阶层收入差距,现阶段社会阶层收入的差距已经到了令人关注的地步,我们看到了曾经红极一时的著名演员刘晓庆偷漏税款超过1000多万元,也辛酸的看到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因为交不起100多元学费而辍学;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一面是富裕阶层的高档消费,一面是低收入者为生计而奔波;一面是某某企业老总拿着国家十几万的年薪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另一面却是企业职工拿不到工资,生活困难。社会学在分析社会结构的时候常常使用结构图形的方法,例如,按照人口的收入分布,将高收入的放在上面,低收入的放在下面,这样就可以看到社会阶层的结构图形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金字塔的社会结构,到现阶段为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金字塔最上端的是高收入阶层,大约4500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0%,占总人口的3.5%,这一阶层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恩格尔系数为15%,这一阶层的消费属于富裕性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处于中间的是中等收入阶层,大约4.5亿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60007000元,恩格尔系数为30%,其生活水平处于小康到富裕程度的转变。处于最底端的是低收入阶层,大约7.5亿,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000元,恩格尔系数为50%,其中有8000万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7000元,恩格尔系数为60%。二、现阶段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成因分析(一) 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我国的二十年转型期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根本变革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市场管理配置资源等优势不断发挥,但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也暴露了出来,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难以抑制的自发倾向,即自发的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收入趋于分化,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不但不能消除贫富悬殊,相反有可能扩大这种差距。另外,由于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 宏观调控及法制建设不到位,导致一些人侵占国有资产、走私贩毒、偷税漏税,用非法手段暴富起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性的经济,有竞争必然有淘汰,因此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一部分人成为胜者,拥有了大量的财富,而不少人成为败者,甚至于倾家荡产,沦为社会底层。4(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把按劳分配看作是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先后经历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改革过程。这样就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分配制度,放松并逐步取消了对其他分配形式的限制。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这样一项重大改革,等于说是国家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并且随着科学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按生产要素分配越发促使了少数具有这些优势的个人收入不断增长。而非劳动收入的获取是有条件的,诸如居民选择职业的自由度、经营能力的大小、占有资产或资金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等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位居民都均等拥有的。因此,每个居民得到的非劳动收入的多少也不均衡。这样,文化程度较高、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占有资金较多的居民个人收入当然就较高,这无疑扩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三)国家的政策扶持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目标,为东部沿海省份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国家在实行东部优先发展的政策时,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东部地带在信贷、投资、技术引进、教育投入等方面实行了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东部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富庶之地,人杰地灵,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这些天时、地利、人和均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以至于到20世纪末,东部地区已经把中西部地区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如果选择性的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比较一下,无论是城市建设水平、居民收入中、西部地区都比东部地区逊色得多。(四)社会保障体制范围狭窄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含义是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种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基本内容。社会保障体系被称为社会的“减震器”是因为它能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相对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范围过于狭窄,社会成员中仅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一大部分集体企业的干部职工享有,而大部分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职工无法享受,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口占80%的农村人口几乎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就整体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本来就高于农民,再加上城市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五)行业间的不平等我国市场取向改革,为不同经济主体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提供了体制保障。这种同一起跑线上的公平竞争不仅包括进入市场的时间平等,而且包括政策尺度,自然资源,资金投入等条件的拥有上大体平等。但由于受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各经济单位对公有资源的垄断程度不同,各经济主体享受国家优惠程度不同的影响,使得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竞争时所拥有的初始条件不公平。例如,从价格体系上来看,石油,煤炭和重型机械等产品价格偏低,使这些行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而电子、石化等产品价格偏高,这些行业保持着较高的赢利水平。从对公有资源的占有程度看,电信、金融、电力等行业属于垄断经营,这些经济主体享受的国有优惠更多,形成了部门间公平竞争初始条件的重大差异,因此职工的收入相应的就更高。三、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世人瞩目,在效率方面得到了普遍重视,但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公平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无论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还是其他调查指标,都鲜明的告诉我们中国正面临着重大的社会公平危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之间一方面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究竟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阶段我们在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消除贫富分化现象的同时也要辨证的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一)公平与效率是辨证统一的关于公平与效率及其二者的关系,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分歧、争论不休,其中对公平的认识分歧尤为严重。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人们的意识中“均贫富“的观念根深蒂。在古代的历次农民起义中,起义的领导者都打出了“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等类似的口号,无外乎是以实现社会公平作为他们的理想目标。事实上,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对立冲突,然而两者并非总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统一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效率的提高可为公平提供物质条件,而公平原则的实现成为效率提高的必然前提。我们要全面的、辨证的看待公平与效率问题,片面夸大任何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都会导致对对方的侵害甚至于对社会的危害。13(二)“效率优先”的原则“效率优先”的原则,在根本上是由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和分配,生产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利益分配的价值内容、规模。旧社会和新中国初期我国出现了物资匮乏、商品供给不足、社会分配欠缺等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生产落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促进生产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片面的强调公平,那种忽视甚至破坏效率的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产,给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过去那种“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坏干好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体制”严重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结果导致了大家一起穷。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明确的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分两级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现阶段我们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基本原则,只有保证效率优先,才能极大的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为达到社会公平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兼顾公平”原则突出效率原则并不意味着忽略甚至无视公平问题。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收入差距可以刺激人们为了个人利益提高效率的积极性,而收入分配的不公则会影响效率的增长乃至导致效率下降。