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doc_第1页
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doc_第2页
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doc_第3页
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doc_第4页
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月22日第11期 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中共丽水市委书记 丁耀民 把丽水建设成浙西南中心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丽水在新形势下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多方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浙西南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以下的构想,希望有识之士予以指正。 一、加快建设浙西南中心城市是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建设中心城市是提高我市区域竞争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多年来,我市经济总体处于较快的发展水平。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36.8亿元,约为1978年的8倍(可比价比,下同),年均增长速度为9.9%,但与同期的15.7%全省平均增幅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近十年来,这种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进一步拉大之势。我市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有其客观上的因素,但从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析,各县(市、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相当,产业结构雷同,缺少经济发展的梯度,形不成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龙头是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经济发展间的落差不大,也导致周边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难以找到较佳的承载体,因此除了地域相邻的渗透辐射(如温溪、壶镇、新碧等)之外,产业间的梯度转移,以及资源的交流已因发达地区的产业不断升级和我市的落差不断拉大而日显困难,这也是我市近年来招商引资难的原因之一。我市的经济要想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集中力量尽快建成一增长核,使其与发达地区的落差减少,从而更好地接受其辐射,同时通过增长核逐级传递到下一增长级以实现产业的梯度发展,这个增长核的实质就是建设中心城市,也即为建设我市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或发动机。 (二)建设中心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要求。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手段来分配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通过价格发出资源使用的信号,通过效益的高低促使资源的流动,通过竞争的途径去获取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共享度促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是竞争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就是为什么规模经济是最有竞争力的经济的根本原因。城市化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建设就是规模效益的具体体现。只有区域内的资源通过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能比区域外的资源效益更高,才会吸引区外资源的流入,反之只能导致区内资源的外流。我市由于多年来没有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导致人财物等各种宝贵资源外流的现象就生动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外流会使区域内发展的力量成为“空壳”,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乏力,区域经济不能发展又促使资源更加剧外流(因为得不到效益的回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阻止资源外流就必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步伐。(三)建设中心城市是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要求。 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既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市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市今后20年在经济增长速度上需保持年8%以上的增幅,这一高速增长的态势如若没有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是相当困难的。众所周知,现代化的载体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当自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交换的要求,交换的多样性需要加工业的发展,这就是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的发展形成了集聚的要求这就是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通过大量地集聚各种资源和信息使得工业及第三产业有了迅猛发展的载体和机会。因此,城市化将会大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中心城市建设是城市化的重中之重,它既有城市建设的要求又有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要求,这是它不同于一般城市发展的所在。正因为中心城市更多地是着眼于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的培育,所以它对经济的拉动力也是一般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加快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建设是我市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迫切要求。(四)建设中心城市是拉动全市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由此涵义可知一个区域内城市化程度的基本衡量标准,就是在城市居住、工作人数的多少和城市经济社会的现代化、集约化水平。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市2000年底的城市化水平为33%,远远低于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中城市化要求60%的下限水平,而要达到这一水平,就意味着我市还需有近80万人口从乡村进入城市。