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立体化)-宏观经济学流派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立体化)-宏观经济学流派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立体化)-宏观经济学流派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立体化)-宏观经济学流派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立体化)-宏观经济学流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第三节 供给学派 【 学习目标 】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并能对各学派作以简要评价。 第四节 新凯恩斯学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 被称为货币主义 产生于 20世纪 50年代 代表人物:美国的米尔顿 弗里德曼 卡尔 布伦纳 艾伦 梅泽尔 英国的艾伦 沃尔特斯 戴维 莱德勒 迈克尔 帕金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 1、二战后,凯恩斯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西方各国经济繁荣,但也引起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 2、 20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 “滞胀”( 现。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者无能为力。 所以,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并以此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货币学派的产生 第一节 货币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现代货币数量论 , 是由弗里德曼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修补而来的 。 1、 货币数量说 代表人物:法国重商主义代表波丹 基本观点: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 。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 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 , 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 。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货币学派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货币学派 2、 交易方程式 代表人物:美国的欧文 费雪 交易方程式的公式: 费雪认为 , 在充分就业状态下 , 决定社会总交易量 的因素相对稳定 , 而且社会总交易量和货币流通速度都独立于货币数量之外 , 即货币数量对二者都无影响 , 也就是 V/ 那么一般物价水平 正比例变动 。 因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 , 故称为 “ 现金交易数量说 ” 。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P T 或二、货币学派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货币学派 3、 现金余额数量说 代表人物: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 基本观点:强调货币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关系取决于人们手中保存的货币数量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货币学派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货币学派 4、 剑桥方程式 代表人物: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庇古 剑桥方程式的公式: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 , 由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 故 M/ 这样 , 剑桥方程式就是实际货币需求函数方程 。 因为 的倒数 , 即 K=1/V, 故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国民收入两个因素 。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 那么 , 一般物价水平同货币数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变化 , “ 货币数量论 ” 因此得名 。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M K P y二、货币学派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货币学派 5、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代表人物:凯恩斯 基本观点:强调货币与一般物价水平的关系取决于人们手中保存的货币数量 它是收入 它是利率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方程突出了利率的作用 。 凯恩斯认为 , 增加货币数量 利率 从而增加总产量 y, 直到 此后 , 继续增加货币数量 M, 不会引起 只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 1956年 ,弗里德曼在吸收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基础上,从剑桥方程式中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提出要从控制货币数量方面来治理通货膨胀。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12( , ) ( ) ( )M L y r L y L 二、货币学派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货币学派 ( 一 ) 现代货币数量论 代表作:弗里德曼 1956年发表的 货币数量论 重新表述 弗里德曼认为 , “ 货币数量论首先是对货币的需求理论 。它不是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 , 也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 。 关于这些变量的任何论述 , 需要把货币数量论同有关的货币供应条件及其他一些变量的详细说明结合在一起 。 ”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货币学派 ( 一 ) 现代货币数量论 货币供给方面是由法律或货币当局决定 。 实际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M 表示财富所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 。 永久性收入 ) , 为预期的实物资产收益率 , 即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1( , , , , , , )m b eM d pf y w r r r uP p d t三、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货币学派 ( 一 ) 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表明,人们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取决于: 第一,以各种形式持有的总财富 y。 第二,非人力资本与永久性收入的比率 w。 第三,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第四,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u。 从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需求函数可以看出,现代货币数量论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在本质相同。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货币学派 ( 二 )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弗里德曼的名义收入货币理论考察的是名义收入和货币存量之间的直接关系 。