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 韦庆莲.doc_第1页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 韦庆莲.doc_第2页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 韦庆莲.doc_第3页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 韦庆莲.doc_第4页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第三小学 韦庆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3)、 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了解船帆的作用。二、 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过程与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古诗,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三、 教材分析牧童舟过安仁两首古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背诵古诗,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教学难点: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在百度中搜索古诗二首牧童舟过安仁的插图、诗人吕岩、杨万里的有关资料、吹笛子的视频、船帆图片、音乐牧童短笛雪的梦幻,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学生课前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了解船帆的作用。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七言诗,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情况。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句,课前带领学生朗读。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吹笛子的视频课件,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同学们吹笛子产生切身体验。四、 教学方法这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我结合注释,采用诵读与练习的方式,采用“读诗文,解字义做练习,解诗意知诗人,悟诗情。吟诗歌,入意境”的教学模式,让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创设朗读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形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学吹笛、张伞使风的情境,从而使学习气氛活跃,感受儿童的快乐与聪明,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五、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童趣1 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你感受到什么?【百度搜索】所见古诗/question/148062116.html?an=0&si=2【百度搜索】宿新市徐公店古诗/view/0d245e23482fb4daa58d4b7a.html2、请打开课文22、23页,自由朗读两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3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二、初读、悟童趣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古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想童趣(一)学习牧童。1、读诗文,解字义。(1)组词,指导书写“蓑”。 牧( )蓑( )玫( )衰( )(2)理解词语。横野指( )A原野。B横着的草地。弄指( )A逗弄。B吹拂。2、做练习,解诗意。(1)在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 )后,一个牧童穿着蓑衣,( )在草地上( )了。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你从“ ”句诗 个字领略牧童的悠闲与惬意。(2)析字品句。【百度搜索】吹笛课件/v/b/1657957-1199872794.html#1657957 /v/b/1657957-1199872794.html#1671502/v/b/1657957-1199872794.html#19793160师:同学们,欣赏吹笛,想象牧童怎么笛弄晚风吧!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为什么“卧”字你觉得特别有情趣呢?4、知诗人,悟诗情。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百度搜索】吕岩小传课件/question/22167363.html5、吟诗歌,入意境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一碧千里的草地,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古诗吧。6、归纳学习方法过渡下文。(二)学习舟过安仁1、初读诗文,解字义。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的音形义。【百度搜索】篙、棹课件/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6%F1%B8%DD&in=16631&cl=2&lm=-1&pn=3&rn=1&di=4561584309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2、做练习,解诗意。(1)两个淘气可爱的小童(谁),在船上(地方)既不用篙又不用桨,竟然撑开伞使动着风,想让船儿前进寻找乐趣(干什么)。(2)“怪生无雨都张伞”的怪生意思是怪不得。奇诡的事情发生了。责怪、怪罪两小孩。(3)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百度搜索】船帆课件/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4%AC%B7%AB&in=5320&cl=2&lm=-1&pn=0&rn=1&di=11637430305&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4%AC%B7%AB&in=5320&cl=2&lm=-1&pn=0&rn=1&di=11637430305&l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2&-1(4)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3、知诗人,悟诗情。(1)简介诗人描写儿童诗的特点。【百度搜索】杨万里的儿童诗的特点课件/s/blog_5ef062670100cbq7.html(2)再读读诗,找出诗中“点化诗境”用得精妙的词。表演理解“怪生”“使”的意境。4、吟诗歌,入意境过渡:看似平常词,却把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尽显其中了。来,就让我们选择喜欢的背诵的方式,把这两个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记在心里吧!四、比较总结,选择作业1、学了这两首诗,你能说一说他们的不同之处吗?2、A、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扩写一篇短文。B、课外收集杨万里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并读一读。板书设计: 笛弄晚风牧童 愉快、恬静 卧草休息喜爱 收篙停棹舟过安仁 淘气、聪明 张伞使风六、 教学反思对于语文课,最怕的是古诗教学,总觉得把握不好尺度,讲深了学生听不懂,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怎样将诗句读厚,演化为丰实的画面呢?首先,古诗教学充分运用画面想象是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想象是依托文本的想象,所以,读诗时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我结合注释,采用诵读与练习的方式,采用“读诗文,解字义做练习,解诗意知诗人,悟诗情。吟诗歌,入意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创设朗读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由于读练结合,让学生动静分明,整堂课节奏松弛有度,学生的兴趣高涨:由于对诗人吕岩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对杨万里的儿童诗的特点略有认识,所以能够体会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在朗读教学中,我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形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学吹笛、张伞使风的情境,从而使学习气氛活跃,感受儿童的快乐与聪明,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这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重点学牧童,归纳学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舟过安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了两首诗的教学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提高了教学效益。七、 教师个人介绍省份: 广东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