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纵横轮课件.doc_第1页
中西文化纵横轮课件.doc_第2页
中西文化纵横轮课件.doc_第3页
中西文化纵横轮课件.doc_第4页
中西文化纵横轮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的概念P21. 多样性:7类定义2. 对于文化的认知:P9,6点文化的三个层次P10文化的特征P20文化的结构P22文化的功能P23中国文化的成因1.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的特质的成因2.文明起源时的地理环境3.以家立国、重本抑末、以农耕为主、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经济生活方式,中国华民族的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4.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结构(封闭、内部)5.马列文化史观:每一民族的经济生存方式,必然产生由此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而社会组织结构,由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彼此确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社会关系:原始社会血缘亲权关系农耕经济宗法规范政治权力封建社会万物皆有法式封建制带有强烈的宗法特征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法律关系:诉讼原则: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奴隶制禁父子君臣诉讼封建制禁子告父(违者不孝)、禁妻告夫(违者不睦) 国家诉讼审判之外,还有宗族法则。社会秩序: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财产关系:奴隶制财产继承关系家庭财产共有财产分配原则分家析产,则同辈男性亲属财产均分,庶出诸弟减半,出嫁女无财产继承权,寡妇代夫继承时只有管理权。6.历代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成因,单一的农耕经济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成因,宗法等级制度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成因。中国上古时期社会发展两个不同阶段:大同、小康大同(尧舜时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小康(禹、汤、文、武的夏、商、周时代):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中国文化的起源P33 鬼神,术数,天,祖南邮校训厚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曾子,弘指宽广、毅指坚忍,指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朱子,弘毅对于一个人成就道德品质和提高知识素养的重要性)求是:求、探究,是、真,指探究自然在、社会和人本身运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浙大校训,竺可桢校长,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笃行:笃、忠贞不渝、坚持不懈。(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只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西方文化的界定P39欧洲文化起源于P39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环境P40西方文化的起源P411、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半岛,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2、爱琴海诸岛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其:不同来源的文化彼此综合;海商贸易留下多样化的文化特征。3、频繁的商业交往活动要求平等(恩格斯:简单的商品经济是天然的平等派),提供了产生“平等、民主”观念的土壤。1)早期:财产交换必须履行繁琐、严格的礼仪程序(古罗马人把庄严的仪式作为合法行为的唯一要件)2)抽象出货、款、付三要素法律(关注公平与真诚、正义)瓦解了家族本位的财产制度 公平原则成为民众的普遍意志。儒家定义,辨析,士阶层扩展,孔子贡献,儒士的变化,社会职能,儒家共性P45-49儒家的礼制主义1.初人无礼,为满足私欲,没有界限、分际,互相争斗,社会大乱,君师定礼:贵贱长幼分序,各安天命,教人节制、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故,礼为政治制度。2.天生万物为信仰,天子为代表。故天子祭天,子孙祭祖先。地生万物为事实,天子诸候祭社稷,祭山川。祖先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后人“报本返始”。儒家教人感恩怀德,努力报答(如三年之丧),礼为宗教仪式。3.日常生活也要秩序和规矩。婚姻、宴会、饮食也有礼,以示敬意和诚心,不能随意马虎。人际关系方面:按尊卑等级各守本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人人能做到,天下大治。4.礼是王道的一部分。王道通乎人情。但后人攻击其伪,“礼教是吃人的”5.礼乐相合,乐附属于礼,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6.礼、乐、刑、政孔子学说主要内容P50孟子:名轲,邹人,子思的再传弟子。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虽受礼遇,但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而没有得到重用。孟子通过阐发子思学说,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被历代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有“亚圣”之称。 孟子继承了子思的思想,与杨朱、墨翟两派理论争辩,其言论见孟子七篇。