弗里德曼在分析名义收入货币理论时 ,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 假设一个封闭的经济社会 , 不考虑对外贸易 , 不考虑政府财政支出和各种随机扰乱 , 则货币分析的模型由以下六个方程构成: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 , )I ( , )YM d P L s ()M h rd 费函数 投资函数 收入恒等式 名义货币余额需求函数 名义货币供给函数 均衡方程 )( 第一节 货币学派 三 、 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 ( 二 )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名义货币余额需求函数、名义货币供给函数、均衡方程这三式表明,货币的供求是通过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变化来调节,当货币供求相等时,货币市场均衡下的国民收入被决定。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 ( 二 )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结论: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将重点放在经济的长期均衡分析,在长期中,所有的实物变量,如实际产量、实际利息率、就业和失业率都是由非货币因素来决定。货币的作用只是决定物价水平,决定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收入和名义利息率。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货币 学派 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货币学派 (三)通货膨胀理论 弗里德曼从名义收入货币理论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发生变动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他认为,通货膨胀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货币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产量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量增长的越快,通货膨胀率就越高;如果货币增长速度不超过产量的增长速度,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 (三)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的原因 : 像垄断、政府赤字和工会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这些因素只能在通过货币政策影响货币供应的范围内起作用,只可能使个别物品的价格上涨,而不能使物价普遍上涨。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是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不能产生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他进一步指出,个别物价以及一般物价这两者的短期波动都可能有很多原因,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则始终而普遍地是由于货币数量的扩大更快于总产量增长而产生的一种货币现象。即长期通货膨胀的原因只能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过快。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 (四)自然失业率 货币主义者认为,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在此观点下,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的概念。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指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由于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故工资和物价总可以调节到使市场供求均衡,从而任何时点上都存在他所说的“自然失业率”,此时对应着整个经济的“充分就业率”。 结论 1:只要对劳动市场及时加以改进,如减少寻找工作的时间,提供关于工作空位的信息等,就会降低“自然失业率”。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 (四)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阐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不存在 结论 2: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理论的前提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目标是主张稳定的货币供应,反对其他一切政府干预措施。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货币学派 (一)主张经济自由 货币学派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 他们认为,市场的自发力量会使经济自动趋于平衡。战后西方社会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大的波动,都是因为政府采取了干预市场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造成的。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四、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一节 货币学派 (二)提倡“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之所以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货币这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必须用货币政策来对付。 他提倡使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物价水平等因素,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指出,要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之与经济增长率大致相一致。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四、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一节 货币学派 (三)提倡收入指数化 弗里德曼主张用“收入指数化”政策来取代“收入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 收入指数化 :是把工资、利息、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消费物价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对各种收入实行指数化,使之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调整。 弗里德曼认为,实行“收入指数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收入不平等现象,还可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获得的非法利益,杜绝搞通货膨胀的动机。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四、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一节 货币学派 (四)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 二战后,各国的货币与美元就建立起固定的汇率关系。 弗里德曼指出固定汇率制度的弊端,提出用浮动汇率制取而代之。 他认为:固定汇率制会使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传递到世界各国,这样,即使某国的货币增长率很稳定,而其他国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就会使该国也陷入通货膨胀的漩涡,从而使世界通货膨胀加剧,造成世界经济的不稳定。而浮动汇率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自动均衡,减轻国际收支失衡时对国内经济的不良影响。 20世纪 70年代后实行浮动汇率制被西方各国采纳。 据说,一贯坚持浮动汇率制是弗里德曼 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之一。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四、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一节 货币学派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传统货币数量论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补充,分析了货币数量对经济影响,分析了西方各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目的是为了解决战后西方各国出现的 “滞胀”危机。 