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_第1页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_第2页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_第3页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_第4页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00八年十一月 职业卫生毒物检测标准及其检测技术杜洪凤Tel 028 8558937113060053234E mail cdduhf 1 内容 职业卫生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保证 2 1 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卫生空气毒物检测标准生物检测标准 3 现发布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 等1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T160 3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38 2004 GBZ T160 39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烯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39 2004 GBZ T160 42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42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4 现发布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 等1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T160 3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38 2004 GBZ T160 39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烯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39 2004 GBZ T160 42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芳香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42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5 GBZ T160 45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卤代烷烃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45 2004 GBZ T160 4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48 2004 GBZ T160 51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酚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51 2004 GBZ T160 52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醚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52 2004 GBZ T160 54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醛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54 2004 GBZ T160 55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55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6 GBZ T160 63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饱和脂肪族酯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63 2004 GBZ T160 6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腈类化合物 代替GB T160 68 2004 GBZ T160 78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拟除虫菊脂类农药 代替GB T160 78 2004 GBZ T160 82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醇醚类化合物GBZ T160 83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铟及其化合物GBZ T160 84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钇及其化合物GBZ T160 85 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碘及其化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7 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6 2007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 代替GBZ26 2002 GBZ49 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代替GBZ49 2002 GBZ89 2007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 代替GBZ89 2002 以上标准于2007年11月30日起实施 特此通告 二 七年六月十三日发布时间 2007 06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 2007 14号 8 GBZ T160 2004 GBZ T160 1 160 81共检测81类化合物 其中无机化合物类45种 42个检测方法 非金属类化合物11种 37个检测方法 有机化合物类44种 115个检测方法 9 GBZ T160 2007 新增26种化合物检测标准方法 增加4个编号 修订12个标准方法 10 GBZ T160 2007修订 1 11 GBZ T160 2007修订 2 12 GBZ T160 2007内容 1 13 GBZ T160 2007内容 2 14 GBZ T160 2007内容 3 15 GBZ T160 2007内容 