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1页
黄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2页
黄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3页
黄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4页
黄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目 录一、发展新起点、新环境、新阶段- 1 -(一)发展新起点- 1 -(二)发展新环境- 5 -(三)发展新阶段- 8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思路- 12 -(三)发展目标- 13 -三、“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16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6 -(1)以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突破性发展工业- 16 -(2)以“上档次、树品牌”为方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18 -(3)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20 -(4)以临空产业为依托,高标准建设临空经济区- 22 -(5)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3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24 -(1)以“两城”建设为核心,加快推动城镇体系建设- 24 -(2)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全区综合承载能力- 25 -(3)以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27 -(4)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手段,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28 -(三)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生态黄陂- 30 -(1)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30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黄陂建设- 31 -(3)以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34 -(4)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不断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 36 -(5)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37 -四、保障措施- 39 -(一)完善规划体系- 39 -(二)制定配套政策- 39 -(三)实施重大项目- 40 -(四)强化规划管理- 41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时期。以创新的理念和发展的眼光谋划我区“十二五”发展思路,将为“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框架,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新起点、新环境、新阶段(一)发展新起点“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总体目标,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突出发展特色,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1、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45.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56倍,年均增长28.9%;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0.7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3倍,年均增长34.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2倍,年均增长36.1%。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坚持实施“工业强区、项目兴区”战略,“四区十园”建设陆续启动,临空产业、轻工制造、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壮大,以园区建设为龙头的新型工业全面提速。预计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6.7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25倍,年均增长33.6%。服务业发展增势强劲。现代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等呈现加速发展势头。现代物流业集聚了武汉航空物流港、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和武汉北铁路编组站等一批重大项目。旅游业突出木兰旅游品牌,围绕“木兰八景”生态旅游景群,建成了国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3家,配套建成各类宾馆酒店63家,预计2010年,我区将接待游客4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56倍,年均增长20.6%。房地产稳步快速发展,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商贸服务热点频现,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加快建设,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预计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05.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91倍,年均增长23.9%,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台创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湖北林业花卉科技示范园落户,泛武湖区域被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示范园区。芦笋、小龙虾、茶叶、种子种苗等四大特色产业稳步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经营成效明显,全区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1%。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预计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3.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62倍,年均增长10.16%。并被评为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中国绿芦笋之乡”和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2、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市综合功能实现新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区以构建现代化新型城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架构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功能不断提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三桥二路”均已建成通车,武汉北铁路编组站正式运营,江北快速通道等市政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新黄武、新十公路启动建设。撤除了木兰、石门店、新河等政府二级还贷收费站,新建五级客运站6个,开通城市公交线路8条,引进城市公交线路居武汉远城区第一。新建了人民医院,启动了前川旧城改造,推进了前川老河道改造,完成了文体广场、二龙潭公园、双风大桥、集贸市场等工程。坚持建管并重,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双创”工作走在全市远城区前列。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五年共完成了612个村的家园建设创建任务,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公路实现“湾湾通”、“村村通”,全区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8公里,居全省第一。完成了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基站设备改造、节水改造等工程,投入十多亿元解决全区113万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城乡交融、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开始形成。 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狠抓节能减排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黄陂行动计划”,企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减排工程建设稳步实施,全面开展了依法关闭粘土砖厂行动。全区万元GDP能耗平均每年下降4%以上。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先行试点工程,在全市率先试点农村环保工作,天河街农村垃圾清运收集处理试点全面启动,绿色照明工程稳步推进。启动了“清水入湖”计划,后湖截污工程全面完工,木兰湖整体逼近2类水体。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实施山体复绿和植树造林工程,全区林地面积达到104万亩,占全市46%,绿色黄陂行动取得明显成效。