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博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论文 可持续发展框架下 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研究 on of of on of of 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 I 摘 要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 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导致 “ 生态危机 ” 逐步加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局部地区社会动荡,这就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找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这一切的努力都必须建立在农业生产能够解决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反思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发展的道路上,科技的发展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我国农业科技革命发生、发展的推动、制约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 究,并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科技革命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论文在广泛吸收和整合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十五世纪以后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阶段进行重新的划分,分为四个演化阶段:洲际引种、石化革命、绿色革命和正在发展的基因革命;回顾分析了洲际引种在世界的缘起和在我国的发展,从洲际引种在我国的发展动因剖析出发,总结了洲际引种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农药、化肥的使用变化情况,研究了世界石化革命的发展和沿革情况,并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了石化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以所处的社会背景环境分析了石化革命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以及推动我国石化革命的宏观、微观动因和制约因素;以杂交小麦、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产生和发展简要分析了绿色革命对世界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从宏观层面和绿色革命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绿色革命快速发展的原因,绿色革命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世界和我国农业新科技革命 基因革命的发展,分析了基因革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我国基因革命的必然性 和可行性,从我国目前基因革命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措施;最后归纳分析了农业科技革命的演化规律和特点,分析了农业科技革命的一般驱动因素。 笔者选取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切入点,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框架,而且在研究长时期的农业科技革命变迁中结合截面资料进行分析;另外,本研究以一般世界史研究者公认的世界史开端 1500 年左右作为研究的起点,以世界农业科技革命进展作为系统研究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背景,以期发现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共性和特性;同时,本论文研究对象涵盖科学技术的发展 历史和现实两个领域。它在这一意义上具有“承古通今”的方法论创新的含义。最后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清楚说明数据来源及其利用处理方法,为以后学者从不同角度可能提出的批评和改进预留余地,同时也试图贡献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革命,洲际引种,石化革命,绿色革命,基因革命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 950s, of is of of to of in to a to on as as On we us of is on of in of to on of of On on in of of so as to of of to of of to in of of to in of of to on on of In of in of so is 1500, of by of of of in so to of of of so as to of so to an of of of 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录 摘 要 . I . 一章 绪 论 . 1 . 1 . 2 . 2 . 2 . 2 . 4 . 6 . 6 . 7 . 7 . 7 . 8 . 9 . 9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阐释及研究回顾 . 10 念的阐释 . 10 学和技术 . 10 技革命与农业科技革命 . 16 持续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21 . 25 业科技革命研究回顾 . 25 于农业科技革 命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 . 27 . 29 第三章 洲际引种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 31 . 33 . 33 . 34 . 36 . 37 际引种在我国的发展 . 40 . 41 . 49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马铃薯的传入及传播 . 54 . 58 . 58 . 60 . 64 . 70 . 71 进了山区和高寒地区的农业开发 . 72 善了种植结构 . 74 供了更加丰富的育种和基因资源 . 74 . 74 . 75 . 75 . 75 . 76 . 76 . 77 . 79 会方面的影响 . 80 . 81 . 81 . 82 . 82 . 82 . 82 产出的 效益较低,客观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 83 . 83 第四章 石化革命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 85 界石化革命的发展 和沿革概况 . 86 . 87 . 94 . 98 . 99 化革命在我国的发展 . 103 . 103 . 104 . 108 . 108 . 110 . 111 . 1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 改革开放 . 113 . 115 . 116 . 117 障了土地肥力 . 118 . 118 . 118 . 119 . 119 . 119 . 120 . 122 化革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先天制约 . 124 . 124 . 124 . 124 . 125 . 125 第五章 绿色革命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127 色革命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 127 . 127 . 131 . 133 . 135 . 136 . 139 . 141 . 142 . 144 . 144 . 145 . 148 . 150 导致病虫害频发 . 150 育种工作形成 很大压力 . 151 成大量品种资源流失 . 151 . 151 . 152 . 152 . 152 . 153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投入因素制约它的发展 . 153 . 153 源特点的制约 . 153 . 153 第六章 推动基因革命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 155 界和我国农业新科技革命 基因革命的发展 . 156 . 156 . 158 . 160 . 161 . 161 . 162 . 165 . 167 . 169 . 169 . 171 . 172 . 172 要问题的对策措施 . 175 . 178 第七章 农业科技革命的一般演化规律、特点及驱动因 素分析 . 180 业科技 革命的演化规律和特点 . 180 业科技革命的一般演化规律 . 180 业科技革命的特点 . 181 业 科技革命的一般驱动因素分析 . 185 农业生产发展的角度分析农业科技革命的驱动因素 . 185 常态农业科技面临的反常问题角度分析农业科技革命的驱动因素 . 186 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农业科技革命的驱动因素 . 191 . 193 第八章 几点讨论 . 194 参考文献 . 196 附 录 . 210 致 谢 . 222 作者简历 . 223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 论 题背景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导致 “ 生态危机 ” 逐步加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局部地区社会动荡,这就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找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而我国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快速的发展中我们同样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等问题。在反思历史、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的 科学发展观 提出的发展 是坚持速度规模与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绝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当然也 不能因担心破坏资源、污染环境,而放弃发展。事实上,我 国 的许多地方,环境退化的最根本原因 是发展比较落后 。