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王永昆).doc_第1页
《透镜》教学设计(王永昆).doc_第2页
《透镜》教学设计(王永昆).doc_第3页
《透镜》教学设计(王永昆).doc_第4页
《透镜》教学设计(王永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 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教学设计参赛作品课题名称: 透 镜 教师姓名: 王永昆 出生年月: 1974.4 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建三江前进中学职 称: 中教一级 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QJWYK163.COM 2011年 10月 16 日课题:一、透镜黑龙江省建三江管局前进农场中学 王永昆(中教一级)【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三章【设计思路】依据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本课设计的“模拟塑料大棚积水引发火灾现场”、“林中矿泉水瓶的危害”等演示实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得物理知识有了依附的载体,从而变得鲜活而不再抽象。再通过“透过试管中气泡和水柱观察字”、“透过凸凹透镜观察字”的对比体验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物理现象,从而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即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胶体水溶液,从而实现“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探究,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积水大棚引发火灾”模拟现场的演示实验,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视觉感官、思想震撼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新课。用学生熟悉的试管装入适量的水,让学生透过水和气泡的部分观察字,感知字的变化。在通过凸凹透镜进行观察形成对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判别凸透镜与凹透镜,通过“自制水透镜”实现可变焦距凸透镜,让学生能多次进行焦距的测量,并从中提炼出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自己动手实现“凸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实验探究。再运用所得出的结论解释“积水大棚引发火灾”的原因,形成首尾呼应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进一步通过“林中矿泉水瓶的危害”模拟演示实验,强化凸透镜对光作用的理解,使得学生对物理的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说出鉴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建立概念;通过探究实验获知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结合实验的想象感悟出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将实验观察到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用光路图的形式体现出来。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教学难点】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环境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电脑、投影仪、屏幕、视频实物展台。教学器材:凸透镜、凹透镜、自制的“光心特点演示器”、自制强光源、激光笔、自制水透镜、小试管、水槽、铁架台、近视镜、老花镜、学生的导学案等。【教学流程图】演示实验“模拟积水大棚火灾现场”,提出问题。开始观看演示实验,从中引发思考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操作要领并提出问题动手体验,感知规律归纳现象,形成对比引导概括出透镜的概念课件阐述透镜名词自制教具验证规律感悟道理进行探究感知规律设疑导思引导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揭示课前场景之迷,首尾呼应知识升华演示“林中丢弃矿泉水瓶的危害”运用知识思考强化应用意识学以致用结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营造氛围、情景引入模拟“积水大棚引发火灾”现场创设情境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感悟其中的道理。从“积水大棚引发火灾”模拟现场的演示实验,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视觉感官、思想震撼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新课。二、讲解新课辨别透镜建立概念利用投影仪展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实验。再引导学生用桌面上的透镜靠近字进行观察,对比一下谁和“水柱部分”或“气泡部分”观察到书上的字情况相似呢?按观察到的现象将透镜分成两类,看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水平放置在纸上的装水的小试管(内有一定的泡),水柱部分或气泡部分观察书上的字,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用桌面上的透镜靠近字进行观察,对比一下谁和“水柱部分”或“气泡部分”观察到书上的字情况相似,按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将透镜分成两类。通过“透过试管中气泡和水柱观察字”、“透过凸凹透镜观察字”的对比体验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物理现象,从而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建立凸凹透镜的概念。教师继续引发思考,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是透镜呢?它们属于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呢?学生积极思考,分小组讨论,进行举例。构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利用课件阐述名词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透镜的相关名词。学生通过课件上的展示,学习透镜的相关名词。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验证规律教师利用自制的“光心特点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检验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参与思考,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的检验进一步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激励学生去动手、动脑验证规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讲解新课设疑导思引导探究提出问题:透镜是会透光的镜子。那么,透镜对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 最后请同学们分小组汇报探究的成果。学生分组进行准备实验进行探究,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做”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实现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课件展现焦点焦距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绘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凹透镜后的情况,引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学生通过导学案练习光路的画法,通过实物展台展示练习,让同学点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还经历了运用自己总结的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知识升华强化环保提出问题:在野外郊游的时候,剩有水的矿泉水瓶更不能随意丢弃,它能造成怎样的危害呢?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模拟实验,看看后果有多严重-请学生解释原因。学生仔细观察、猜测可能产生的想象,品味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热爱,更加珍惜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变焦透镜练测焦距教师引导同学利用自制的“矿泉水瓶透镜”,实现改变焦距进行多次测量焦距,强调操作要点。学生将凸透镜上正对太阳光(或手电筒的光),调节光屏(白纸)的位置,使上面的光斑最亮、最小,再用刻度尺测出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换另一各凸透镜,重做上面实验。 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从中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课堂训练用大屏幕展示相关的物理问题,让同学们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同学思考、讨论后回答讲练结合,进一步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强化,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四、课堂小结组织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五、课下作业1、完成本节课后习题,并将3、4、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2、收集你周围有哪些透镜;查阅资料,了解透镜的多种用途。 【板书设计】 定义: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 作用:会聚作用 31 透 镜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定义:中间薄、边缘厚凹透镜 作用:发散作用 【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接着运用学生自己制作的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获得新知。然后又通过身边的材料进行“体验性”实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应用,探究出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