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课题结题材料1.doc_第1页
个人课题结题材料1.doc_第2页
个人课题结题材料1.doc_第3页
个人课题结题材料1.doc_第4页
个人课题结题材料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1. 兰州市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2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3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4论文:城乡结合部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5.附件兰州市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 报 表课题名称: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学科类别:中学数学课题申报人:徐晓兰所在单位:兰州二十一中填表日期:2011年3月20日附1:兰州市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 报 表编 号类 别中学数学姓 名徐晓兰单 位兰州二十一中学课题名称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电 子邮箱24669495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的解读关键词之一: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关键词之二:数学学困生:指在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方面不能达到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智力的、非智力的,家长的、环境的、社会的、教师的、教材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评价的,使得数学学困生较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对学习数学感到厌恶,产生逆反心理。关键词之三:转化是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本课题中的转化是指学困生经过教师的教育,能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方面有良好转变。关键词之四:成因是形成的原因。关键词之五:策略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本课题的策略是指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类型、表现及其发展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制定有效的行动方针。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由于周围中学中名校较多,如兰炼、兰化等,生源大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致使我校的学困生越来越多,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极大的影响了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摸清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总结转化和救治方法。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与关爱,以便数学学困生也得到平等的数学学习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1、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映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小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更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每位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3、从现实来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农村独立初中学校,经济较落后,因此,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比较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我校在校生家长60%以上进城打工,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我校的“学困生”制约着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它一方面直接阻碍着素质教育重在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它又极易导致学生辍学,影响公民素质。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当前数学教育,特别是象我所在的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而且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通过这几年的研究、实践,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数学“学困生”的特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数学科中的“学困生”比例在逐渐地降低,为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稍尽了绵薄之力。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主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研究象我校这样地处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 从而探究减少我校学困生。(一)研究目标1、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使学困生从思想上根本改变,在态度上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改变教师较落后的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评价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走上科研之路。3、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全面发展与个体指导之间、组织教学与转化学困生之间的矛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学困生成因的调查和反思;2、“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3、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4、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5、教师对后进生的分类转化和救治的方式、方法等。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一、课题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收集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2、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4月):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措施。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调整研究方法,最后拿出较为成熟的转化学困生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全面推广。3、总结阶段(2012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 即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整理作为研究学困生的资料,对学困生生的形成原因、学习状况等进行分析。2 个案研究法 对部分后进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跟踪,收集、整理个案资料,以便从中获取理性材料 。3访谈法:多与学困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找出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形成个案研究。 3 经验总结法 主要用于分析、总结、归纳推理,深入全面的揭示本课题的内在规律。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一、 课题研究的条件:本人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近20年,基本都在农村中学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工作,2000年就取得中学一级教师资格,曾获“西固区2005新课改中学组课堂教学优秀课”奖,2009年7月,我独立撰写的论文“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作用”在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上发表,2010年9月在教育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激励性评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教学一线的一名教师,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二、预期达到的成果:1、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城乡结合部的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成功的模式。