3、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和谐社会建设展现新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区着力注重改善民生,健全机制,完善网络,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社会发展呈现和谐进步的态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00元,是“十五”期末的1.75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98元,是“十五”期末的1.90倍,年均增长13.8%。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开展了以“四送”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和全民创业行动,启动了新农保试点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培训工作,获得“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县(市)”称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全市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实施,电视数字化网络进一步扩大,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推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人民医院建成开业,中医院搬迁改造,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提档升级,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奖励优惠政策,不断推进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全面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大力推进“平安黄陂”建设,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发挥仲裁、司法等部门的作用,深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4、改革开放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发展迸发新活力。“十一五”期间,全区抢抓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发展机遇,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更具生机活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成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放宽市场准入,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和集贸市场管理费。主动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全民创业个人担保制度。支持金融、保险业发展,重视金融生态建设,建立多渠道融资平台,重组了区城投公司,区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组织参加了鄂港粤、鄂沪经贸洽谈会、中博会、华创会、台湾周等大型经贸活动,与上海松江、广东东莞等地签订了经济协作协议。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工作得到加强。预计2010年,全区引进内资2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47倍,年均增长20.0%;实际利用外资5200万美元,是“十五”期末的2.35倍,年均增长18.6%;出口创汇4750万美元,是“十五”期末的2.71倍,年均增长22.1%。(二)发展新环境“十二五”时期,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严重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应对气候变化、资源价格上涨等成为全球焦点问题,以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和关键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将继续拓展发展空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升级蕴藏巨大潜力,体制、机制的改革进入深度攻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从全市看,武汉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三大国家战略和十几项“金帽子”聚焦我市,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特大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支柱产业升级、创新能力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等方面蓄势待发,武汉将在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中加快重振雄风的战略步伐,进一步确立中部龙头城市和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建设中国一流的生态、文明、宜居、特色现代化大都市。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区仍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1、 发展新机遇综合国内外及我市未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判断,我区将迎来历史上又一个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三大国家发展战略集聚叠加带来的提升新机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获国务院通过并逐步实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武汉,将有利于我区在宏观政策的辐射效应下,进一步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二是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带来的发展新机遇。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态势日渐明晰,项目和资本聚焦武汉的态势逐步显现,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为我区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有利于我区进一步集聚各类生产要素,推进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三是全市优化产业布局和支持远城区发展的建设新机遇。全市出台了明确政策,大力支持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大产业项目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将进一步向远城区布局。我区作为全市版图面积最大的区,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突出,有条件成为全市重大项目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创新的重要区域,从而提升我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四是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为全区发展提供战略新机遇。天河机场三期、城际铁路、沿江快速通道、江北新港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临空经济区成为全市八大重大功能区,良好的发展格局使黄陂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完全有可能在区域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进而依托多年的持续较快发展的能量积蓄,实现经济突飞猛进发展。2、应对新挑战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区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同时也要看到,未来发展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资源、市场争夺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国际贸易短期难以全面复苏,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可能放缓,科技创新竞争更趋激烈,资源价格继续上升,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我区经济发展将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环境来看,区域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等八大区域构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版图,中部地区将面临来自东西部七大区域的竞争压力,为我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拓宽发展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剧,这些都对“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较大压力。从全市区级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全市区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区对资源、项目、市场的争夺愈演愈烈,特别是几大远城区,在宏观政策引导下,均提出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我区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从我区自身的发展来看,一是区域经济结构不优,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支柱产业有待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尚未突出。