4 16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等有关法规 标准的规定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 其检测与评价报告书应该规范编制 17 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应准确可靠 客观 真实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包括现场调查 有害物质样品采集 现场检测 实验室检测和检测结果评价五个方面 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人员应熟悉相应的法律 法规和职业卫生标准 具备职业卫生 有害因素检测分析 卫生工程等相关知识 并经培训合格 18 例 报告书格式 要求 浙江省卫生厅办公室文件浙卫办监督 2007 7号 关于印发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编制规范 的通知各市 且 市 区 卫生局 为了规范全省全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19 例 报告书封页 封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委托单位 用人单位全称检测与评价场所 填写厂名 分厂或生产车间检测评价机构名称 盖章 年月日封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说明 20 例 报告书正文 1 受检单位 地址 委托单位 联系人 联系地址 电话 邮编 检测项目 样品数量 采样时间 检测时间 检测仪器 2 检测与评价依据 列出相应国家标准名称和所检物质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3 现场情况 按生产车间分别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 作业方式 接触人数 接触时间和防护情况简述 其中作业方式指产生或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设备或工序的密闭化 自动化程度 可按全密闭 半密闭 敞开式 自动化 手工操作 隔离操作等情况表述 21 例 报告书正文 4 测试条件和样品采集 对定点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以及采样时的生产状况和采样结果的代表性进行简要描述 5 检测结果与评价 每个测试点 工作地点 岗位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或强度 未超过标准的为合格 超过标准的为不合格 对确因生产工艺或设备技术水平限制所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测试点 应对其所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 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6 改进措施和建议 对不合格测试点 以及已采取职业卫生防护补救措施仍然未能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工作地点 岗位 应分析其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2 例 附录 附录1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点分布示意图附录2检测报告 23 3 工作场所空气毒物实验室检测技术 24 3 1检测类型 评价检测日常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检测 根据检测目的分 定点检测个体检测短时间检测长时间检测 根据采样方式分 现场检测实验室检测 根据检测方法分 25 评价检测 系统检测 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等 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及卫生防护技术措施的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 评价 26 评价检测方法 评价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 TWA 时 应选定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 班 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 班 27 日常检测 定期定点检测 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日常的定期监测 是经常性的对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进行监测 确保劳动者安全工作 28 监督检测 抽查检测 在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 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 用于监督检查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 考察定期定点检测的质量 29 事故性检测 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采样监测 确定事故发生后工作场所存在的毒物及其浓度 以判断其危险程度 指导事故的及时正确处理 30 3 2毒物检测规范 标准 在进行职业卫生危害因素检测时 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样品采集 实验室检测等 没有标准方法可采用国外标准 国内外均无标准可采样国内外公认的方法 GBZ2 1 GBZ159 GBZ160 WS T 1996GB T17061 1997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 T817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数值修约规则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研究规范 生物材料分析方法的研制准则 31 职业卫生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应该采用科学 先进 可靠 可行的检验方法 2 检测方法必须包括采样方法 样品预处理和测定方法 3 应满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对检测的要求 4 方法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空气中常见共存物不干扰测定或能被消除 32 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续1 5 采样方法应符合GBZ159的要求 能采集空气中相应存在状态的待测物 