70年代中后期,货币主义开始在英美逐渐取代了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地位,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但是,这些经济政策虽然在某一方面取得成效,却并没有消除西方各国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相反,以紧缩经济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政策使经济衰退得更加严重,大大加深了经济危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这是货币主义的失败。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五、对货币学派的简要评述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它沿袭货币主义的思路,特别是依据弗里德曼关于经济本身具有强有力的自动稳定趋势的命题,提出其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故有经济学家认为它是货币主义的分支,并把它称为“新货币主义”。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先驱:美国的约翰 穆斯 罗伯特 卢卡斯 托马斯 萨金特 尼尔 华莱士 罗伯特 巴罗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1、 20世纪 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严重“滞胀”困境,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对治理“滞胀”问题无能为力。 2、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主张的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的对策对“滞胀”同样没有奏效。 理性预期分析被认为能为解决“滞胀”问题提供出路。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阐述其观点的两个依据是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 (一)理性预期假说 理性预期:也被称为合理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会有效利用他所获 得的信息来形成对于未来接轨的信息,在相同的条件下,经济主体关于未来结果的主观概率分布和客观概率分布相一致。 理解为:当对某个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等于基于同样信息条件的数学期望值,这种预期就是理性预期。 其数学形式表述为: 价格、利率等。 是在 t+1期的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值。 t+1期的经济变量 X在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只要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那么, t+1期的经济变量的值将与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e t 1( | )X E X I| )E X I二、理性预期学派的两个假说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二)自然率假说 理性预期学派赞同货币主义对自然率假说的论述,并将其进一步引申。 自然率假说的基本观点:市场经济本身的自由竞争属性会使整个经济最终趋于充分就业的状态。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长期中经济仍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 1、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就业量就大于自然率; 2、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小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就业量就小于自然率; 3、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就业量就等于自然率。 但就业量不等于自然率的情况只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中,由于经营者和劳动者将发现物价上涨或下降的错觉,一切将恢复到就业量等于自然率的状态。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两个假说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以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率假说为基础,提出其主要理论观点。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一)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是相对于传统总供给曲线而言的。 1、传统总供给曲线 传统总供给曲线是以完全竞争和货币工资、价格水平的完全伸缩性为前提,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产量 y*的一条垂线,如图。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P B D2 y y*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一)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缺陷:对西方国家经济的剧烈波动和大量失业的存在无法解释。 所以,理性预期学派对传统总供给曲线进行修补,增加了预期的因素,提出新的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一)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2、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实际工资 W/动供给方企业和劳动需求方工人在计算实际工资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企业 企业是用实际存在的价格水平 工人 能用预期的价格水平 把企业所使用的实际价格 P(即劳动的需求曲线方面的 P)和工人是用的预期价格 劳动的供给曲线方面的 P)的差别考虑进去,就得到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如图。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一)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2、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ES(pe=2 P 0 y* y 1 2 d1(p=Ns(pe=p=W 0 N*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模型 在理性预期前提下,由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模型用来解释理性预期下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构成了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思想。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模型 理性预期学派把影响总需求曲线 1、预料之外的因素,如地震、气候的突然改变等; 2、预料中的因素,如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当不同类型因素改变 格和产量应如何决定。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模型 1、总需求曲线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P B A 0 1 P0 y* y S(0) C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模型 2、总需求曲线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e=B P A E 0 1 P0 y* y S(2)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模型 结论: 即使存在理性预期,但由于预料之外因素的影响,价格和产量水平仍可发生波动。 理性预期学派正是用这种预料之外的因素来解释西方国家经济波动的原因的。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模型 结论: 由于预料之中的因素造成的总需求的变动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发生变化。