其主要思想如下: 反战:认为春秋无义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人性都有善端,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与民同乐:(与齐宣王对话)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寡欲、存夜气、扩充、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P53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人。“荀子之学,其源有出于道家者,故以自然意义之观点为底子,然后归于儒家,以倡礼乐教化。”晚孟子六十年,与孟同宗孔门,为儒之大家,其文化思想见荀子一书,其中的礼乐、乐论、劝学诸篇,为大、小戴礼记所采用,然自宋儒尊孟黜荀以来,诸人都不研究荀子,儒家思想又狭隘了一层。 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P56道家学说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代表人物:老子、关尹子、列御寇、杨朱、庄周主要思想: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政治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尚道尚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学说的主要内容P59道德经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作。 道德经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 庄子学说的主要内容P61儒家其他关尹 :认为人类的认识,必须如水或镜一样,采取纯客观的态度。其学说只见于庄子天下 列子 :指出天地之初为一混沌的实体“太一”,太一变化而生万物,提倡无欲无我,即“贵虚”。 其学说存于魏晋人伪编的列子一书,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杨朱 :主“为我”、“快乐”。杨朱否认人死后还有灵魂存在,认为“道”是活动的自然力,表现在人类中,就是嗜好情欲等,他主张“全性保真”,满足人类自然的欲望。 墨家墨子,名翟,鲁国人(齐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初习儒术,后自立新说,聚徙讲学,徙属满天下,形成墨家学派,与儒学并称显学。提倡“非攻”、“兼爱”、“尚贤”、“节葬”。墨学渊源P83学派特点1.反对空言,着重实践,强调自己动手,反对不劳而获,反对空言欺世,注重存心救世2.组织严密,纪律严明3.奉行“生不歌,死不服”信条,以自己的艰苦奋斗,来抵制奢侈之气,倡导勤俭。但荀子、庄子等人批评其为“役夫之道”、“其行难为”4.学术特点:兼爱(儒家之爱有“等差”):无等差,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非攻:认为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应该视人如已,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已5.墨家中绝的原因:其俭难遵;纪律严明,宗教式的管理组织方式超出学术范围;政治因素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P85儒家墨家对比禅让节俭举贤贵公尚贤贵兼仁爱兼爱爱有差等爱无等差,为兼爱崇礼、厚葬节用、薄葬正乐非乐礼仪节文反对繁文缛节主张厚葬贵公不事劳役主张节葬贵兼提倡劳役乐生有欲苦行节欲法家文化法家,先秦、汉初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重视法律,反对礼,反对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法治思想的进步意义奖励耕战,开阡陌封疆,打破井田制,垦殖新的土地,鼓励小家经济,有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有利于打破旧贵族的宗法血缘世袭制度。法家代表人物为了推行新法表现出不惜以身殉职的精神。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高度加强君权,削弱贵族大臣的权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法家主张任人唯才,打破宗法血缘的亲亲原则。法家历史评价1、法治思想对维护新兴封建制度,抵制贵族特权发挥进步作用。2、严刑重罚约束国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3、以秦国力之强,法令之严,二世而亡,法家之短也。商鞅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商君尚法之主张:富国、强兵、峻法、重赏、严刑。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儒学的贡献P100公羊春秋经学兴起的成因P102汉代经学由盛转衰的原因P103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P104佛教对中国学术的影响P118魏晋隋唐时期的三教融合P121一、南朝儒学南朝儒学玄学盛行,清谈成风,长于文笔,又濡染于玄谈佛理,重文辞,轻经术,故其说经之文多空虚浮华。第一阶段:宋、齐时期。儒学依然是诸学之首,担负官方意识形态角色的地位并没有下降。由于玄、史、文学的分割,儒学明显丧失一家独霸的地位,并与诸学平分秋色。该时期礼学格外兴隆,大家辈出,著述繁富。第二个阶段:梁、陈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明显;为隋唐时代儒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二、南朝儒道释的冲突1、南朝时,儒家学者坚持“华夷之辩”及正统的原则,排斥佛道二教,但由于佛道二教的许多义理已深入人心,故儒家学者的排斥虽然有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却是三教合流、三教兼宗的趋势更明显。2、佛道之争:刘宋年间,顾欣站在道教的立场上发表著名的夷夏论,凭借儒家夷夏之辩的思想武器,论证道教才是华夏的根本宗教,佛教乃为夷狄之法,以期为尊王攘夷、王政一统教化张目,结果招致佛教徒的强烈反对,引发佛道二教的一场激烈论战。司徒袁粲托名道人通公著文反驳道:“孔老释迦,其人或同,观方设教,其道必易。孔老治世为本,释氏出世为家”,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至于夷夏习俗的差别,袁粲认为并不会因此而妨害佛教义理的传播,“变本从道,不遵彼俗,教风自殊,无患其乱”,在华夏共行佛教,只是传播佛教的道理,并不是要中国人必须遵从佛教的风俗。而且,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任何改变都必然遵循圣道的教化,所以佛教在中土传播,只会对中土旧有习俗有所移易,决不会由此而破坏华夏旧有的社会秩序。