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语言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语言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语言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填空及名词解释1、小学含义中国传统语言学也被称为“小学”,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2、六书含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意相受,考老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事,令长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见指撝 ,武信是也。3、字书: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主要著作有:许慎说文,梁代顾野王玉篇、宋代王洙、司马光类篇、明代梅膺祚字汇、 清代康熙字典、晋吕忱字林、明末张自烈正字通、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正字法方面)、宋张有复古篇(正字法方面)、训诂学方面有影响的有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4、许慎说文的内容和体例内容: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许慎说文原书十四篇,又叙目一篇;字体以小篆为主,为正字,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则列为重文。体例:(1)编排体例,全书所收之字,按照形体结构分为540部。 部首的排列次序。各部文字的排列(2)说解体例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对每一个小篆文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凡象形字,均说明“象形”或“象某之形”。凡言“从某从某”或“从某某”者,为会意字凡形声字,必言“从某,某声”。“凡言“从某省,某声”者,为形旁有所简省的形声字凡言“从某,从某或“从某某”,某亦声”者,为会意兼形声字凡言“从某,某省声”者,为简省声符的形声字若有不同的说解,便加上“一曰”“或曰”“又曰”列出,以示两说并存(3)音读体例5、声训:就是采用同音字,或音近字(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方法。如孔子用“正”来解释“政”,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6、语言学的根本问题:名实问题是语言学的基本问题,是语言的本质问题。7、荀子正名篇中语言观在荀子认为,事物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但这种“约定俗成”又是以客观事物的实际内容为基础的,所以确定名称时要“稽实”。另一方面,名称虽然受制于实际社会政治领域内容,但它一经确定,又能对实际内容发生影响,即“名定而实辨” 而在社会政治领域内,“正名”能“明贵贱”、“辨同异”、“率民而一”,这也就是荀子强调“正名”的政治内涵。(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8、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训诂学方言方言学说文解字文字学 许慎释名词源学,是一部声训专著,全书几乎都用声训的方法解释事物之名的由来,即探求它们的语源。作者刘熙 东汉末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书,清朝,马建忠9、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的意思就是用“雅言”(当时通行的语言)解释古语与方言。作者不一(周公、孔子门人),成书于战国末西汉初。前三篇目是释诂、释言、释训(词语的解释),后十六篇是专用名词。主要采用义训的方法10、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起源于汉末。前面的文字叫反切上字,后面的文字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都、宗切冬11、训诂方法(1)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词的意义。 (2)声训 (3)义训: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这种训诂发方法叫做“比较互证”,或“义训”12、训诂含义语言、文字随着时间、地域变异而变异,人们在阅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献典籍时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早在汉代,就开始有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这种工作古人称为训诂。1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我国传统的语义学。传统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里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一个学科,它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主要是文献语言)的。训诂学是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为主要内容和任务的训诂方法,通过词形探求词义,以字形求义叫形训,以语音求义叫声训,从词义本身规律中探求词义叫义训。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是随文释义的注释书,如毛亨毛诗诂训传。另一种是纂集类训诂专书,如尔雅说文解字方言释名。14、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标词,从词那里承受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15、引申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词义从一点(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简答论述1、早期形声字来源(1)强化形声字A、强化字音B、强化字义,如象形字“文”加“糹”(2)分化形声字A、借义分化,“亲戚”和“悲戚”因假借共用一字,加“心”作“慽”或“慼”表示“悲戚”等B、广义分化,“介”加表义构件分化为“界”、“紒”等字C、引义分化,“止”由“脚”的意思引申出 “地点”义,分化出“址”(3)类化形声字 A、“示”部形声字形成后,“禮”、“福”等字因类化而加义符“示” 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他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坚持表意性的结果。2、清代古音韵学的成就(古音学的先驱明末陈第)清代是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1)顾炎武 用系联法考察上古韵文入韵字,首次归纳出上古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提出用入声配阴声,彻底否定了叶韵说,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奠基者),开拓了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著有音学五书(2)江永,著有古韵标准,为古韵研究确立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所列入声的八部,可属于阴声韵,也可属阳声韵,注重审音(3)戴震,提出阴、阳相配,讲古韵通转,分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4)段玉裁,著有六书音均表,该书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5)孔广森,著有诗声类,提出阴、阳对转,东、冬分韵,认为古代无入声(6)王念孙,著有诗经群经楚辞韵谱,主张分古韵21部(7)江有诰,著有音学十书,提出了古四声问题,主张分古韵21部(8)章炳麟、黄侃,用传统方法研究汉语语言学的最后两位大家,黄侃的古韵二十八部之说,曾经有一个时期影响很大3、钱大昕的古声母学研究(1)提出古无轻唇音。指出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轻唇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在上古读作重唇音“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唐末宋初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2)提出古无舌上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在上古读作“端透定泥”,舌上音是中古从“端透定泥”四母中分化出来的。4、清代训诂学成就(1)王念孙、王引之父子A、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训诂方法是由古音以求古义,因声求义是王氏父子重要的语言学思想。B、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对虚词的性质、作用,进行综合性研究,为后来研究虚词开辟了一条门径,影响极大。对其后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2)郝懿行夫妇 代表作尔雅义疏,特点:A、注重目验、实事求是 B、因声求义C、引口语方言,以今释古 D、引时贤说,不掠人美(3)俞樾、章炳麟师徒A、俞樾著有古书疑义举例对后人阅读先秦古籍有很大帮助。B、章炳麟著有国故论衡、新方言、文始,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为“语言文字之学”,被公认为“语言文字之学”的开山大师。5、清代语言学取得辉煌成绩的原因(1)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提高,学术上优良传统递相接受,这是清代语言学昌盛的主要原因。(2)清代学者具有民主讨论的优良学风,这也是清代语言学昌盛的原因之一。(3)清代学者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他们作学问重视搜集材料,重视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6、隶变对汉字形体构造的几种方法(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書不再顾及象形原則,把古文字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2)省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來,改为较为简单的笔画结构。(3)省略。隶书有时直截了当地省去篆文字体的一部分。(4)偏旁变形: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