只有加快发展,从根本上消除 落后 ,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为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也只有 做好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才能有效地支持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讲,人口 、 资源 、 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部分,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不仅解决粮食,它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口资源环境,同时它的发展也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而目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情况如下: 国际背景: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2003 年 11 月最新发表的 “ 2003 年度世界粮食安全评估报告 ” 显示,到 2001 年,全世界大约仍有 人营养不良或未得到足够的食物。其中,有 1000万人来自工业发达国家, 3400 万人来自经济转型国家,其余 全部 来自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粮农组织 2002 年发表的题为“世界农业:面向 2015/2030 年”的报告中指出:今后 30 年中,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将为 大大低于过去 30 年期间的 到 2030 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 60 亿增长至 83 亿,世界粮食产量必须在目前约 19 亿吨的基础上再增长 10 亿吨,才能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人口对粮食生产的压力依然巨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解决的首要问题就应该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完成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国内背景:目 前我国农业虽然基本上保证了十三亿多人口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以占世界 10%的耕地养育着世界 22%的人口,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农业生产水平仍然低下,农作物单产、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都仍然不高。到了 21 世纪前期,我国将迎来人口增长高峰与城市化发展高峰的 “ 双峰期 ” 。预测表明,到 2030 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 16 亿 1。以中等需求水平计算,到时 粮食需求总量将达 吨。以粮食外贸依存度小于 8%计算,我国粮食年生产能力必须不低于 6 亿吨。换言之,要求粮食年均增长率不低于 才能满足养活 16 亿人口的 基本目标。 在当前的生产技术下,粮食是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 而实际国情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和 1/4;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农业1 张维庆 中国人口今后每年净增 1000 万 16 亿后才能零增长 中国新闻网 2004 年 08 月 03 日 09:01 4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为 3035%(发达国家分别为 6070%);自然灾害频繁,成灾率高,损失巨大;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上述都是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隐忧。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与资金成本投入已接近上限,农业增产不能再依靠扩大资源消耗和增加投入,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惟一出路在于 依靠科技的力量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 提高 现有资源利用率,挖掘单产潜力,开辟新的增产途径。 究的目的和意义 面对这种大的环境背景,国内和国际上对我国的农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研究都很丰富。但 他们大多从过去的某一段时期或纯粹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或者针对我国现时农业状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战略。但是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未发现有学者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以人口(粮食) 技术 环境为主线的角度研究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探索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规律。 纵观世界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从 16 世纪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几次农业科技 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也影响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参考各次农业科技革命的得失,发现它们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我国针对自己的国情制定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总目标和重点攻关领域,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对农业科技革命在各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产生的内在根源及其影响做深入系统研究,找出在各次农业科技革命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因素和影响或制约进一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分析目前可持续发 展框架下,推动我国新农业科技革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借鉴历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究的理论基础 术创新的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1883 1950)在其 1912 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不过,熊彼特当时还没有明确界定“技术创新”。他把发明看作是新产品、新工具、新工艺的开端,创新则是结尾;发明只停留在发现阶段,而创新则与应用相联系。今天,人们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表述依然莫衷一是,其表述可以归纳为六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是新产 品的创始、演进和开发;认为技术创新包括发明构思、产品设计、试制生产和应用等所有环节;认为技术创新是科研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强调首次和商业化;认为技术创新泛指自新思路的形成到向市场推出适销产品的整个过程;强调以新的技术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并获得最大的企业利润; 认为技术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或是对企业、产业的生产函数做出某种改变,但不一定引入新的发明(朱勇, 1999; J. A. , 1952)。虽然这里谈的不是农业技术的创新,但是为笔者界定农 业科技革命提供了框架性的思路。 业发展中的技术理论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中,经济增长最终产生于两个根源:一是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加;二是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更可能是以节约某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出现。 速水佑次郎 和 弗农拉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坦 在关于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中,提出技术进步在很多情形中是一种内生的变化。( 速水佑次郎等, 2000) 因此,生产要素的配置变化或内生于其中的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任何生产技术的改进,通常既会引起各种投入要素配合比例发生变化,也可能昭示着要素配合比例决定的技术进步的变迁,而 且亦会导致整个农业和非农业之间配置利用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发生变动,所以,以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所表现的农业技术进步被视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源要素生产力与技术进步 由于技术的进步,同量的资源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而生产函数所表示的数量关系随着技术进步而增大,亦即生产曲线不断提高(图 1同量 的资源要素 原有的技术水平下仅能生产 量的产品,但在新的技术状况下,则可能生产 量的产品,这种生产曲线的向上移动即属于技术进步。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是资 源要素投入量亦同时随技术进步而发生增减,当要素投入量由 至 ,在技术进步情况下,产量由 至 这种情形的产量增加,可视为资源要素投入量固定为 ,产量因技术进步由 至 后由于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由 所以产量是沿着新的生产函数曲线由 为 种情况可以认为产量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而沿着原有生产曲线而增加,然后因技术进步使整个生产曲线向上移动。资源要素生产力提高引起的技术进步类型可分为节省资源要素、多用资源要素和产量增加三种形态,然而它们却都可以等价为生产 曲线不断向上移动,即同量的资源要素投入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增多。绿色革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就属于这一种情况。 图 1源 技术生产曲线 术进步与资源要素间的代替 另一种技术进步为影响资源要素间的相互代替和资源要素利用的报酬,也就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