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探讨_第1页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探讨_第2页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探讨_第3页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探讨_第4页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胡忠俊, 姜翔程,刘蕾)(河海大学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摘要:本文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层,在准则层中设立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个指数,选定51个基本指标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实现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在德尔斐法的基础上对各具体指标权重赋值进行了具体的演算。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1 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从省情出发实行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以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为发展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构想和建设实践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却是不争之事实。我国宏观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却持续扩大。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GDP的差距由1990年的257.71亿元上升到了2005年的1 070.18亿元,1978-2005年的15年间GDP差距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96%,高于GDP年均9.55%的增长率林勇,张宗益,禀赋差距还是权利缺失: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一期。伍世代,王强(2008)研究表明: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时序分布和地区内部“极化”态势同向,东南沿海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东南沿海地区在1995-2003年间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地理学报,2008年第二期。作为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发达的省份,2007年江苏全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5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1726.1亿元、14285.8亿元和9548.2亿元,分别增长4.0%、15.5%和15.9%。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严重制约了江苏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苏南,并且苏南地区的GDP结构优于另外两区域,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最不合理胡章俊,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7年第五期。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先天的禀赋、早期的发展战略以及后来的放权试点、资源流动、地方政府自身的发展思路等等都可能造成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在报酬递增等机制的作用下又可能被放大,结果会形成富者更富、穷者愈穷的局面。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应地降低了高增长所产生的福利,并进一步阻碍未来的增长周业安,章泉,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8年第一期。因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面对全新的发展要求和历史重任,我们一方面必须积极的从理论上探讨发展的道路策略,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史为鉴,通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和结构合理性的评价考核,为新的发展思路的形成提供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问题。综合评价的前提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可分为三个环节:评价指标初选、指标体系完善、指标体系应用。一般来说评价指标的初选方法可以采用分析法、综合法、交叉法和指标属性分组等多种方法,但最基本的是分析法,本文即采用该方法。首先是围绕评价目标,最大限度地宽范围选择评价指标,构建指标库,这是指标初选的重要环节。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主要是对指标体系进行相关的测验,使其结构上更加优化。本文采用一般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指标体系达到尽可能的完美。笔者认为定性分析是基础,能准确把握综合评价的本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定量是补充,可以发现定性分析无法察觉的一些问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阶段就是在一定的数学方法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1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即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一般要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的特点,因此存在区域差别和问题是自然之事。为了搞清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区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2.1.1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选取能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指标。指标含义必须明确,测算方法必须准确范。同时,指标体系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要考虑到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最好是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尽量使用易于取得、便于操作的指标和方法,提高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的可行性。2.1.2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它由不同层次的不同子系统组成。而且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在不同层次上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政府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控。指标体系既要客观地反映各子系统发展的状态,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交叉性和重叠性。2.1.3代表性与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就是指各评价指标在其适用范围内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反映信息高度灵敏。每一个指标都要以特定的角度反映经济社会系统运行质效的特征。所谓可比性,是指各考核指标应能进行区域间横向、时间上纵向的比较,也就是要求其具有区域间的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2.1.4动态性与前瞻性原则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反映这一进程的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各评价指标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能充分体现这一进程的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同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但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评价当前发展情况,还应能充分预计指标的发展变化,使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具有长远性。