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的开发利用亟待科学规划。三是城市功能仍需提升,支撑全区跨越式发展的城市建设框架需加速形成。四是和谐社会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压力较大。(三)发展新阶段“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体现省、市战略意图,突出自身核心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1、“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经济全面提速的发展期。黄陂南部经济发展带开发建设呈蓬勃之势,北部木兰生态旅游成为武汉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前川新城建设拉开基础框架,东西部都市农业发展步伐坚实,良好的发展格局将推进我区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2、“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新型工业化推进的提速期。全市新型工业化向远城区发展布局的政策导向明显,目前,全区“四区十园”和六大工业点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千亿板块、百亿园区”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全区经济发展将是“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的重要方向。3、“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期。当前,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在农村。“十二五”时期,我区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4、“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在“十二五”时期及其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家都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制定一系列严格保护环境与有效利用资源的政策。“十二五”时期,我区将牢牢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加强节能环保,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5、“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改善民生的关键期。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既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我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黄陂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重要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省市发展精神,将我区发展纳入省市发展战略中谋划,借助区域发展东风实现黄陂突破性、跳跃性大发展。要立足黄陂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要手段,以“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建设为核心内容,通过5年努力,将黄陂建成“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型城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走“双新”道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鼓励自主创新,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倡绿色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兼顾“双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规模,又要改善民生,提高生活品质,实现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发展更加和谐。要实现把黄陂建成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型城区的目标,让经济发展可持续,社会发展有和谐,居民生活更幸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告别过去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损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到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消费拉动的集约型、内生型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根本的是要坚持科技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改革等举措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积极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推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效率和产出,降低能耗和污染,最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调整产业发展导向,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高度大力推进。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导向,二三产业并重,实施“工业强区、以贸促工、工贸互动、工科互动”战略,实现黄陂工业突破性大发展。坚持“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未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紧张、成本高昂的局面会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约束也会越来越强,通过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构建两型社会是未来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手段,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出台有利于两型产业发展的鼓励措施,也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城乡二元体制是我国社会也是我区的典型特征,这不仅导致了城乡贫富差距,也导致了社会巨大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城镇的主导地位,通过“城镇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贫穷面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坚持改革成果共享,重点解决民生问题。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民福利。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投入,财政支出向社会公益事业倾斜,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要建立覆盖全体民众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构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防护网。(二)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要手段,强力推进“五五四四”发展战略,努力把黄陂建成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先导区、商贸物流枢纽区、都市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样板区和宜居创业优质区,进而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具有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型城区。 打造五大经济板块,即南部经济发展带、中部前川新城、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东部都市农业发展区和西部特色经济示范区,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格局。谋划五大产业,即以武汉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临空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以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和优势板块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农业;以木兰生态旅游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及旅游商品配套产业。推进四大社会工程,即统筹推进以“家园建设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以“人文黄陂”塑造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以“平安黄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稳定工程;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程。构建四大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北部947平方公里的山水生态体系,南部150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体系,中部城镇生态体系和东西部农业生态体系,建立以自然生态为主体,以人工生态为补充的大生态格局,努力使生态环境成为黄陂最具竞争力、最具吸引力、最具支撑力的战略资源。