因为学困生直接影响着我们素质教育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一条适合大面积转化学困生现状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目标。同时为学困生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形成研究文献。3、本课题研究将为要完善教育体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供一个参考.防微杜渐,使数学学困生逐渐减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4、成果表达形式:;(1)调查报告(2)阶段性总结(3)相关论文一篇(4)课题研究报告一份(5)各类获奖的材料、证书。学校(单位)意见区(县)教科研部门意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意见说明:1本表需由“个人课题”申报人认真仔细填写2本表的编号由市规划办填写,个人不必填写3类别是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如“小学语文”、“中学数学”等。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开题报告兰州二十一中 徐晓兰一、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的解读关键词之一: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关键词之二:数学学困生:指在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方面不能达到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智力的、非智力的,家长的、环境的、社会的、教师的、教材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评价的,使得数学学困生较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对学习数学感到厌恶,产生逆反心理。关键词之三:转化是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本课题中的转化是指学困生经过教师的教育,能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方面有良好转变。关键词之四:成因是形成的原因。关键词之五:策略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本课题的策略是指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类型、表现及其发展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制定有效的行动方针。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背景1、课题研究的意义: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城乡结合部的“学困生”制约着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它一方面直接阻碍着素质教育重在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它又极易导致学生辍学,影响公民素质。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当前数学教育,特别是象我所在的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而且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基础课程改革近十年了,尽管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数学后进生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我所在的学校,近几年来数学成绩30分以下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很多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要想改变这种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学困生的转化是关键性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实践,针对数学“学困生”的特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数学科中的“学困生”比例逐渐地降低,为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稍尽绵薄之力。2、课题研究的背景: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由于周围中学中名校较多,如兰炼、兰化等,生源大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致使我校的学困生越来越多,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极大的影响了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摸清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总结转化和救治方法。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与关爱,以便数学学困生也得到平等的数学学习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有许多工作是教师无能为力的、爱莫能助的,如父母离异、学校教育环境、教师素质、应试教育等等,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起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从教师教育方面来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城乡结合部初中实际情况让学困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本课题的研究了解我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将为城乡结合部的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成功的模式;3.本课题研究将为要完善教育体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供一个参考。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我校七年级(4)班的学生(二)方法:1 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配问卷,了解城乡结合部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家庭因素、自身因素、老师因素、和社会因素。2、个案研究法: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入行个别或集体辅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帮扶,同时,教师要保留学生改善、提高的相关资料,如:作业、测试试卷等。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实践研究法: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学困生转化策略。 4、比较研究法:教师由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月考确定学困生名单,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收集期中考试成绩、第二次月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期的相关辅导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入行综合评定,对提高的情况进行认定。5、经验总结法:教师对学困生转化和救治的方式、方法进行总结形成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大面积减少学困生。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一)课题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进行理论资料准备,调查分析、收集数据。2.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4月):(1)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兰州二十一中初一数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自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2)个案分析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个案访谈,并召开三次学困生座谈会;收集研究个体中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部分学困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跟踪,收集、整理个案资料,以便从中获取理性材料 ,总结其经验。(3)比较研究法:教师由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月考确定学困生名单,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收集期中考试成绩、第二次月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期的相关辅导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入行综合评定,对提高的情况进行认定。(4)从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社会背景等方面入手,研究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5)总结阶段(2012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一)课题研究的条件:本人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近20年,基本都在农村中学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工作,2000年就取得中学一级教师资格,曾获“西固区2005新课改中学组课堂教学优秀课”奖, 2010年9月在教育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激励性评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本人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二)预期达到的成果的表现形式:(1)调查报告 (2)案例分析(3)相关论文一篇 (4)课题研究报告一份(5)各类获奖的材料、证书。