在我市大多数县(市)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快丽水市区的城市规模扩大来吸引和容纳大量的转移人员,才能更好地推进全市的城市化进程。另外,中心城市的建设也会为各县(市)城市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经验与借鉴,同时也是全市城市化总体建设大布局的中心环节。因此,抓住中心城市建设的“牛鼻子”,必将会大大促进全市的城市化进程。(五)把丽水市区建成浙西南中心城市已具备相应的条件。 首先,从区域位置看,由于丽水市离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距离较远,很难接受其直接的辐射,同时周边的发达城市如温州、金华、台州等由于受自身经济实力及行政区划的限制也难以辐射到我市(除相邻地区外)。丽水市区是我市的区域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全市的腹地并且具有其他县(市)少有的大片平原,为建立较大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具备了成为中心城市的先决条件。其次,从经济实力看,近几年来丽水市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喜人,目前(到2001年上半年)市区GDP、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全市总量的22.3%、37.7%和39.2%,同时拥有纳爱斯公司等全国知名工业骨干企业,拥有粮油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全市的专业市场和商业网点,市区建成区规模是全市县城建成区平均规模的三倍,规划区人口已达18万人,并正在形成卫生、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信息等中心,已具备建设中心城市的经济与社会条件。第三,丽水市区历来是浙西南交通枢纽,是八闽入浙和浙东南北上的重要通道,市里将有高速公路和金温铁路与区域外连接,与各县(市)间的高速或一级公路的连接正在规划和建设,城区与温州机场仅百公里之遥,交通区位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已初具中心城市必备的交通条件。 二、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 (一)中心城市的性质、功能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把丽水市区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省西南部的中心城市。按此定位以及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的实际,中心城市的功能为丽水市的政治、行政、经济(工业、市场、信息、商贸、旅游等)、社会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休闲、交通等)中心。根据中心城市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要求,城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发展目标为: 2010年,城市建成区30平方公里,人口25-3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75-100亿元。 2020年,城市建城区50平方公里,人口40-5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00亿元。 远期,建城区80-100平方公里,人口60-7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二分之一以上。 (二)中心城市的特色。 丽水是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规划中的中心城市瓯江穿市而过,青山市中起伏,因此山水生态特色应是建设的最大特色。根据这一特色,丽水市区的建筑风格更多的是“恬静”而不是“喧闹”,要大量地以江南民居型建筑,“蓝天、碧水、绿地”基调,加之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畲族风情的群雕,小品的点缀,来体现现代都市中的恬静“乡村”,“乡村”型的现代都市的深邃意境来表达与周边城市所不相同的独特风韵。 山水生态特色的体现不是不要高楼而是适度控制高楼,不是不要体现现代化气息而是将现代化气息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地结合,让人既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多彩,又享受到现代化的高度文明,并以此表达城市的品味。 (三)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 由于丽水市区中的山地与瓯江、好溪等穿城而过的因素及生态城市所应有的生态自然系统自我恢复的功能要求,都需要降低城市的容积率,所以中心城市建设的用地规模我们认为适度下调为7000-8000人/平方公里为宜,以有更好的空间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碧湖盆地是我市仅次于松古盆地的第二大平原,幅员辽阔,气候宜人。从全市的城市化建设角度及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中心城市规模大、辐射功能才强)入手,必须要集聚更多的“下山”人口,这样就要求在现有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将全部碧湖盆地纳入中心城市的版图,以解决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的制约,增强浙西南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据初步测算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可达80-10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可达60-80万人。 (四)中心城市的功能分区。 根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及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城市的功能分区大致为: 1、行政区块。 市行政区块确定为丽阳路以北,紫金路以西,中山街以东,占地约3.1平方公里,为我市党政机关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行政中心。 2、工业区块。 主要由四大块组成。一是现有的天宁工业区约2.3平方公里,将来的发展方向为高新技术园区;二是已规划的水阁工业区约17平方公里,是近期我市特色工业园区及新城推进的主要区块之一;三是南山工业区约1平方公里,是莲都区乡镇工业的集聚地;四是拟在50省道(龙游-丽水线)碧湖-联城的北侧规划一块各县(市)异地开发工业区块,成为各县(市)招商引资及下山“脱贫”的场所。四大区块要努力成为全市工业集聚、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并形成全市的工业中心。 3、商贸市场区块。 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一是由中山街、解放街等商业街组成的零售商品区块;二是由万丰广场为中心形成的特色市场和大型超市购物区块;三是由粮油批发市场、农贸城、星火商城等组成的专业批发市场区块;四是远期在碧湖以东建一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为水阁、南山、异地开发等工业区服务;五是方便居民就近购物的各商业网点。大型购物中心与专业批发市场应成为全市的商贸市场中心。 4、居住区块。 从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我市今后的居住区块安排应掌握几个原则。