由于人与人之间有先天和后天的差别,资源在每个人间的分配也有差距,同时每个人拥有的机遇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弱势群体生存的相对困难性,这就需要国家本着社会主义的公平,通过各种分配途径予以保障,一方面保障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社会公平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任由贫富差距现象蔓延,会引发诸如偷盗,抢劫,婚变等系列的不稳定因素,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四、解决当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过程中,始终要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三者辨证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障;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贫富分化问题以确保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具体到居民收入分配政策上,为了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尽可能的减缓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缩小收入差距,将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的程度以内,贯彻落实“十六大”重要思想,切实解决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让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为此,要发挥财政税收、金融、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经济杠杆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运用税收手段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我国的税收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国家加大了对偷税漏税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同时,也加快了新型税种的开征力度。税收对于个人收入的控制重点是对高收入者进行调节,他主要表现在个人所得税为主体,遗产赠予税、个人财产税、存款利息税、特别消费税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的运用上。从财政税收的角度看,个人所得税是一种优质税种,因为它是按照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征收的,体现了公平税赋的原则,无疑优于人头税、流转税,同时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可以大大减缓社会财产分配的过分集中。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机制。但目前,城镇居民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额税率不仅低于名义税率,而且还低于农民的税率。20%的城镇最高收入和高收入户实际税率不足06%。在我国个人所得税中工薪与利息所得税占了大头,个体经营、劳务报酬等应交税所占比例较小。其中北京、上海个人所得税90%以上来自工薪所得税。这就意味着大部分非工薪高收入者应交的个人所得税并没有足额收上来。因此,只有加强对高收入者和私营企业家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才有可能调节居民贫富收入,对现代政府而言,其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强制性的税收手段,实行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据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数额占整个税收总额的比重仅为3.96%,而同期亚洲各国的平均值为12.7%,非洲各国的平均值为11%,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占43%,日本占38%,澳大利亚占55%,因此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对过高收入的调节,除了运用个人所得税外,还要借鉴国外经验,尽早开征遗产赠予税、大额财产税、存款利息税、特别消费税等进行调节。这些税种的开征,实际上是从收入的最终形式上征收,用以弥补个人所得税的遗漏。它不仅能有效防止财产过多地向个人集聚,大大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能使财富更多归社会所有,有助于公民个人价值的更好实现。(二)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多次分配环节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分配制度相对于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是一大进步,但还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市场只是配置资源的第一环节,在市场完成配置以后,还需要通过再次分配,才能实现比较公平的社会分配。我国的分配体制在改革以前是由国家来配置资源的,改革以后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来分配,市场经济有其自身难以抑制的自发性,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经济,它主张优胜劣汰,所以必然会导致很大的不平衡甚至于两极分化现象,因此,现阶段我们要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其他的分配环节。例如慈善事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分配环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实行社会成员相互救助的传统,但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还不发达,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慈善事业不是行政命令性的,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他完全是个人自愿行为。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完全拥有资助慈善事业的能力,但往往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慈善事业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多创造一些渠道,建立让更多公民参与的机制,大力开展慈善事业,捐助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性服务等,使得我们调节分配的渠道更多一些,调节的手段更全面一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负面影响。(三)运用财政政策调节过低收入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的调节重点是低收入者。从缩小收入差距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的运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二是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 现阶段,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存在极大的差距和不平衡。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最根本的途径是以市场为基础,依靠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来实现。就目前来说,应在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条件下,加大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援助。另外,还可以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东部省份帮助中西部省份,结成对子,这种帮助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互惠互利的,通过这种帮助来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切实解决中西部地区发展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瓶颈,增强中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不断拉大的差距。 政府在阶层之间转移支付的作用,主要是在对高收入阶层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赠予税、存款利息税等税种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道德习俗标准确定贫困线,对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可以通过实行负征税来提高其生活水平。办法可以是直接向贫困人口支付补助金,让他们按市场价购物;也可以发放购物券或实行低价免费制度;还可以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应以激发贫困阶层积极性为前提,帮助和促使这部分人口尽快摆脱贫困。 (四)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配行为 针对个人收入分配立法不健全不完善问题,今后应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执法力度,根据行业收入的特点,对垄断性行业的职工收入进行调节,防止职工收入因行业不同产生不合理的差距。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进取意识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而且也造成一些人价值观念的扭曲和错位。一部分人为了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或以权谋私、寻租投机、贪赃枉法,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或偷税漏税、走私贩毒、制黄贩黄、制假贩假大发其财;或欺行霸市、黑心宰客暴富起来,形成了被社会关注的高收入群体。虽然这部分人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不大,但其危害性不可低估,人们对分配不公的痛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非法收入者的反感,非法收入的产生和发展,即削弱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又拉大了居民间收入的差距。非法收入为什么屡禁不止并且愈演愈烈呢?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从执法的角度看,当前我们对经济领域内的犯罪惩罚过轻,这不利于遏止非法暴富。近年来,经济领域内的多数违法犯罪行为与法盲无关,他们都是在清楚地知道其违法行为将引起怎样的法律后果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特殊条件下的预谋犯罪,如果惩罚过轻,难以起到警示惩戒作用,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助长一部分人犯罪的因素之一。为此,应加大打击力度,从重处罚和惩处非法暴富,使其违法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其经济上、政治上、心理上的收益,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受罚概率,以法律的震慑力遏止非法收入,维护经济秩序,为公平分配创造条件。 从监督的角度看,当前应健全分配监督机制,在加强国家对个人收入监督的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对个人分配活动实行监督,形成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党的监督相结合,维护劳动者合法收入,控制不合理分配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各项分配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才能及时发现和严厉打击大量的非法暴富行为,从而真正鼓励一部分人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并鞭策后富的人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五)运用社会保障兼顾公平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含义是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种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