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doc_第1页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doc_第2页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doc_第3页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doc_第4页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 湘潭市雨湖区广场学校课题组 周映峰执笔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1、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灵魂,以智力为资本,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新型经济。经济靠科技,科技靠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教育。21世纪国际竞争更加紧迫、日趋激烈,其竞争的焦点主要在于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为此,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面向21世纪所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国家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本国的教育战略计划,美国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日本政府在1982年通过国会会议决定:开发日本人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支柱。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其深远意义。2、世界科技日新日益,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整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识工具,而且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所以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的方法和规律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3、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小学课程自然成为能达到目标的好阵地,这是小学课程的优势。我校在创新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种教学中,校园网络已初步形成,2000年已通过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验收,“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的实验在我校开展已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1、实验假设在小学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为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情境,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坚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特而持久的创新精神和新颖流畅、富于变通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信息素养同时获得提高。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2、理论依据(1)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是让学生有批判地继承。传授知识只是发展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知识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是发现真理、获得结论的曲折、生动的历史过程,是真理与认识谬误的矛盾运动过程。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揭露矛盾、展示认识的相对性,使学生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现有的一切。(2)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人们通过个人的经历和内部知识结构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构建主义学习论提倡创设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环境,强调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因为学习者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够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人本主义学习基础观点是:学习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的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手段,提供一种可促进学习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发现的过程,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对外部刺激进行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而不是现成知识。三、实验变量1、自变量及模式操作教师在小学各科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现代育人环境,使学生自主去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的基本操作模式如下图:创设情境确立目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调学生知识技能创新素质信息素质控 提高教师反馈交流思考创新 及时反馈 互相交流教师要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基本上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模式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本模式的要点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信息技术的调控者,学生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者。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创新素质是指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品质、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2、因变量实验的因变量是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追求创新的创新精神;敏锐求异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方法等),使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素质明显提高。 测定因变量除和对比班相同测试内容以外,还要检测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信息素养,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和实际操作来检验实验效果。3、控制无关变量(1)校内随机抽选实验班和对比班。(2)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加班加点,按计划课时授课。(3)不向学生公开实验对象,克服心理因素影响,测试内容方法与其他班一致。四、实验目标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创新教育整合的规律和方法。2、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3、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在小学课程学习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师积极地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如下创新素质: (1)、培养创新精神。使实验学生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创新需要,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坚定创新意志。 (2)、培养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特征。 (3)、培养创新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即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搜集资料,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实验班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等。 (4)、培养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内容上,喜欢探求未知世界,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习惯;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能获得教师或书本上传授的知识,而且不迷信已有的现成结论,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在学习动机上,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相信自己的直觉,有试图运用各种新的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5、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在小学科学等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小学生创新素质的教学模式。6、建构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学模式。7、提高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和利用其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8、开发和研制一些优秀的CAI教学课件。五、预期成果 1、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95%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和当堂所学知识,并有80%的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与技能进行想象和表达;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格率达98%以上,优秀率低、中、高年级分别达到80%、70%和60%以上。 2、实验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理论培训学习的教材、专家指导记录和教师学习的体会与反思。 3、课题实验研究方案、年度研究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中期研究报告和实验结题报告。 4、实验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案例集。 5、实验教师的典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和优秀课件脚本汇编。教案设计分为主要培养集中思维、主要培养发散思维、主要培养求新求异能力、主要培养想象力、主要培养信息素养等五个类型。 6、教师和学生的优秀软件、多媒体作品。 7、学生成果集一本。分为学生网络作文、想象作文、科技论文一本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的说明与图片、优秀电脑绘画作品一本。六、实验方法1、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2、教育实验法。3、观察法;调查法。4、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七、实验措施1、课题组负责制定课题实验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水平,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内容有指导性,效果有显著性。 、加强对实验的全程管理,坚持课题组集体备课,研制教学软件,设计训练方案。课题组正副组长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适时地、有计划地检测。、加强实验班的横向交流,通过互听互评等形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研究工作。 、每月一次专题实验研讨活动,谈经验、述体会,共同进步。、实验初期,教师精心设计制作CAI课件;实验后期,教师要设计网络教学软件,或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教师充分利用、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创设创造性情节和反馈题。、实验过程及时分析对错,寻找现象与结果间的内在联系。八、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2001年3月2001年10月)(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制定实验研究方案。(2)建立课程组织机构实验顾问组、实验领导小组和课题组。(3)实验教师学习有关资料,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培训研究人员,举办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计算机等级考核、CAI课件制作等各方面理论和操作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信息技术研究队伍。 2、实施阶段(2001年11月2004年10月)(1)抓好研究工作的物资准备,加大投入,配置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建立了多媒体电教中心,交互式网络教学和教学电视双向控制系统,CAI课件制作室,为教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2)确定实验班、对比班,作好原始数据计载。(3)完善基本操作模式。提高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确定子模式。(4)每年进行阶段性检测和总结。3、总结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11月)(1)收集、整理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组建撰写小组,撰写实验报告,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课题结题工作。九、成果检测实验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方法,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评价做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检测方法主要采用观察统计、问卷调查、谈话口试、测试、竞赛评比,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在实验中探索最佳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为求得出科学,正确的评价结果。(1)、观察统计 将学生对教师开放性问题的理解、应答的新颖性、发散性记录下来;将学生质疑的人次、频数记录下来;将学生有创意的典型个案记录下来。(2)、问卷调查 将学生学习兴趣程度、课外学生自主的实践创新活动以“问答题”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做整理统计。(3)、测试测试分课后和期中两种。试题以课内主要学习内容为依据,分知识型和能力型。课后教学效果检测每学期2-3次,阶段测试同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一并进行;口试每学年两次,分别在每学期期末进行。实验效果检测表 (待完善)项目人数时间文化知识求新想象能力创新素质实验班对比班实验班对比班实验班对比班样本数N优 中差(4)、统计分析及评价采用F检验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