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三)卢卡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1、卢卡斯提出西方国家长期中各经济周期的特点: 第一,各部门产量的波动具有很高的同步性; 第二,耐久资本品和耐久消费品的波动幅度大于非耐久产品的波动幅度; 第三,农产品和自然资源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第四,与其他经济变量相比,企业利润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第五,价格显示为超前循环波动; 第六,短期利息率也是超前循环波动,而长期利息率不太明显; 第七,货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也是超前循环波动。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三)卢卡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2、卢卡斯认为,由于价格的波动和货币总量的波动发生在产量波动之前,故经济周期性波动就应从价格波动和货币总量波动方面寻找根源。 价格波动有两种类型: 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的变动。 ( 1)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就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其变动是由货币总量的变化引起的。 ( 2)相对价格的变动:是不同产品价格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技术条件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引起的。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三)卢卡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卢卡斯指出,在物价水平经常变化的经济中,生产者经历着名义价格的变化,他需要推测这种变化中多少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多少是由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对生产者而言,相对价格的变化至关重要,因为它长久持续,可调节资源配置。一般价格水平的波动相对短暂,如果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按均衡的成比例的方式作用于商品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水平变化是在人们预期到的情况下发生,则它不会影响实际产量和实际就业量,这就是“货币中性”。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三)卢卡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3、 经济周期的观点 卢卡斯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经常混淆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如果政府在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下突然增加货币供应量,一般物价水平就会上升,生产者会将没有预期到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误认为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于是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使经济进入繁荣。 但是,当生产者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意识到预期的错误时,就会调整生产,减少投资,结果经济又开始萧条,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当然,政府不会经常采取出人预料的行动来制造经济繁荣或萧条,但当政策的效果一旦被人们完全预期到,政策就无效了。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一)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崇尚自由竞争。尤其反对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干预经济生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他们指出,政府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有在其出其不意的实行某种政策,公众并未预期到的情况下才会有效。但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实施后果早已充分预测到,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此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就不会有任何效果。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二)否定降低通货膨胀对产量和就业所付出的代价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提高货币增长率只能加剧通货膨胀,但并不一定会降低失业率。相反,用降低货币增长率的办法能使通货膨胀降低,而并不一定会提高失业率。 原因: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能够观察到政府政策并预期到结果,一旦发生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可信的货币增长率的降低将使得有理性的经济主体立即修改他们的往下降方向的通货膨胀预期。如果货币供应事实上真的按照政府所宣布的减速度来增长,那么宣布的货币紧缩将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而没有连带的产量和就业的下降。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三)信誉重于规则的经济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时间不一致性”。如果政府根据这种不一致的效果相机对政策规则进行不断变化,一方面有利益,但同时也有损失。而只有当政府按既定规则行事,就能减少经济的不确定性,经济政策才会有可信度,政策的效果才会更好。 在政策规则的效果具有“时间不一致性”的情况下,建立人们对规则信任比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二节 理性预期学派 作为西方经济学派中新出现的一个流派,理性预期学派还处于继续发展的阶段。到目前,这个学派已经拥有一些有影响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经济政策的研究,特别是从长期和供给方面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有许多经济学家仍对理性预期的一些理论持有异议。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五、对理性预期学派的评价 第三节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 ( 20世纪 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 。 代表人物: 供给学派内部分为两派: 一派是美国的罗伯特 蒙代尔 拉弗 万尼斯基 罗伯茨 吉尔德等为代表的“极端供给学派”; 一派是以马丁 弗尔德斯坦等为代表的“温和供给学派”。 通常,供给学派都是针对“极端供给学派”而言的。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三节供给学派 1、 二战后 , 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经济政策 ,促进了经济繁荣 , 同时也带来了财政赤字 、 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 2、 20世纪 70年代, “滞胀”局面出现。 凯恩斯主义无力解释,故反凯恩斯主义的呼声高涨,供给学派产生。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供给学派的产生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一 ) 大幅减税 减税是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的核心。 供给学派认为,既然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那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刺激供给,减税就是促进供给增加的基本手段。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一 ) 大幅减税 1、降低税率能促进个人和企业投资和储蓄的增加,从而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认为,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政策,使消费膨胀,储蓄下降,生产率增长缓慢,所以增加供给,促进生产迫在眉睫。 增加供给就需要促进资本的形成和增加劳动的投入。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一 ) 大幅减税 ( 1)资本的形成决定于投资和储蓄的报酬率,即税后利息率。 