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防治预案1.doc_第1页
麻疹防治预案1.doc_第2页
麻疹防治预案1.doc_第3页
麻疹防治预案1.doc_第4页
麻疹防治预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疹中医防治预案(睢宁县岚山镇高集卫生院)为了及时处理或预防麻疹,为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我辖区内发生的重大麻疹的危害,规范和指导麻疹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麻疹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一、医院成立麻疹防治领导小组组 长:陈 虎副组长:王 建成员:仝涛、余峰、崔波、胡超、韩风二、接诊医生对于可疑麻疹患者,由医院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会诊,邀请专家进行会诊以尽早明确诊断。对因麻疹致病的人员由传染科医生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护,对就诊病人必须给予及时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重点在于流行病学资料的采集。有利于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加强对麻疹的疫源追踪、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做好疫点、疫区的卫生管理工作,防止疫情蔓延工作的开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转送到接诊或指定的医院。三、收治麻疹人、疑似麻疹病人,应当依法向县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对于疑似麻疹的属于一段时间内卫生部和省卫生厅重点防治的麻疹病例(如霍乱)要及时网络直报,不必等检验结果出来后报告,同时做好病人的隔离治疗。四、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或中西医执业医师来开展麻疹防治工作,并加强。加强医务人员及村卫生室人员进行中医药防治知识的培训,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无、储备必要的麻疹应急、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六、在门诊设立中医药防治麻疹咨询处,按照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处方及预防方案或本地应用中医药成功的经验,指导使用中药防治各类麻疹,在乡镇、学校、农村张贴中医药防治麻疹宣传画,增强群众服用中药预防自觉性,扩大中医药预防服务人群,提高群众防病能力。七、麻疹暴发、流行时,对麻疹暴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对麻疹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八、对麻疹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源扩散。九、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医医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麻疹临床实践研究并不断探索总结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麻疹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建立有效、稳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在突发麻疹发生时,中医、中西医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参与救治,为开展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麻疹的临床总结提供必备条件。十 麻疹中医防治方案: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病因病机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临床诊断1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2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3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触史。4实验室检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疾病早期患儿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应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麻疹在发病过程中,主要需判断证候的顺逆,以利掌握证情及预后。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气清爽,咳嗽而不气促。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疹点均在三天内透发完毕,嗣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二、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因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指导原则。因为本病病原是麻毒时邪,治疗目的在于驱邪透达于外,故在麻毒未曾尽泄之前总以透疹为要。透疹宜取清凉,辛凉透邪解热,不可过用苦寒之品,以免伤正而外邪内陷。还要按其不同阶段辨证论治,一般初热期以透表为主,见形期以凉解为主,收没期以养阴为主,同时注意透发防耗伤津液,清解勿过于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若是已成逆证,治在祛邪安正。麻毒闭肺者,宜宣肺化痰解毒;热毒攻喉者,宜利咽下痰解毒;邪陷心肝者,宜平肝熄风开窍;出现心阳虚衰之险证时,当急予温阳扶正固脱。三、分证论治(一)顺证1邪犯肺卫(初热期)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粘膜红赤,贴近臼齿处见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围红晕,由少渐多。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分析:邪犯肺卫,肺失清宜。麻毒由口鼻而入,首犯肺卫,邪郁于表,肺气不宜,故发热咳嗽,恶寒怕风,鼻塞流涕。热毒初盛,上熏苗窍,故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口内发出麻疹粘膜斑。麻为阳毒,症以热象为主,故小便短赤,苔黄脉数。毒兴于脾,运化失职,故倦怠思睡,大便稀溏。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方药:宜毒发表汤加减。常用药:升麻解肌透疹而解毒,葛根解肌透疹并生津,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宜肺利咽止咳。咽痛蛾肿者,加射干、马勃清利咽喉;壮热阴伤,加生地、玄参、石斛养阴清热;烦闹、尿黄赤短少者,加竹叶、木通清热利尿;风寒外束,腠理开合失司,影响透疹者,加麻黄、细辛辛温透表。2邪入肺胃(见形期)证候:发热持续,起伏如潮,阵阵微汗,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数。分析:邪入肺胃,热毒炽盛。麻为阳邪,犯肺人胃,正气起而抗争,邪正交争则热,麻毒外透则疹出,故随潮热而分批出疹,所谓“潮热和平方为福,证逢不热非大吉”。此期热势最高,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随外出。肺胃气分热盛,故咳嗽加剧,口渴引饮,烦躁或嗜睡,目赤眵多,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凉解毒,佐以透发。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清凉解毒,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蒡子发表透疹,升麻清胃解毒透疹。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紫草清热凉血;热炽口干者,加生地、玄参生津清热;咳嗽盛者,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壮热、面赤、烦躁者,加山栀、黄连、石膏清热泻火;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凉血止血。3阴津耗伤(收没期)证候: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舌质红少津,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分析:阴津耗伤,余热未净。麻毒已透,故疹点依次回没;发热渐退、胃纳转佳,精神好转,均为邪退正复的表现;肺阴亏损,故咳嗽声哑;热退阴津耗损,故皮肤脱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低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纳谷不香,加谷芽、麦芽,以养胃健脾;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二)逆证1邪毒闭肺证候: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分析:邪毒内侵,郁闭于肺。麻毒之邪炽盛,或它邪随之侵袭,闭郁于肺,故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麻毒火邪,炼液生痰,阻于肺络,故喉间痰鸣;肺气阻遏,气滞血瘀,血流不畅,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绀;邪热内盛,故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互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协助麻黄以止咳平喘,甘草与化痰止咳药配伍有润肺止咳作用。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肺化痰;咳嗽气促者,加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口唇紫绀者,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痰黄热盛者,加黄芩、鱼腥草、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起刺者,可加黄连、大黄、山栀,苦寒直降里热,泻火通腑,急下存阴。2邪毒攻喉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分析:热毒上攻,痰阻咽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循经上攻咽喉,故咽喉肿痛,咳声重浊。热盛炼液为痰,痰火夹毒,痹阻气道,故咳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气滞血瘀,故面唇紫绀;痰热内阻,故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常用药: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气而利咽喉,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葶苈子泻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蒌、浙贝母化痰散结,马兜铃清肺降气,荆芥疏邪透疹。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阻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必要时作气管切开。3邪陷心肝证候: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分析:邪毒炽盛,内陷心肝。麻毒热邪化火,内陷心包,清窍被蒙,故神昏、烦躁、谵妄;热毒炽盛,引动肝风,发为抽搐;热盛入营动血,致疹点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为热毒内盛之征。治法:平肝熄风,清营解毒。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另调服)、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白芍、甘草柔肝养筋。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陈胆星、矾水郁金、鲜竹沥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清热通腑;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镇惊熄风。其他疗法一、单方验方1蒲公英、大青叶各500g,加工成浓缩液750mL。每服3-5mL,1日3次。用于邪毒闭肺证。2鲜芦根、鲜白茅根、鲜石斛各30g。煎汤代茶。用于收没期阴津耗伤证。二、外治疗法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2麻黄、芫荽、浮萍各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让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30s,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均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预防护理一、预防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流行期间,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若接触传染源后,可采取被动免疫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