宋代僧人僧佑又在弘明集后序中强化这一观点,并从历史文化的变迁、地理位置的相对性等方面论证华夷无别,历史上华夷地域的分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佛教在中土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正统思想。3、 儒佛之争:儒家一直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佛教的兴盛在信仰群、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对儒家形成冲击,于是出现“沙门是否应该敬王者”的争论。早在东晋威康六年(340),庚冰就在代晋成帝拟定的诏令中明确提出“沙门应尽敬王者”的主张,以为“名教有由来,百代所不废”,“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则乱”,佛教徒应该遵循名教的原则礼敬王者,否则尊卑不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庚冰的主张激起了一些佛徒和佞佛朝贵的强烈不满:尚书令何充在沙门不应尽敬表中说,佛教“五戒之禁,实助王化”,佛教戒律与儒家名教并不矛盾。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也说,佛教并不违反名教,二者出发点虽然有异,但其对社会的效果则一,“通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方面,二者殊途同归,甚至佛教在某些方面还要略高儒学一筹,佛儒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二者之间具有相当多的一致性。范缜在神灭论中强调:“浮屠害政,桑门蠹(du)俗,使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佛教既有害于国治俗正,又毁弃人伦,那么就应该予以排斥和取缔。南史郭祖深传载,时梁武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郭祖深上疏直谏曰:“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国家的收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危害了世俗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儒家在理论上围绕着神灭和佛家在理论上的神不灭展开辩论。范缜的神灭论是对佛教神不灭论的一次重大打击,此论一出,“朝野喧哗”,一些佛教徒和候佛朝臣等纷纷著文反击,最后由梁武帝出面,以早期儒家经典中飨(xiang)亲、祭神的告慰性语言为据,指责范缜的神灭论“违经背亲”,言语可息。终于平息了佛儒之间的一场大冲突。 梁武帝以政权的力量平息了神灭与神不灭之间的争论。由于这场争论的双方往往都引用早期儒家经典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因而这场争论的实际后果是促进了儒佛在思想上的融合。3、 儒佛在思想上的融合宋明理学兴起的文化背景P131宋明理学性质P165明清实学精神实质P167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点P183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政治理论P187法国启蒙运动和人道主义发展的特点P189三权分立和制约学说P195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和法院有司法权,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国王暴政。,“三权”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三权分立的意义(1)起到防止专制,保障自由的作用。(2)他的理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三阶段P196现代西方人文主义的特点P199西学东传的主要内容P224二战后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新变化P240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P245中西方道德的不同1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和宗教。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石:道德和艺术。中西文化精神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是借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的和证实的方法从而对事物作理智的了解,目的在寻求真理。艺术的精神: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睛地表达一已的感受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科学的基本学习方式,是遵守定义、公式、法则及程序;的学习方式只要求遵循一些活用而有弹性的原则。科学方法以分析为主,艺术方法却重直觉。中国人的认识方法以直觉为主,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以生命为观照的对象,科学方式凭着机械的分析方法,对有生命的机体也当作无生命的物质来分析。2 服从律令和效法先贤:西方:法律和宗教都受科学精神的支配,科学活动非常重视明晰的定义、法则的遵从和证据的确立。这也是法律的精神,西方历史上有名的法典都注重法律基本观念的明晰界定,在现代西方国家司法方面,非常重视合法程序和证据的确立。先假设无罪,再证明违法;西方的宗教也受科学精神支配,科学的目的是求真,西方宗教亦以真理的追求为对象。西方宗教科学精神支配的,便是诫律的颁布和奉行。科学领域中,一项基本信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西方宗教也承受了这一点“必然律令”的精神,从而颁布律令来支配西方人的道德生活。如,希伯来的摩西十诫。中国:艺术的方式不要遵循什么规律,而是典型作品的模拟。儒家思想方面,“教主”孔子留给人们的是“行为的典范”,孔子不谈戒律而常提圣贤人物作为人们行为的榜样。“圣经”论语中,也没有律令的语言。孔子从不鼓励为政者颁布律令,而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给人民一个道德行为的模范。3 个人本位和人伦本位:西方:商业社会孕育出个人本位突出的文化,重法律的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个性的独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法律维系。中国:农业社会孕育出农耕文化,人与天地、人与作物,都有“情”之交流。