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三高三年级第三次循环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息县三高三年级第三次循环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息县三高三年级第三次循环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息县三高三年级第三次循环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息县三高三年级第三次循环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息县三高三年级第三次循环考语文试题命题人:廖胜利 审题人:张熠 2011-4-7注意事项: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案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视为无效。第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易善峰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 (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 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凉州词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未必是恰当的。(选自中国图书评论,有删改)1本文不取“黄河远上”而用“黄沙直上”,下列各项中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句是( )(3分)A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不合当地实际情况。B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的风格大相径庭的。C“黄沙直上”流传了1200多年,“黄河远上”自清代开始流传,不到300年。D赞同“黄沙直上”的主张实际上是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只是从富于美感的角度阐述。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清初季振宜编写的全唐诗集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B沈祖棻认为,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C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是因为他们在研讨诗作时,过多甚至完全考虑审美感受,即将自己主观的东西强加到诗作中,有违作者初衷之嫌。D人们对凉州词诗中第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一直争论不已,原因之一是评赏的角度不同。3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就是“黄河远上”富于美感。B王之涣写出凉州词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是个人创作风格、生活环境和演唱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C竺可桢、刘永济、尹赞勋对“黄河远上”说作正误辨析具体角度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分析研究诗歌要尊重历史实际的思想。D研究古代诗文,应该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状态,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谓武侯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有删节)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鲁欲将吴起 将:将领,名词活用为动词,任命为B以明不与齐也 与:亲近,攀附将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崇尚,崇敬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捐弃,除去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于打仗”和“残暴无义”的一组是( )(3分)A将而攻齐,大破之/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B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C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起之为人,猜忍人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了消除鲁君的疑虑,吴起忍痛割爱,杀掉了齐国的妻子,这为一度的辉煌奠定了基础。B吴起能被魏文侯信任,既是因为李克客观地评价、没有借机陷害他,也由于他确实有杰出的军事才能。C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终招致杀身大祸。D太史公借俗语“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对吴起的为人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2)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早寒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5分)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一联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1)潦水尽而寒潭清,_。(王勃滕王阁序)(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_,_。(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夜深忽梦少年事,_。(白居易琵琶行)(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杜牧阿房宫赋)乙 选考题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请在答题卷上你所选的题号前打“”!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信 任 甘晓成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详细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他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复仇为暗线。 B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造作。 D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E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交代将军为谁所杀,但却暗示读者:将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杀害自己。(2)小说以“信任”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6分) (4)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朱自清先生冯至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一九四八年,北京1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2)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6分)(3)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6分)(4)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8分)第II卷(表达题)五 、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328”王家岭透水事故发生后,一些死难矿工家属面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黍离之悲和对一些煤矿领导的愤慨。B中科院的两位院士的加盟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大加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团结协作,干一番大事业。C为了写这篇文章,年过花甲的刘教授废寝忘食地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D网络上,网友习惯把那些靠耸人听闻的标题来骗取点击率的发帖者称为“标题党”。