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兰州二十一中 徐晓兰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意义: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现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多人从近几年的中考成绩看,每年数学学科学困生的比例都在30右,“学困生”制约着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它一方面直接阻碍着素质教育重在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它又极易导致学生辍学,影响公民素质。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当前数学教育,特别是象我所在的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而且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基础课程改革近十年了,尽管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数学学困生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我所在的学校,近几年来数学成绩30分以下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很多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要想改变这种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学困生的转化是关键性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要帮助数学“学困生”诱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重新唤起和稳定其学习兴趣,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让教师掌握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做好“学困生”脱困工作,为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稍尽绵薄之力。2、课题研究的背景: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由于周围中学中名校较多,如兰炼、兰化等,生源大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致使我校的学困生越来越多,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极大的影响了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整体的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摸清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总结转化和救治方法。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与关爱,以便数学学困生也得到平等的数学学习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人把它归纳为“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困生就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作为学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应得到全面的发展。国内外研究学困生教育,能给我们一些理论上的借鉴。国外的研究从很广的视角把学困生分两大类:一类是先天性学习障碍学生,二类是后天受影响的有学习问题的学生。美国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分析,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教育干预策略,给一线教师为辅助学困生克服障碍提供了很多有成效的建议,并认为给特殊学生贴标签使别人总从缺陷或者障碍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以至使他们丧失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要求对他们一视同仁。国内的研究则更多的注入中国的文化因素,从心理、教育、社会影响以及文化背景的各方面分析了学困生的成因,对于如何有效地转化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教学策略。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学困生实际情况,让学困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唤醒、激励每一个学生;2.本课题的研究了解我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将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城乡结合部的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一个成功的模式;3.本课题研究将为要完善城乡结合部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体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供一个参考。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一)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象我校这样地处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探究我校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有效方法。(二)对象:我校七年级(4)班的学生(三)方法:主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习方法,强化课外辅导,加强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五、课题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进行理论资料准备,调查分析、收集数据。2.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7月):(1)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兰州二十一中初一数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自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2)个案分析法:对数学学困生进行个案访谈,并召开三次学困生座谈会;收集研究个体中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部分后进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跟踪,收集、整理个案资料,以便从中获取理性材料 ,总结其经验。(3)比较研究法:教师由第一学期的第一次月考确定学困生名单,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收集期中考试成绩、第二次月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期的相关辅导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入行综合评定,对提高的情况进行认定。(4)行动研究法:从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和教师等方面入手,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究数学学困生教育和转化的对策;(5)经验总结阶段(2012年6月):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六、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过程及有效策略:1、本课题主要研究象我校这样地处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探究我校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有效策略。(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辅导学困生。