人与土地关系密切,家庭邻里定居于一个地方,若无意外的天灾人祸,很少迁徙,同住久了,相互依存,由个人至家庭到家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一代荣升,全族光荣,中国道德传统有强烈的“人伦本位”色彩。4 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就强调个人权利与天赋人权。在西方,所谓道德,以不侵犯别人的权利作为准则。中国:道德以“人伦”为本,而“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便是这种人伦道德的基本精神。上于个人成长时,在家庭中由父母的启迪及生活的体验,养成通过个人的爱、名誉心及小我大我之认同意识,发展成为义务感。5 唯理是从和情之所钟西方:道德以理性为核心中国:以“人情”为依归,“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从民族性格看中美文化差异1 自我中心与奉献精神2 冒险精神与稳定情节3 直抒胸臆与委婉表达4 感情外露与感情内敛5 竞争意识与满足心理6 开拓精神与保守主义7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8 不拘小节与礼仪至上中西方人文主义的比较1.“人文主义”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人文主义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人文主义要求重视现实生活,要求发展个性,提倡个性自由,提倡人权,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并把爱情、友谊、自由、平等、尊严、权利等纳入这种认识中。要人主宰生活、主宰自然,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益,即“天赋人权”。2.“人”的意义的探求中国寻找人的意义,重点放在人际关系上,强调人是群体分子。不是个体,而是角色,重视整体协调。认为人首先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是应该具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助个体。中国人文主义思想在承认人的地位的同时 ,也把一些道德观念列为“人性”。中国的文学艺术,重视情理结合,强调社会性、伦理习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西方把人的意义,重点放在人与自然上。强调人的独立个体性。强调人应该控制、支配自然,自然是人的工具手段。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每个人都是他自内在因素的创造物。3.人的价值中国: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人的价值、人的作用、人的自我追求上,是以“内圣外王”为主导思想,承认人的尊严,发挥人的作用。是明智。西方:人的价值体现是爱智上。4.人文主义特点第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第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而且只有人才有这种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旦释放出来,就能使人有一定程度的选择和意志自由,可以改变方向,进行创新,从而打开改善自己和人类命运的可能性。第三,十分重视思想,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中西方哲学的比较1.中西方哲学的对象1)中方哲学的对象中国哲学家以生命为生存的表现,认为矿物也有自己的生存的表现,所以生命之理是中国哲学的对象。2)西洋哲学的对象西洋哲学的对象也在于求知事物之理,然而所求的事物之理为事物存有之理,而不是事物生存之道。西洋哲学追求事物之理,为求知真理。2.中西哲学的性质1)中国哲学:是一种动性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动性,不是绝对的动性,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在宇宙万物的变易里,有常存的天理。天理为生生之理,在生生之理中,有些不变的原则。在不变的原则中,以中正的原则为最普遍。中正代表宇宙变化中在时间和空间的适宜位置。2)西洋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为静性之理,常存不变。西洋古代和中古的哲学,所说的是物之性,是物的存在;对于人,也讲人性,这一切思想,都是形而上的静性思想。近代西洋哲学由静性而趋于动性。当代哲学由反对中古抽象的形而上学而转入动的哲学。已经不研究客体的事物之理,研究种种抽象的理想。3.中西方哲学的方法1)中国历史上讲哲学的人,既是思想家也讲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常用文学家的方法。文学家的方法在求文章之美,喜用同义字而不予以说明,喜用比喻和排比,每篇文章自成一单体,不和前后文章互相连贯。不用分析研究法,不用系统的研究法,没有写过一本有系统的思想著作,只有篇篇的文章;而每篇文章也不是专门讨论一个问题,还有大部分的著作不是文章,而只是语录。2)西洋哲学:用科学家的方法,重在分析,重在指定名词的意义,重在有系统的证明。以理哲学为第一步,每一个名词有自己的定义,在一书里前后意义相同,对于研究的每一对象,加以必要的分析,每一命题必要予以证明。研究方法多用归纳法而少用演绎法。4.中西方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人生哲学,在表现生命之理,使人的精神和天地的精神相结合。为使人的精神和天地精神相结合,应从事伦理方面的修养;中国哲学的特点,在讲人生的伦理,在讲修养的途径,在伦理哲学的深处,有形而上的哲理。人文哲学,中国哲学和宗教信仰相分离,哲学里不含有宗教信仰注重实际人生,儒家常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儒家的哲学常和政治思想相连,儒者也常以读书致用为自己的责任。2)西洋哲学:形而上学,西洋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为形而上学理,形而上学理互相连贯,便形成形而上的哲学。认识论,希腊时代的怀疑论,中古时代的名和实的问题,近代集中于认识论。抽象的玄理和实际生活不相连接。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1.思维方式的特点1)思维方式有它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于平常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中(中国人重理性思维,西人重感性思维)。