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_第1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_第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_第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_第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内容,背景及目前疫情概况流行病学特征调查与报告,背景及目前疫情概况,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直存在,历史回顾,2010年,2007年,2006年,2005年,病原体认识历程,1996年,2005年提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假说,但未证实,2006年安徽疫情,部分证实人粒细胞无形体说(实验室没有分离到病原),2009年底中国CDC从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患者血液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1996年宜兴疫情,疾病名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05年江苏疫情,2007年江苏溧水疫情,无形体检测阴性,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疑似无形体疫情,部分患者无形体检测阳性,事件,安徽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2006年11月5日,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名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情经过:10月18日,可疑的“草蜱”咬伤右踝关节内侧,有红肿、发痒等症状,10月21日,对被老鼠污染的衣物进行清理及清洗。10月30日,出现发热、头痛、头晕、全身关节痛、乏力等症状。10月31日,在本村卫生室就诊,体温39.211月3日, 患者尿量减少,出现牙龈出血,到广德县人民医院诊治11月4日, 中午转往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就诊 初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下午3时49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出血 晚7时许,病情危重,给予气管插管,11月5日6时,口、鼻不断涌出咖啡样液体,经抢救无效,于6时55分宣布死亡,继发病例,11月17日在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和死亡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9人发病其中医务人员4名(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家属5名,疫情概况,合计报告病例10例,死亡1例首例病例,死亡首例病例密切接触亲属21人,发病5人,罹患率23.81% 广德县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18人(含村医2人),没有发病 弋矶山医院首例病例密切接触医务人员24人,发病4人,罹患率16.67% 9例继发病例密切接触者共90人,没有发病,继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9 例患者均在原发患者死亡抢救前12 h 接触过患者的血液及分泌物所有9 例继发感染病例均没有蜱叮咬病史,也没有野外动物接触史,只有1 例回忆有近期野外活动。在原发患者死亡前12 h(出血抢救时段)与其有过近距离(50 cm)密切接触的28 人中,9 例感。接触时间超过2 h 的20 人中9 例感染发。所有9 例感染患者均回忆接触过患者的血液,7 例接触过分泌。,结论,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进行了30多种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排除了病毒感染;专家最终确认为无形体病其他9人虽然感染了无形体病,但这些患者并没有机会与蜱接触,但曾与已死亡的患者有过血液或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接触。 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诊断成立+首例患者有蜱叮咬史传播途径问题:存在接触传播,人-人传播的可能 ?国内首次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2010年江苏江宁一起疫情,2010年10月6月-11月26日,南京江宁区陆续发生了2例家庭聚集性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检测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首例病例10月6日晚出现发热、乏力、纳差等症状,10月15日被确诊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10月20日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0月26日,首例病人的女婿(第二例病例)出现同样症状,确诊为“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经救治康复出院11月18日,经实验室确认,密切接触者中出现1例隐性感染者(首发病例的小儿子)新型布尼亚病毒IgG和IgM抗体阳性可能感染因素11月16日至17日,在无医疗防护的情况,直接用手接触过首例病人吐出的血液,从两例病人的血液标本中均分离到SFTSV,并且经全基因测序,结果其序列完全相同此外,血清学结果也证实除了病例外,指征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尚存在隐性感染病例,12,2010年河南发生蜱叮咬致死事件,2011年疫情概况,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622例其中临床诊断58例实验室诊断病例226例疑似病例338例,全国病例分布,病例的地理分布,性别分布: 男性304例,女性308例职业分布: 农民555例,家务及待业21例,离退人员10例,民工、工人、牧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其他职业也有发生。,年龄分布:,2011年浙江省报告9例病例,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郑*,吴*,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县人;金华1例,绍兴1例。宁波8月3日报告1例疑似病例。浙江省目前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5岁,职业为农民或者家务待业。,*市1例疑似病例,宋*,女,31岁,在*市某电器厂打工,四川人,6月12-28日曾回老家种地,7月15日在*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最高达39度,同时出现畏寒、头痛、头晕、乏力、全身酸痛症状。WBC 4.9,PLT 63,尿蛋白阳性,谷草、谷丙转氨酶正常。8月3日由*市妇幼保健院报告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病例死亡,2010年一病例,患者,俞*,男,54岁,*市宁海县人,农民患者于4月26日急性起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伴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至*县第一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2.38109/L、HGB 15.9g/dl、PLT 79.0109/L,尿常规 蛋白+,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住院治疗2天后无明显好转、仍有未寒发热,体温38.7 5月1日患者转入*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查体:体温37.7,心率 84次/分,呼吸 19次/分,血压 115/70mmHg。多脏器功能衰竭,2010年10月卫生部下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确定病原学为新布尼亚病毒确定这一类疾病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6.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经电镜形态学观察,结合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证实分离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与同属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IFV)的同源性最高只有41%左右,因此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病毒这种新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27,传播途径,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传播:目前,认为蜱是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分离病毒不同片段的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接触传播: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可能有传染性护理处理接触尸体,28,流行特征,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高峰:3-11月,高峰为5-7月,9月有另外一个小高峰,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符合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病例以农民为主,年龄集中于中、老年人,各地报告的病例性别差异不一报告的病例以散发病例为主,但多个地区均有聚集性病例发生的报告,29,临床表现-1,目前认为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但通过与急性期病人接触而感染,其潜伏期可能稍短(5天);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实验室化验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肝脏转氨酶升高(AST升高更为明显),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等改变,30,临床表现-2,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口腔黏膜、牙龈、消化道等出血倾向,可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慢性肝炎)、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31,SFTS病例的临床表现,袁春,崔宁,王炳军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7):3413-3417,实验室检测,引自中国CDC病毒所李德新所长会议交流材料,实验室诊断,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Real-time RT-PCR检测病毒的核酸(RNA),S片段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不能用于现场,容易因污染出现假阳性血清学方法检测血清中IgM抗体,或抗体阳转,或抗体4倍或以上升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鉴别诊断,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出院标准,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调查与报告,调查目的,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为了解该病流行病学特征积累数据,调查对象,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聚集性病例: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个案调查,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1.基本情况2.临床资料3.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4.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聚集性病例的调查,注意调查感染来源,宿主媒介调查,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生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