(三)发展目标综合考虑黄陂区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产业发展趋势以及预计采取的对策措施,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十二五是黄陂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黄金期,我们要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十二五末期,黄陂要从一个农业大区发展成一个具有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型城区,力争成为我市,乃至湖北省的新型工业先导区、商贸物流枢纽区、都市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样板区和宜居创业优质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质的飞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5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8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亿元;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8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研发投入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一二三产业比重转变为10:47:43,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再下降20%。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14800元,年均增长14%。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98%以上;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5平方米。社会事业大发展,和谐社会基础进一步牢固。新增一批文化场馆设施;唱响黄陂三张文化品牌,打造黄陂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推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使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城镇落后校区倾斜,有效解决社会上越来越突出的择校问题。按照国家推进医疗改革的精神和政策,稳步开展我区医疗改革事业,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生态环境大改善,两型社会雏形初现。新建一处城镇公园,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0%以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75%以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超过30%,空气优良率超过80%。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源清洁成为现实,两型社会初步实现。到2020年,黄陂区迈入“千亿城区”行列,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超过1万美元。建成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社区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形成政府和民间、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黄陂区主要经济指标类别指标名称绝对值及增长率属性经济增长全区生产总值55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预期性*全口径财政收入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30亿元预期性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率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预期性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预期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预期性城镇化率55%预期性自主创新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约束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预期性*每百名R&D人员专利申请量预期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约束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预期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预期性耕地保有量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量约束性森林覆盖率45%约束性民生改善总人口130万人约束性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性*人均预期寿命78岁预期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5%以上约束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8%以上约束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预期性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5万人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5%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预期性*标志的指标为十二五新增指标。三、“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1)以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突破性发展工业从十一五期间黄陂区三大产业的发展来看,工业是最薄弱的环节,民营企业支撑起工业基础,但缺少外部大型企业入驻,所以至今停留在“小、乱、杂”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产业和主导产业链。而从十二五黄陂区面临的主要任务:加速城镇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壮大区级经济实力等来看,又离不开工业的强力支持,所以突破性发展工业,走“工业强区”是必然。积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被确认为国家未来要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产业支撑。黄陂要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最终建成两型社会,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开始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据黄陂区情和资源禀赋优势,选取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育种作为切入点,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在2015年形成基本的产业体系。新能源的发展要以太阳能产业和垃圾发电为主导,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推手,迅速开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历史格局。新材料的发展要紧紧依托临空产业园,以航空新材料为突破口,加大与国内外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公司的联系,构筑“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战略同盟。生物育种的发展要立足于台创园,以国英、天种、精武、开隆等企业为主体,借助中科院、华中农大等“外脑”,开展生物基因、胚胎繁育、良种繁育等核心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打造“中部种都”。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黄陂区工业的五大主导产业是临空产业、轻工业、农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业、机电制造业和再制造业,要凝聚全区力量,率先发展好这五大产业。临空产业中的第二产业主要是飞机维修及零部件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根据航空业需求和运输便利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在机场附近设立产业基地。轻工业要围绕着汉口北市场群展开,按照“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根据市场性质不同,重点发展家具制造业、小商品制造业、建材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业要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载体,以创建武汉中国农谷为目标,吸引大型名牌农产品加工企业及食品制造企业入驻,打造知名产业集群。机电制造以祁家湾机电工业园为核心,要紧抓“高铁经济”机遇,做大行业规模。再制造业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是未来很有潜力的行业,要在前川都市工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一个再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和机电产品再制造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思路开展园区建设,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在“四区十园”的基础上,要重点规划建设好天河临空产业园、祁家湾机电工业园、轻工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工业园和前川再制造产业园等工业园区。