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 (5000字) _第1页
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 (5000字) _第2页
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 (5000字) _第3页
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 (5000字) _第4页
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 (5000字)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5000字)关于“农民荒”问题的思考何绍辉【摘要】城乡居民自由流动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水平和促进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因单向度的城市化政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外流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枯竭,致使“农民荒”现象应然而生。应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农村生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遏制“农民荒”的进一步蔓延与恶化。【关键词】农民荒单向度的城市化城乡统筹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农村社会状况的改观,沿海地区甚至部分内地企业不断涌现“民工荒”闹剧。之所以说这是一场闹剧,主要因于这样一种困境:一面是中国劳动力总量充足,高失业与就业难等问题突出;一面却是企业用工不足、频频告急,各类技术人员尤显短缺。“民工荒”不仅引起企业和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致政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亦有人见机反思起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企业用工制度以及民工社会保障等体制与制度问题。然而,就在公众对“民工荒”2/11问题寄予“过分”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调研发现,“农民荒”现象正在我国内地部分农村上演并日显严重,这不仅将对“三农问题”的终结产生深刻影响,亦将给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等带来诸多变数,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农村社会的资源配置得到了有效优化,中国农村不断呈现出一幅又一幅繁荣景象,诸如农村生产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等等。伴随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呈现繁荣之景象的同时,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现象等问题亦日渐显现,剩余农村劳动力日感增多。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与拓展,加上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城乡流动壁垒的破解,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求农业外谋生成为乡村社会一时间的时尚与理性选择。于是乎,自改革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幕又一幕的“北上广”打工潮在中华大地上频繁上演,且愈演愈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XX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其3/11中本乡镇以外并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为14533万人,而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为8445万人。如此庞大的打工人口,占整个农村人口的1/3强。然而,外出打工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以及增长见识才干等的同时,亦给乡村社会以及农民自身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打工潮开启后,不仅打工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打工经济开始成为乡村社会的主导。我们看到,打工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改善了生活条件和促进了自我发展,同时,却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乡村社会结构与乡民思想观念。有例为证:当前,乡城流动业已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乡村社会再正常和普通不过的事情,部分地区农村甚至还出现了“不出去就是孬种、没本事”的认知和评价,流动开始成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关键词。与费孝通曾经所描述的乡土中国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乡下人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不同,如今的乡土中国背景下的农民“不再束缚在土地之上,而是不断地开始一种向外发力的人生”、“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最高理想”等等。总之,土地、农业和村落等这些远古时4/11代和农业社会中的根本,正在远离和淡出当下中国农民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理想,农村社会对一部分中国农民来说日渐陌生和不可理解起来。进一步思考发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并非是资源有效配置、要素重新分配的新形式,而是城市又一次对农村的“汲取”,只是“汲取”的不是“资源”,而是劳动力。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在低水平、高能耗和高成本的模式下进行的,它需要众多的廉价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增多正好适应了城市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市凭借着对农村的相对优势吸引着农村人口不断地流向城市,这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却也给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过度外流”。众多周知,真正能流向城市,能为沿海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人中,并非是所有的农业人口,而是农村中那一部分相对有知识、有头脑、有体力和能力的人,只有他们才是城市工业的需要者。因此,我们到农村调查不难发现,全国各地乡村所聚集和留守的全是妇女、老人、小孩,青壮年劳动力在内地众多农村已近乎绝迹。笔者在一次葬礼期间就发现,因为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一个庄里想找能帮忙出殡的年轻人都难以如愿,多半都是些年5/11已花甲、体弱多病之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农业生产的重任落在了妇女和老人身上,以致农业生产女性化、老龄化开始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镜像。如果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这种趋势不改变的话,往后的农业生产将不仅仅是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女性化和老年化,而是“空壳化”,亦即“农民的缺乏”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言的“农民荒”。可以说,是农业人口的过度外流,主要地导致了“农民荒”现象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农民工或许因为受城市化水平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最终只不过是“候鸟式”地迁徙,农村而非城市才是他们最终的去处。但是,对于在城市生活与长大,并受城市生活方式熏陶远过于农村的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农业生产生活的不仅日渐陌生,而且不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均无法真正接受乡村生活,他们根本无意充当农业人口的后备军。