我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我校初一四个班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城乡结合部数学学困生成因的调查问卷 问卷设计:下面每个问题有三个答案,请把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一)家庭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1、你父母对你的期望值怎样? ( )A、过高而无法实现 B、一般化 C 、没有什么期望2、父母在管教方面对你的态度是 ()A、过于严格 B、一般化 C、放任自流3、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是 ( )A、简单粗暴 B、一般化 C、谈心、交流、感化4、你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 )A、优越 B、一般化 C、较差5、家庭学习环境怎样:(父母关系不和、经常赌博、酗酒、品行不端)( )A、很好 B、一般化 C、较差6、当繁杂的家庭劳动与你的学习冲突时你的父母会让你选择 ( )A、繁杂的家庭劳动 B、学习 C、劳动和学习相结合7、当你数学考试成绩很差时,家长的态度是 ( )A、狠狠的批评一顿 B、不理不睬,不做任何评价 C、告诫下次努力8、你父母在家教辅导方面做的怎样 ()A、经常辅导 B、偶尔辅导 C、从不辅导二)老师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9、数学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如何 ()A、陈旧、不当 B、一般化 C、新颖 、易懂10、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怎样 ( )A、高 B、一般化 C、低11、数学教师对学生怎样评价 ()A、公平 B、一般化 C、不公平12、数学教师对考试分数的态度 ( )A、只要分数高就行 B、进步了就好 C、无所谓13、数学课上班级管理怎样 () A、严格、井井有条 B、一般化 C、散漫,班风很差14、数学教师对个体学生的辅导是怎样做的 ()A、经常随时进行辅导 B、偶尔辅导 C、从来不辅导15、数学老师频繁考试、排名吗 ( )A、经常考试 B、偶尔考试 C、从来不考试16、你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 )A、浓厚 B、一般化 C、根本没有兴趣17、批改作业时老师是否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 )A是 B不是 C很少 三)学生自身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18、你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怎样 ( )A、自信心不足 B、一般化 C、自信心强19、你承受挫折的能力如何 ( ) A、受挫能力强 B、一般化 C、碰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20、你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如何 ( )A、非常有上进心,我一定要比别人优秀 B、一般化 C、无所谓,别人优秀与我没关系21、你的自控能力怎样 ( )A、自控能力强 B、一般化 C、想控制但控制不住22、你的数学学习目标怎样 ( )A、非常明确 B、有时明确 C、从来不明确23、你的数学学习方法如何 ( )A、方法得当 B、一般化 C、不知怎样学习24、你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 ( )A、能及时完成 B、偶尔不能及时完成 C、经常不完成作业25、对于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你是怎样做的 ( )A、老师批评我,能虚心接受 B、偶尔不服气C、认为老师在和我过不去 26、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就要肯于吃苦,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 ) A、值得 B、没多大必要 C、划不来 四)社会因素对学困生的影响27、你周围的人对待孩子读书的态度如何? ( ) A、认为读书花费大 B、认为读书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C、抱无所谓的态度28、当看到一些文化水平低的人照样赚了很多钱,你有何想法? ( ) A、这是一件偶尔的事 B、读不读书无所谓 C、努力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29、看到农民进城打工赚了不少钱,你有何打算? ( ) A、放弃学业,打工挣钱 B、完成义务教育 C、继续求学,用知识充实自己30、你的亲戚或家附近的学生考上大学,你的想法是? ( ) A、那是别人的事 B、下决心也要考上大学 C、无所谓序号答案A答案B答案C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3129.87269.21124846.26461.521.931312.53028.86158.7465.88076.91817.355754.84543.321.9643.827267370.27535100514983432.753511716.3998.74139.46461.5106057.74038.543.8116259.63634.665.81265.89591.332.9136865.43432.721.9145956.84038.554.8151918.38177.943.8161918.87067.31514.4174947.11918.33836.51898.75653.83937.5195754.84240.454.8203937.55754.887.7212423.14543.33533.7223331.76158.7109.6232927.96764.487.7246663.52423.11817.3257471.21514.41514.4269995.232.921.927109.69288.521.9281918.387.777742921.9109.69288.53021.910096.221.9(2)用无私的爱是转化学困生 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学困生转变的催化剂;爱是成功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教师的爱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而学习困难生的心理特征常表现为:既傲慢骄横,又胆怯自卑;既想奋起前进,又信心不足。在班内受同学的歧视,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家中受到家长的批评,没有家庭“温暖”而倍感孤单,所以他们常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的想法,而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教师无私的爱是转化的前提。(a) 用“爱心”滋润后进生,使其重拾自信。 学困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他们都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因此,只有对学困生抱有诚挚的爱,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总是用“爱心”滋润学困生;有意或无意地去接近他们,关怀他们,理解他们的心情,用实际行动感召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们,从而在教学上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b) 用“细心”捕捉闪光点,使其产生学习动力 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心理转化始终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为支点,以积极的态度,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学困生的“闪光点”是多方面的,也是微弱的,所以我细心捕捉,一经发现,就应该及表扬,用积极的暗示引导学困生不知不觉朝正确的方向发展。(3)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a)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例如:在讲“截一个几何体”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正方体截面的几种情况的认识,我精心设计了一堂动手操作课,让学生自带材料和工具,如萝卜、土豆等,自己动手来截正方体,学生整节课积极性都很高涨,能在很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这样一来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困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大家都能争先恐后地参与到课堂中来。(b)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在数学的课堂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能唤起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一些数学上比较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如在讲“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课时时,我利用如右图的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可以迅速吸引数学学困生,提高其求知欲,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4)让数学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a)从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1234567891011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让每个数学学困生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讲探索规律这一节时,我先让同学们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象左边显示的这只手那样数数字1,2,3与同学们一起数数,同学们情绪高涨,积极性很高,然后引导大家猜想: 1、数到20时,刚好落在哪个手指上?2、数到200时又会落在哪个手指上呢?2000呢?然后分小组进行试验,最后让同学们阐述其中的数学道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各抒己见,通过积极的活动参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感悟。特别是对于数学学困生,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我就会就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信,尽可能的挖掘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能量,由此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良好的发展。(b)从作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平时的作业中,结合每个数学学困生的能力和特点,单独布置适合他们的作业,保证每个学困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作业,体会到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学好数学。