解决园区建设资金是关键,也是一大难题,要充分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专门的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政府出资,社会介入,滚动发展,持续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措施保障社会投资者的合法收益权。引导园区企业参与园区建设,企业的建设成本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加以补偿。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做好“筑巢引凤”工作的关键是“巢”,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土地招商为园区招商、厂房招商,让企业“一入驻即开工,一开工即赚钱”。抓住国内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集中转移之机,按照“产业招商”的原则和要求,积极承接相关产业。要善待和利用好在陂外地企业家和在外地创业的黄陂人这两大群体,发起“以商招商”和“黄陂人回乡投资创业”活动,发挥人脉效应。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以及参加各种招商会、推介会等活动,加大对黄陂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区位优势、园区建设、招商政策等方面的宣传,真正凸显黄陂特色和魅力。(2)以“上档次、树品牌”为方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根据黄陂区禀赋及其服务业发展现状,确定现代物流业、商贸业、旅游业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依托天河国际机场、汉口北铁路编组站、武汉新港、滠口铁路货场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好“航空物流园区”和“铁路货运物流园区”,以园区集中招商,吸引大中型物流企业入驻。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利用先进经营模式和理念提高物流效率和水平。商贸业要以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为载体和核心,打造汉口北商圈;以黄陂广场为基础,打造前川综合商务休闲中心;把黄陂发展成武汉市商贸强区和华中新商都,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商品批发地和家具CBD。旅游业的工作重点在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档次,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的原则,加强木兰八景、盘龙城遗址等景区的景点建设和维护以及品牌塑造、宣传,打造“黄陂旅游”亮丽名片。开发培育潜在新兴产业。着眼于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用“服务经济”引领黄陂的未来。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发展创意产业、会展业和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三个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立足黄陂木兰文化、盘龙城殷商文化和民间艺术,打造盘龙城创意文化产业园和李家集泥塑之乡。会展业,建设“武汉汉口北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国家具展览馆”两大核心场馆,培育中国(黄陂)家具博览会、中国(黄陂)农产品博览会、中国(黄陂)小商品博览会三大会展品牌。总部经济,以卓尔企业总部基地为核心打造黄陂总部经济区,定位于“国内知名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坚持错位发展、产业招商,形成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和大企业华中总部集聚区。2.5产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生态优先、合作共赢”的原则,以打造中国中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引领者、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研发中心、国家级2.5产业发展试验区等为目标,规划好、建设好、运营好黄陂区2.5产业园,使之成为黄陂的又一个“拿得出、叫得响”的名片。2.5产业介绍“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具备独特的研发中心、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2.5产业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5产业就是要突出生产性服务,构架生产和服务的一体化,突破传统的生产流通方式,以市场发展需要为支持,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以研发设计、虚拟工厂为表现手法,从而把整个产业价值链联系起来。完善提高基础服务产业。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比例,保持房价处在合理价位,维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是社区商业、社区餐饮、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要积极开展“四进社区”活动,即“超市进社区、家政进社区、早餐点进社区、银行网点进社区”。扩大保险宣传,提高居民保险意识,完善险种,构筑健全的保险网络体系,使保险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重点发展车险、人寿险、健康险和农业险四大险种。本着让居民生活更便利、更舒适、更幸福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共交通、住宿餐饮、健康娱乐、医疗卫生等行业的发展。(3)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探索、尝试土地流转新模式。按照“土地确权、两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价值显化、市场运作、利益共享”方针,依据土地有偿使用原则,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将土地承包权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设立“黄陂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市场是一个流转土地供求信息平台,土地供求双方可以免费发布信息,同时市场也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健全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法规,理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方关系,保障各方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农户的权益。推进农业产业化。抓住“特色、规模、产业、品牌”四个环节,按照“一乡一品”要求,重点培育、发展四大产业板块:水稻种植板块,包括品牌稻生产示范基地和稻种繁育生产基地两大块,范围涵盖李集、六指、罗汉、大潭等乡镇;绿色蔬菜生产板块,主要包括油菜生产基地和蔬菜大棚基地,涵盖祁家湾、王家河、滠口、武湖、前川等地;特色蔬菜生产板块,指以蔡店、王家河为主的芦笋生产基地和以长岭为主的葛根生产基地;水产养殖板块,主要水产是小龙虾、泥鳅、鳝鱼、鳜鱼等品种,分布于滠口、天河、盘龙城开发区等地。以四大产业板块为基础,积极培植壮大产业链,延伸农产品增值路径,让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和多个层次不断增值,要利用好四季美农贸城和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农业科技高地。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核心,以打造我国南方地区最高水平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目标,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以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和武汉市农科院为范本,鼓励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在武湖设立研发基地,形成农业研发机构扎堆武湖的良好局面。鼓励国英、天种、精武、开隆等农业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并加强与研发机构的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研究的重点是生物基因、胚胎繁育、良种繁育等尖端核心技术以及新产品开发,要充分利用好台创园核心区,发挥其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展示等功能。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以“木兰八景”为主体的北部生态旅游带,积极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按照“景区带动、产业推动、交通联动”的原则,在景区周边以及通往景区的公路两侧,建立花卉、瓜果、林木等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观赏、采摘、体验等多种娱乐活动,重点规划发展“三园一池”,即花园、果园、茶园和垂钓池。(4)以临空产业为依托,高标准建设临空经济区与其他城区相比,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黄陂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具特色的地方,我区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天河国际机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同时,以天河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已被纳入省市发展战略,这为我区争取省市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以规划为纲来组织实施。