2.2评价指标的选取本文在设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分析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状态,保证其科学性;也要分析和考察指标体系的评价效果,保证其现实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理论核心是紧密地围绕着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努力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两大原则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应当永恒探索的议题。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考虑区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潜力,同时也要考虑各子系统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因此本文确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层,在准则层中设立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个指数。全面发展指数是指区域复合系统或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协调发展指数是指区域复合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它是判断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否协调发展的准则;可持续发展指数表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水平三方面的指标构成;协调发展指数在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下,由反映生态经济协调、城乡平衡、区域平衡、对外开放几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可持续发展指数由反映经济潜力、社会发展潜力、生态承载力的三方面指标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标体系结构框架。表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框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全面发展指数经济水平指数社会水平指数生态环境水平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经济潜力指数社会潜力指数生态承载力指数协调发展指数生态与经济协调指数对外开放指数城乡协调发展指数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参照诸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其所选用的指标进行频度统计。然后依据上述评价框架,在经济水平、社会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承载力、生态与经济协调、对外开放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十个方面选出120个基本指标构建评价指标库。2.3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3.1筛选评价指标遵循上述基本原则运用定性分析方法预选出来的评价指标,由于受到主观判断的局限性影响,仍可能会出现交叉或大同小异的现象,也可能会存在过多地偏重于考虑某一方面内容的指标。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再筛选,但是若筛选的指标过多或不当,就会丢失某些重要信息,指标体系就会不全面,代表性不强,同时到底应该筛选出哪些指标,也无法单纯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准确判断。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即相关系数法进行指标再筛选,以便剔除代表性不强以及交叉或重复的指标。具体方法是:假设反映事物同一侧面的或聚为同一类的指标有n个,分别为。第一步,计算n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第二步,计算每一指标与其他同类中的另外个指标决定系数(相关系数的平方)平均值: (35)则粗略地反映了与其他个指标的相关程度。第三步,比较的大小,若有 (36)则可选取作为的代表性指标,也即此类指标中的典型指标,需要的话,还可以在余下的个指标中继续选取。这里之所以要用相关系数的平方是为了防止相关系数可能为负,因而无法直接相加求平均,如果相关系数均为正,也可以直接用相关系数。每一类指标都进行这一过程的计算,就可以挑选出各类的代表性指标,进而就可以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2.3.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述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本文最终选定51个基本指标构建了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优选指标。具体见表2。表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优选指标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领域层基本指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全面发展水平经济水平经济规模人均GDP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经济效益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人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险覆盖率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在校中学生数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交通状况等级公路路网密度铁路路网密度社会稳定万人法院刑事案件收案数量万人法院刑事案件结案数量生产安全万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生态环境水平环境质量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生态安全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持续发展潜力经济潜力经济增长速度GDP年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率经济效率全社会综合产出率万元GDP能源消耗社会潜力人口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科技发展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教育发展教育投资/GDP文化体育文化体育投资/GDP卫生与社会保障卫生与社会保障投资/GDP生态承载力资源供给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环境治理废水排放达标率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协调发展指数生态经济协调社会与经济GDP年增长率/人口自然增率环境与经济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对外开放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额/GDP城乡平衡城乡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比区域平衡均衡系数各地人均GDP变异系数的倒数233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是指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反映,以百分数表示。一般来说,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而,各个指标的权重也不应该一致。如何根据评价对象系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对评价结果的合理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层次分析法的优点-能够将主观赋权法中最优秀的方法专家打分法与客观赋权法有机结合起来,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指标赋权的方法。具体如下:首先根据第一层次中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数。第一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集:,其中表示第一层次中第i个因素的权重,而且要求:。第二层次评价指标权重集:,其中表示第二层次中第j个因素的权重,同样要求:。第三、第四层评价指标权重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为了使专家意见的筛选更加科学合理,也就是说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对多个专家所确定的权重进行聚类分析和重新修订。用层次分析法处理数据得到的权重矩阵结果如下:,其中是第i位专家对第j个指标作出判断后经过层次分析法处理得到的该指标的权重,m表示专家的个数,n表示指标的个数。为了判断矩阵中各位专家确定的权重的离散程度,需要计算各权重之间的相似系数,并由此相关系数矩阵构成相似系数矩阵。相似系数用来表示,相似矩阵则用R来表示。则有:,其中表示第i个专家与第j个专家所确定的权重结果的相似程度,由统计原理我们得知,的值越大越好,当然且。对于离散程度较大的权重,按照统计的要求,予以剔除。可以采用的方法较多,如聚类分析,但是该方法过程相当复杂,因此本文采用一种常用的与聚类分析效果相当的方法。该方法原理直观,计算简单,应用较广。设,则得到。 其中,表示相似系数的矩阵中第i行之和,他表示第i个专家判断所得出的权重意见与其他专家群体(包括他自己)评估所得权重意见的偏离程度,相似系数之和越小,则此专家意见距离其他专家意见越“远”,偏离程度越大。