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 人教版.doc_第1页
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 人教版.doc_第2页
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 人教版.doc_第3页
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 人教版.doc_第4页
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 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伊图里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指南录后序教案 人教版【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注意释义士萃(cu)于左丞相府(萃:聚集)北亦未敢遽(j)轻吾国(遽:匆忙,马上)吕师孟构恶()于前(坏事。构恶:做坏事。)予羁(j)縻(m)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北(诣:到去。)天高地迥(jing)(迥:远)避渚(zh)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诋(d)大酋当死(诋:斥骂。)境界危恶()(恶:困难。)通假字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层见错出(见,通“现”。)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词性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b.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一词多义间a名词jin得间奔真卅(机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出没于长淮间(之间)b动词jin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c量词jin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副词jin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靡a动词m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b动词m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c形容词m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d副词m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如a动词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b介词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偏义复词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危害)源于本文的成语痛定思痛悲痛过后再回想痛苦的情景。含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止住。2.句式解析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3.难句解析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追。“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内容主旨】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二、1、2见前面【内容主旨】一节。3、第4段是抒发感慨,表达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三、见【写作特点】一节四、1.数数(音bsh义d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此数(音ash义f几)者用兵三患也范增数(音cshu义c屡次)目项王蒙冲冲舰乃以千数(音bsh义b计算)今夫弈之为数(音ash义e技术),小数也2.分予分(音bfn义d名分)当引决五谷不分(音afn义a区分)舟首尾长约八分(音afn义c长度单位)有奇衣食所安,必以分(音afn义b分给)人自分(音bfn义e料想)已死久矣3.间至京口,得间(音bjin义a空隙)奔真州间(音bjin义间或与d接近)以诗记所遭道芷阳间(音bjin义b走小路)行中间(音ajin义c介入,夹杂)力拉崩倒之声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音ajin义g一会儿)又间(音bjin义e秘密地)令吴广至次所旁丛林中于乱石间(音ajin义f中间)择其一二扣之【资料窗】关于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序言的写法。(二)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三)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四)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三)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分析: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构恶”,即“结仇”。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扣留文天祥。“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扣留文天祥。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四)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分析:“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五)第3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分析: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表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极快速度;“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六)第4段如何划分层次?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第二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分析: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八)结集的目的是什么?分析: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阅读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兴复国。)(九)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分析: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十)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分析: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简介作者(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66页)。(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1)为什么称后序;(2)诗集的命名由来;(3)课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4)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根据要点让学生: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记叙部分);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说明部分)。2细读(或诵读)课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进行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实词(课本已有注释的除外):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萃:聚集。会使辙交驰:使,使者。名词。奉使往来:使,使命。名词。意使遇哨:使,假使。连词。使北营:使,出使。动词。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说是”。觇(ch1n):窥视、观测。遽(j)):匆忙。自度(du):度,估计,忖度。付之度(d$)外:度,所考虑的、所打算的。庶几(j9):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无聊:无所依托。迥(ji%ng):远。靡(m!):无。虚词(参看课本第296页,虚词用法(三),并要求学生摘抄或画出有关例句):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三)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1第1段。萃集。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ji6)、杨应奎等人。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觇(ch1n)偷偷地察看。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2第2段。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3第3段。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辗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4第4段。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层见(xi4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1用提问导入。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小结: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五)复述文天祥的遭遇。1复述的准备。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第1段应注意的是: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作者任职及官衔。第2段应注意的是: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第3段应注意的是: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2学生分段复述。(略)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六)诵读第4段。1诵读的准备。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扬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2诵读练习。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个“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七)归纳中心思想。1讨论问题。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2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小资料】(一)重点内容图示。(二)作者。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三)后序编入课本,在第5段“悲予志焉”后面删去一段文字: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惧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四)有关文天祥的祠联。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花外予规燕市冷;柳边精卫浙江潮。北京文天祥祠联: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海丰县方饭享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注释:文信国:文天祥曾被封为信国公。龟鉴:龟,龟卜;鉴,镜子。龟鉴,借鉴。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子规:鸟名。又名杜鹃,鸣声悲切,从夜鸣叫到天明,声似“不如归去”。有“杜鹃啼血”之说。李白蜀道难:“又见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燕市:元大都,今北京。精卫:神话中的鸟。“精卫填海”,常指按照已定目标,奋斗不止。禋:祭祀。(五)补充注释。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月”应是“一月”之误。根据:1“序自吴门被命入卫,乃王正(正月)二日十九日,太皇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自序)2“德祐二年春正月乙酉(十九日),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丙戌(二十日),命天祥同吴坚使大元军。”(宋史卷47瀛国公本纪)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陈)宜中乃白太皇太后,泰表求封为小国,太后从之。”“以贾余庆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刘岊(ji8)同签枢密院事,与吴坚、谢堂、家铉翁并充祈请使,诣元大都。”续资治通鉴卷182)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将以有为也”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南霁云与张巡俱系唐朝抗安禄山叛乱的名将。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六)文中涉及的一些史料。1吕师孟构恶于前:吕师孟是汉奸吕文焕(本是宋朝守襄阳的主将,后投降元朝)的侄子,他是宋朝兵部侍郎,曾在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军,求称侄纳市,以成和议,元人不许。“构恶”系指他所做的坏事。后面的斥骂吕师孟“叔侄为逆”与此处相呼应。2贾余庆献谄于后: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文天祥辞相印后作右丞相。德祐二年二月元使者入临安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使元。指南录纪事诗序说:“及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而国事遂不可收拾。”又则堂诗序说:“北入京城,贾余庆迎逢卖国,即令学士降诏俾天下州郡归附之”这就是所指“献谄于后”的事实。3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李庭芝驻维扬(扬州),故称他为维扬帅。李庭芝误信情报,以为文天祥到真州说降,派人令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假意请文天祥出城看城垒,及至出城,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给他看,把他关在城外。文天祥仍想见李庭芝,奔扬州,走到城下,听守门人谈话,说“制署司下令捕文丞相甚急”,他于是变姓名为刘洙,东行准备入海。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三、朗读并补充注释。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1第1段。萃集。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杨应奎等人。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觇()偷偷地察看。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2第2段。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3第3段。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4第4段。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层见()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1用提问导入。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小结: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