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委托投资纠纷的处理.doc_第1页
公司委托投资纠纷的处理.doc_第2页
公司委托投资纠纷的处理.doc_第3页
公司委托投资纠纷的处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委托投资设立公司纠纷的处理(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2010级经济法研究生,庞佑军)摘要:在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背景下,促进投资渠道多元化有利于减少资本炒作哄抬物价,也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委托他人投资公司而产生的纠纷在不稳定的经济形势下愈加突出,而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对此问题没有涉及。本文结合相关司法解释和地方法院的探索,对公司委托投资纠纷的处理提出一些意见,试图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间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金的融通。关键词:公司 委托投资 纠纷 处理委托投资本是信托上的一种法律关系,指信托机构受委托人的委托,以其交存的资金进行投资,并负责监督资金的使用和利润分配。生活中有很多私人之间的委托投资,即一方实际出资,委托名义出资人以其自己的名义对外投资,由实际出资人获得投资收益和承担投资风险,并向名义出资人支付约定报酬的投资形式。在投资设立公司上即产生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的关系 由于我国公司法律制度中尚没有认可“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的概念,本文采用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的提法。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关系运作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名义股东按照实际出资人的指示行使股东权利,二是名义股东将所得股权收益转交实际出资人并获得约定的报酬。这种关系在运作中容易产生的纠纷主要会有如下几个:1、双方的委托投资关系是否成立的争议;2、如果名义股东不按照实际出资人的指示行使股东权利,实际出资人能否直接向公司行使股东权利(身份权利)?3、如果名义股东拒绝转交股权收益,实际出资人如何获得救济(财产权利)? 一、委托投资关系的认定问题。委托投资关系是否成立的争议主要出现在与“名为投资,实为借贷”关系的混淆。如果一方主张是委托投资关系,而另一方却主张是借贷关系,那么就需要法院进行审查辨别。之所以要对此进行区分,是因为这两个法律关系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委托投资关系的内容是股权收益,出资人只能主张股权投资收益,即孳息,而不能主张返还本金;借贷关系的内容却是出资(借贷)的本金,而不能主张股权收益。如果法律一味地反对委托投资协议的约束力,一律认定为借贷关系的话,这肯定不利于鼓励投资,促进资本的融通,当然,如果一律把借贷关系全部认定为委托投资关系,那就更荒唐了。这就需要法院在双方举证基础上进行甄别。我认为,法院辨别的基本原则是“实质性原则”,即从实质角度分析双方协议中是否具有“实际出资人为股东或承担投资风险”、“名义股东转交股权收益并获得约定报酬”等内容,因为风险承担和收益分配是“投资”这个概念之下最主要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内容,就只能认为是“名义股东”向所谓的实际出资人借贷资金进行自己的投资,双方只是借贷关系。举一个例子,如果双方约定有一个固定回报率,即由“名义股东”按该固定回报率向实际出资人支付收益,剩余的股权收益作为“名义股东”的“报酬”,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要是投资失败了呢?按这种约定的话,无论投资成功与否,实际出资人均无风险,投资失败的风险实际上是“名义股东”自己在承担,所以从实质角度可以判定,双方实为借贷关系,属于借用他人资金进行自我投资,而不是受托投资,“名义股东”即为实际出资人,而争议中的“实际出资人”只是他的债权人,二者是因借贷而产生的债权换债务关系。除了实质原则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事人身份的合法。对法律法规规定的因具有特定身份而不能从事经营性行为的人,如果委托他人投资设立公司,即使委托投资协议具备上述实质内容,也不能被认定为委托投资关系,因为法律关系主体不合法。此种情况下的实际出资人要么以借贷关系的债权人向名义股东主张债权,要么以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主张债权,总之,不能主张股权收益。二、股东身份权利的认定问题。当双方的法律关系被认定为委托投资关系后,法院在处理身份权利时要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维持公司股东结构稳定”。另外,我国目前的公司立法仍然采用保守主义的思想,在给予公司一定的自主权的同时也不忘设定相当多得限制,积极维护登记机关登记内容的公信力和约束力,不允许被随意否定。这样一来,对委托投资公司的纠纷处理就要采用“两效分离”的方法,即合同效力和股权效力分离,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合同内容受法律保护,双方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必须严格履行,但合同效力不能及于公司和第三人,对公司和第三人而言,名义股东具有完整的股东权利和义务,不能因为其与实际出资人的协议而受到限制(对外效力)。据此,如果名义股东不依照实际出资人的指示行使股东权利,实际出资人可以对名义股东提起诉讼,要求其必须依照合同的约定按照自己的指示行使权利,并赔偿损失,但名义股东的行为对公司和第三人依然有效,实际出资人不能直接向公司行使权利。另外,如果双方的信任基础已经丧失,实际出资人能否要求公司变更股东名册和公司登记,使自己直接成为股东呢?根据目前保守立法思路和前述“维持公司股东结构稳定”、“两效分离”的原则,这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实际出资人想自己成为股东,就必须按照公司法规定的股权转让程序进行股权转让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72条。,此时,名义股东可以拒绝转让(因为他有完整的股东权利),其他股东也可以行使优先购买权,总之,实际出资人的股东身份权利不被认可。这也正是委托投资的风险所在。在坚持目前公司立法总体思路的前提下,我认为可以适当放开,对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可以采用区别于一般股权转让的程序,使之更加简捷,以更好地保护投资人。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条第三款规定: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条规定是否意味着只要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就可以请求变更登记而不能行使优先购买权呢?我认为是可以否定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的,但这需要法律自身对公司法第72条作出特别规定,司法解释对此无权规定。前述特别的转让程序是在不认可实际出资人股东身份的情况下的制度设计,如果再进一步的话,在是否确认股东身份权利问题上,我认为应该可以赋予公司更多的自治权。如果公司半数以上的其他股东知道而不反对的情况下,可以认定实际出资人对公司直接行使股东权利行为的效力。2003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 由于2005年颁布新的公司法,随后又发布三个司法解释,改稿的部分内容被取代,就没有正式公布施行。第十九条规定: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该他人名义出资的,其约定不得对抗公司。但有限责任公司半数以上的其他股东明知实际出资人的出资,且公司已经认可其以股东身份行使权利的,如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节,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实际出资人对公司享有股权。2010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之间约定一方实际投资、另一方作为外商投资企业名义股东,实际投资者请求确认其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股东身份或者请求变更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除外:(一)实际投资者已经实际投资;(二)名义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认可实际投资者的股东身份;(三)人民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就将实际投资者变更为股东征得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机关的同意。我认为这种思路应该在未来的公司立法中予以确认。股东身份权利得到确认,股权的归属就自动变更,不再涉及到股权转让程序的问题了。三、实际出资人财产权利的保护问题。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是解决纠纷的基础,而身份权利又是财产权利的基础,所以在前两个问题厘清的基础上,财产权利的保护问题就不再是难题了。如果认定了实际出资人的股东身份,财产权的归属也就自然确定了。即使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实际出资人的身份权利得不到保护,不得向公司直接主张获得股权收益,也仍然可以依据委托投资协议向名义股东主张自己的财产权利,委托投资协议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有完整的法律约束力,这一点在2010年颁布的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规定。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2、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