6 方法性能指标应符合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规范 的要求 7 空气中毒物浓度以mg m3表示 即在温度20 大气压101 3kPa状态下 1立方米空气中含待测物的毫克数 33 实验室常用检测方法 光谱法 色谱法 质谱法 电化学法 分子光谱原子光谱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 气质液质ICP MS 极谱法电位溶出电位分析法电导法 34 分子光谱 分光光度法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红外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35 原子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 原子荧光光谱法 AFS 原子发射光谱法 AES 主要用于金属和类金属的测定 36 色谱法 用于分离和测定多种阴离子 各种化合物气相色谱 GC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离子色谱 IC 37 电化学法 用于测定氟及一些金属化合物 灵敏度高 精密度取决于仪器性能和操作 催化极谱法电位溶出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38 3 3样品检测定量方法 校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39 定量方法 校准曲线 标准曲线工作曲线 40 校准曲线的要求 校准系列浓度相关性测量范围测定次数 41 测量范围 42 定量方法 标准加入法 样品基体对测定有干扰时 取等量的样品若干份 其中一份不加标 其它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标准溶液 制成标准系列 进行样品处理 分别测定其信号 各信号值减去试剂空白信号值后绘制标准曲线 其延长线与浓度轴的交点为样品测定值 43 定量方法 内标法 在分析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内标物 同时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物的信号 以信号比对浓度比绘制标准曲线 或直接计算 从而得到待测物含量 内标物要求 44 4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保证 检测方法的性能指标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45 4 1检测方法的性能指标 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检出限最低检出浓度 采样效率穿透容量解吸效率洗脱或消解效率样品稳定性 46 精密度 是用同一检验方法在规定条件下 对均匀样品多次测定 其结果的一致性 由检验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偶然误差决定 精密度不考虑所获数据与真实值间的误差大小 只表示数值的离散程度 但它的大小与待测物的含量水平有关 47 精密度试验 选择测定范围内高 中 低3个浓度 一次同时测定2份以上 批内 或3 5天内 批间 至少进行6次重复测定 计算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RSD 48 灵敏度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Chemistry 规定 某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的灵敏度是表示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 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测量信号的变化 49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灵敏度常用特征浓度 S 或特征质量 m0 表示 即产生1 吸收或0 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物的浓度或质量 测定标准曲线 计算标准曲线的斜率 k 计算S或m0 50 常用方法的灵敏度 光度法 标准曲线的斜率 离子选择电极法 在能斯特线性范围内 待测物每变化10倍的浓度所引起电位差的值表示方法灵敏度 从标准曲线上得到每改变10倍浓度所对应的电位差 mV 即为离子选择电极的灵敏度 色谱法和其他仪器方法 以单位响应值所对应的待测物含量或浓度来表示 51 检出限 测定下限 检出限 是在给定概率为95 时 能够定性区别于0的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测定下限 是在给定概率为95 时 能够定量检测待测物的最低浓度或含量 检测方法的检出限 测定下限一般采用标准差法 噪声法和吸光度法测定计算 52 检出限 测定下限试验 标准差法 在最佳条件下 连续测定空白溶液或者接近空白浓度的溶液至少10次 计算出标准差 s 空白溶液检出限空白溶液测定下限非空白溶液检出限非空白溶液测定下限 53 检出限 测定下限试验 噪声法 检出限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 以记录仪3格或3倍噪声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 测定下限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 以记录仪5格或5倍噪声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作为 54 检出限 测定下限试验 吸光度法 检出限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 习惯以吸光度0 02处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 测定下限 在最佳测试条件下 以吸光度0 03处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作为 55 常用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测定下限 分子光谱原子光谱色谱 56 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 由方法检出限计算得出 计算公式 L d v V0 式中 L 最低检出浓度 mg m3 d 检出限 g ml v 样品溶液总体积 ml V0 标准采样体积 L 57 准确度 准确度就是表示测得值和样品真值的符合程度 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实值间的误差 是由方法的总体误差引起 但主要由系统误差决定 职业卫生检测的准确度应包括采样和检测的全过程 但在工作场所空气检测中 空气采样的准确度难以确定 故在一般情况下 检测方法的准确度仅指分析过程 包括样品处理和测定 的准确度 准确度的常用试验方法标准物质法 加标回收率法 比对法 58 将待测物标准加入样品中 与样品同时进行前处理 测定 