另外,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采取面批,及时的给予当面的表扬,或者在作业本上写一些很有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也许就是因为一句话,或一句评语,就会让数学学困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验到成功的乐趣。(c)从考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了能让数学学困生在数学的考试中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在每一次的阶段性测试中,会特别的设计测试内容,除了注意趣味性外,特别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专门安排了一些与学困生胃口相配的中低档题目,一来借助这次检测可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由于题目相对比较简单,学困生一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定的回报,学困生们心理会无比的喜悦,对今后数学的学习充满了自信,有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5)加强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加强与学困生的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困生的友谊,了解学困生家庭、学习情况,从内心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信任他们,热情辅导,真诚帮助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经常抽时间与学生谈谈天,聊一聊家务,谈一谈数学,讲一讲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困生”“亲其师,信其道”,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学困生”被教师的鼓励深深感动,在给我教师节的贺卡中,学生充满三思之心,在一次交流中有一位学生竟说 “再不学好数学,真对不起老师。”,(6)强化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花费工夫虽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表现在知识匮乏和知识间的联系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多帮助他们养成多动脑、多动手的习惯,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开口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和思路的误区,找准“病”根,从而对症下药。努力让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使之“做”出兴趣,“做”出方法,“做”出学好数学的习惯,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与技巧的回忆、模仿和复制。(7)对“学困生”多用激励性语言,实施成功教育我对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记忆最深刻,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学困生” 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学习不好,思想压抑,导致思维不够灵活,他们比其他同学更需要老师的激励。当“学困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要全盘否定,而应挖出正确的一面进行肯定,激励并启发他去修正错误;当“学困生”取得一点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对他表示赞许, “有进步!”,激励他再接再厉,取得更大进步;当“学困生”灰心失意时,教师要及时从思想上对他进行疏导,激励他重树信心,勇敢面对困难,“你真行!”,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欲望。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在衡量他们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进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达到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目的,“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初中阶段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一)家庭对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应不高,每天除了上班外还要种田,挣钱心理特重有的家长素质较低,无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有的则进城务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顾。祖辈们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更是无暇顾及,他们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教子成龙”之方。更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他们很少对孩子进行成才教育、成人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一切皆由其“自我发展”。 从来没有就孩子的学习问题与孩子进行过交流,或者给予点拨、引导、鼓励。他们学习动力却越来越不足,厌学情绪也越来越突出,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忙农活、忙家务,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很少过问。也有的家长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股脑儿算总账”,对其进行打骂。特别让孩子们难以接受的是,有半数的家庭缺乏文明教育,家长们语言粗鲁、口无遮拦,即使在孩子面前,也是满嘴脏话、言语污秽;此外,农闲时,有的还经常酗酒、赌博,严重污染了家庭的育人环境。因而就造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关心不到位,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请家长也不去学校久而久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重视,上进心下降,慢慢就沦为学困生二)老师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1、教学方法落后呆板 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学生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意识和机会,很多老师只满足于讲几个例题,而忽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了结论推导过程,忽视了教学思想方法,忽视了解题规律揭示,教学中没有矛盾冲突,看不到一点思维的火花,诡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的主观盲目性,教学的陈旧落后,这是产生差生的又一重要原因。2、总选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 经常听见学生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 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 (通常是表达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点那些积极的学生的意图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使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表现得更明显。但是,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3、给予学困生消极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样一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的词语。三)学生自身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1、小学数学基础差,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数学没有感情,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找最优解答,并在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造成旧的问题还没解决,又马上出现新的漏洞,日积月累欠下许多数学债。并且还有的学生不注意数学的理解,只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对题解机械记忆,因此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只会照抄照搬死学习。而且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凌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看上去非常简单却不会做或做错,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十分吃力,不能适应抽象思维和快节奏的教学。 3、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多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眼高手低,计算能力特别的差,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得不偿失。 4、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学困生尚未从小学手把手教的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