P表示相似系数对行求和形成的一列。最后用偏离程度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各个专家确定的权重,是表示专家所确定权重的相似系数与最大相似系数间的偏离程度。于是有:,当大于某一设定的阀值时,第i个专家确定的权重就被剔除。本研究选取50名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对指标体系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采用上述层次分析法,分别设计和计算判断矩阵,最后确定了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评价指标权重见表3。表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领域层基本指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A全面发展水平(B1)0.352经济水平(C1)0.452经济规模(D1)0.453人均GDP(E1)1.000经济结构(D2)0.27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E2)1.000经济效益(D3)0.277人均财政总收入(E3)0.591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E4)0.409社会水平(C2)0.286居民生活质量(D4)0.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E5) 0.182农民人均纯收入(E6) 0.27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E7) 0.09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E8) 0.136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E9) 0.18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E10) 0.136人文水平(D5)0.402城镇登记失业率(E11) 0.100社会保险覆盖率(E12) 0.150每万人专利授权量(E13) 0.150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E14) 0.100每万人在校中学生数(E15) 0.125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E16) 0.075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E17) 0.075每万人拥有医生数(E18) 0.125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E19) 0.100城市化水平(D6)0.111城镇人口比重(E20) 0.636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E21) 0.364交通状况(D7)0.102等级公路路网密度(E22) 0.600铁路路网密度(E23) 0.400社会稳定(D8)0.088万人法院刑事案件收案数量(E24) 0.444万人法院刑事案件结案数量(E25) 0.556生产安全(D9)0.091万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E26) 1.000生态环境水平(C3)0.262环境质量(D10)0.548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27) 0.520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E28) 0.480生态安全(D11)0.452森林覆盖率(E29) 0.5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E30) 0.405可持续发展潜力(B2)0.362经济潜力(C4)0.452经济增长速度(D12)0.482GDP年增长率(E31) 0.4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E32) 0.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率(E33) 0.253经济效率(D13)0.518全社会综合产出率(E34) 0.529万元GDP能源消耗(E35) 0.471社会潜力(C5)0.286人口控制(D14)0.318人口自然增长率(E36) 1.000科技发展(D15)0.194R&D支出占GDP比重(E37) 1.000教育发展(D16)0.216教育投资/GDP(E38) 1.000文化体育(D17)0.124文化体育投资/GDP(E39) 1.000卫生与社会保障(D18)0.148卫生与社会保障投资/GDP(E40) 1.000生态承载力(C6)0.262资源供给(D19)0.574人均耕地面积(E41) 0.519人均水资源量(E42) 0.481环境治理(D20)0.426废水排放达标率(E43) 0.250废物综合利用率(E44) 0.25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E45) 0.2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E46) 0.250协调发展 指数(B3)0.286生态与经济 (C7)0.565经济与社会(D21)0.423GDP年增长率/人口自然增率(E47) 1.000经济与环境(D22)0.577环保投资占GDP比重(E48) 1.000对外开(C8)0.162贸易依存度(D23)1.000进出口贸易额/GDP(E49) 1.000城乡平(C8)0.148城乡平衡(D24)1.000城乡居民收入比(E50) 1.000区域平衡(C10)0.125均衡系数(D25)1.000各地人均GDP(E51) 1.0003结论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实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可以将其与同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对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更加全面的认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二,通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我们认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努力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考虑区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潜力,同时也要考虑各子系统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因此本文确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层,在准则层中设立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个指数。全面发展指数是指区域复合系统或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协调发展指数是指区域复合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是判断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是否协调发展的准则;可持续发展指数表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水平三方面的指标构成;协调发展指数在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下,由反映生态经济协调、城乡平衡、区域平衡、对外开放几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可持续发展指数由反映经济潜力、社会发展潜力、生态承载力的三方面指标构成。考虑到有些方面量化操作上的困难,在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并没有体现。第三,本文在初步选定的120个指标中,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剔除了部分指标,最终选定51个基本指标构建了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对权重的确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处理,并在德尔斐法的基础上对各具体指标权重赋值进行了具体的演算。当然,本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探讨,其基本出发点是从更全面的角度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换言之,本文所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只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提供一种思考角度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给,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参考文献:1 林勇,张宗益,禀赋差距还是权利缺失: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2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地理学报,2008.23 胡章俊,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7.54 周业安,章泉,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8.15 王伟中主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 洪银兴.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