供给学派认为, 20世纪 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与税收制度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投资和储蓄的报酬率,抑制了个人和企业投资与储蓄的愿望。因为投资者和储蓄者的所得是按照名义收益率来纳税,通货膨胀使个人和企业的名义收入上升,故在累进税率之下纳税人就不由自主地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人们多交了“通货膨胀税”,降低了投资和储蓄的真实报酬率。造成投资和储蓄的不足,资本形成放慢,从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慢。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一 ) 大幅减税 ( 2)劳动的投入在短期内受边际税率的影响较大。 边际税率:指在累进税制度中,对超过一定纳税等级的那部分收入所规定的税率。每超过一个等级,税率就提高一些,即边际税率是递增的。 劳动的供给是由收入和闲暇的替代关系决定的。实际工资越高,收入越高,人们越愿意提供劳动。但由于闲暇的制约,劳动供给的增长受到抑制。正是由于收入和闲暇之间的相互替代效应,故人们究竟是选择劳动还是选择闲暇,取决于增加一小时劳动给人们所带来的收入与增加这一小时闲暇所带来的满足,孰大孰小。当边际税率提高,前者会小于后者,人们就会选择更多的闲暇,提供更少的劳动,从而劳动的供给减少。 所以,供给学派认为,只要降低边际税率,提高投资和储蓄的真实报酬率,相应的增加劳动的供给,自然会促进整个社会供给的增加。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一 ) 大幅减税 2、减税可以增加政府收入 供给学派认为,由于降低边际税率,可以促进个人和企业的投资和储蓄,从而增加企业收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虽然税率降低了,但税收总额却有可能增加了。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一 ) 大幅减税 3、减税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强烈反对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将严重损坏供给,从而妨碍经济增长。 他们认为通过减税会抑制通货膨胀。 原因:因为减税增加了供给,就可缓和需求过度的矛盾,而且减税使政府收入增加,同时伴随政府支出削减,可减少和消除赤字。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一 ) 大幅减税 4、拉弗曲线 减税的依据 为说明税率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以及减税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拉弗提出著名的“拉弗曲线”,这一曲线成为供给学派解释减税理论的依据和工具,如图。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税收 B 100% 税率 D A C E 0 时税收收入和产量都达到最大。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二 ) 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供给学派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生活,倡导经济自由。 他们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只有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消不适当的干预和限制,私人经济的运行才更有效率。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三 ) 主张减少社会福利开支 供给学派认为,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是促进供给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他们认为,政府的所有开支都具有挤占私人生产性支出的性质,故政府应尽可能的减少支出,尤其是政府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四 ) 主张紧缩货币 , 恢复金本位制 1、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因此,他们提出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 四 ) 主张紧缩货币 , 恢复金本位制 2、主张恢复金本位制,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观点:世界各国实行的浮动汇率,使金融市场不稳定,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增加。恢复金本位制可以限制委员会管理货币的权力,同时消除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恢复对美元的信心,从而使物价稳定、利率下降,刺激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但对于恢复什么形式的金本位制,供给学派没有提出一致的方案。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第三节供给学派 1、供给学派的理论实践 卡特 2、评价 缺陷: ( 1) 过分强调供给。 ( 2)通过减税措施增加储蓄和投资,以达到刺激供给和抑制通货 膨胀的核心理论也是有缺陷的。 ( 3) 现实证明,供给学派所倡导的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取消政府规章的做法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优点: 适应了某一时期经济实践发展的变化,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对经济的发展也起过积极的作用。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供给学派的理论实践及其后果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的软弱无力 。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1、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及缺陷 。 凯恩斯主义理论后经希克斯、汉森和萨缪尔森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 观点 :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市场是非出清的,产品市场存在过剩产品,劳动力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故失业和生产过剩是经济的常态。而导致失业和生产过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本身无法解决此问题,只有政府出面进行经济干预才能使失业和生产过剩消除。 理论缺陷 :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是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微观经济理论作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 , 保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致性与相容性 。 理论缺陷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追求理论结构和分析方法的完美,忽略经验检验,其市场出清的微观分析和政策无效性结论脱离了西方经济的现实。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进展不足与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使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有: 哈佛大学的格雷戈里 曼昆 拉里 萨墨斯 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利维尔 布兰查德 朱利奥 罗泰姆伯格 哥伦比亚大学的艾德蒙 费尔普斯 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 威斯康辛大学的马克 格特勒 普林斯顿大学的本 伯南克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一 ) 非市场出清假设 非市场出清:在发生供给冲击或者需求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 地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而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市场出清。在重新达到市场出清之前,市场就处在非出清的非均衡状态。 (二)工资和价格粘性 原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和价格有粘性,也就是说,工资和价格是可以调整的,但是调整得十分缓慢,而且耗费相当的时间。