如果现在还有人认为“农民荒”是“杞人忧天”的话,不久的将来,或许“农民荒”将不再是“危言耸听”,而将成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瓶颈和障碍。二改革30余年来实行的有关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不仅解决了农业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而且创6/11造了中国出口与中国制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或许,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经济起飞、粗放型经济主导时期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也是极为有益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农村人口外流所带来的代价,不仅仅是对农业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对农村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毕竟,已有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真正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农业劳动者的终结”不久将在中国大陆上成为现实,“农民荒”将比“民工荒”更为普遍与严重。1967年,令法国学术界为之一振的农民的终结一书出版。蒙德拉斯关于“农民的终结”的命题时认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重要问题。蒙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其实质并非是“农业的终结”或者是“乡村生活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更确切地说,是农村文明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终结。与蒙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含义不同,中国农业发展正欲上演的“农民荒”,并非是农业文明的消失,也并非是小农的终结,而是农业劳动力的空缺及农业劳动力的后继无人状况。蒙德拉斯所言的“农民的终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一种被动的行为,而是农业技术进步、工业化和现代化7/11的必然结果。而“农民荒”不同,它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是因为过于重视城市化和工业化、忽视农村现代化的后果。要而言之,单向度的城市化战略,是造成“农民荒”的症结所在。众所周知,为了早日实现自晚清以来国人所梦寐以求的现代化,国家不仅将发展重心和投资重点放在城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来吸取农村有限资源与劳力支援城市化建设,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却被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不仅造成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的凸显、乡村治理性危机的爆发,而且抽空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几乎全部人力资源。这种单向度的城市化战略如若不改变,不只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实现,而且中国农业发展的后劲将彻底丧失,最终只能是农村、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愈演愈烈。三尽管“农民荒”目前尚未大面积涌现,但是,这一严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极具战略性与全局性的产业,农业稳则社会稳,农业强则国家强,农业富则国家富。要想预防“农民荒”的大面积上演,就必须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即坚持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和确立合理的土地制度之路和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之路。8/11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和国家自立自强的根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要将其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来抓。自古以来,农业都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了,社会才能安定,人民生活才可能殷实,国家经济发展才有后盾。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劳动人员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已经日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短板。为此,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走现代农业之路,从根本上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应对“农民荒”还必须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的最终出路,也是农业人口日渐减少、传统农业文明日渐衰落的最大需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同志在谈“四个现代化”思想时就提到了农业现代化问题。然而,50年过去了,虽然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离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由于传统农业在资源配置上已经达到了极限,改造传统农业最好的办法是引进现代技术。舒茨的思想对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来说,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只有不断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9/11业生产效率,才能应对农业人口后继无人的困境。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人均耕地面积较低,规模经营缺乏,而且既有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也限制了土地效益和功能的发挥,这些都将使问题本身复杂化。我们调查发现,内地很多农村不仅抛荒严重,而且各种变相的“隐性抛荒”更为普遍。很多一年两熟的地区都只种单季稻,水源和土质良好的耕地被当作旱地来耕种。此外,一些已经离村或者离世的人的还拥有土地,不想种、没能力种田的家庭田地多;一些想种地、能种地的人家却无地可耕等等,上述种种土地分配失真现象在当下中国农村中非常普遍,这些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和屏障,因此,寻求一种合适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农田制度,亦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这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和前提所在,也是农业活力发挥、农村稳定巩固的关键和要害所在。另外,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农业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是应对和根治“农民荒”问题的基石。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在给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生产的日渐萎靡、农村社会的逐渐凋敝、“农民荒”趋10/11向的日渐明朗。因此,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近年来强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这将成为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业农村对农村人的吸引力的重要举措。为了防止“农民荒”现象在中国农村的普遍发生,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尽可能地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今后中国农村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根治“农民荒”蔓延的根本所在。【参考文献】1西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