然后计算回收率 标准加入量应有低 中 高三个浓度 而且加入量与样品中待测物量的总量不能超过该方法的测定范围 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 每个浓度至少作6次 相对偏差应在 10 范围内 平均回收率应在90 105 范围内 准确度试验 加标回收率 59 准确度试验 标准物质法 比对法 标准物质法 将标准参考物质当作样品进行测定 测定值应在标准参考物质的标定值范围内 比对法 该方法与其它标准方法或公认的经典方法同时测定线形范围内的高 中 低3个浓度 至少各进行6次测定 将测定结果作t检验 应无显著性差异 60 采样效率 采样效率是指空气收集器采集到的被测物量占通过该收集器空气中被测物总量的百分比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 GB T17061 1997规定空气收集器的采样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 61 配制高 低2个浓度的实验用气或标准气 浓度最好在0 5 2倍MAC或PC STEL 串联2个或2种收集器 用高 低两种采样流量采样 各采样3次 分别测定前后收集器的化学物质量 标准气第一个 种 收集器采样效率实验用气第一个 种 收集器采样效率 采样效率试验 配气法 62 采样效率试验 现场采样法 在现场选择两个高低不同浓度的采样点 串联2个或2种收集器 用高 低两种采样流量采样 各采样3个 分别测前后收集器的化学物质量 吸收管采样效率试验时 可串联3只吸收管 以前2只吸收管计算 蒸气态和气溶胶态毒物共存进行采样效率试验时 采气溶胶的收集器置前 采蒸气的收集器置后 结果计算总的采样效率 63 穿透容量 穿透容量是指通过固体吸附剂管的空气待测物达到原空气中待测物量的5 时 固体吸附剂所吸附的待测物质量 以mg表示 固体吸附剂的穿透容量必须满足再2倍MAC或2倍PC STEL下 至少可采集2h 穿透容量试验 标准气法 实验用气法 64 穿透容量试验 标准气法 在室温 相对湿度 80 条件下配制标准气 浓度为2倍OEL MAC PC STEL或按超限倍数折算 以上 以测定方法采样流量采样到流出气中化学物质为标气的5 时 固体吸附剂上化学物质的量即为穿透容量 65 穿透容量试验 实验用气法 在室温 相对湿度 80 条件下配制实验用气 浓度为2倍OEL MAC PC STEL或按超限倍数折算 以上 用1支溶剂解吸型或串联2支热解吸型吸附管 以测定方法采样流量采集2h 4h 6h 8h 后段 管 的量等于前段 管 的5 时 前段 管 的量为穿透容量 如采样超过8h 后段 管 的量小于前段 管 的5 穿透容量表示为大于前段 管 的量 66 解吸效率 指能够被解吸下来的待测物量占固体吸附剂管中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比 要求 平均解吸效率应 90 个别浓度最低也不得 75 RSD 7 试验方法 67 洗脱或消解效率 指滤料中能够被洗脱下来或者消解后保留下来的待测物量占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比 试验方法 在滤料中加入相当于测定方法规定采样体积的0 5 1 2倍OEL的标准溶液 100 l 密闭过夜后洗脱或消解并测定各管的量 要求 平均洗脱或消解效率应 90 RSD 7 68 空气样品样品稳定性 指样品采集后 在一定条件下保存 待测物量下降10 时所放置的时间 一般以天为单位 要求 样品稳定性不得少于1d 最好5d以上 试验方法 配气法 标准溶液法 69 配制浓度在OEL左右的实验用气或标准气 进行样品采集后于室温密闭保存 分别在当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测定 每次至少测定6个样 计算公式 当天测定值 放置后测定值X 100 当天测定值 空气样品稳定性试验 配气法 70 加标准溶液于收集器中 其浓度在测定方法测定范围内 室温密闭保存 分别在当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测定 每次至少测定6个样 计算公式 当天测定值 放置后测定值X 100 当天测定值 空气样品稳定性试验 标准溶液法 71 4 2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检验方法中的数据处理正确使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检查方法的性能指标使用标准物质建立质量控制图参加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重视空白试验 72 控制措施1 检验方法中的数据处理 在检测工作中 可能会出现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时 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此数据属于过失误差引起时才可以舍弃 否则 需进行统计检验后 才能确定取舍 73 Q检验 将一组分析数据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求出极端值与邻近一个数值之间的偏差 再除以全距为Q值 若Q值 Q0 95值 则该极端值有95 的置信度予以舍弃 74 例1数组0 1014 0 1012 0 1025 0 1016 0 1022 0 1014 0 1020 0 1032 怀疑0 1032误差太大 能否舍去 分析 第一步 排列数组0 1012 0 1014 0 1014 0 1016 0 1020 0 1022 0 1025 0 1032第二步 计算Q值Q 0 1032 0 1025 0 1032 0 1012 0 3500第三步 比较0 35 0 47 8次测定Q0 95 0 1032不能舍去 75 检验方法中的数据处理 续 测定数据包括所有准确位数值和末尾一位可疑值 在读取 记录 计算 报告实验数据和测定结果时 必须先了解各个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 不确定度 标准 容许浓度 的要求 比小数或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多保留一位修约 可疑值以后的数字应根据 4舍6进5成整 的原则处理 然后进行运算 76 例2检测某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盐酸 标准采样体积为14 2L 吸收液总体积为5 0ml 吸收液中盐酸测定含量为21 45 g ml 该场所空气中盐酸浓度是否符合GBZ2 1的规定 注 盐酸MAC7 5mg m3 77 控制措施2 正确使用标准方法 到目前为止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职业卫生检测标准基本是推荐标准 其使用条件不一定每个实验室都适用 78 控制措施3 检查方法的性能指标 检出限精密度特异性准确度 79 控制措施4 使用标准物质建立质控图 控制图是用来评价和控制分析质量的统计学工具 控制图的基本假设是认为每个分析方法过程都存在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通过检测质控样品或者标样 建立控制图 并与本实验室配制的标准进行比较 均值质控图 准确度质控图 80 均值控制图 均值控制图也叫精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