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重难点讲解2.doc_第1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重难点讲解2.doc_第2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重难点讲解2.doc_第3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重难点讲解2.doc_第4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重难点讲解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讲解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感悟课标新理念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教材重难点研习点1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知识梳理】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渐形成,它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方面:(1)五个经济特区时间和地点: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开设原因: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设特区,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2)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国家又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8年开放的沿海城市有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遍布我国沿海地区。1985年后,又先后决定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开放浦东与内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内地大批开发区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形式更加灵活。开放浦东: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4 对外开放的格局:至世纪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深化拓展】14个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有哪些发展的有利条件?提示:这些城市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它们还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经济特区的作用作用:这些特区二十多年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如深圳特区,已由开放前的小渔村发展成综合水平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的重要城市。【思考提示】 史料点拨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我国设置的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它的特殊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不是政治上,即不同于内地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典例展示】 例1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两省的特殊条件是 A革命老区B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C物产丰富、人均产值高 D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研析:本题关键词为“特殊条件”,从对外贸易的需要角度来看,交通和华侨众多符合要求,而交通条件不属于特殊条件。答案:D点评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设立原因的理解,一定注意 “特殊条件”例2经济特区的特殊主要在于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研析:经济特区主要是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的特殊。答案: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特区概念的理解【教考动向体验】 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D开辟香港、澳门为特区深圳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小渔村,1999年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300美元。这主要是因为 A深圳的交通条件便利B深圳的资源丰富C深圳率先开放,政策优惠D深圳的华侨众多下列城市不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大连、秦皇岛 B天津、广州 C烟台、青岛 D上海、厦门4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A B C D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研习点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知识梳理】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1)复关的努力:中国本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因历史原因被中止。从1981年起中国开始列席总协定的会议,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的申请,但是直到1994年,由于美国等国家的阻挠,中国未能恢复缔约国地位,也未能成为世贸组织的创始会员国。(2)入世的历程:世贸组织成立后,中国的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从1997年到2001年,经过与各成员国漫长的双边谈判,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束了长达15年的入世历程。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深化拓展】中国入世有何利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提示:(1)利:第一,入世的必然性:入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世贸组织成员国广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不加入也要受其影响。第二,入世是中国根本利益的体现:根据世贸组织最基本的“非歧视性原则”,即任何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优惠必须无条件的给与其他成员,入世后我国可稳定地享受任何成员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改善外贸条件;入世可参与世贸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入世使中国在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经营体制、价格体系、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转变,资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弊:入世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不加快改革步伐,这些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总之,加入世贸组织是利大于弊的,中国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迎接挑战,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的全球化。【思考提示】 史料点拨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名称为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总部设在日内瓦。它的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实际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典例展示】例、下列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利益B标志着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C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D使我国所有企业面临竞争和被淘汰的命运研析:加入世贸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是利益大于弊端,只对我国部分企业来讲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答案:D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用的认识例2、摩托罗拉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赖炳荣说:“中国加入WTO对我们有什么不利的影响?我想不出来!”请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有什么利处?研析:从材料观点看,赖炳荣十分认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结合对中国入世的理解,我们知道,入世也有挑战,但这只是对弱势企业而言有被淘汰的危险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必须改进的挑战。入世既是必然趋势,挑战也是在痛苦中发展的过程,因此是利远远大于弊,所以他才这么说。理解材料观点要以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为出发点。答案:入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入世既是必然趋势,挑战也是在痛苦中发展的过程,因此利远远大于弊。入世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中国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也会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点评:本题为材料型观点阐释题。材料的设置为问题的提出提供了条件,设置了情境,也提供了信息。理解阐述观点题与观点评述题是不同的。前者只需结合史实证明材料的观点,而后者则需依据史实和立场对观点进行判断评价,再说明理由。【教考动向体验】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 )A1997年10月 B2000年11月 C2001年11月 D2001年10月 对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由此进入了对外开放的一个新阶段B中国是世贸组织前身“关贸总协会”的创始国之一C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D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多数人反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C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D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阅读下列材料:表一:1951年和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比较(单位:亿美元)年份进口出口差额外贸总额占GDP的比例1951年82112+31096%1997年1423618270+4034361%表二:中国出口货值比例比较(单位:%)请回答:两则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末期,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怎样的变化发展趋势?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探究参考与提示 解析与探究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以鼓励和肯定。但同时还应该注意,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勇于面对挑战,迎接挑战。自我测评提示: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全方位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多层次是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推进2、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提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体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进全球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开拓学习新视野 教材知识拓展【史料选萃】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 郑惠等主编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历史长廊】沿海经济开放区为了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来华投资环境,1984年4月,中央决定把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海南岛作为对外开放区。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由四个经济特区扩大形成为南北全线的战略布局。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三个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1988年4月,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我国沿海开放区的范围,共140个市、县,其中包括杭州、南京、沈阳三个省会城市。至此,我国沿海开放地带显著扩大,市、县增加到288个,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 16亿。这些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连同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我国东南部沿海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县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综合能力探究【高考链接典题】考题1、( 2003春季高考38)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傅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系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孰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成立方略(1906年)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1) 结合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2) 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3) 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4) 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5) 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命题意图 本题以清朝、中华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为主线,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将重要历史事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封建自然经济决定的清朝闭关自守政策及其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妥协性的一面。解题思路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本题以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开放的观念和主张命题,体现了关注社会的命题思想,时代感强,热点问题突出。四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领导层面对外开放的态度。第一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初年的统治者昧于世界发展的局势,虚骄自大,采取了闭关守国、自我封闭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局面。第二段材料反映了进入近代的清政府中的大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面前,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置国家主权于不顾的卖国态度。第三段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所采取的对外妥协的态度。第四段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的国策。本题的前四问要求在分析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第(5)问要求在第(4)问的基础上,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对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进行分析。答案 :(1)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它出卖国家主权,要将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3)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或“争取列强承认革命军政府”亦可);(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5)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亿万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考题2(2002年全国文综,1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C.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思路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TO)等,都只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措施和近期的开放目标,而不是根本目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来说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其目的还是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答案 C【学海导航点拨】关于“经济特区的创办”这一知识点,首先结合多媒体课件了解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对于经济特区的概念,应重点强调一个“特”字,介绍“特殊”的内容有哪些。课前进行资料搜集,寻找有关深圳或其他特区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迁的照片或数字,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体会党中央制订的正确发展战略带给中国社会的前进动力。接着可以充分利用所展示的图片或数字,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特区的设立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这样既便于理解,也使自身有被肯定的成就感。对于本课的小结:可以结合上一节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说明二者相辅相成,改革与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思维能力延伸【观点争鸣】 我国东西部差距产生的原因第一是体制说,代表者是厉以宁。他认为计划体制是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第二是投资政策说,代表者是毛惠辉。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政策均向东部倾斜第三是人口素质说,代表者是王小强、白南风、王晋德。王、白二人强调的人的素质是“特指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即西部地区人们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和能力。而王所指的人口素质是人口教育水平,他认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是双重转型说,代表者是宦国渝。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而东部地区则是以轻工业为主,二是西部地区市场市场化程度发育低,而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发育高。提示: 关于我国东西部差距产生的原因,史学界存在多种观点,但综合各种观点可作如下剖析:历史上看,计划经济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