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三 ) 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 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家庭追逐效用最大化。 这一假设源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 (四)理性限制性预期 该假设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的假设,使新凯恩斯主义突破了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一 ) 产品市场的价格粘性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为前提,认为产品价格具有粘性,以这种微观经济分析来说明宏观经济的产量和就业变动的原因。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一)产品市场的价格粘性分析 价格粘性 价格粘性问题的重要性 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的问题。价格有弹性,则市场出清,市场机制有效;而价格有粘性,则市场不能出清,市场机制失灵,只有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仅仅指出经济中存在价格刚性或粘性及由此产生的后果,但是没有从理论上论证价格刚性或者粘性的原因,所以,缺乏微观基础。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一 ) 产品市场的价格粘性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在分析价格粘性时,提出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 名义价格粘性 :是指商品价格不能按照对商品以货币来计量的名义需求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新凯恩斯主义代表格雷戈里 曼昆用菜单成本理论来解释名义价格粘性。 菜单成本 :是指一个厂商每次调整价格所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开会协商、与人谈判、重新印制价目单等所用的成本。这些调价的实际成本类似于餐厅重印菜单所需的成本,故称“菜单成本”。 新凯斯主义者认为,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整价格,否则,厂商将保持价格不变。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变动价格,故价格呈现粘性。因此,当商品的需求变动时本来可以变动价格,但考虑到菜单成本,价格存在粘性,厂商宁可变动产量,而不变动价格。这样,微小的菜单成本就会使总产出随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导致宏观经济中出现较大的波动。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一 ) 产品市场的价格粘性分析 实际价格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用用成本加成定价理论解释了实际价格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通常产品价格的确定是长期价格协议,并提前定价。这个价格的确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成本加成定价,即按照生产成本加上一个固定的百分比来确定价格。这种定价策略一般对成本的反应较大,对需求的变动反应较小。原因在于成本中劳动成本即工资所占比重较大,工资成本由于长期合同存在不易变动;而其他成本因素如原材料等是由厂商之间的价格协议来确定,这样总成本也就相对稳定。 从而无论产品的需求是否减少,产品的价格存在粘性。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一 ) 产品市场的价格粘性分析 结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微观价格粘性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当需求不足时,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本来可以自动降价来出清市场,但由于价格粘性就只能减少产量,导致失业必然增加,形成宏观经济的波动。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二 ) 劳动市场的工资粘性分析 凯恩斯以名义工资刚性的观点来解释失业的原因。但是,凯恩斯只是简单的通过工人反对降低工资来解释工资刚性,说服力不强。 新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恩斯工资刚性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形成工资刚性的原因,同时用工资粘性代替工资刚性的说法,说明工资并不是完全不变的,而是缓慢变动的。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二)劳动市场的工资粘性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对于工资粘性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1、长期固定劳动合同论 该理论认为:对于一些厂商而言,工资是由劳资双方谈判签订合同而固定下来,一定 3年不变。但各厂商合同起止时间是错开的,一些合同到期的厂商的工资,因受到其他未到期厂商工资不变的影响,新签订合同时便不轻易变动。而且,如果调整工资进行谈判,劳资双方都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故双方都不轻易变动,从而使工资存在粘性。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二)劳动市场的工资粘性分析 2、效率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有一定的联系,即劳动生产率是工资的函数。因此高工资可以通过减少工人怠工、提高失业的机会成本、吸引优秀的熟练工人等来刺激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厂商宁愿以高工资雇用现有工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也不愿降低工资去雇用低效率的的工人。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二)劳动市场的工资粘性分析 3、劳动隐性合同论 隐性合同:是指风险中性的厂商和厌恶风险的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和默契。 隐性合同论者认为,厂商因企业有众多分散的股东,不太在意企业的风险,对风险是中性的;经理由于不能分享利润不在乎风险;而工人希望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对风险是厌恶的。故劳资双方在确定工资时就可达成默契,使工资稳定下来,把风险转移到厂商的利润中去,而工人则宁愿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以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所以,隐性合同使工资具有粘性。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二 ) 劳动市场的工资粘性分析 结论 :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正是因为工资有粘性,故当有效需求减少,从而劳动需求减少时,社会不可能用降低工资的办法来减少失业,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三 ) 资本市场的信贷配给论 信贷配给:是指即使在市场运行得很好的时候,借款者也不能得到他希望借到的那么多的资金,而对贷款者而言,他们是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去出清市场。 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都定得低于市场出清水平,这样,信贷资金的需求就会远远大于供给,导致银行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的方法,致使企业的信贷资金只能获得有限的满足。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 ( 三 ) 资本市场的信贷配给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银行考虑到道德风险,即考虑到提高利率会刺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同时,高利率会使诚信企业不愿支付高成本而减少借款,银行只能将款项贷给敢冒风险不诚信的企业,再者,银行信息不完全,很难辨明企业的诚实性和投资风险性。所以,银行宁愿采取低息贷款,在信贷资金供不应求时实行信贷配给也不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利率存在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正是由于利息率粘性而引起的信贷配给会使企业资金不足,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市场不能出清,最终使经济陷入衰退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