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_第1页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_第2页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_第3页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_第4页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教学目的,1.理论课目的:通过对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的介绍使学员对其有所认识,具备运用该技术对肩痛患者进行临床诊疗的能力。2.实践课目的:通过临床实践使学员掌握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的操作。,教学要求,掌握:掌握平衡针针灸技术特点,掌握操作方法,包括器械准备、操作步骤、治疗时间及疗程,关键技术环节及注意事项。掌握肩痛穴的穴位定位。 熟悉:熟悉肩痛的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适应症、禁忌症。 了解:了解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对肩痛的认识。,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临床肩痛症状表现之一,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肩痛病变进展过程中,累及了较多的组织结构,疾病的初期、后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命名也较复杂。,据其病变与肩关节周围滑液囊有关命名为“粘连性滑囊炎”、“闭塞性滑囊炎“、“腱滑液囊炎”;据其病变主要与肩周肌睫及腱鞘炎症有关命名为“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冈上肌腱炎”、“钙化性肌腱炎”、“退行性肌腱炎”、“肩袖炎”、“疼痛弧综合征”等;据其病变关节腔受累挛缩、肩周组织粘连命名为肩关节周围粘连症。,从祖国医学角度讲,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 。,现代医学对肩痛的认识,解剖学方面的认识:,在解剖学方面,基于对解剖形态和解剖机能学的研究,认识到肩关节是由肩肱关节、肩峰下结构、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喙锁连接6部分组成的多关节复合体。对肩峰下结构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特点的研究,对肩关节各主要滑囊的解剖学病理学研究,对肩袖肌群组及其退变发生发展研究等等,均为肩痛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生物力学方面的认识:,在生物力学方面,主要是对肩关节运动的静态及动态进行分析,通过对肩肱关节的节律,不同体位时头与盂间的相互作用、接触面的移动规律的研究,及对肩部主要肌肉、肌腊、韧带、滑囊应力变化的测量分析,提高了对肩痛病因学、病理学及诊断学的认识,诊断技术方面的认识:,关节镜技术,使人们可以直接观察肌脏、滑膜及软骨的变化并切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肩关节造影为肩关节粘连、肩袖损伤提供可靠明确的诊断依据,B超、CT、MRI等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肩部软组织病变的诊断水平。,祖国医学对肩痛的认识:,祖国医学对肩痛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晋代针灸甲乙经即有相关记载:“肩月甲周痹,曲垣主之,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且详细介绍了各种痹证的症状。 隋唐时期,认为因劳伤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骨折脱位后按血未清,经络空虚外邪侵袭,即气血亏损于内、风寒湿热伤于外,使营卫不通,筋脉失养而致骨痹痛的发生。 南宋时期,对肩痛等筋骨痹痛的认识已较清晰,“天井主肩痛、瘦痹不仁,不可屈伸,肩肉麻木”、“清冷泉、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均是对肩痛临床表现的记载。,祖国医学对肩痛的认识:,明清时,对颈肩背、臂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已渐趋完善,将因肩部外露受风所致的肩痹痛称“漏肩风”,据患者肩关节功能障碍的表现称“锁肩风”等。 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臂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及兼风、痰等证候。,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弱,气血虚损、风寒湿邪袭虚而入,滞留于肩仰之间,辈塞经络,着而不去,而使气血循行受阻所致,属痹证范畴,可分为风寒型、气滞血痕型、气血亏虚型、痰湿型和肝肾亏虚型。,平衡针灸技术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 (3)突出单穴疗法 (4)快速针刺亦称三快针法 (5)突出即时效应 (6)突出针感效应 (7)突出离穴不离经 (8)突出穴名通俗化 (9)突出安全无不良反应 (10)突出临床实用性,(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脑高级调控中枢。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这个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 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能够接收外界给予的合理良性剌激。因此,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及病理改变,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2)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人体信息系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现代医学称为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以信息传递为主。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因此,平衡针灸取穴原则选择了最佳捷径即人体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3)突出单穴疗法,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4)快速针刺,(4)快速针刺,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之内。如果人体解剖层次清楚,针刺穴位准确,不足3秒即可出针.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穴位选择不一定都那么准确,因此留出3秒的时间把穴位找准确。因为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针刺而喜欢留针,可以给予留针,以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5)突出即时效应,80%以上的病人3秒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统调节能力。其中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疗效的好坏。,(6)突出针感效应,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针感就是有了疗效。,(7)突出离穴不离经,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感,如肩痛穴针刺的肺浅神经上下lOcm内均可。,(8)突出穴名通俗化,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一昕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9)突出安全无不良反应,安全无不良反应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10)突出临床实用性,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先后经过国内200余期培训班培训、3000多家医院,6000余名平衡针灸骨干的临床应用,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深受患者欢迎的实用临床医学。特别受到开设特色医院、特色门诊的医生、西医离退休医生、出国医生、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的外国医生的欢迎。,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肩痛西医标准:,(1)40岁,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肩痛中医标准:,肩痛中医标准:,风寒阻络: 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肩痛中医诊断:,气虚血瘀: 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肩痛中医诊断:,寒湿凝络: 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适应症,肩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软组织损伤,冈上肌、冈下肌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疼痛。,禁忌证,孕妇禁用,操作方法,一、器械准备二、操作步骤三、治疗时间及疗程四、关键技术环节五、注意事项,器械准备,29号3寸0.35mm75mm无菌性针灸针,75%酒精棉球,2%腆町,无菌性橡皮手套,中式摄子1把,巴士消毒液1杯。,操作步骤,(1)穴位名称 肩痛穴(BP-LE6)(Jian tong Point)。(2)穴位定位 此穴位于昨骨小头与外躁连线的上1/3点处。 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痛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的上1/3处;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1寸处。,操作步骤,(3)局部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4)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尿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来源于古典刺法的巨缪刺法,巨刺法和缪刺法为内经刺法,巨刺即为左刺右,右刺左,缪刺即为交叉取穴。,操作方法,(5)针刺体位 患者取坐位。(6)针刺角度 直刺角度。(7)针刺方法 采用2寸无菌性毫针,直刺2cm(l寸)左右。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1寸左右,可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泻为主,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操作方法,(8)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针刺手法。(9)针刺特点 针刺腓浅神经肩痛穴位于腓浅神经上,后者为腓总神经的分支,在腓骨长、短肌与趾伸肌之间下行,分出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在小腿下1/3处浅出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侧皮肤。,操作方法,(10)针感 以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踩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针感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又称得气。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肩痛穴后,局部可出现酸麻胀感,及向远处的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这种感传现象是针刺肩痛穴得气的主要标志,即针感向下传导至足面、脚趾或向上传导至膝关节以上,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治疗时间及疗程,(1)早期患者,即出现临床症状2周以内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2)中期患者,即发病2-4周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21次为1疗程。(3)晚期患者,即发病1个月以上者,针刺肩痛穴,每日1次,28次为1疗程。,关键技术环节,(1)定位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到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上,髂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l/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关键技术环节,(2)针感 针感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又称重得气。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技术环节,(3)针刺特点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时,在熟悉局部解剖定位准确的基础上,要突出三快的特点,即进针快、出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