一是优位高档原则,即地位条件优越的,应该要建立高档住宅区,不能再搞不分地位、档次雷同的简单化划分;二是因地开发原则,在江边及中心城区到联城及碧湖的丘陵地带宜建成几大别墅花园,在工业区旁边及城郊为减低“农民”的进城门槛及减轻城市低收入户的购房成本要建造一批简易型的经济适用房,以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三是规模建设原则,把现有的居住小区规模建大,以方便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成为购物、教育、娱乐、休闲等基本功能齐全的独立区块;四是适度超前原则,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度安排建设一些智能化、社会化(如管道煤气、热水供应、生饮水供应等系统的建立)功能,以符合今后的需求。 5、旅游区块。 由南明山、白云山、东西岩和大港头到开潭的瓯江河岸四部分为主组成。城区中心要建成浙江民俗乐园、好溪堰绿色长廊及莲湖(暂定名,指开潭电站在城区内形成的水面)三大项目以及把联城定位为旅游度假村及民俗风情街建设区块,使山水风光交相辉映,游娱吃住休闲便捷,组成浙西南的旅游中心。 6、休闲娱乐区块。 充分挖掘万象山的资源潜力,将其规划建设成我市市区娱乐休闲的“不夜山”,结合莲湖水面和瓯江圩地和南明山、白云山的建设及市区“五大广场”建设,使之成为市民休憩娱乐的好去处。同时再建设大型文化艺术中心,共同构成中心城区的休闲娱乐区块。 7、文化、教育区块。 除“普九”教育需就近入学外,近期在中心城区沿丽阳路以北,中心街以西的全部及其以东的部分作为高教园区、职教中心及丽水中学校区规划用地,共同形成中心城市的教育区块。在教育区的东部,行政区块的周围布置公共体育场所和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使公共资源能充分共享。中远期规划在碧湖建设一个教育中心以吸引周边儿童的求学需求。 综上所述,中心城市的总体功能分区为中心城区(丽水部分)主要安排行政、商贸、市场、居住、休闲娱乐、教育、文化等功能,水阁、碧湖区块主要为工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基地等)、商业、居住等功能,联城区块主要为旅游功能,沿江及傍城小山(丘陵)为旅游、休闲及高档住宅区(别墅花园)等功能。这是中心城市用地功能的大致构想。 (五)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 丽水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必然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否则将会成为“空壳城市”。同样,城市中的产业选择必须要同周边地区,被辐射县(市)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拉动性,否则形不成“梯度”,起不到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心城市沦为一般功能的城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又贴近丽水山水生态城市特色的产业作为城市产业支撑并以此来带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出发,我市的产业支撑选择为:以文化旅游用品业、日用医用化工业、资源加工(农产品、竹木加工等)业、机电制造为主导的特色工业,休闲旅游业,市场、购物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产业,并努力使上述产业成为全市同类产业的“龙头”,以起到良好的“中心”拉动作用。 (六)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 根据城市特色的定位,丽水中心城市应是有良好的生态恢复系统,因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地建设、山林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要建成覆盖全市的污水排放系统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要通过“一湖二线三山四桥五广场”等重点,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通过“五纵、四横、三大出入口”的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的城市道路网架;通过53省道(丽水龙泉线)、50省道(丽水龙游线)的一级公路建设形成中心城区至水阁、联城、碧湖、大港头的快捷通道,以环城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形成城市对外的交通连接,并在市内各县(市)间(除庆元外),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主骨架的“二小时”经济圈;通过一二水厂及中远期规划建造碧湖水厂和生饮水厂(纯净水厂),形成城市的供水系统;通过宽带网的建设,形成与市外的信息交流网络;电力、通讯等的建设均应适度超前,以满足今后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 三、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的建设规划 (一)工业中心的形成与建设。 工业中心是中心城市近期最主要的集聚产业之一,也是今后辐射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工业中心的形成需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有较大的规模。即一方面要有大批的工业园区用地来吸引和集聚市内外的工业企业,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这样才能有对外辐射与带动的能力。 二要有较长的产业链。与中心城市之外的企业要有较好的分工协作关系,能在辐射半径内基本形成产业链,城内企业主要发挥龙头作用。 三要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支柱产业与骨干企业要建成全市的产业技术开发中心,并与外界有较好的科技交流与协作,在该产业中有一定的自我创新能力,并能形成整个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要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鉴于我市的人口及中心城市近中期的规模(中等城市)产业不宜太多,着重培育三至四个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作为工业的支柱产业,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消除比较劣势。 五要有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及资金支持系统。这一方面需要骨干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和行业协会的形成和共同协作,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基本适应辐射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的信息与资本需求。 要达到以上的目标,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市内外优势企业向中心城市集聚,同时也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在工业园区中建设一些诸如公用信息系统、科技服务系统等可供共享的公共设施,以求企业在比较宽松、方便的环境中有一个较快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中心的建设设想。 旅游主题的定位是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根据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特征我们将其定位为“山水游”、“农家乐”主题。前者着重突出“游”的内容,后者则阐明了“娱”的内涵。根据这一定位,中心城市的旅游业应以“三山”(南明山、白云山、东西岩)夹“一水”(瓯江及其形成的莲湖)为依托挖掘“游”的资源。在联城区块建成以集“耕、樵、渔、猎”为一体的“农事度假村”和体现畲族生老婚嫁为内容的“畲族风情村”以及“民俗街”等,使之成为“娱”的主体,并成为旅游者住的天堂和连接瓯江与东西岩、中心城区与碧湖区块的枢纽。