2)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以后,有相对的稳定性3) 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很难说清楚,也不容易反馈给对方(在国际交往中,一般都交换礼品,西方人会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但中国人一般不会,而是习惯于等别人离开后再打开礼品欣赏)2.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1)整体性和个体性: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重视个体性;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人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天下大雨,门口学生列队迎接外宾,西方人的观点中国人的观点2)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和为贵”,“和而不同”;而西方人比较主张标新立异。3)意会性和直观性中国人认为表达感情含蓄为美,而西方人认为外露是美;中国人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意会,无声用有声。日美通信: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客套话。日本人为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后,先看后面,再看前面,而美国人相反。3.差异的成因1)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中国大陆文化的民族心理(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中国人所谓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中国人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本乡本土观念很强,带有浓厚的感情)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乡土感情因素不如东方强烈。2)哲学和文化体系不同:中国深受儒家哲学影响,强调“修、齐、治、平”,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讲究道德文化,强调“义”;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熏陶;西方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中方哲学强调综合,这就形成了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中西方宗教精神比较西方宗教,我们指的是基督教,基督教文化不仅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本身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基督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第二,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注重实际;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第三,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1、西方宗教精神:轻看现生、重视来生:基督教认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得到神的宽恕和拯救,消除自己的罪性,死后进入天堂,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对于来世幸福的追求是基督教的最高目标自由平等:重视艺术2、中国宗教精神天命:以儒家的天命观为代表,孔子天命观具有以下特点:重人轻神;天命观念与人性或道紧密联系;理性色彩比较浓,努力用理性代替信仰孝道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功利(祈福消灾)秦汉时期的中外接触与交流1.先秦时期中国与世界的接触2.秦汉时期的中外接触与交流:China;长城;河西走廊;张骞西域;中国的植物;西方的玻璃制品;匈奴西迁与民族大迁徙3.佛教传入中国4.秦汉时代与朝鲜半岛的交往5.秦汉时代与日本的交流联系:中日双方都有秦始皇时代方士徐福率上千男女东渡的传说;还有大量事实可考;6.同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开通与交流3.南北朝中国与萨珊波斯的交流4.中外佛教文化交流5.拜火教与祅yo神:6.东亚的汉字文化圈东亚(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历史文化的共同点:汉字文化、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信仰。中朝交流朝鲜三国: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汉字汉文:朝鲜三国时代,当地人已广泛使用、书写汉字。三国给南北朝各代的公文、表疏也采用中国文章及其格式。儒学:三国中最先授受儒学是高句丽,据三国史记高句丽仿东晋王朝,正式建立了儒学教育机构太学,对贵族子弟传授四书五经和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四史以及晋阳秋等。佛教:公元4世纪后半期至5世纪前半期,佛教传入朝鲜中日交流公元3世纪前半叶,日本出现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邪马台国(我国史称倭国)。至5世纪中,倭国出现在了全国性的中央集权政权,大和政权,经常派使节与中国通好,主要是“接受而且请求”中国王朝的册封。百济博士王仁从朝鲜到日本,教皇子稚郎子以论语、千字文,这是日本人学习汉文的开始。8世纪以后,日本人受梵文影响,用草体汉字造平假名,用楷体汉字的偏旁造片假名,这种章节文字和汉字一道沿用至今。据日本文献日本书纪,中国南朝的制陶、缝衣等工匠也到了日本。7.汉字汉文在越南:越南古代也和朝鲜、日本一样,曾长期使用汉字汉文,古代越南人热爱汉字,称作“咱们自己的字”,至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才创造出“字喃”,意即越南字,仍是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 当时的国际环境2. 唐朝中外交流的繁荣局面3.隋唐时期中外人员流动与文化传播4.外来宗教的大展5.域外科学技术的传入6.外来艺术的流行7.外来货币8.外来植物与动物8.唐代文化西传、造纸术的西传9.