2008年,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得市政府通过,成为指导临空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十二五期间,黄陂要进一步深化落实临空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思路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各项工作。发挥区域经济发动机功能。临空经济具有区域经济发动机的功能,利用天河国际机场作为地区的重要门户,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包括两个层面:利用国际口岸的优势设立空港保税区或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形成保税仓储、物流中转、物流配送、国际采购、展览展示、加工出口以及其它保税延伸产业集群;利用航空运输功能,在机场所在地周边地区形成产业群,以及更广泛的地区内与空运、航空相关的产业集群。科学选择重点发展产业。临空产业大致包括空港服务业、航天航空产业、物流快递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会议产业、制造业等,结合黄陂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潜力,可以选择空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并从行业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规划建设好基础园区。临空经济区建设需要三大产业园区作为支撑:临空产业园、航空物流园、空港保税园区,要规划建设好这三大基础园区。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合作、市场运营、利益共享”的模式,组建包括政府、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在内的武汉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公司,具体承担有关水、电、讯、气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功能园区整体开发职能。(5)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先行先试为契机,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从区到街镇垂直管理的两型社会建设领导机构,赋予其管理权、监督权和处罚权,明确管理权限,强化领导责任。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积极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推进节能减排;以环境友好为目标,尝试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两型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营造浓厚的两型社会氛围,加强节能环保宣传,增强民众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家”。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政府部门要发挥推手作用,制定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出台具体的金融、税收、财政补贴等实施细则,吸引企业进入这一全新领域。筹划建立“黄陂区低碳经济示范园”,探索、创新、示范低碳经济模式,成功模式在全区推广。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和关键,要引导、鼓励企业走低碳经济之路,要加大对企业的技术帮助和政策扶持力度。科学技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不断的稳步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科研工作的财政支持,设立黄陂区自主创新基金,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重金奖励发明创造。以台创园为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贡献率。加强区区联合,以及科技和产业对接力度,鼓励高新区内企业和研究机构来我区创办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鼓励区内企业积极对接高新区企业和科研机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按照“二、三、一”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坚持二三产业并重,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是重点,要逐步淘汰落后工业项目,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进入,利用技术不断改造、升级现有项目,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壮大现代服务业力量,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航空服务业、旅游业、创意产业等。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构筑现代化的灌溉、耕种体系,积极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打造内生型经济。要从政策导向、金融、税收、注册、土地等多个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大发展,搞活市场,繁荣民间经济。从培育市场经济的角度,要对各种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市场歧视,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从繁荣市场、富裕民众的角度,要重视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发挥民营经济在市场中的“鲶鱼效应”和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社会功能。花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了深挖银行的借贷功能外,规范民间借贷和引入风险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公司)是两个不错的选择。(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城乡统筹发展(1)以“两城”建设为核心,加快推动城镇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城镇和村镇体系。根据黄陂地理特征、人口规模和区域分布、产业发展等因素,按照“土地集约、人口集中”的原则,完善区域城镇规划,调整城镇和村镇的空间布局,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形成层次鲜明、布局合理、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的“新城-新乡镇-中心村”城镇体系和村镇体系。循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互动、共同发展的思路,规划“两城、十心、百社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两城”指汉口北新城和前川新城;“十心”指十个中心乡镇,包括蔡店、姚集、木兰、长岭、罗汉、李集、祁家湾、蔡家榨、六指、王家河;“百社区”指一百多个农村新社区,在两城、十心周边及交通主干道沿线,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村落扩建、新建一百多个农村新社区。谋划哑铃式城镇体系。十二五时期,黄陂将迈入轨道交通时代,城镇发展格局也将随之发生改变。根据长远规划,未来轻轨1号线和地铁8号线都将延伸至黄陂,并将连接起汉口北新城和前川新城,形成哑铃式城镇体系。为此要加快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总体规划,有序推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房地产业、商贸业、餐饮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综合开发,重点形成以轨道交通线为主轴,汉口北和前川为两端的哑铃式城镇发展体系。发展中心乡镇和农村新社区。按照“区域性人口集聚、生产要素集中、服务功能完善”的要求,规划建设10个中心乡镇,使之成为上接新城、下联农村的节点,重点发挥中心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综合职能。按照“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规划建设100多个农村新社区,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模范和样板。(2)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全区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构筑和完善“一环、三纵、六横、四射”交通路网,重点规划建设前川新城、南部城市经济综合带、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区三大板块,提高路网密度和道路技术等级,增强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成轻轨1号线进汉口北,启动地铁8号线进前川;根据城镇化进度和中心乡镇建设情况,适时增加公共汽车和乡村大巴的数量;规范发展出租车市场,不断扩大出租车投放量,满足居民出行需要。“一环、三纵、六横、四射”交通路网“一环”指北部旅游环线,将木兰八景给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环路;“三纵”指东中西三纵,东纵为火塔线-刘大线,中纵为岱黄高速-黄土高速,西纵为祁泡线(祁家湾-泡桐店);六横分别指一横为姚姚线姚家山村-张河村段,二横为石泡线,三横为罗李线,四横为祁家湾-京珠高速,五横为天河街-川龙大道,六横为机场高速-机场专用公路;四射指从前川向外投射的四条道路,一射为川龙大道,二射为黄武公路,三射为黄孝公路,四射为前王线-武麻高速。加快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区面积扩张速度、人口增加数量、人口分布区域变动等因素,增加公益性基础配套设施,如医院、社区诊所、学校、公园、图书馆、养老院等。加快城市环卫设施的配置和建设,形成收集、运输、处理一条龙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推进“四网”建设。水网、电网、天然气网、信息网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系统,要加速推进“四网”建设,满足城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