按旅游“吃住行购娱游”六要素,创作与挖掘以食用菌、野菜、山珍等为主体的特色佳肴,使游客体验“吃”的风味;以青瓷、宝剑、石雕、黑陶、玩具、文体用品、小型花卉为旅游产品来丰富“购”的需求;加之旅行社的链接,宾馆业、运输业的配套,共同努力促使“六要素”产业链的拉长,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旅游中心。 (三)市场中心的建设规划。 市场中心是中心城市的又一重要功能,是资源与信息集聚的主要载体。我市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之路,而从发展个私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大多为市场带动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这样可以避免个私经济刚起步时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及生产经营上的“小而全”,也可弥补起步阶段资金少、经营水平弱的缺陷。从我市当前实际情况看,由于城市地处广袤农村的腹地,接受日用小商品、服装、电器等批发市场的辐射有较大的余地,因此拟把以粮油批发、日用品批发、纺织服装批发及家用电器、通讯器材批发等构成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和以连锁超市、仓储市场、百货大楼及特许专卖店等构成的购物中心,以浙西南农贸城、蔬菜市场等构成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作为市场中心的重要内容来规划建设。同时,要注重要素市场的形成。主要要建好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人力资源(人才交流)市场,咨询服务市场(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以及以证券交易、产权交易、地方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共同组成的资本市场,形成辐射全市的要素市场中心。 在建设市场中心的同时,要注重在中心城市内引入“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的先进营销方式,并积极培育物流中心,形成物流快捷配送网络,以加强辐射的能量与加快辐射的速度。 (四)教育中心的发展构想。 中心城市的教育中心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中心;二是以培养当地高素质劳动人才为目标的职教中心;三是以公办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一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学校,包括小学、初中与高中,以满足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四是成人教育中心。高教中心以师专“专升本”形成综合性大学为基础。职教中心以高职院、各所中专、技校、职高为支撑并建议中专、技校、职高能适度地予以合并以充分分配和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减少重复投资,无序竞争。中心可办分校延伸到各县(市),以形成庞大的职教网络。成人教育要以高等学校与职教中心为依托,为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提供条件。 (五)科技中心的规划。 通过碧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逐步使各农业科技部门入区,使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加工、农业科技实验方面作出示范,并逐渐形成我市的农业科技中心。 通过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与各大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中心链接,逐步形成我市的工业设计制造中心。 通过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等组织在经济开发区与特色工业园区内组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使之成为全市特色支柱产业的技术支撑。 以市科技局等为牵头部门,建立全市的科技信息网络使各类技术信息能够便捷地传递到各县(市),真正起到科技中心的辐射作用。 (六)“数字丽水”(信息中心)的设想。 “数字丽水”就是以丽水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为对象,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处理,形成市情信息资源的组成,应用与共享系统。“数字丽水”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网络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多种应用和支撑平台。它是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共同结合和作用形成的产物。 以“数字丽水”的建设为载体,促进和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丽水市区建设成为浙西南的信息中心,并使之成为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主要设想是: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主要包括信息源的采集、加工、整理、发送系统的建立,信息平台和网络设施的建设,信息网的布局及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培育等方面内容。其次、要有及时、准确、稳定的信息源,建成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市县二级信息平台并与市外信息源广泛链接。再次,要有较为齐全的数据库,以及要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使信息的交流覆盖全市经济、社会、家庭等各个领域,并使信息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四、中心城市建设的运行机制与方式 中心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次推进的过程,其建设的投资是相当惊人的。仅仅依赖财政的投入无论从投融资体制还是实际可承受的能力均不现实。因此只能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用“经营城市”的观念来探索建设中心城市的机制与方式。 经营城市是指城市的建设,也与产业的经营一样,不仅仅是一种公共财政投入的行为,也应该追求投入的回报,整个城市建设投入形成的国有资产应该而且能够保值增值。因此,它首先追求城市规划的合理性,这包括适度的超前,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及科学的功能分区。如若规划的适应超前不够或功能分区的紊乱往往易造成重复建设而使城市建设成本的大大提高。其次要求形成建设产业,使建设的过程大部分能够以市场的方式来完成。第三,城市的建设要非常注意环境的和谐、便捷,投资体制的公平、宽松及城市的特色,以吸引外来的人才及资金。经营城市与经营产业的最大不同点是它的部分经营(如环境的建设)并不是有直接的回报而是间接的回报(环境建设好后加大了吸引外资的竞争力)。 在中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十分重视市场经济具体运作机制的探索。综合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外地的做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的一级垄断及级差地租的收益,特别是注重生地的开发及基础设施的配套,以提高级差地租的收益。 2、城市公共设施经营权的拍卖,如出租车牌照、广告设施、保洁权等的市场化运作。 3、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及专业市场的开发,使之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