对日本的文化影响:佛教,书籍,律令制度,教育选拔,书法,绘画,诗歌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宋朝的中西陆路交通2.辽朝对外关系的发展3.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4.宋元时期中外人员流动4.宋元时期中外人员流动5.住蕃与唐人6. 元代外国人入华7.中国的犹太人和犹太教8.宋元时代的外来科技: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回回炮,白砂粮9.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瓷器、丝绸、三大发明、中国书籍(东亚)、程朱理学在东亚的传播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朝贡贸易与郑和下西洋2.郑和下西洋后的海禁:3.华人下南洋4.明朝后期的开闭关与清前期的闭关锁国5.清代来华的西方使团6.西方教士来华7.明清时的中西初识8.礼仪之争9.明清时传入中国的西学: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与机械工程学、地理学、生物学、医药学、西洋建筑学、绘画。10.中学西渡朝鲜文字中国的汉字约在战国至西汉初年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在半岛三国时代(313年668年),当地人已广泛使用汉字,书写汉文。古代朝鲜文化落后,一直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国汉字。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普通朝鲜平民很难接触到汉字,根本不识汉字,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的流传下去。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只有朝鲜贵族、官员,称为“吏读文字”。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字”,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朝鲜世宗大王时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作为中国附庸国的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比较强烈了,当时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种既适合朝鲜语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又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让普通的朝鲜庶民也可以轻松驾驭朝鲜的语言。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受到音乐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启发,了解到简单的音乐符号(1 2 3 4 5 6 7)就能够记录世界上所有的音乐,那么,相对简单的拼音字符也应该可以记录全部的朝鲜语音,从而拼写出朝鲜的文字。所以世宗组织起当时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许多朝鲜“集贤殿”的优秀学者(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于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学习、研究汉字精髓。1446年朝鲜正式公布了创制的朝鲜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新文字发明后,世宗国王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并责令用“训民正音”创作龙飞御天歌。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训民正音”的创制为朝鲜语书面语的发展以及朝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朝鲜在19世纪前以汉字为书写工具。世宗大王完成的训民正音,是参考汉字外型创造了全新的拼音文字谚文。由于当时朝鲜上层阶级的官员贵族们和正式书籍文本仍然使用汉文,谚文在数世纪间未能成为正式文字。谚文因多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朝鲜人群中使用,而被两班(集贵族与官吏于一身的学者)抵制。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朝鲜被日本吞并后,谚文方逐步成为朝鲜族的主要书写工具。1910年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后,曾大肆封杀朝鲜语言文字,到20世纪40年代更是变本加厉,他们大搞所谓“创氏改名”,这个时期出生的朝鲜人不准使用朝鲜语,姓氏也必须改用日本姓氏。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光复后,分裂为半岛北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朝鲜和韩国。为了规范文字的使用,朝韩双方在建立政权后分别对文字的使用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对待汉字。朝鲜半岛使用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即使在“训民正音”发明以后,汉字仍在使用。朝鲜王朝宫廷文书的书写、历史典籍的记录等都有汉字夹在其中(类似于今天的日文)。1945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采用“李氏朝鲜”时期的国号,并将继续沿用朝鲜文,而大韩民国则改用“韩文”一称。同年,金日成发出的指示,要求朝鲜劳动党的党内所有出版物不要夹用汉字,而应该使用人民大众看得懂的使用纯朝鲜文印刷。1946年,朝鲜就有部分的出版物不再夹用汉字。1947年,朝鲜的劳动新闻开始在部分版面里使用纯朝鲜文印刷,而到了1949年则彻底使用纯朝鲜文印刷,这也意味着朝鲜文与汉字夹用书写朝鲜语的时代在朝鲜正式结束。 而韩国则没有那样彻底, 尽管韩国在1948年颁布了韩文专用法案,禁止公开使用汉字,由于朝鲜文字只是注音文字,离开了汉字注定有缺陷,就像是汉字拼音一样,所以韩国的人名系统和法典都离不开汉字,所以汉字的使用却一直没有完全停止,无论是学校的语文教育还是国民的文字书写,夹杂使用汉字是长期存在的。韩国教科书中使用汉字的政策也在不断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