近几年,利用具有轰动性、暧昧感的标题来招揽读者、观众的做法已“蔚然成风”。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B针对普遍存在的违规装修装饰,当地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规定,任何从事装修装饰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的管理。C不少人士认为,“限大令”对抑制地价过快上涨、减少开发商“囤地”等具有现实作用,但成效如何取决于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市场对“限大令”的实施效果充满期待。D他有说不清的后悔,道不明的愧疚,怎么就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呢?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我爱纯真浪漫,_;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_;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疯狂与不羁A B C D16仔细观察新开楼盘“东方哥德堡”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道小题。(5分) (1)根据图中内容概括出该楼盘的两个主要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2分) _(2)李先生想要从公路大桥方向驾车到该楼盘的接待中心购买一套住宅,请用简明的语言为他指明一条最佳行进路线,不超过50字。(3分)_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人工降雨形成过程的四个重要词语。(6分)一家瑞士公司采用新技术,在阿联酋东部地区制造了超过50场暴风雨。为制造人工降雨,这家公司建造了五个用以生成带负电荷粒子的电离装置,这种外形就像钢柱上的灯罩似的装置可以电离生成大量带负电荷的粒子。每个电离装置配备了20台发射器,可以将数万亿个催化云形成的带负电荷粒子发射到高空,它们被送上高空与阳光照射地面释放热量生成的气团汇合。带负电荷的粒子具有吸附尘埃微粒的天生本领,一旦到达生成云的合适高度,带负电荷的粒子将吸引空气中漂浮的水分子,令其在自己周围凝结。只要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气,就会产生数十亿个水滴并形成云雨。(根据新浪科技 2011年1月4日相关消息改编) 六、写作(60分)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一直默默地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并给他们带去深切的精神慰藉。15年里,他们之间有56封来往信件,每个标点符号都有表情,包含着同学们对这两位老人的牵挂和浓浓厚意。这个感人的故事通过光明日报4月1日头版头条长篇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予以报道后,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高校里引起强烈反响。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息县三高三年级第三次循环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1D。D项所说的是一种结论,这种结论以应取“黄沙之上”的结论为前提,所以颠倒了依据与结论的关系2B。B相对应的语句在第二段,原文中“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是沈祖棻的结论,“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卜,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这一结论是作者推测的出的,并非沈祖棻的结论。3A。“黄河远上”是近三百年来才出现的而后面取代“黄沙直上”,选项中“一千多年来”与此不符。4C。 尚,臣子娶公主为妻。5A。 B项上一句表现他对笼络人心的见解,不是打仗方面的。C项下句属于治国方面“刻暴少恩”,谈不上残暴无义。D项根据句子在语段的位置来看,下句是结论是对他的点评,不是具体表现。6A。 文中没有“忍痛割爱”的信息,属于无中生有。7(1)吴起是个贤能的人,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请用下嫁公主这个方法试探他,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想法。(共4分。延,邀请,这里译作“下嫁公主”,1分;卜,推断,测试,1分;通顺2分)(2)吴起劝说魏武侯与其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百姓施以恩德,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可叹啊!(共6分。说,劝说,1分;形势,地理形势,1分;刻暴少恩,刻薄暴戾少恩,1分;通顺,2分)8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点明名意象2分,赏析3分)9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 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情景交融亦可。)(手法、情感、赏析各2分,如果赏析尾联必须答出两种手法,答出一种给分)10(1)烟光凝而暮山紫(2)陟罚臧否(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梦啼妆泪红阑干(5)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1AD (A项,文章没有采用双线结构。D项,“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于文无据。)(2)题目“信任”具有线索作用,小说正是围绕“信任”层层展开矛盾冲突,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3分)小说中“信任”被亵渎,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3分)(3)心狠手辣,心胸狭窄;城府极深,哗众取宠;虚伪阴险;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满分6分。)(4)(8分)观点一:认为多余,应删掉。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将军到底是被谁杀的?是汉克,还是其他伸张正义之士?或者是将军的对手?主旨表达更加含蓄。小说结尾“可怕的东西”即指信任危机,读者仔细体味得出,更富韵味。小说情节至将军被杀的恐怖场面戛然而止,更具有震撼力,更能表现惩恶扬善的主流思想。观点二:认为是点睛之笔,应保留。情节更完整。汉克的形象更鲜明,更丰富。主旨更加突出。12(1)CD(C项,“乡愿”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畏友”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D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2)不可以。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分)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3分)(3)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满分6分。)(4)(8分)不矛盾,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13D。A项,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的残破之痛,用错对象;B项,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C项,寻章摘句:就是读书人从书中搜录摘抄出片段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14C。A项中“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为句式杂糅,糅合了“应该洗净削皮”和“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句;B项“针对”后缺少宾语,应该在“普遍存在的违规装修装饰”后加“的情况”;D项“和自己”之前缺少介词“与”。15D。句中的“重金属摇滚”与“凄美意境”形成对比,句中的“幻想”指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 句中“强颜欢笑”对应“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据此可判断各句的位置。16(1)坐落学府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发达 (2分)(2)通过公路大桥后向北行驶,沿利民大道行驶到学院路后左转,至学院路与时代大街交汇处,即为接待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